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文化”的现实教育价值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p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元”,一个让人激动人心的字眼;“状元”,代言了成功和优秀,高中状元,金榜题名,是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的梦想。时至如今,说到“状元”,依旧令人怦然心动,只因“状元”是个美好的字眼、美好的称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在溧水县第二实验小学,“状元”“小状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每每说到“小状元”,第二实小人对自己的所做所获,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对历史馈赠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敬重、呵护与传承,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俞栗其人,状元坊其事
  先贤早已作古,其牌坊遗迹也不复存在,但其人其牌坊的记载还在、影响还在、价值还在,这是历史慷慨馈赠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可视为溧水历史、溧水文化、溧水教育的一座里程碑。
  溧水县第二实小始建于1980年,校址位于溧水县永阳镇状元坊社区。俞栗和“状元坊”的故事不是民间传说和野史演绎,而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宋史》和《俞氏宗谱》等均有记载。
  俞栗,溧水县孔镇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赐进士第一,为溧水县有史记载的第一名状元。俞栗榜取后,初授承事郎秘书正字,转起居舍人给事中。在任期间,为官清正,曾上书论学并提出在外为官应“监司守令”,对地方官的管理与职守富有独到见解,对此,徽宗皇帝极为赞赏,由此历官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知制诰,直至赐袭衣金带,任兵部尚书。后因屡与蔡京意见不合,贬为常州团练副使,太平州安置,后虽任江宁知府,实际上已达到告归林下的心愿,未几即致仕(退休)家居。
  俞氏家族溧水一支成为溧水望族,从北宋真宗天禧年间至宣和年间,先后有十人考中进士。俞栗曾亲作《俞氏十榜传家记》以记其事,追念先泽,刻石垂训,传为美谈,“联翩十榜,名显中山”之说更是遐迩闻之。
  俞栗在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得朝廷旌表,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徽宗皇帝敕建状元坊,溧水县府选址于溧水城北门桥南(今中大街邮政局处)开工建造,是年建成。
  据《俞氏宗谱》“重修状元坊记”,该坊是“乌头棹楔”,相当宏美。从该谱插图中可见此坊为楼宇式双层木结构,四柱屏立,挑檐斗拱。有记载称:飞龙盘柱戏明珠,四柱屏立浴晓日。重檐斗拱,纷纷御柳问宫花;翠霭流云,淡淡祥光笼瑞影。俞栗牌坊前后历宋、元、明、清各朝,几经修葺,虽未能尽复旧观,其风范却经久不衰,后世妇孺皆知。据《溧水县志》记载:该坊经历宋代和元代后,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修葺如新。清代曾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光绪七年(1881年)4次修葺。太平天国时被毁,光绪七年(1881年)又再次修复。直到1937年11月29日,日军飞机轰炸溧水县城,一颗烧夷弹击中状元坊,这座木制的牌坊连同周围的商铺陷入火海。烧了几个时辰之后,状元坊一带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人们唯有跌足长叹而已。
  追溯历史,当初与俞栗状元牌坊遥相辉映的还有位于县城北面分龙岗附近的插竹亭。宋哲宗元祜年问,此地住着溧水望族人家俞氏,俞氏为防止花枝倒伏所插竹枝竟然全都成活。期间,北宋词人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一日拜访俞氏,见此景象甚觉奇异,认为乃是吉祥之兆,遂建议主人建造一亭,亲笔题名“插竹亭”,并撰《插竹亭记》一文。亭建成后十年,俞氏子弟俞栗一举中榜,成为溧水历史上第一个科举状元。2007年,这座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插竹亭在其原址(现溧水第一初中校园内)因重建而获得新生。重修后的插竹亭大气磅礴而又古朴典雅,吐纳云气而又超然恬淡,物境、情境、意境融为一体,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第一初中,插竹亭正在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
  当初,象征着奋斗和荣耀的插竹亭、状元坊,作为溧水城内的一处胜迹,不只是“功成名就”的象征,它还激荡过溧水域内多少读书人的梦想与豪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溧水历史悠久,素有尚文崇贤之传统,这无疑与北宋状元俞栗和南宋状元吴潜的影响存有内在联系。吴潜,南宋名相,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其牌坊建于北门桥北,与俞栗牌坊隔河耸立。“明初四杰”之一的兵部尚书齐泰为溧水人,洪武18年进士及第,县府在望京街建有中山书院以示纪念。溧水本土通过科举及第的还有清代两广总督叶名琛、晚清著名红学家濮青士等,后起之秀有近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等。
  在迷蒙的历史烟尘中,两座牌坊静穆相对,如同两位沧桑老人在讲述功名之路,慨叹世事变迁,抒发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惆怅思绪。先贤早已作古,其牌坊遗迹也不复存在,但其人其牌坊的记载还在、影响还在、价值还在,这是历史慷慨馈赠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可视为溧水历史、溧水文化、溧水教育的一座里程碑。对于第二实小更是幸事,因为坐拥这块底蕴深厚的宝地,学校就寻得了教育的根脉,触摸到了历史文化的博大气蕴。
