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航MH17坠机,举世震惊。这是一个在多重维度上被世界瞩目的事件。坠机的真相是什么?肇事者又是谁?多名艾滋病防控专家的遇难又会对艾滋病的防控造成什么影响。如何确保航空安全,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如此多的因素中,最能牵动外界神经的便是坠机地点:乌克兰东部。马航MH17飞机坠落在乌克兰东部,如同一颗从天而降的火星,将东乌克兰变得更加危机四伏。
山毛榉飞上去 MH17掉下来
被导弹击落,这是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MH17坠毁原因,飞机坠毁地点正处于乌克兰政府军与寻求独立的民间武装发生激烈交火的乌克兰东部地区。3个月前,2014年4月,美国联邦航空局就发布了针对乌克兰境内交战地区的特别通知,禁止美国客机飞越克里米亚、黑海以及亚速海上空。同月,国际民航组织也发布警告称,由于在乌克兰辛菲罗波尔飞行情报区存在多个空管服务提供者,飞越这一地区存在潜在的不安全性。而MH17的飞行路线就挨着这一情报区。那么,一架民航客机为何会选择飞过炮火连天的交战区呢?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表示,MH17选择的航线是欧洲飞亚洲经常会选择的航线。就在MH17失事的前一天,有55架飞机选择了同样的线路,但根据路透社公布的航迹图,跟前一天的航迹图相比,MH17在飞过波兰中部时,航迹就开始偏北。当客机在顿涅茨克坠毁时,其飞行轨迹已经比通常的飞行轨迹向北偏离了500公里,更加接近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交火频繁的地区。
对于航线的这一微调,马航方面没有给出解释。英国《每日邮报》认为,由于马航经营不佳,MH17的航线调整可能是为了节省燃油。但CNN却不这么认为,在CNN看来,是因为航线上有雷暴天气,MH17才选择了北偏。
于是英国《每日邮报》总结说:“问题不是出在空中,而是地面。”《每日邮报》认为,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把马航MH17航班误认为是乌克兰军方运输机而将其击落。事发当天,乌克兰政府军的一支军队在俄罗斯边境被东部民间武装三面夹击,难以突围。乌克兰政府军试图通过伊尔-76运输机为被困部队进行补给。当MH17试图通过这一区域时,一架伊尔-76运输机就在其南边几公里。由于两者在雷达上的回波相同,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民间武装可能错误地把客机当做军机击落。
对此,乌克兰军方予以否认,声称事发当时并没有乌克兰军机在事发区域飞行。但是乌克兰方面的另外一个举动也引起了舆论的猜测。据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在MH17起飞前,马航曾向乌克兰空管部门提出要求,希望把飞行高度设定在三万五千英尺,也就是10668米,马航方面认为这才更接近最佳高度。但乌克兰方面却予以拒绝,要求MH17在三万三千英尺,也就是10058米的高度飞行。这一高度比乌克兰政府在东部设定的禁飞高度只高出300米。而据《纽约时报》报道,俄罗斯方面同样也有异常之举。就在客机坠毁前几小时,俄罗斯关闭了靠近俄乌边境的四条航路,当中就有与MH17飞行的L98航路相连接的航道A87。
至此,在一切尚未明晰的情况下,只有一个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击落MH17的导弹必须具备上万米高空打击能力。而目前在东乌克兰地区有这一能力的便是“山毛榉”导弹。“山毛榉”导弹属于俄罗斯的地对空导弹,具有在敌方电子干扰和火力拦截的情况下打击现代化高机动战机的能力。
山毛榉导弹目前有M1和M1-2两种款型,搭载四枚导弹,每枚导弹重达690公斤,内含69公斤高爆炸药。即便是没有击中目标,在靠近目标时,也能产生巨大的爆炸威力。山毛榉导弹系统的机动性能也非常强,在运动状态中,从停车到发射,只需要5分钟。从定位目标再到发射,仅需22秒。导弹最快速度可以达到3000-4000公里每小时,最大射高达到22000米。相对而言,民航客机的时速仅为800-900公里每小时,换句话说,即便是从50公里以外发射,导弹只需要40秒钟就可以打中目标。这么短的时间,机组人员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的。
