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潜心会文本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教材教”是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也说过:“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了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课教师在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的时候,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反思等环节中,课前潜心研究好教材,是用好教材,教给学生知识与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最关键的一步。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收获写出来与诸位同行交流。
   杜甫晚年流落寓居夔州时写的律诗《秋兴八首(其一)》和诗人同一时期的《登高》同时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课本中,而且是在同一课中,这为我们研读教材时做横向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但是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和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这样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秋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第三联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不直接言情,而是以景结情,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身世凄苦,思乡之意,一切尽在不言中,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而《登高》比《秋兴八首》迟写一年,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还在夔州,他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诗歌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总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第二句写眼前景,描绘出来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情怀。颈联由景即人,由阔大的时空到体弱多病的自己,发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尾联是自我反思,自我劝勉,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派遣。
   这两首诗歌都写到了秋景秋思,都抒发了诗人的悲秋情怀。都采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于是,笔者通过研读教材,决定把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作为教授这两首诗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把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作为学生学习这两首诗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于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就可以大胆的取舍与创新。在学生课前预习时,交给他们任务,要求能解释诗题,读懂诗意,最好能背诵诗歌,并了解诗人以及创作背景。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来与学生探讨: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诗中的原词或原句来回答。
   学生明确:“故园心”或“孤舟一系故园心”。
   2.《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诗中的原词或原句来回答。
   学生明确:“悲秋”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接着我再问,这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是唯一的吗?请大家结合全诗以及写作背景来谈谈看法,于是学生很积极的进行了补充,充分理解了诗意。并且得出结论,这两首诗在感情上有共同点,都是悲秋之作。
   3.分别从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找出典型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这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经过讨论,学生明确都写了阔大的、凄清的秋景。气势恢宏。
   4.请联系诗歌的颈联,想想看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意象,描绘出秋天的景色?
   主要让学生理解到这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5.这两首诗歌写景的角度相同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写景要抓住角度。“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是从平面的角度来写;“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通过立体的角度写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立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平面角度。写秋的技巧相差无几。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教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抒情的媒介,是为抒情服务的,而抒情是写景最终的目的。
   祁春静,教师,现居甘肃渭源。
其他文献
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样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朱自清的散文上。《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但作者突出了自己的空间转移轨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成一个圆浑完整的结构。将诗歌创作手法渗透在散文创作之中,文中处处是景致,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画面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美轮美奂的画面  例如,作者写荷叶,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因此,文言文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几块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和交流”中如是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对照这些写作要求,散文文体最为合适。然而散文写作在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中,零星琐屑;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往往语焉不详,任学生自由发挥。本文试图站在较高处俯瞰散文教学,让师生意识到散文写作升格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散文这种文体散发
语文学科思想方法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统帅与灵魂。近年来,中学语文界一直都在探讨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也都言人人殊。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然而,鉴于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人们又难以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科思想方法统领语文教学。据笔者所知,数学界、物理界等早已就其学科思想方法达成了共识,比如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充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可是很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没有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以写促读,有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经典的散文,这些篇目历来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些文本中,有很多含义隽永的“矛盾”,它们或是存在于一个单句中,或是存在于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中。这些矛盾,有的是作者身份多重性造成的,有的是词义多维性引发的,有的是前后细节描写的不一致导致的,有的是情理之间存在的悖论。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这些“矛盾”去点拨和化解,通过揣摩、推敲、咀嚼、研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味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也做出了适当改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整合教学实践课改。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逐渐引入并普及多媒体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和青睐。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制作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成为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主流。笔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顺应多媒体教育应用趋势,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把握多媒体技术应用技巧,充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日本的村上春树说:“小说家就是讲故事的人,这是最基本的定义”。两位大家的话表明小说与故事联系甚紧。但是,故事并不等于小说,小说也不一定全都是讲故事,讲怎样的故事和怎样讲故事才是小说家用心探究的。朱山坡的小说《天色已晚》讲述的本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却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至于诸多中学都将其纳入试题中。那么,朱山坡是如何经营这个故事,才使得故
一、试着说点儿道理  【导入】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第一幅画面中一位同学在爬围墙栅栏,第二幅画面中的同学不遵守交通规则,骑自行车带人,还不坐座位。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你是怎样看待的?  二、试着谈点儿感悟  多媒体展示另外两幅画面(荷花、紫藤萝),让学生谈感悟。结合课文《荷叶·母亲》及《紫藤萝瀑布》品析两位名家的感悟和思考: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方面的启发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多“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字词上,他们觉得自己除了字词外,就不知该干什么了。他们也生活在“生活”中,但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觉得“生活”不知如何面对,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苍白。实际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到“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悟”即“感悟”也就是有所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