  第二实小有怎样的“小状元”
  第二实小的“小状元”称号不是对历史名词的简单复制,不是对某种特长的随意“加冕”,“状元坊里‘小状元’”的争创和评选,成为激励无数小小少年缅怀先贤、立志成材的不竭动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状元精神”也一直被视为学校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溧水县第二实小创建于1980年,在建校前状元牌坊早已遗迹杳然,但第二实小人依然分明感觉到,自己的一只脚始终踩在那道绵延未绝的“状元”文脉上。尽管历任校长的治校理念和管理风格不尽相同,但惊人相似的是,在他们的内心都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们都曾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学校地处状元坊社区,如何使学校文化更多地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何把“状元文化”引用到学校教育中来。
  从2007年开始,第二实小大胆尝试“状元坊里‘小状元’”的争创,几年来已先后涌现出32个门类共100名“小状元”。在每年的“六一”庆祝仪式上,获得“小状元”的孩子,身着博士袍,头戴博士帽,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个一个走上台去,一字排开,从校长手中接过“小状元”证书和用红绸带包扎的奖品,兴奋,光荣,儒雅,聪慧,“相貌堂堂”,光彩照人,台下抱以一片祝贺的掌声。“小状元”是众人追逐的“明星”,是同学崇拜的“偶像”,是大家效仿的榜样,台下的学生、家长、来宾、老师,纷纷与“小状元”、“小明星”们握手、拥抱、合影留念。第二实小的六一儿童节是歌舞节是状元节,是狂欢节……
  第二实小的“小状元”称号不是对历史名词的简单复制,不是对某种特长的随意“加冕”。“状元坊里‘小状元’”的争创和评选,成为激励无数小小少年缅怀先贤、立志成材的不竭动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状元精神”也一直被视为学校文化的源头和根基,“状元坊里‘小状元’”也就成了张扬个性、自信成长的多彩舞台,弥漫成第二实小独有的文化景观。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第二实小的每一个“小状元”都是一个经典的成长案例。不妨回到现场看看。   ——胡清源同学被评为2007年“二胡小状元”。他成绩优异,兴趣广泛,象棋、体育、演讲、唱歌样样精通,二胡是他的拿手绝活,多次参加县、市、省级比赛,2006年还捧回了“中国江苏民族艺术青少年二胡大赛”的奖杯。他在自述中说,练二胡陶冶了我的情操,锻炼了我的意志,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虽然有点辛苦,但我也尝到了更多的快乐。
  ——2007年的“钢琴小状元”朱雅静多次参加江苏省音教协会组织的专业考试,并获得了社会艺术考级证书。她说,刚上小学时对钢琴特别感兴趣,吵着让爸爸送我去学琴,几年下来,弹钢琴就变了一种享受。当我烦恼时,弹上一曲就会烦恼全抛,心情开朗,学琴的过程磨砺了我的性格。08年,她再度被评为“钢琴小状元”。
  ——2007年“科技小状元”许诺对科学技术有浓厚兴趣,经常为了研究某个现象而废寝忘食。在写《节能路灯节能方案》论文时,光是路灯电能损耗方面的资料就搜集了一天,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做了几十次试验,直到成功。他前前后后写了20多篇科技小论文,多次获奖,在全县科技创新竞赛中荣获最高荣誉“小博士”奖。
  ——2007年“英语小状元”汪沛然在课堂学习之余借助电子词典自学了国际音标,只要见到公共标志或商标上有英文,都做摘录,直到弄懂和学会使用。
  ——2007年“体育小状元”黄婷说,是顽强和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激励着我,在运动场上,无论对手多强,我都不甘示弱。
  ——2007年“剪纸小状元”孔浩南虽是个小男孩,可他双手灵巧,一把小剪刀到了他手中就像一只上下翻飞的小燕子,不一会儿,色彩鲜艳的蘑菇、栩栩如生的蝴蝶、美丽别致的窗花……都会一一展现在面前,家里教室里,他的作品可多了。
  ——2008年“唱歌小状元”的获得者是一年级的章心怡。入校不久,全校都认识了这位小歌手。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对唱歌的强烈兴趣,几百首歌曲的储存,父母的支持,学校的环境,使她成为众人喜爱的“百灵鸟”。她除了会唱许多儿歌,经典民歌、流行歌曲、戏曲片段,她都能唱得像模像样。
  ——2008年“剪纸小状元”魏宏业,自己的剪纸作品有一大摞,不仅天天在自己的班级贴展,他的作品还到别的班展览,过了两三天又送去一两张,他请求别的班给他展出的机会,三年级每个班都展出过他的作品,本班级还为他出了一期专版。
  ——2009年新增设的“养花小状元”被陈一凡获得。他在家养了数十个品种的花、草,浇水、施肥、整枝、修叶……一副行家里手的范儿。他经常把自己养的盆花带到学校美化教室,告诉小伙伴们养花的知识。他动了许多脑筋,在自己种的小葫芦上显示了天然的图案与文字。
  ——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一结束,三年级一个叫陈跃敏的学生,跑到校长跟前问道:“校长,我这次捐了2000块钱,我想做爱心小状元!”另一个学生也跑过来:“在家里,都是我跟亲戚、邻居还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打交道,我出面都很成功,我能不能做社交小状元?”“那你们就申报,就参与竞争呀!”校长高兴地鼓励他们。
  ——2010年“歌唱小状元”的称号由栾凯获得。他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并不理想,但在歌唱方面却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成为校合唱队的领唱,他曾和队员们一起去北京参加合唱比赛,并荣获全国银奖。六一文艺表演中,他的独唱引得同学们和观看的家长叫好声一片。“歌唱小状元”的获得给了他自信和乐观。
  2010年的“拉丁舞小状元”桂冠被张袁颖摘取。她在09年的小状元评选中,因为舞蹈技能不够扎实,加上现场表演有些紧张,因而在评选中落马。第二年她卷土重来,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2011年的“舞蹈小状元”由五(4)班的甘露同学获得。她是一名活泼可爱的女孩,上幼儿园时,就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时到县文化馆小梅花艺术团学习中国舞,先后在《小蚂蚁》《小猫钓鱼》等舞中担任领舞。她的舞蹈已通过了九级考试。2010年7月《响铃舞》获得了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全国艺术成果大赛江苏赛区初赛金奖。