2014年7月18日,乌克兰内务部公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辆山毛榉导弹发射车正在从乌克兰东部克拉斯诺顿附近向乌俄边境方向驶去。乌克兰内务部称,导弹发射车上只载有两枚导弹,比常态少了两枚,缺失的导弹之一便是攻击马航客机的那枚。这段视频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但早在半个多月前,俄新社曾报道说,乌克兰东部反政府武装控制了一个乌克兰空军基地,该基地配备有山毛榉导弹系统。
除了视频,乌克兰方面还拿出了音频证据。空难当天,乌克兰安全部门就公布了三段据称是客机坠毁20分钟后截听到的电话录音。录音时长2分33秒,电话中伊戈尔·贝兹拉向俄罗斯情报部门官员表示30分钟前击落了一架飞机。而这个伊戈尔·贝兹拉绰号“魔鬼”,1965年生于克里米亚,曾在苏联和俄罗斯部队服役,并以空降兵身份参与苏联对阿富汗战争。之后他加入俄罗斯情报部门,官至陆军中校。
2002年,贝兹拉获得乌克兰居留权,移居乌克兰东部的戈尔诺夫卡,但他仍然持有俄罗斯护照。贝兹拉目前是乌克兰戈尔诺夫卡地区民间武装的领导人,据报道,他的组织与其他反政府组织存在矛盾,甚至曾有过交火。因为参与和制造暗杀乌克兰军人的行动,2013年4月,贝兹拉受到乌克兰政府的通缉。7月19日,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伊戈尔·贝兹拉是俄罗斯的间谍,他很可能与马航客机坠落有关。
乌克兰官方频频爆出的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东部地区的民间武装和俄罗斯。而反过来,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民间武装则极力否认,表示自己没有这么强大的能力。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表示:“我们已经很久没从基辅那里听到真话了。”俄罗斯认为,真正有能力击落马航客机的,只有乌克兰政府军。
谁在大做文章?
在马航M17坠落后,这个问题背后附带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难责任问题。时间限定在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期间,地点靠近俄乌边境的冲突区域,性质则很可能是被“山毛榉”导弹系统击落。这三点一线一叠加,就让马航空难与乌东部冲突以及道义责任紧紧盘绕在了一起。 7月18日上午,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审议乌克兰局势,在为马航MH17遇难者默哀后,会场成为几方唇枪舌战的战场。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谢尔盖耶夫表示,从对东部武装的雷达拦截图像以及当地居民提供的录像证据来看,当地武装分子至少拥有两套SA-11导弹系统,而这些导弹系统均来自俄罗斯。面对乌方指责,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则反击称乌克兰民航局负有让民用航空飞机进入军事冲突地区的责任。
到底是谁击落了马航M17航班,这个自然需要严谨科学公正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的一点是,马航悲剧与半年来动荡不安的乌克兰局势直接有关。马航客机坠毁或许只是个偶然,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暗藏在水下的却是一个无情的事实:东乌克兰危机这个国际创口依然在溃烂发炎,稍不留意就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利亚什科,乌克兰国会议员,激进民族主义者。今年乌克兰总统大选时,利亚什科异军突起,获得8%-9%的选票,排名第三。而当乌东部战事爆发后,行事高调的利亚什科进入卢甘斯克的旧别里斯克,要抓捕曾组织全民公投的亲俄人士维克托·雷巴尔科。利亚什科的行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违法的,但他认为是乌东部的警察没有尽到职责。而实际上,在加强对东部地区控制上,总统波罗申科并没有落在利亚什科之后。
7月14日,波罗申科召集强力部门会议,提出要调整政府军在东部的反恐战术。在东部已被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要尽快产生地方政权,在波罗申科看来,消灭“恐怖分子”并不是结束,尽快恢复当地的生活秩序才更重要。就在这一天,乌克兰政府军占领了卢甘斯克市郊区的三个居民点,逐渐向市区形成包围。6月20日,波罗申科宣布东部地区和平计划,并单方面停火。十天停火期之后,乌克兰东部战火再起,不少民众被迫离开家园,暂时躲避。
