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情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的时候,常跟上父亲看“打玩意儿”,看《走西口》。一男一女,唱得声泪俱下、肝肠寸断,父亲看得如醉如痴,散戏后回家还在一路哼唱,我却懵懵懂懂。也常听父亲讲家史,讲他“走西口”逃命而来的爷爷及爷爷的爷爷,等我仔细问询起来,没上过一天学的父亲,总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是告诉我听老人们讲过河曲府谷,讲过尧峁,提到过合河都九甲。
  明代,出于军事的需要,修筑了一条长城。从宁夏盐池,经陕北定边、安边、靖边、府谷,到晋西北紧临黄河的河曲、偏关,再穿过雁北地区,一直到河北的张家口,最后上了燕山山脉,也就是明长城。
  明朝的陕北人,平时耕种,战时出征,子承父业,世世代代都不能改变“户籍”,祖祖辈辈都是“军户”。在陕北连绵的山峁上,每隔五里,就矗立着一座烽火台,当地人称之为“墩台”或“五里墩”。
  五六年前的端午节,我曾登上榆林城北的镇北台。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控南北之咽喉,锁长城之要口,是古代的一处重要关隘,也是一座军事瞭望台。登台北望,塞外内蒙古高原一览无余。我环台顶走过一圈,向北眺望,矗立良久,眼前似乎浮现出那刀枪剑戟人马嘶鸣、烽火台不时升腾起股股狼烟的冷兵器战争场面。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中原农耕民族和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在这里你死我活地打了近千年。纵使这固若金汤的军事防线,仍阻断不了陕北贫苦农民“走西口”的脚步。他们越过纷飞的战火,越过长城关口,偷偷地到“西口外”谋生。
  “西口”是相对于东口而言的。“东口”就是河北的张家口,“西口外”,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在张家口以西的长城上或长城附近,设有很多关口,往西有右玉、保德、河曲、府谷、榆林等等,都可称之为“西口”。口里人要想到口外,必须经过这些关口。小的时候,常听父亲说口里人口里人,直到今天我才弄明白什么是口里人。而通常所说的“西口”,就是山西与内蒙古两省区三县交界处的杀虎口。
  杀虎口,在明朝时期叫做杀胡口。这里是蒙古胡人南下的必经之路,中原大军想要北征攻打胡人,也必须从这里经过。关口常年战火纷飞,明朝人就咬牙切齿地把这里叫做杀胡口。到了清朝,满蒙不分家,康熙帝亲笔改名叫杀虎口。我曾自驾去山西路过杀虎口,为了赶路没有下车看看,至今想来都有些遗憾。
  陕北及山西河曲、保德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北邻蒙古高原的库布奇沙漠,东南暖湿气流又被太行山所阻挡,经年累月,形成了干旱严重、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的典型大陆性气候,正如民歌所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满清入关,一统天下,长城边塞的防御功能有所减弱。但满清政府担心“蒙汉联手”对其造成威胁,于是,实行“蒙汉隔绝”政策,陕北各营堡杜绝边民出关,严格阻断蒙汉交通。
  据记载,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从山西保德渡过黄河,沿长城自东向西一路走过。看到陕北百姓以树皮草根为食,饿殍遍野,白骨遍地,英明的康熙帝痛下决心,决定调整封禁政策,开边放垦,但仅限于距长城50里以内的地方,俗称“黑界地”。
  关外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这下子,晋西北和陕北府谷、神木、横山、靖边、定边等地边民,久旱遇甘雨,他们兴奋地跨过城墙,在“黑界地”租种鄂尔多斯一带蒙古王爷的土地。蒙古王爷天性豪爽,从不精打细算,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租金。尝到甜头的河曲、府谷人,一发而不可收拾,很快就越过 “黑界地”,不断向草原深处走进。