  ——杜雨曦是三(6)班的学生,凭借优秀的表现获得2011年“琵琶小状元”桂冠。她从小喜欢文艺,学习琵琶演奏已经5年,已通过江苏省五级琵琶考试。
  ——2011年的“书法小状元”徐业帆是小状元评选舞台的常客,她先后多次获得各类小状元称号。在2011年的评选中,她现场书写的一幅字征服了所有评委。在学校与当地驻军的联欢中,她还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了军营。在小状元评选活动的推动下,她先后学习了古筝、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参加了乒乓、篮球、田径等多项运动,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看到这些,我们的眼前立即浮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我们的视线就会自然超越课本、分数、名次那些令人无奈的烦忧,将尊重个性、特长发展这些有点虚空的理念演化成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
  这些年,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建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忠、实、践、行,个性、特色、兴趣、自信、多元等现代教育元素,在这里被演绎得实实在在而又丰富灵动。寻找下一个“状元”,培养新时代的“小状元”,成为第二实小健康而浓厚的教育气象,“小状元文化”正在这里铺排成势。
  理性看待科举制度
  历史和文化需要扬弃,科举的糟粕理应抛弃,但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洗澡水,那是愚蠢可笑的。说这些,不是为科举翻案,更不是为科举招魂,需要的是理性、公正地看待科举,看待历史。
  “状元”,曾让多少人魂牵梦绕、肃然起敬,如今却令人尴尬,欲说还休,“状元”似乎已成为现代人价值取向上的一种纠结。这种纠结源于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和评价,因为“状元”源自科举。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后世无法抹去也无法回避。科举制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一心读死书,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遏制了创新人才的拍样,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依然毋庸置疑。
  在科举制度的作用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至今,我国高层政权结构里还有这种浓厚的色彩。唐代取士重诗赋,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这不仅推动了唐诗宋文的繁荣,而且客观上形成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尚文”特色,造就了大批的文化精英。封建科举制度的施行,还推动了当时私塾、县学、州学及京师国子监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教育是培养人的,如果说--+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是知识分子,那么中国汉代以后历代知识分子的面貌、气质、精神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可以说,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后,又再造和提升了中国文化。
  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所坚持的“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开启和奠定了公平 竞争的考试文化,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予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众多的“平民”状元,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海外不少汉学研究专家也因此把中国的宋朝称为“平民社会”,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开明、社会最为和谐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培养人才的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人才擢升的最好机制。从隋朝中期初创到清末废除,经历了近1300年的历史,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其中状元700多名,有名有姓、有案可考者620余名。许多清官廉吏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名臣、名相,那些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思想家,那些光照千秋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外交家,不仅在那个时代光彩夺目,至今还熠熠生辉——
