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对首次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影响

来源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b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对首次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完成的168个首次IUI周期临床资料及术前3个月内的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AB阳性率)分为:AB阳性率<30%组(132例)和AB阳性率≥30%组(36例),比较两组IUI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分析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预测IUI临床妊娠的价值.根据妊娠结局,将所有患者分为妊娠组(34例)与未妊娠组(134例),将临床妊娠患者分为自然流产组(8例)与未流产组(26例),比较其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结果 AB阳性率<30%组与AB阳性率≥30%组的首次IUI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与未妊娠组、自然流产组与未流产组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不能预测IUI临床妊娠(AUC=0.554,95% CI:0.449-0.660,P=0.328).结论 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对IUI临床结局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不孕不育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知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出的多种染色体畸变与女性不育症有关,最近还发现了单基因变异与女性不育症的关系.本文就对影响性腺发育、卵母细胞发育和成熟、胚胎发生等过程中的单基因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女性不孕不育的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孕症是世界前三大疾病之一,全球的发病率约为8%~12%.自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以来,生殖医学取得了重大突破,给无数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希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生殖医学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全球每年进行约160万次ART周期,中国每年进行约90万次ART治疗[1].随着ART应用的日益增多,ART妊娠人数急剧增加,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的 比较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穿刺取精(testicular aspiration,TESA)与睾丸显微取精(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on extraction,m-TESE)新鲜与冷冻复苏精子进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的结局,以及新鲜、冷冻复苏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CSI助孕的1116个周期,常规超排卵和经阴道B超
目的 了解人睾丸组织悬液体外培养对睾丸精子活力和冷冻复苏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在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行显微睾丸切开取精术的85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组织悬液34℃体外培养16 h、18 h、20 h、21 h、22 h、23 h、24 h后的精子活力和冷冻复苏结局.结果 85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显微睾丸切开取精术后获得的睾丸组织悬液,经34℃体外培养16~24 h后,5.77%术后未见精子的睾丸组织悬液发现了不动睾丸精子,3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对年轻、排卵正常女性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ith donor sperm,AID)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就诊女方年龄≤35岁、排卵正常、因男方因素行AID治疗的218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临床结局.结果 自然周期(natural cycle,NC)组患者年龄、不孕时间、基础FSH、AFC以及BMI与促排卵周期(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1表达水平与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就诊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合并不孕症),根据妊娠结局将其分为妊娠成功组69例与不孕不育组51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miR-21表达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EFI)测评;分析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miR-
目的 探讨输卵管积水对体外受精新鲜胚胎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因输卵管因素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的496例不育患者的资料,按IVF-ET前患者输卵管积水的发生和移植情况分为:A组无积水组并新鲜胚胎移植181例;B组新鲜胚胎移植当天行输卵管积水抽吸术51例;C组因输卵管积水行胚胎冷冻,积水治疗后首次复苏移植,根据复苏
胚物残留(retained products of conception,RPOC)是指在流产或分娩后部分胚胎或胎盘组织残留在宫腔内,多数需要手术清除,可能引起腹痛、出血及感染,继而引起宫腔粘连、闭经、继发不孕等[1].目前临床上传统手术方法存在清宫不全、不可逆子宫内膜受损等缺陷,严重危害育龄女性身心健康和生育力.新型宫腔镜旋切装置MyoSure可以在宫腔镜直视下对RPOC进行精准的机械性旋切,最大限度地保护子宫内膜.本文通过解读分析国内外文章,简要综述新型宫腔镜旋切装置MyoSure清除RPOC的安全性
目的 探讨≥38岁不孕女性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新鲜周期优选单囊胚移植与双卵裂期胚胎移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医院≥38岁不孕女性新鲜周期双卵裂期胚胎(A组:2D3,621例)和单囊胚(B组:1D5-6,71例)移植患者的ART病例资料,比较其一般资料、促排卵情况、胚胎发育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B组患者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移植优胚率均低于A组(P<0.05);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早晚期流
目的 探讨对维生素D缺乏的不孕症女性进行维生素D补充与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plantation,IVF/ICSI-ET)周期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的325例不孕症女性.将维生素D缺乏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90例)常规服用复合维生素;B组(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