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与九龙杯谣言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ebos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多少年来备受抨击的帝国主义的代表,居然得到伟大舵手毛主席的接见,这个事件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了轰动。对他们来说,尼克松访华既重要又含义模糊不清,从1972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故事和逸闻在中国的城镇乡村流传开来,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在与毛主席谈话时,尼克松注意到桌子上放着一只非常漂亮的古杯——人称九龙杯,他便鬼鬼祟祟地把杯子偷走了。他的动作被卫士注意到了,于是,卫士就将事情告诉了周恩来,询问主意。周恩来建议安排尼克松观看一次闻名遐迩的中国杂技表演。杂技团的一名魔术师做了一只惟妙惟肖的被盗九龙杯赝品。到了演出的那一天,当轮到变戏法的时候,魔术师让新做的九龙杯消失了,然后说将在尼克松的公文箱里找到它。后者不得不打开公文箱,魔术师拿出了九龙杯,并且非常巧妙地将假杯子还给了尼克松。
  其实,这个故事纯属谣言,并非真实的历史,但它表现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体现出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20世纪70年代的九龙杯传说
  
  最早注意到九龙杯谣言的是美国布鲁克林大学政治心理学学院的学者,他们在1975年的《心理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对这个谣言的研究论文。
  根据他们的研究,这则谣言在1972年夏天尼克松访华之后不久就出现了。1972年7月,一位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年轻农民非法进入香港,八天之后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了这则谣言,这个偷渡者说:很多人都认为,尼克松来中国是为了得到毛主席的帮助和支持,美国就要进行大选了,所以他需要毛主席赞扬他。他在村里听到一个有关尼克松的故事,他说,他们村庄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有一次尼克松和毛泽东一起喝茶,尼克松从茶桌上偷了一个茶杯,下一次他又偷了一个,藏在袖口里,毛泽东命令一个武术高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杯子又取了回来。
  一年后的1973年8月,九龙杯的故事再次出现,这次的讲述者是一个23岁的年轻人,他一年前离开了厦门,曾在广东省永安县宣传部门工作过,在讲述这段经历时他提到读过一些只有干部才能看到的官方通报,他说上面提到很多中央的文件,指示尼克松访华所到之处,人们应该怎么做。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他提到了下面的故事:
  一队跟随尼克松访华的记者被安排去参观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非常珍贵的文物。在参观的过程中一个记者偷了一只九龙杯,中国的随员已经看到了,但是这个记者是中国人的客人,他不能逮捕人家。所以他打电话给周恩来,周恩来建议安排这些记者欣赏一场魔术表演。魔术师带来一个假的九龙杯复制品,在表演过程中,魔术师说他会把九龙杯变没有了,并让它在某个记者的公文包里出现,这样那个记者不得不打开公文包,交出了九龙杯。1974年春天,这个受访者尽可能详细地写下了尼克松的故事:
  尼克松离开中国之前的几天,参观一处满是中国艺术珍宝的博物馆。一个美国记者看到几个九龙杯,这杯是珍稀宝物,每个上面都有九条龙,装满水的时候,九条龙就仿佛在水里游来游去,倒掉水,九条龙又回到原位。这可把美国人迷住了。有个记者偷了一个杯子放在公事包里,他以为没人会看到,然而虽然他出手很快,但还是被一个机敏的中国随员看到了。为了避免对国际关系有什么坏的影响,为了不让这个记者感到尴尬,这个随员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请示该怎么做。周总理告诉他:安排他们看一场魔术表演。于是所有的记者都被带去看魔术表演,偷了九龙杯的记者把公事包夹在腋下,紧张地注视着主人的行动,生怕被发现。当然,主人也在时刻注意着他。舞台上,一开始表演了几个传统节目,然后魔术师拿出一个空盒子,放进去一块手表,合上盖子,再打开,手表就不见了,随后手表在别的地方出现。观众们看得很入迷。