  隋朝的房九龄,唐代的张九龄、陆贽、韩愈、柳宗元、贺知章、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裴度、李商隐、颜真卿、柳公权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黄庭坚、秦观、沈括、苏轼兄弟、柳永、程颢、朱熹、包拯、寇准、吴潜、吕蒙正、文天祥等;元代的泰不华、李齐、施耐庵等;明代的汤显祖、张居正、齐泰、杨慎、海瑞、徐光启、袁崇焕等;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方苞、王士祯、林则徐、魏源、翁同稣、张謇以及近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蔡元培等,不是高中状元就是进士及第,都由科举产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他们是朗照中国文明的英才,不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也属于今天,属于永远;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可以说,没有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状元,就没有宏大瑰丽的中华文化气象,就不会诞生一大批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民族栋梁,就没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早在几千年前,柏拉图就告诉世人,他的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只有哲学家变成国王或国王变成哲学家时,人类才有太平盛世。明万历年问,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的一个意外发现是,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的一个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而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
  中国从晚清开始落后了,原因极为复杂,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科举制度是狭隘的,是不符合唯物历史观的。无疑,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与世界共同文明接轨,有利于社会现代化,但全盘否定科举的积极价值,甚至借此大做文章否定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科技文明、文化文明,就将生成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文化观。现代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民族传统价值观又遭冷落、被抛弃,价值观上的整体迷茫与困惑必将造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政治病、文化病、时代病,诸多社会乱象会由此而生。历史和文化需要扬弃,科举的糟粕理应抛弃,但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洗澡水,那是愚蠢可笑的。说这些,不是为科举翻案,更不是为科举招魂,需要的是理性、公正地看待科举,看待历史。即使仅凭上面提到的那些光照千秋的“状元”和“进士”,我们就有理由为科举的历史功绩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者说,如果我们敬重那些由“状元”而成民族英才的历史人物,那我们就不能轻易否定科举的积极价值。
  教育要理直气壮说“状元”
  “状元文化”的价值内核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状元文化”也是国粹,理应光大,甚至可以申遗。“状元文化”的现实教育价值显而易见,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教育”的宝贵资源。
  历经时代变迁,状元文化的影响力并未减退。现在,好多地方都留有“状元坊”遗迹,有的还专门斥资修葺或复原历史上的状元牌坊和相关遗迹,许多地方都成功打造出了状元街、状元公园、状元广场、状元村、状元路、状元文化博物馆等地方“名片”;耳熟能详的有状元红、状元笔、状元糕、状元楼、状元宴、“金榜文化节”等品牌和活动;还有以政府名义举行的“百业状元”表彰大会,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官方或民间积极的“状元文化”心态,反映了“状元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尽管这里面难免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比之那些捕风捉影争抢“西门庆”籍贯之类的无聊与低俗,要纯正、健康、高雅得多。
  “状元”情结深入人心,不能也很难强行消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产生于过去并已沉积的历史文化,还是一种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之流。尽管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但并不等于说不需要从传统中汲取优秀和合理的成分,那些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传统,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人的血液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和营养。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用“状元”说事,折射的都是那种沉淀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情结。文化是一种“记忆”,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间的记忆,对“状元”这个特定历史产物的尊重,就是对先哲圣贤的尊崇,就是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遗产的坚守和弘扬。