  “二姑舅捎来信,西口外好收成,我出去揽工赚下钱,回来过光景。”俗话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但他们为了活命,抛妻别子,背井离乡,背起简单的行囊,有的穷得连铺盖也没有,裹上一领老羊皮袄就上路了,沿路打短工、拉大船、割洋烟、拉骆驼、放冬羊……
  许多人死在“走西口”的路上,因无钱安葬,同伴只能把他们临时埋在“义地”,想等着将来有了钱后再把尸骨拉回老家。
  在包头市郊后营子村附近,有个地方叫祁太义地。那里是一片很大的墓地,是清代走西口来到包头的山西祁县、太谷县商人合资购买的一处坟场。死者安葬时都是头北脚南,呈眺望黄河、眺望故里的情状,形成一处处“府谷坟”和“神木坟”。他们是一群永远也回不了老家的孤魂野鬼。
  随着走西口的大军,我的先祖们也拖儿带女,蹒跚在“走西口”的坎坷路上。
  一出口外,就进入库布其沙漠。大漠孤寂而荒凉,远不是王维意气风发而吟诵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般壮美,他们只能瞅着零星的骆驼粪蛋儿,穿过一座座沙包,绕过一丛丛蒿草,听天由命地往前走。要想不迷路,就必须走大路,就像《走西口》中玉莲安顿太春那样“走路走大路,万不能走小路”。
  传说在遇到岔路的时候,他们就要背过身,靠扔鞋子来决定走向。鞋尖朝向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走。不管是往哪个方向走,危险总是不断,要么遇到土匪,被迫加入匪帮,再也没能离开;要么被抢光身上所有盘缠,饿死在路上;要么遇到暴风雪,被活活冻死。
  这些走西口的大军,有的在鄂尔多斯地区就住了下来,有的渡过黄河继续北上,到了包头的二里半渡口后,又分散到巴彦淖尔、乌海、宁夏等地。
  他们挑一条扁担,一头扎捆简单的行李,一头扎捆一些吃食。这条扁担除用来挑行李外,还要对付沿路的饿狼和野狗的袭击,在露宿搭茅庵时当梁架,当初冬返回老家过黄河时还可防止掉进冰窟窿里。
  据说,我的先祖就是用一条扁担,担着四个儿子,踉踉跄跄一路走来。
  老人们流传说,我的先祖经常去萨拉齐,给当地的一位商人跑生意。一天,路过一个地方,老人发现那里地处黄河畔,草木茂盛,土地肥沃,就想在此处安身。回家与妻子商量后,就决定举家向北迁移。全家历尽千辛万苦終于寻到那个地方,就住了下来。在黄河畔盖了一间茅庵屋,开始开荒种地。他发现此处黄河虽然狭窄,但行人往来还是很不方便,就在那里建了一个渡口。从此,老人一边种地,一边摆渡,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光景过得一年比一年好。后来,路过此处住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儿女又相互联姻,人们就叫那个地方张家圪旦。   咸丰年间,山西、陕西连年遭受干旱,走西口路过张家圪旦而安身落脚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张家圪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村落。于是,大家打算给村子重新起一个名字。为了纪念张氏老人首先来到此地,还建了一间茅庵房,就决定叫这个村为一间房。后来,听说东面还有一个叫一间房的村子,他们就加了一个西字,最后确定叫“西一间房”,这也就是我出生的小村庄---包头市土右旗双龙镇西一间房村名的由来。现在,离村北三四里的地方面积约数倾的“后海子”,就是因清末黄河逐渐向南改道,而自然形成的一处咸水湖泊。
  一路上虽然凶多吉少,但陕北人、河曲人天性爱唱歌,西口路上就走就唱,把陕北、晋西北民歌带到了蒙古高原,与蒙古爬山调逐渐融合,产生了“二人台”和“漫瀚调”。你听,“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上我来眊你,半个月我眊了你十五回,就为了眊你哥哥我跑成了一个罗圈圈腿……”歌唱西口路上长途跋涉的艰辛,歌唱朴素、美好的爱情,一曲曲奔放淳朴的山曲儿,如《二道圪粱》《刮野鬼》《拉骆驼》《眊妹妹》等几百年来传唱至今,在我的家乡,不管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声。
  后来,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不再春走秋回,有的举家迁移,有的干脆整村搬迁。据《府谷县志》记载:道光十九年(1839年),府谷全县总户数26234户,总人口204357人。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总户数21220户,总人口151708人。70年过去了,人口却减少了52649人,主要是走西口流失了。