在乌克兰政府军逐渐占据主动的形势下,所有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俄罗斯。7月11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在安理会散发了《解决乌克兰危机四项要点》的草案,丘尔金在发言中公开指责波罗申科的“和平计划”不过是对东部惩罚行动的烟幕弹。
7月13日,俄罗斯境内靠近俄乌边境的一个村庄受到炮弹袭击,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紧接着,俄罗斯媒体纷纷讨论对乌克兰境内的袭击方进行精确打击的可能性。《纽约时报》认为,普京正在等待时机,而马航坠机事件后更加复杂的局势,也许正在制造这个时机节点。
麻烦还不止这些
“乌克兰不要成为百年前的萨拉热窝!”这是美国《商业周刊》的警告。百年之前,发生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索。百年之后,尽管时代不同,乌克兰也不是塞尔维亚,但同样是大国夹缝中的国家,同样作为国际矛盾的聚焦点,眼下乌克兰火药桶的外溢效应正在显现。法国《费加罗报》认为:乌克兰局势正在打乱国际秩序。
7月11日,古巴哈瓦那,在出席巴西金砖峰会之前,普京拉美之行的第一站选在了古巴。普京这一次古巴之行免除了前苏联时代古巴欠下的350亿美元的债务。在送出大礼包之后,普京的收获也不小。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俄古已达成原则性协议,俄罗斯将重返位于哈瓦那南郊的洛尔德斯无线电监听站。1967年,洛尔德斯基地投入使用,2001年停用,巅峰时拥有3000名工作人员。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有关美国的战略情报,有75%来自洛尔德斯监听站。而洛尔德斯所在的古巴,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俄美关系的风向标。
1961年4月,美国一手策划试图推翻卡斯特罗新政府,结果直接导致卡斯特罗政府倒向苏联,成为苏联在西半球扩张的支点。第二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美苏冷战达到最高峰。紧要关头,苏联选择了退却,这让时任国务卿腊斯克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们怒目而视,我想是对方先眨眼了!”
52年后,当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之时,《纽约时报》外交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旧事重提,套用腊斯克的话称:“这次是普京先眨眼了。”然而,洛尔德斯监听站可能重开表明,弗里德曼的结论下得有点早。古巴只是普京拉美六天行程的开端,此行被西方媒体普遍解读为“寻求与拉美国家更紧密的联盟”。而西班牙媒体直言,普京对拉美的兴趣点并不是经济,而是乌克兰危机迫使普京改变“牌风”,寻找新的支持。
这场被弗里德曼称为“后冷战时期大国边缘政策首个实例”的乌克兰危机,其外溢效应还远远不止于此。7月1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针对马航坠机表态称,事态发展,出现了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必要性。第二天,德国政府发表声明,默克尔已与普京通电话,同意由国际民航组织成立独立调查小组。默克尔希望普京通过其影响力促成乌克兰停火。
在呼吁普京停手的同时,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美国没有集中精力解决乌克兰问题颇多不满。但在美国前驻德国大使史蒂文·皮弗看来,乌克兰危机已经打乱了美国的外交政策。虽然奥巴马提出重心转向亚洲,但实际上乌克兰危机占据了美国外交会谈的所有话题。它让美国被迫调整重点,而且让美国外交理论的基石遭到质疑。
几个月前,基辅广场上抗议的人群肯定不会想到,整个国家会一步步地滑向内战,也难以预料这场危机会引发大国之间的激烈博弈。危机让乌克兰付出了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然而更为可怕的是,马航坠机事件提醒世人,如果各方不能用理性和智慧来及时化解这场僵局的话,那它将产生更大的地缘政治恶果,是否会像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所说:“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初只是第三次巴尔干战争,后来才变了世界大战的。”