魔术师又拿出一个九龙杯放进空盒子里。再打开盒子之后,九龙杯也不见了。魔术师指着那个偷杯贼告诉观众,杯子会在“这个绅士”的公事包里找到。当然,九龙杯在那个公事包里。用这样的方法,外国人没有丢面子,国家宝物也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明了美国人的贪婪本性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在20世纪70年代,冷战思维还深深影响着当时的研究’,布鲁克林大学政治心理学学院的学者们根据这个人的说法,认为九龙杯故事起源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否则不会流传到各地的革命委员会。他们认为1973年末在香港的访谈说明,这个故事在广东省的很多地方流传。尽管谣言在传播中出现了改变,但是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暗示中国人高高在上,勇敢的中国人最终战胜了狡猾的外国人,而且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在布鲁克林大学学者的访谈中提到广东惠阳一个25岁的农民,他1973年1月离开中国,他讲的故事和永安人的很像,只是他用招待会上的一只金杯,代替了博物馆里的九龙杯,而且小偷是尼克松本人而非一个记者。他补充说:这个故事说明尼克松是个人品低下之人,公社里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事,他说这是从干部会议上传出来的。
  广东东莞一个30岁的农民,1973年10月离开中国,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冷静态度:
  我不清楚这个杯子是怎么被偷的,我也不清楚是哪个国家的人偷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叫来一个魔术师,拿来一个真杯的仿制品,很像真的不过是泥塑的而已。这个魔术师知道真的杯子在哪儿,我不知道魔术师怎么就知道,他从那个外国人的口袋里取出真的杯子,把假的放进去。这就是我听说的故事,我不知道人们怎么知道这事的,也许是一传十,十传百吧,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与尼克松访问中国有关。
  广州郊区的一个18岁男孩,1973年10月离开中国,他说在离开广州前听到了下面这个故事:
  尼克松总统的一个随员偷了一只中国古代的珍贵杯子,也许是九龙杯,我不清楚,后来我们通过下面的方式取回了:一个中国杂耍班给这些客人表演节目,实际上有两个一样的杯子,戏班中的魔术师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把它变没有了,然后这个魔术师说杯子会在他指的某处出现,他指向那个随员的公文包,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人又取回了杯子。
  番禺县一个22岁的农民,1973年6月离开中国,他是公社特别宣传队的一员,参加了公社里举行的尼克松访华简要通报会。他说:
  尼克松看到中国变得强大起来了,他感觉如果他访问了中国,就有机会在下次总统大选中获胜,而且,他还可以到中国旅行,好好享受一下中国的美景。每个人都知道尼克松访华的故事,我现在所说的都是来自中央的通报和民间的传说。这个故事不是关于尼克松的,而是关于基辛格的。在欢迎会上,毛主席请尼克松和基辛格喝葡萄酒,餐桌上有一个作为装饰的九龙杯,这是中国古代的工艺品,九龙杯上面的九条龙就像走马灯一样能转动。看到杯子这么神奇之后,基辛格就想据为己有,但是他又不好意思开口向毛主席要,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所以他就想偷,他趁中国官员不注意就把九龙杯放到了口袋里。但还是有人看到了他的举动,他们向周恩来报告,周恩来再告诉毛泽东,请示是否要求基辛格归还九龙杯。失去九龙杯是不可想象的。但是 毛泽东说不要这么做,并下令监视基辛格的一举一动。当周恩来、毛泽东和基辛格坐到一起的时候,机会来了,周叫来中国最好的魔术师,让他把另一个假的九龙杯放到特制的桌子上,魔术师在三人面前表演魔术,基辛格一直把真的九龙杯带在身边,魔术师用那个假的杯子不知怎么就换回了真的九龙杯。
  基辛格偷取九龙杯的故事,也有很多版本,有些故事讲述魔术师在替换基辛格的九龙杯时,后者一点都没注意到,当时基辛格正在登机或者刚进入汽车的瞬间,过后,基辛格非常佩服中国魔术师,他们的技艺多么高超啊。
  
  有关尼克松的其他谣言
  
  在这些布鲁克林学者的访谈中,受谈者非常拘谨,对话常常是下面的情形:
  知道尼克松访华吗?
  不怎么记得了,只是听说过尼克松来过中国,别的就不知道了。
  听说过尼克松总统的故事或谣言吗?
  没有。
  听说过尼克松在与毛主席喝茶时偷了茶杯的故事吗?