  经过几代人的摸爬滚打,陕北府谷县尧峁村的张氏族人,在“走西口”的路上逐渐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陆续到了鄂尔多斯、包头及河套、宁夏一带,先是租种蒙古王爷的土地,积累几年后又逐步开办磨坊、碾坊、皮坊、油坊等作坊和客栈,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布匹换取草原牧民的牲畜和皮张,做起了生意。
  张家做生意非常讲究诚信,从而生意越做越大,还组建有150头骆驼的驼队,生意做到了“大圐圙”,就是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甚至远到通往蒙俄边界,在河套等地还创办了“广生西”“广圣西”“广生玉”“广生祥”等商行字号。在内蒙古,尧峁张家有良田万倾,仅准格尔地区“黑界地”一带,张家就有长60华里、宽16华里的租种地,租期为100年。
  扶貧济困、乐施好善是张家的家风。凡是“走西口”出来的府谷、河曲人,路过张家的地盘免费住店,管吃管住,来去自由。
  我的先祖们也传承了府谷尧峁张家的优良家风。民国初期,我的高祖父带头组织捐款,在村里建起观音庙、西五道庙及戏楼,每年元宵节办社火,农历二月十九大戏,祈祷老天风调雨顺,保佑村民年年有个好收成。民国十六年,村里庄稼遭受蝗灾,几乎没有收成。第二年春夏,未下一场雨,干旱严重,插耧不入。村民们吃光存粮就挖野菜、草根、树皮吃,因饿而生病,死了好多人。有的妻离子散,也有的再次外出逃荒。我的曾祖父毅然打开自家粮仓,把粮食借给村民吃共渡难关。
  日军侵略包头后,我乡临近村民饱受侵略者欺凌。出于我的曾祖父当时在准格尔旗东官府任职的威慑,也因为曾祖父有看家护院队,日军及附近土匪尽管猖狂,也不敢贸然进村,我们村里的老百姓相对安全太平。后来,为了支援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我的曾祖父花钱支援过枪支弹药和骑马。我的祖父自幼喜欢骑马,还能在奔跑疾驰的马上双手开枪,后来也加入准格尔旗辖部队,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中。
  海海漫漫的土默川,人人都会唱几句“二人台”,那诙谐、夸张、调侃的山曲儿张口就来。“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难留,止不住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正月里你西口外行,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二人不成亲……”就是这土言土语的土腔调,几百年来听得人心发酸泪直流,“二人台”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欣喜的是不仅像《走西口》等传统曲目受追捧,《西口情》《西口人》等现代歌曲,如今也日益红火,西口文化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其他文献
“三远”视角是中国山水画最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营造意境的独特手段。它与西洋风景画“焦点透视”原理有本质的区别。  西洋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面对的客观对象是一样的,都是大自然的景色,其不同在于西洋风景画是写实的,它是客观的再现;中国山水画是写意的,是主观借助客观的表现。也可以说,西洋风景画是在摹仿一个世界,而中国山水画是创造一个世界。这完全是由国人和西方人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不同理念所决定的。  在方寸间
期刊
1  风,在云雨间飞渡。闷雷翻身  渤海暴怒如初春  远处的涌浪,激情深蓝  泡沫在潮水顶端,吞吐八荒  大海不告诉我  缘何起伏不定  也不预言,今夜,在哪一时刻  涛声才会为我送上  那奔跑而来的高潮  我是否已经赶不上那潮峰  我知道,我的人生还不曾整体性退去  大海就在眼前,它的升降与伸缩  对我产生了引力。沙滩上  我就是那枚黯淡无光的贝壳  早已被洗劫一空,平静的外表  只留下花豹的伤