山毛榉飞上去 MH17掉下来
被导弹击落,这是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MH17坠毁原因,飞机坠毁地点正处于乌克兰政府军与寻求独立的民间武装发生激烈交火的乌克兰东部地区。3个月前,2014年4月,美国联邦航空局就发布了针对乌克兰境内交战地区的特别通知,禁止美国客机飞越克里米亚、黑海以及亚速海上空。同月,国际民航组织也发布警告称,由于在乌克兰辛菲罗波尔飞行情报区存在多个空管服务提供者,飞越这一地区存在潜在的不安全性。而MH17的飞行路线就挨着这一情报区。那么,一架民航客机为何会选择飞过炮火连天的交战区呢?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表示,MH17选择的航线是欧洲飞亚洲经常会选择的航线。就在MH17失事的前一天,有55架飞机选择了同样的线路,但根据路透社公布的航迹图,跟前一天的航迹图相比,MH17在飞过波兰中部时,航迹就开始偏北。当客机在顿涅茨克坠毁时,其飞行轨迹已经比通常的飞行轨迹向北偏离了500公里,更加接近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交火频繁的地区。
对于航线的这一微调,马航方面没有给出解释。英国《每日邮报》认为,由于马航经营不佳,MH17的航线调整可能是为了节省燃油。但CNN却不这么认为,在CNN看来,是因为航线上有雷暴天气,MH17才选择了北偏。
于是英国《每日邮报》总结说:“问题不是出在空中,而是地面。”《每日邮报》认为,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把马航MH17航班误认为是乌克兰军方运输机而将其击落。事发当天,乌克兰政府军的一支军队在俄罗斯边境被东部民间武装三面夹击,难以突围。乌克兰政府军试图通过伊尔-76运输机为被困部队进行补给。当MH17试图通过这一区域时,一架伊尔-76运输机就在其南边几公里。由于两者在雷达上的回波相同,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民间武装可能错误地把客机当做军机击落。
对此,乌克兰军方予以否认,声称事发当时并没有乌克兰军机在事发区域飞行。但是乌克兰方面的另外一个举动也引起了舆论的猜测。据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在MH17起飞前,马航曾向乌克兰空管部门提出要求,希望把飞行高度设定在三万五千英尺,也就是10668米,马航方面认为这才更接近最佳高度。但乌克兰方面却予以拒绝,要求MH17在三万三千英尺,也就是10058米的高度飞行。这一高度比乌克兰政府在东部设定的禁飞高度只高出300米。而据《纽约时报》报道,俄罗斯方面同样也有异常之举。就在客机坠毁前几小时,俄罗斯关闭了靠近俄乌边境的四条航路,当中就有与MH17飞行的L98航路相连接的航道A87。
至此,在一切尚未明晰的情况下,只有一个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击落MH17的导弹必须具备上万米高空打击能力。而目前在东乌克兰地区有这一能力的便是“山毛榉”导弹。“山毛榉”导弹属于俄罗斯的地对空导弹,具有在敌方电子干扰和火力拦截的情况下打击现代化高机动战机的能力。
山毛榉导弹目前有M1和M1-2两种款型,搭载四枚导弹,每枚导弹重达690公斤,内含69公斤高爆炸药。即便是没有击中目标,在靠近目标时,也能产生巨大的爆炸威力。山毛榉导弹系统的机动性能也非常强,在运动状态中,从停车到发射,只需要5分钟。从定位目标再到发射,仅需22秒。导弹最快速度可以达到3000-4000公里每小时,最大射高达到22000米。相对而言,民航客机的时速仅为800-900公里每小时,换句话说,即便是从50公里以外发射,导弹只需要40秒钟就可以打中目标。这么短的时间,机组人员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的。
2014年7月18日,乌克兰内务部公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辆山毛榉导弹发射车正在从乌克兰东部克拉斯诺顿附近向乌俄边境方向驶去。乌克兰内务部称,导弹发射车上只载有两枚导弹,比常态少了两枚,缺失的导弹之一便是攻击马航客机的那枚。这段视频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但早在半个多月前,俄新社曾报道说,乌克兰东部反政府武装控制了一个乌克兰空军基地,该基地配备有山毛榉导弹系统。