  呵呵,是的,我听说过。
  当采访者询问“请讲讲你听到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时,讲述者常常会略去尼克松,略去毛泽东,略去场合,只是讲讲偷的过程和一个魔术师取回杯子的故事。不过受访者也提到了一些别的相关传说。
  比如前面提到的来自广东省惠阳县的农民说:
  村里有一个农民,家庭出身是地主,他的一个出身贫农的亲戚是公社里的干部。一次这个干部生病了,那个地主出身的人送了些鸡蛋给他吃,干部很快发现这些鸡蛋是“糖衣炮弹”,所以召开了批斗会来批斗那个地主。批斗会结束后,人们说世上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地主叫尼克松。他是美国总统,什么都不缺,他来中国访问,带了很多礼物给毛主席,毛接受礼物之后,只是咧嘴笑笑。来自厦门的一个工人讲了一个关于尼克松和香烟的“路边新闻”:
  尼克松在准备访问中国的时候,他想带着饮用水、发电机、小汽车和飞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要从美国运到中国,周恩来当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这是对中国人的侮辱。难道中国的东西不好吗?尼克松死缠烂打与中方交涉,最后他说如果中方能提供给他“兰韵儿香烟”的话,他就什么都不带了。中方很恼火但还是到处寻找这种香烟。可是世上根本就没有这种香烟。在上海有一个快入土的老人,自从烟卷传入中国之后就跟香烟打交道。人们找到他。他苦思冥想,最后他说,对了,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卷烟厂的老板有几个老婆,他最宠爱的二姨太叫做兰韵儿,在她还活着的时候,有种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香烟。她死后这牌子改成了“飞马”。然后人们就到上海卷烟厂问是不是这样。飞马牌香烟和“兰韵儿香烟”非常像。就这样尼克松得到了他想要的“兰韵儿香烟”。我经常抽飞马牌香烟,2角8分一盒。尼克松想难住中国人,但是最后他失败了。
  一位来自福建的年轻人,回忆起一个故事: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基辛格的随员中有很多记者,这些人很难控制。在杭州,他们看到晾着一些婴儿的破烂尿布,就把它们塞在自己的公事包里。这些记者都是被监视的。官方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然后打电话给周恩来,周说这很好控制,他们美国人喜欢巧克力。周说看看一个公事包里能装多少巧克力,就给他们每个人多少巧克力。就这样,在访问结束的时候,每个记者都得到了5斤巧克力。为了把巧克力放进包里,他们不得不拿出了尿布。这个年轻人还讲述了另外一个更加轻决的故事:
  尼克松夫人进了北京一家大餐馆,她对学做中国菜很感兴趣,于是就进了厨房,里面有一百多个厨师在忙碌。食物的香味让她垂涎欲滴,于是说“让我来帮帮忙吧”,然后趁厨师不注意,尼克松夫人把一些鱼翅放进嘴里。很明显她在偷嘴。
  前面提到的来自广东永安县的受访者还写下了尿布的故事:
  在杭州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几个美国记者看到很多破布条似的尿布正在太阳下晾干,为了宣传的目的很想带回美国去。所以他们就顺手牵羊把这些尿布塞进他们随身带的公事包里,但是这件事被派去秘密监视他们的人看到了,报告到了周恩来那里,周直接下令给每个记者5斤巧克力。中国人的好意,美国记者不能拒绝,为了给巧克力腾地方,他们不得不从公事包里拿出尿布,这一切中国随员都看在眼里。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记者们说他们把这些尿布带回去是为了研究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然而训练有素的中国随员更加聪明,他们拿走了尿布,送给美国人中国尿布的素描让他们带回家,另一个美帝国主义者的阴谋就这样破产了。这说明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们不但不能在战场上打败我们,也不能在智慧上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相抗衡。
  
  继续“发酵”的九龙杯传说
  
  九龙杯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道具,经常出现在流浪说书艺人的传奇故事里,比如《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但是在《周恩来智取九龙杯》的故事中,更涉及中国人的优势和对方的面子。
  九龙杯的故事在今天的报纸和杂志上还不时会出现,而且都是作为历史事实来介绍的。不过其细节有很多变化,比如有的名为《基辛格随员宴盗九龙杯》,或者是《基辛格偷盗九龙杯》。2009年第21期《读者》杂志文章《周恩来智取九龙杯》中说偷杯者是某国一位贵宾,还有文章说偷杯子的人是为罗马尼亚国家首脑齐奥塞斯库访华活动打前站的一个工作小组中的随员,罗马尼亚外交部的一名文化秘书皮罗涅斯库。
  最近出现的文章对虚构的九龙杯的介绍越来越真实:
  1958年“大跃进”时,景德镇有一位古瓷专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成功烧制出一件接近于汝窑瓷器的珍品。因为他在“大鸣大放”时有过一些“有问题”的言论,被视为异己分子,所以他的成果并未引起当地的重视。但是,上海有人听到消息后却大感兴趣,上海市委交际处经请示有关领导同意,火速赶往江西,直接向这位专家定制了一套36R“九龙杯”。“九龙杯”刚刚交货,专家就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因此,这套“九龙杯”可谓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如今在网络论坛上,当年的故事又有了一个更加恶搞的结局:
  当时尼克松没偷成九龙杯,回去很郁闷,在宾馆里看到一个比九龙杯大几倍的酒杯,找人鉴定乃是明朝万历年间之物,为了防止再出意外,遂让基辛格藏起来先离开中国。后来该物一直放在尼克松家里,作为盛酒器具。几天后,总理见到主席说:主席,如您所料,你的夜壶果然被尼克松拿去了。主席听后笑而不语。
  九龙杯的故事是要说明,人口众多、充满智慧的中国人终于取得了对狡诈的外国人的最后胜利,帝国主义仍然是一只纸老虎,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智慧上,美国人永远不可能打败勇敢、聪明的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懂得如何行动以使双方都不失面子,这一点也深为中国传统所看重。
其他文献
