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南京城市功能的新提升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资源进一步融合。南京在城市功能和首位度提升上,需要体现出反映国际城市发展趋势、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南京城市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内涵。
  第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中,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行动的关键区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北翼腹地,南京正是北翼腹地的特大城市,应积极对接上海,做好长三角一体化总格局中的北部支点,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北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南京正在全面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建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在未来发展格局中,需要更加厚植科技创新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南京在南京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首位度,更广泛地发挥作为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的重要作用。
  第三,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在空间格局上,南京以其独特的通江达海的空间优势,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由于受到世界形势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整个长三角地区国际化发展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向东部推进,而更应沿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思路,寻求更多方向上和更大格局中的开放空间。南京作为特大城市,理应在强化与上海联系分工的基础上,提升在一些重要职能方面的首位度,作为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推动长三角国际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既构成南京提升首位度的战略优势,也对南京首位效应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时代与国家新战略赋予了南京首位城市更重要的使命担当,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首位度,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开放、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担当自己的责任。
  紧扣优势产业打造原始创新高峰,提升南京创新质效。当前,南京正处于“创新扩散阶段”向国际知名“创新中心阶段”跨越的门槛时期,创新高度需再提升,下一阶段的关键是紧扣产业规划打造原始创新高峰,不断提升创新名城建设质量和水平,把指标提升转化为发展质效。第一,以基础科学研究为根基,提升高精尖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城市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研究,深化源头式创新,围绕基础科学研究的各环节进行全链条无缝式设计,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工业互联网、干细胞、集成电路、量子通信、区块链等领域取得突破。第二,紧扣优势产业,增强南京产业升级科技“源”创力,在产业高端化方向进行深层次探索。走南京自己的创新路径,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4+4+1”产业创新能力。第三,高起点建设高端科技载体与平台,打造原始创新孵化地。依托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积极紧密地参与部省、省院合作,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南京。
  实现高质量区域协同,扩大南京发展腹地规模。立足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强化城市间合作,实现高质量区域协作,对接上海、合作杭州、服务全国区域发展大局,提升在江苏的影响度、在都市圈的辐射度、在长三角的中心度。第一,加快优化和完善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布局。充分利用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建设江北新区为动力向北链接淮安,以建设麒麟科学城等创新载体为先手,充分用好东部地区密集的科教资源,向东继续强化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加速推动形成以南京为核心,主要包括南京、扬州、镇江、淮安等城市在内的区域发展核心圈层,联通苏中带动苏北,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强龙头,促进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延展“南京”大区发展腹地,扎实提升规模首位度。第二,充分发挥多重枢纽功能。进一步放大海港在长江经济带的集聚辐射力,提升空港枢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影响力,依托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优化,进一步增强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向心力,强化扬子江城市群和南京大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北部战略支点功能。同时,结合南沿江高铁建设,提升沿线县级市城市能级,形成与沪宁线等高的发展主轴。
  不断增强国际联通能力,扩展南京开放广度。第一,增强南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南京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的主要驱动力;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新技术、新行业、新服务在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和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和高端商务商贸、文旅健康产业四大主导服务业中的融合,推动南京的现代服务业直接面向全国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拓展。推动南京本地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链接整合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名城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高端介入点。结合江北新区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建设,把握国际趋势、聚焦国家战略、强化主攻方向,争取更多相关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布局江北,直接面向全球产业的最高端、最前沿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产业集群。第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南京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布局的水平。建设综合性国际化枢纽城市,全面提升海港、高铁、空港枢纽经济区开放能力。依托海港枢纽东向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格局,深化海港枢纽经济区与上海港及长江沿线港口群的合作,放大南京东西双向开放优势;依托高铁枢纽西向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空港樞纽提升与世界的通达性。促进南京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布局,以最智慧、最高效的方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活动,构筑“面向国际、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增强南京的国际竞争力。
  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实现引领性发展,南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保障的发展模式。第一,“质”与“量”相结合,构建科技型企业梯队。紧扣南京的主导产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质”“量”相结合,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和创新集群。第二,推行“创新街区”建设,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加快推进繁华的主城区和广阔的外围郊区两大战略空间发展,推动南京市域创新空间载体的迭代升级,引领南京新一轮创新发展。第三,产学研用多方主体联动,加强在研发阶段的资源共享。围绕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建设一批“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在研发阶段的资源共享,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推动校企多种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婷
其他文献
我国专业银行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就应向商业银行转变。首先,转变观念和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其次,转变专业银行经营机制,加大市场机制对专业银行经营活动的调节;第三
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巩固校企合作的基础条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降低职业教育成
摘要: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别从三次产业和高能耗产业两方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与其能源消耗之间显示出从
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能源利用效率却在不断提高。在中央政府政策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总结了改革实践的重要经验,也是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等重大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设置珠崖、儋耳二郡,海南开始了正式的设郡制;昭帝始元五年并儋耳入珠崖,珠崖郡的设置加强了海南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海南的发展。元帝初元三年,珠崖郡被罢弃,阻滞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也应作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行动指南。扬
新刑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三项基本原则之首。本文从该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法学界对其认识的变化入手,分析由此引起的对于新刑法相关的系统性影响,提出应全面
人性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征.既包括积极方面的特征,又包括消极方面的特征。管理的人性化是指企业在管理的实施和手段上采取人性的方法。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尊重个人、尊重
近年来,南京空港、高铁、海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枢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前,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更高质量的枢纽经济,要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集聚高端资源和改善营商环境为导向,以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为目标,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提升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发展枢纽经济是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大力推进枢纽经济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