  现今,人们对“状元文化”的投鼠忌器大多源自对“高考状元”的误读。“高考状元”之说属于一种讨口彩的说法,是全社会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比之“第一名”“第几名”“名列前茅”之说更富有传统文化意味,这是社会大众健康的文化情结,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虽然并不排除确有个别“高考状元”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是只会考试的“考试机器”,但无法否认的是,绝大多数高考状元并不是“样子货”,没有真才实学,或是心智不全的青少年学生是难以获此优秀的。对“高考状元”的适度关注和宣传,切合民众心理、顺应社会文化。一方面,对相应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整个社会重视知识、崇尚智慧、追求成功的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宣传“状元”们刻苦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启迪同龄人热爱学习、勇争一流,追求卓越,志在成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成长、激励成功甚至出人头地,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本来就是“成功教育”的题中之义。
  其实,对“状元热”的遏制并不是政府的主动打压,而是学界尤其是教育界的自寻烦恼。教育界尤其是教育理论界总有人认为一提“状元”就会把教育价值观搞乱,一提“状元”就是跟素质教育唱反调,见风是雨,夸大其词,耸人听闻,是学界和教育界神经过敏的表现,是思维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对现行教育而言,“状元”并没那么大的破坏力,如果说一提“状元”就干扰了素质教育,那只能说明我们目前搞的“素质教育”未免太脆弱了,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定位和推行策略,而不 是跟“状元”过不去。教育也不要低估了老百姓的觉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人才理念的不断更新,老百姓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他们心中的“状元”就是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得有出息、会生存、会生活、会做人,未来能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那种每年高考放榜后,许多成绩不太显眼的考生大办“谢师宴”“庆功宴”就是明证;也有成绩很突出的考生并不大办“谢师宴”“庆功宴”也是明证。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都是可以娱乐的。“状元”这东西也该与时俱进,赋予其一定的娱乐色彩。娱乐,就是少一份严肃多一份轻松,少一份官样多一份民俗,少一份较真多一份随意,少一份精英化多一份平民化。每年夏季能在社会上、在民众中通过“状元”话题引爆一次对教育的全民关注,引爆一次具有文化意蕴的高尚娱乐,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认为一拿“状元”说事就会毒害青少年,那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儿童的成长从本质上说是“玩”,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也是“玩”。“吉尼斯纪录”是“玩”出来的,琴棋书画是“玩”出来的,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是“玩”出来的,一切文化都是“玩”出来的。判断一种教育正确与否、合适与否,首先是基于是否适合儿童,就是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那个“场”里,是否在那个“场”里收获知识的丰富、技能的长进、事理的澄明、心灵的愉悦、生命的蓬勃。
  “状元文化”的价值内核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状元文化”也是国粹,理应光大,甚至可以申遗。“状元文化”
  的现实教育价值显而易见,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教育”的宝贵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传承创新,理直气壮地谈论“状元”,谈论“状元文化”,才能弘扬“状元文化”。
  小状元文化”的校本意义
  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印证了马克思的论述:“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碰到的、既定的,继承下来的”,就是特定的地域文化,就是历史在那一方土地上延续至今的文化气咏。
  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溧水县第二实小是在南京地区较早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农村学校,起始于2006年,现已实现全覆盖,第二实小已成为南京地区小班化教育有影响的学校,溧水县内小班化教育的龙头学校。
  “关注每一个、促进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是普适性的小班化教育理念。第二实小通过“小状元”争创,使得这个教育理念不再挂在嘴上悬在空中,而是找到了一个实在而有效的载体。在第二实小,这个理念的解读明确而具体:“关注每一个”,是指善于发现和积极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促进每一个”,是指积极为每一个孩子彰显个性、发展特长提供有效服务;“成就每一个”,是指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个性的不断完善、特长的不断发展;“幸福每一个”,是指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发展带来的成功感、愉悦感、幸福感,增强成长的自信。