除了视频,乌克兰方面还拿出了音频证据。空难当天,乌克兰安全部门就公布了三段据称是客机坠毁20分钟后截听到的电话录音。录音时长2分33秒,电话中伊戈尔·贝兹拉向俄罗斯情报部门官员表示30分钟前击落了一架飞机。而这个伊戈尔·贝兹拉绰号“魔鬼”,1965年生于克里米亚,曾在苏联和俄罗斯部队服役,并以空降兵身份参与苏联对阿富汗战争。之后他加入俄罗斯情报部门,官至陆军中校。
2002年,贝兹拉获得乌克兰居留权,移居乌克兰东部的戈尔诺夫卡,但他仍然持有俄罗斯护照。贝兹拉目前是乌克兰戈尔诺夫卡地区民间武装的领导人,据报道,他的组织与其他反政府组织存在矛盾,甚至曾有过交火。因为参与和制造暗杀乌克兰军人的行动,2013年4月,贝兹拉受到乌克兰政府的通缉。7月19日,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伊戈尔·贝兹拉是俄罗斯的间谍,他很可能与马航客机坠落有关。
乌克兰官方频频爆出的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东部地区的民间武装和俄罗斯。而反过来,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民间武装则极力否认,表示自己没有这么强大的能力。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表示:“我们已经很久没从基辅那里听到真话了。”俄罗斯认为,真正有能力击落马航客机的,只有乌克兰政府军。
谁在大做文章?
在马航M17坠落后,这个问题背后附带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难责任问题。时间限定在乌克兰东部武装冲突期间,地点靠近俄乌边境的冲突区域,性质则很可能是被“山毛榉”导弹系统击落。这三点一线一叠加,就让马航空难与乌东部冲突以及道义责任紧紧盘绕在了一起。 7月18日上午,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审议乌克兰局势,在为马航MH17遇难者默哀后,会场成为几方唇枪舌战的战场。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谢尔盖耶夫表示,从对东部武装的雷达拦截图像以及当地居民提供的录像证据来看,当地武装分子至少拥有两套SA-11导弹系统,而这些导弹系统均来自俄罗斯。面对乌方指责,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则反击称乌克兰民航局负有让民用航空飞机进入军事冲突地区的责任。
到底是谁击落了马航M17航班,这个自然需要严谨科学公正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的一点是,马航悲剧与半年来动荡不安的乌克兰局势直接有关。马航客机坠毁或许只是个偶然,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暗藏在水下的却是一个无情的事实:东乌克兰危机这个国际创口依然在溃烂发炎,稍不留意就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利亚什科,乌克兰国会议员,激进民族主义者。今年乌克兰总统大选时,利亚什科异军突起,获得8%-9%的选票,排名第三。而当乌东部战事爆发后,行事高调的利亚什科进入卢甘斯克的旧别里斯克,要抓捕曾组织全民公投的亲俄人士维克托·雷巴尔科。利亚什科的行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违法的,但他认为是乌东部的警察没有尽到职责。而实际上,在加强对东部地区控制上,总统波罗申科并没有落在利亚什科之后。
7月14日,波罗申科召集强力部门会议,提出要调整政府军在东部的反恐战术。在东部已被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要尽快产生地方政权,在波罗申科看来,消灭“恐怖分子”并不是结束,尽快恢复当地的生活秩序才更重要。就在这一天,乌克兰政府军占领了卢甘斯克市郊区的三个居民点,逐渐向市区形成包围。6月20日,波罗申科宣布东部地区和平计划,并单方面停火。十天停火期之后,乌克兰东部战火再起,不少民众被迫离开家园,暂时躲避。