海靖与俄国人打交道甘拜下风,但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方面,却耍尽了威风。他经常以太上皇的口气,动辄训斥总理衙门的高官,并在谈判中施展拖延、威吓、要挟等手段,压迫清政府就范,为德国掠夺中国领土和路矿利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称赞为“开创了一种与中国打交道的新方式”,为许多国家所“争先效仿”。于是,以德国侵占胶州湾为契机,世界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使中国陷入了严
期刊
1934年初,顾颉刚有了创办学会和办刊物的打算。2月4日,他约谭其骧去燕京大学的印刷所,了解印刷业务。燕京大学邓嗣禹教授在海淀斌泰酒店请他们吃饭。当晚10时,谭其骧去顾颉刚家,并留宿。在这一天,顾颉刚正式邀他共同发起筹组一个以研究中国沿革地理和相关学科为宗旨的学会,商定以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描述全国自然、人文地理的著作──《禹贡》为名,还决定创办《禹贡》半月刊,作为未来学会的机关刊物。其时,他们正在
期刊
驴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牲畜之一。驴性情温顺,耐久性好,安全性强,适宜于役使,尤其是在道路不好的地方用以载人运货都不错。做畜力用的驴分为走驴和驮驴两种。走驴用来乘骑,驴背上不用鞍子而用垫褥,骑在驴背上走得很稳,但缺点是速度不快,骑驴的人不能像骑着骏马奔驰一般飘逸。驮驴背上一般备有鞍子,以保护驴背不被磨伤,装载货物用口袋或骑筐,一头驴能驮两百斤左右。驴还能用来拉车,既可运货也可载客。有的地方还用驴拉磨,在
期刊
一    从宋太祖建立宋朝到宋仁宗亲政的庆历年间,北宋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就像一个多病的老人一样,此时的北宋帝国也是百病缠身,突出表现是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土地兼并剧烈发展,官吏、军队人数和俸饷大大增加,“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的积贫积弱现象十分严重。在西夏和辽的进攻面前,宋仁宗又屈辱求和,每年“赐”给西夏银、绢、茶等大量财物,对辽则增纳大量岁币。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
期刊
他曾经是中国政坛和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位显赫人物,但到后来却成了只身隐居异国的一名修士。他的前半生毁誉参半,后半生功德圆满。他的人生起伏不可谓不大,他就是陆徵祥。  陆徵祥,字子欣,上海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其父陆云峰(诚安)为“誓反会”传教员,每晨外出散发传单,分送圣经,因之颇闻西洋之学。陆云峰不愿独子陆徵祥考科举,于是在他13岁时,便送他进上海广方言馆,习外国语。读了八年,又送他进同文
期刊
历朝历代,状元大都是皇帝钦点的,备受皇帝信赖与提携,只要他稍懂一点人情世故,稍懂一点“顺杆爬”的人生哲学,往往就能仕途通达,平步青云。何解?因为状元之于皇帝,就像学生之于老师,所谓“天子门生”也,学生的飞黄腾达,是皇帝慧眼识珠和知人善任的最好证明啊。  不过,北宋状元胡旦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胡旦(955~1034),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滨州)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胡旦
期刊
何谓“群体事件”?现今并无通行解释,但在媒体出现的频率不低;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群体事件”,一般是某个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而以游行、示威等影响社会的方式给另一方造成压力,从而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的事件,其实不是现今社会的特产,在中国早就有之。发生在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的袁州路(治所在今江西省的地级城市宜春市,前一段曾以“一所叫‘春’的城市”而在网络上大为知名,与不久前发生拆迁自焚
期刊
在多种不同的场合和地方,笔者曾一再呼吁关注当代史的记录和研究,并认定书写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群体不能逃避的职责。但对于当代史研究的困难和风险则论述不够,现在这里略作申述,以引起写史者的警觉。   在我看来,当代史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恩怨未泯、利害攸关。也就是说,当代史的创造者还在,历史的当事人还在,不但还在,而且说不定仍在当道。即使当事人不在了,但当事人的学生、弟子、追随者、门徒还在,即使学生
期刊
李时岳(1928~1996),福建长汀人,著名近代史学者。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曾任吉林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汕头大学副校长兼历史系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职。著有《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合著)、《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张謇和立宪派》、《近代史新论》等,其参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影
期刊
一    出徐州向东60公里,过淮海战役中的著名战场碾庄再折向南约25公里,就是古邳镇,古时称作下邳的地方。  下邳这个地名真的是很古老了。  三国时期的一些事件曾在此热闹发生,白门楼即是下邳城一个城门的名称,也就是吕布当年被擒杀的地方。他本来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何况曹操又联合了刘备。“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俩人一同来对付他,于是人中吕布,到此只能末路无归。白门楼早已随着下邳城湮没,或许是提到它就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