  第二实小“小班化”的实施为“小状元”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使“关注每一个、促进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成为可能;“小状元文化”又为“小班化教育”注入了丰富内涵,使小班教育教学“精致”“精品”“精美”的追求成为可能。“小班化”是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土壤,“小状元”是这种教育理念浇灌下的花果,“小状元”与“小班化”交互辉映,相得益彰。“小状元文化”建设,不只是评价手段上的“换脸谱”,而是评价思维和人才理念的重大变化,是对落后的教育评价观念的颠覆:由“自古华山一条道”,变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溧水县第二实小授予一个“小状元”名号,学校并不需要花费很多钱财和精力,只是那么一张小小证书,一次颁授仪式,加之过程的关注和指导。给点阳光就灿烂,正是这样的“鼓励”给孩子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动力,带来了优秀,带来了自信。这是一种朴素的教育,一种真实的教育,好玩的教育。朴素的教育远离花哨、复杂和纠结,真实的教育符合并满足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好玩的教育富有情趣,让孩子收获快乐。学习者的成长规律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走向规律就是走向自然,走向纯正,走向儿童成长的天性,这是所有教育行为与教育真理之间的通衢。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葆有一份闲心和闲情,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并获得快乐、走向优秀,这就是素质教育。我们无需要求小学生理解“状元”的真正含义和它的来龙去脉,只要他们懂得“状元”代表了“优秀”、优秀来自奋斗就行;只要他们懂得了特长就是优秀、成长就是优秀就行。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始于一种兴趣玩出名堂、玩得开心,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重要使命。第二实小地处状元坊社区,利用历史资源,开发“小状元文化”,可以说,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建设明智,恰当,顺理成章,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敬重,也显示了可贵的历史担当精神。
  文化是一种“自我”,这种“自我”就是发自本土、来自生活、切合并属于“这一个”的标签,它非但没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还是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种鲜明特色。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富有个性化表达的文化:既有传统的“三好生”评比,又有个性化的“小状元”争创;既高度切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又把“素质教育”演绎为丰富多彩的画面;追求优秀与成功既是孩子努力的方向,也是孩子天天看得见的常态生活。作为立校文化,溧水县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既严肃又活泼,亦庄亦谐,多彩多姿,演绎出了教育原生态、成长百花园。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印证了马克思的论述:“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碰到的、既定的、继承下来的”,就是特定的地域文化,就是历史在那一方土地上延续至今的文化气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正是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的特有气质的涵养。一所学校只有不断地传承、不断地丰富、不断滋养自身文化,才能形成学校的特有气质,才会烙上鲜明的个性化印记。
  文化是一群人的价值取向,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是“自我”的、个性化的。如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关系一样,“个性化”看似特立独行,却是与社会普世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探索与研究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法,发掘可借鉴、可复制的有效经验,是当下社会建设的重大命题.区别于市场驱动与国家带动的乡村现代化,本文所关注的崖溪代表社会内生的乡村现代化转型模式.崖溪采用的以家园为目标,以土地利用为抓手的自我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内生动力,利用乡村社会存在的家庭与拟家族关系将村民组织起来抵御资本的无序扩张.崖溪村实现自我经营的具体方式是,行动者通过制度调适等方式对外部制度与地方制度进行合并、修改与意义调适的多种加工,从而实现家园建设的目标.地方
特大城市的空间规模、人口体量与发展能级巨大,在经济版图、政治版图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同时也面临各类风险的冲击。空间仅是风险防控的一种物理因素,“空间脆弱性”才是风险防控效果的中介。中国特大城市的风险防控普遍采用属地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在风险排查时责任明确、利于快速识别风险,在风险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但是也存在“风险治理超载、功能区与管辖权不统一、无法应对风险溢出扩散”等“脆弱性”问题。城市风险产生的后果取决于城市的脆弱性,要超越基于物理空间的治理思维,引入“社区、政区、跨区”的“三圈空间治理模型”,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来一直普遍存在的,有的则是带着时代特色,对于那些多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应对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对新出现的问题却往往令老师措手不及。下面,就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观念淡化,纸上谈兵现象严重。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喊得很响,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德育观念
