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近些年来,无论在国外或国内,研究的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怎样选择好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1 要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探究。要做到这几点,就要慎重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强的班上,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而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差的班上,就需要教师多给以启发、引导。有时在一节课内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以弥补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操作,采用引导发现法,然后再辅以教师概要的讲解。
2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上面谈到有些教学方法本身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有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有些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相对地说,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较差,就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另外,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比较差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说明学习新知识的目的,通过直观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精心设疑促使学生探究等。
3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前面研究教学目标时谈到了儿童认知规律。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这一规律,教学某些内容时要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操作。特别是遇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少感性经验的时候,更要注意通过操作,给学生建立表象,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对抽象的概念、法则的理解。
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要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凑十的方法。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要通过实际量它们的边长,用三角板的直角比量它们的角,并且进行一些拼、摆活动,来认识它们的特征。教学简单应用题时,也可以通过操作来分析数量关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选择最容易揭示所学概念或法则本质特征的学具,使学生操作简便省时。课前要设计好操作的步骤。②进行操作要同思维和言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③重视操作、直观,并不意味着教学任何内容都从操作、直观开始。有些新知识学生可以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就要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迁移类推。
4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1 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强调要“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就是说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4.2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发展思维能力。为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法则、应用题时都要分析其发展思维的有利因素,根据其特点有侧重地发展思维的某些方面。
4.3 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思维过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
4.4 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巴班斯基研究证明,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
5 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
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时期内的学生成绩、教育和发展程度上,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这就是说,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要达到上述要求,除了前边谈到教学目标定得适当,教学组织形式选得合适外,还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的差异,还有智力、认知方式以及性格等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当面向全体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大多数学生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而因材施教时就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对后进生要更多地运用操作、直观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一般不能采用独立活动强的教学方法。进行练习时也要多加检查与辅导。但是对于独立思考差的依赖型的学生,也要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学习独立思考,避免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想,怎样做,以便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更多地放手,不断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1 要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探究。要做到这几点,就要慎重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强的班上,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而在学生独立活动能力较差的班上,就需要教师多给以启发、引导。有时在一节课内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以弥补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通过操作,采用引导发现法,然后再辅以教师概要的讲解。
2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上面谈到有些教学方法本身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有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有些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相对地说,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较差,就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另外,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比较差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说明学习新知识的目的,通过直观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精心设疑促使学生探究等。
3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前面研究教学目标时谈到了儿童认知规律。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这一规律,教学某些内容时要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操作。特别是遇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少感性经验的时候,更要注意通过操作,给学生建立表象,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对抽象的概念、法则的理解。
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要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凑十的方法。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要通过实际量它们的边长,用三角板的直角比量它们的角,并且进行一些拼、摆活动,来认识它们的特征。教学简单应用题时,也可以通过操作来分析数量关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选择最容易揭示所学概念或法则本质特征的学具,使学生操作简便省时。课前要设计好操作的步骤。②进行操作要同思维和言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③重视操作、直观,并不意味着教学任何内容都从操作、直观开始。有些新知识学生可以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就要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迁移类推。
4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1 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强调要“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就是说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4.2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发展思维能力。为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法则、应用题时都要分析其发展思维的有利因素,根据其特点有侧重地发展思维的某些方面。
4.3 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思维过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
4.4 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巴班斯基研究证明,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
5 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
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时期内的学生成绩、教育和发展程度上,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这就是说,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要达到上述要求,除了前边谈到教学目标定得适当,教学组织形式选得合适外,还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的差异,还有智力、认知方式以及性格等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当面向全体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大多数学生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而因材施教时就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对后进生要更多地运用操作、直观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一般不能采用独立活动强的教学方法。进行练习时也要多加检查与辅导。但是对于独立思考差的依赖型的学生,也要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学习独立思考,避免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想,怎样做,以便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更多地放手,不断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