在乌克兰政府军逐渐占据主动的形势下,所有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俄罗斯。7月11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在安理会散发了《解决乌克兰危机四项要点》的草案,丘尔金在发言中公开指责波罗申科的“和平计划”不过是对东部惩罚行动的烟幕弹。
7月13日,俄罗斯境内靠近俄乌边境的一个村庄受到炮弹袭击,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紧接着,俄罗斯媒体纷纷讨论对乌克兰境内的袭击方进行精确打击的可能性。《纽约时报》认为,普京正在等待时机,而马航坠机事件后更加复杂的局势,也许正在制造这个时机节点。
麻烦还不止这些
“乌克兰不要成为百年前的萨拉热窝!”这是美国《商业周刊》的警告。百年之前,发生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一战的导火索。百年之后,尽管时代不同,乌克兰也不是塞尔维亚,但同样是大国夹缝中的国家,同样作为国际矛盾的聚焦点,眼下乌克兰火药桶的外溢效应正在显现。法国《费加罗报》认为:乌克兰局势正在打乱国际秩序。
7月11日,古巴哈瓦那,在出席巴西金砖峰会之前,普京拉美之行的第一站选在了古巴。普京这一次古巴之行免除了前苏联时代古巴欠下的350亿美元的债务。在送出大礼包之后,普京的收获也不小。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俄古已达成原则性协议,俄罗斯将重返位于哈瓦那南郊的洛尔德斯无线电监听站。1967年,洛尔德斯基地投入使用,2001年停用,巅峰时拥有3000名工作人员。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有关美国的战略情报,有75%来自洛尔德斯监听站。而洛尔德斯所在的古巴,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俄美关系的风向标。
1961年4月,美国一手策划试图推翻卡斯特罗新政府,结果直接导致卡斯特罗政府倒向苏联,成为苏联在西半球扩张的支点。第二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美苏冷战达到最高峰。紧要关头,苏联选择了退却,这让时任国务卿腊斯克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们怒目而视,我想是对方先眨眼了!”
52年后,当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之时,《纽约时报》外交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旧事重提,套用腊斯克的话称:“这次是普京先眨眼了。”然而,洛尔德斯监听站可能重开表明,弗里德曼的结论下得有点早。古巴只是普京拉美六天行程的开端,此行被西方媒体普遍解读为“寻求与拉美国家更紧密的联盟”。而西班牙媒体直言,普京对拉美的兴趣点并不是经济,而是乌克兰危机迫使普京改变“牌风”,寻找新的支持。
这场被弗里德曼称为“后冷战时期大国边缘政策首个实例”的乌克兰危机,其外溢效应还远远不止于此。7月1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针对马航坠机表态称,事态发展,出现了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必要性。第二天,德国政府发表声明,默克尔已与普京通电话,同意由国际民航组织成立独立调查小组。默克尔希望普京通过其影响力促成乌克兰停火。
在呼吁普京停手的同时,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美国没有集中精力解决乌克兰问题颇多不满。但在美国前驻德国大使史蒂文·皮弗看来,乌克兰危机已经打乱了美国的外交政策。虽然奥巴马提出重心转向亚洲,但实际上乌克兰危机占据了美国外交会谈的所有话题。它让美国被迫调整重点,而且让美国外交理论的基石遭到质疑。
几个月前,基辅广场上抗议的人群肯定不会想到,整个国家会一步步地滑向内战,也难以预料这场危机会引发大国之间的激烈博弈。危机让乌克兰付出了难以承受的巨大代价。然而更为可怕的是,马航坠机事件提醒世人,如果各方不能用理性和智慧来及时化解这场僵局的话,那它将产生更大的地缘政治恶果,是否会像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所说:“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初只是第三次巴尔干战争,后来才变了世界大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