期刊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业,是在统一的国营体制基础上,按照“一盘棋”方针发展的.改革开放前,广播电视系统属事业拨款单位,管理上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外部调控则以指令和文件为主.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机构变为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外部调控手段变为法令结合,以法律法规为主.广播电视业国营体制与“一盘棋”方针的坚持,确保了相关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和党、政府声音的最大传播;改革开放后的持续革新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的某些短板,但也带来了新的结构性问题.如何走好“一
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基于意外性后果的理论视角,探究减负政策对校外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减负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具有负功能的意外性后果: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扩大了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在校外教育领域中原本就已存在的不平等.对社会结构性限制的忽略,是造成这种意外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社会结构性限制条件下,行动者基于其能力与目标的理性选择使得校外教育不平等的扩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任何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重视具体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结构限制及其潜在的意外
可转债具备股与债二重性质及优势,有限责任公司可转债发行、转换与交易实践对其人合性、股权结构及股东权益等产生重大影响,以《公司法》为代表的可转债规则有必要对此作出回应.本文通过对我国可转债发行主体及定义规则的盘点与梳理,提出《公司法》应明确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行主体地位;其次提出应构建完备的有限责任公司可转债股东优先权制度,在不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维护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保全原股东出资比例及价值,平衡公司、股东、债券持有人三方利益,减少可预期冲突与纠纷.
悬赏广告法律性质之争由来已久,《民法典》的颁行也并未使之平息.争议的焦点有二:完成特定行为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问题,以及其不知悬赏广告内容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并非要约说的理论弊端,而是单方行为说论者善意的误会.(1)完成特定行为并非承诺行为,仅使完成人具有承诺的权利,承诺的内容在于是否接受报酬.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产生报酬请求权.行为能力欠缺者可以享有承诺和请求支付报酬的权利,而权利之行使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2)完成特定行为之人不知悬赏广告内容时,两种学说实际效果相同,法律效果趋同.悬赏人基于诚信原则负
以"向北学习中国"为标识的思潮,是18世纪朝鲜王朝后期,由朴趾源和朴齐家联袂提出的理论体系.北学思潮的产生,既植根于朝鲜国计民生的迫切需求,也因应了清朝繁荣昌盛的客观事实,学理上凸显为由价值判断到事实判断的重心转移.作为一种过渡型理论,北学思潮改变了朝鲜此前对清朝的刻板认知,为开眼看清朝乃至开眼看世界提供了契机,在朝鲜思想史上起到了拐点作用.
爱因斯坦曾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做过"没有特殊的趣味"的评价.由于恩格斯和爱因斯坦两位伟人的特殊身份,这一评价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读,对正确理解《自然辩证法》手稿的科学性、爱因斯坦的科学和哲学思想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在阐述世人对这一评价的误读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从两位伟人的理论目标和学术旨趣差异角度,尝试对爱因斯坦的这一评价进行学理分析.
基于以自然权利论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的有限政府理论,把政府看作是一种对自由市场和公民自由构成威胁的“恶”,主张以宪法和法律限制政府的活动边界,是一种消极政府论的学说。有效政府的政治理念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革命理论,通过对国家的根本改造,从而抽掉政府之“恶”的经济和阶级根源,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在承认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实行政治统治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主张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一种积极政府论的主张。有效政府的根本特征是回应性和责任性的统一(权责一致),前者体现了政府权力的有效行使,后者体现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