期刊
1959年,一座祖国北疆的钢铁之都正沐浴着春光,迈向飞速发展的未来。也在这一年的春天,一本以反映钢城建设与发展的纯文学双月刊诞生,她便是《钢城火花》。初创者们将对地方文学发展的拳拳之心种入这片土壤,一点点实现着从无到有的转变。一座城市的文学记忆从这里开始了。  六十多年风云际会,从《钢城火花》到《包头文艺》,再到如今的《鹿鸣》。一代又一代办刊人延续着前人的文学初心,接过这一棒,继续在推动地方文学创
期刊
鱼鱼 出生于阿巴嘎旗,现生活在包头。诗歌曾在《诗刊》《星星》《诗选刊》《青年作家》《扬子江诗刊》《山东文学》等刊物发表。出版个人诗集《纸质时代》。  献给蒙克  风从肺部产生,咳嗽又使它逃逸  风整夜吹,吹走失眠人手里全部的羊  风逐渐长大把孩子吹老  把爱人吹到异乡  风吹走了无数人相依为命的影子  吹走了尖锐的麦芒,未来的粮食  风把行人脚下的道路吹走  风改变了老虎的轨迹,使它无法回头  风
期刊
遛弯儿回来,手机一阵乱响,像有人在急切地敲门。一个陌生的头像要求加好友,我刚点了通过,对方顾不得客套,便发来一行又一行的语音。熟悉的乡音高亢有力。我在脑海里努力为这个声音匹配着主人。会香的名字忽然从指尖冒出来,同时还有她的样子:仅有的一圈头发拢到头顶,再向后扎起来,雪白的头皮被发丝分成很多份。一笑,嘴角显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她顶着方便面般弯曲的假发,食指总是忍不住用力伸进去挠抓,可能太热,太痒了。想
期刊
寒窗吟  雨夜。我想起妈妈。  那年,我十二岁,刚读初中。  礼拜五傍晚,秋雨准时降临  我在泥泞山路飞快地奔跑  家还有多远?  怎么还没到啊!  我饿了......  我想吃妈妈做的——  大白菜烧豆腐  一贫如洗的家庭  被这雨水洗刷得更清冷  妈妈一定在等我  妹妹一定跑出门  遥望过多次 她一定也  虚张声势地喊过多次——  哥哥回来了!哥哥回来啦......  那是过往的三轮车  带给
期刊
文明  我与陌生人交谈早已被遗忘的话题  思绪与宽广交织  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  只知道,我向往着海的彼岸  那是一片未经揉搓的世界  权杖与正义的意志,被潮水掩盖  我手握破旧的鱼竿  坐在平静的海岸  表兄和他养的那只狗,奔跑在昏黄的天际下  直到太阳带来文明。  途见  我坐着烤火  四周有旅人,不语。  腾瑞公路的尽头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人们衣着光鲜,我身披褴褛  路边卖糖果的商店  一个
期刊
在这样炎热的下午,万物都疲倦地垂下了头,林家的砖瓦房从远处就闻到它在空气里因为炙烤而发出的咸味。如果有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闭门不出,那他马上就会感到有股逼仄的力量让他的太阳穴紧得发痛,失去对一切事物做出主张的能力。经过向四周反射光和热的塑料大棚,林家人走进里屋。  如同所有焦渴的植物,林家的大女儿躺在床上呼吸。孤独密密麻麻地包围着她,四周升腾的热气正在收集病人的生命。林艾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
期刊
弗兰茨·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卑微的保险公司职员,在生活中感受着粉碎自己的力量,进而获得一种“比一般人深刻得多的体验”的失败者。  瓦尔特·本雅明写道:  “要想公正地评价卡夫卡这个人并认识他纯洁、特殊的美,人们必须牢记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失败的人……一旦他确认了这一最终的失败,对他来说,一切都半途而废,就像梦中发生的事情那样。没有什么比卡夫卡强调自己的失败所表现出的那股狂热劲头更令人难忘了。”
期刊
傍晚  一个有雨的傍晚  倦鸟归来,山林起雾  雨滴和落叶,同时投向大地  炊烟,火塘  久长的傍晚  我们对坐着,未曾开口  火苗照着你的侧脸,我不时偷看  屋外的雨下着  屋里的火烧着  我们静静听着  柴火被點燃的声音  静静听着万物  被滋润的声音  眼神碰撞,一切台词  似乎已经交换过了  一朵白茶花  那白  是清苦的叶子开出来的精灵  有一个个黎明闪烁的影子  那白从雨水里来  从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