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启示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849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话语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具有善引经典,富有说服力;善用比喻,富有亲和力;善说白话,富有吸引力;善讲故事,富有感染力;善于创新,富有创造力等特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语言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意识。”[1]81习近平总书记是善用语言艺术的专家,在他的讲话中,产生了许多“金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实现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心里落地生根。
  一、习近平语言艺术的风格特征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2]146习近平总书记具有高超的理论素养、深切的为民情怀、深厚的理论积淀、丰富的工作经历,他是驾驭语言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将系统的理论、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思想内容,以情真意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彰显中国智慧和时代气息。
  (一)善引经典,富有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引经据典,多次为传统文化“代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实践,充分展现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明。一是妙用中国经典诗文。他引用《道德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治理国家不能急功近利。他引用《荀子·大略》中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指出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引用《战国策·秦策五》中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形容做事要坚持不懈;引用《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说明人心向背对政党的重要价值;引用《鬼谷子·决篇第十一》中的“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为了促进世界贸易和投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引用《国语·晋语四》中的“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深入浅出地阐明中国参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立场。二是引用外国经典名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引用中国经典名句,还在国际舞台上根据出访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恰如其分地引用外国经典名句。如,他借用德国人说的“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欧洲古话“伟业非一日之功”、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非洲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等,说明携手加强合作、增进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促进理解和认同,彰显外交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信手拈来的国外经典名言,能够迅速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消除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文化隔阂,展现大国礼仪和风范。
  (二)善用比喻,富有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比喻,使理论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他将历史比喻为“教科书”,让人们深刻认识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他用“老虎”“苍蝇”比喻职位不同的腐败分子,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党中央对腐败、不正之风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增进人们对反腐败的理解和信心。他用“狮子论”驳斥“中国威胁论”。他借用“石榴籽”说明民族的团结。他用“钙”说明理想信念对个人的重要性,用“软骨病”说明个人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恶果。他用“扣子论”,表明价值观对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意义。他用“硬骨头”和“险滩”,说明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他用“笼子论”说明对权力的制约。他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用“盐”对人体的重要价值,比喻思想政治工作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个比喻新鲜而又生动,形象回答了为什么加强、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他还用“真经”“传家宝”“总开关”“掌舵人”“紫罗兰”“一面镜子”“绊马索”“飞来峰”“牛栏关猫”等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比喻,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发人深省,让人一听就懂、如沐春风。
  (三)善说白话,富有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大白话、方俗谚语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充满浓郁的烟火气息,与人民心声吻合,“圈粉”无数。一是善用大实话。他希望青年尽量少“熬夜”。2021年3月6日,他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指出,“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引发人们的认同和自信。他用“益智补脑”比喻学习……这些平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正能量与大智慧,耐人寻味。二是精用网络用语。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网络化的语言,贴近人民心理。他在历次新年贺词中,讲到“点赞”“蛮拼的”“朋友圈”“每个人都了不起”……这些刷屏网络的“新年金句”情真意切,充满温暖和力量,饱含大国领袖對人民的肯定、关爱和期盼。他借用流行语,说自己是“累并快乐着”,诙谐表达对工作的乐观态度、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三是活用民间俗语。习近平总书记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熟知各地民间俗语、歇后语等,他注重运用拉家常似的语言,在不经意中感化人、引导人。他在福州调研时说“七溜八溜不离虎纠!”,引发福州人民强烈共鸣。他在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中,提到“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说明当年下党乡交通闭塞的状况。他引用香港俗语“苏州过后无艇搭”,激励香港人民努力把握搞建设的发展机遇。他用“迈过锅台上炕”这句来自梁家河亲身经历的话,强调领导干部要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不能逾越规矩。
  (四)善讲故事,富有感染力
  讲故事能够使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当我们读到的是故事,而非罗列的事实时,我们会记得更加准确。”[3]4他通过讲毛泽东“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体现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讲《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故事,说明真理的甘甜;讲“半条被子”的故事,说明红军与老百姓的深情厚谊;讲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的杨靖宇故事,管被装的军需处长因穿着单薄旧衣服被冻死的故事,“母亲送儿打日寇”的故事……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初心。他还讲述了许多鲜活的国家治理、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事例,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外的演讲,也讲述了不少生动的事例,说明中国与其他国家互相合作与支持的友谊。他分别讲述了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法国医生贝熙叶等来华抗日的故事。这些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真实故事,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五)善于创新,富有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蕴含独特的思想伟力,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形象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他用“中国梦”说明未来的奋斗目标;用“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等,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理论成果,以独具特色的中国语言、极富个性的表达方式,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声音、中国基因、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站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许多展示中国思想、凝聚国际共识的通用性概念,为增进国际认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稳定等, 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极大改变了国际话语体系西强东弱的格局。他以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用简短精练的“亲、诚、惠、容”四个字,精辟概括中国周边外交的方针政策,鲜明表达中国主张。他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精准易记的语言,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学内外部环境、对象的发展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话语面临一些新的困境。
  (一)教学话语对教材话语的转化效果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严肃性、系统性,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权威教学用书,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形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国家统一的教材话语能否准确转换为教学对象需要的教学话语,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思政课堂上,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没有读透教材、担心表达不够准确等原因,教学过于侧重“原原本本”,照搬照抄教材内容,无法把统一、规范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话语,导致教学生动性、互动性不足,显得“干巴巴”,使学生逐渐产生对思政课的“无感”,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话语对网络话语的融合能力有待增强
  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和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催生了很多网络话语。网络话语是在网络空间交流、传播中产生的语言,通常具有开放性、平民性、生活化等特点,容易成为人们网络休闲、放松的“调味剂”,能产生共同的情感认同和体验。层出不穷的网络话语改变了人们日常的对话习惯,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接受方式,成为了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吃瓜群众”“确认过眼神”“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耗子尾汁”“爷青回”“打工人”……这些时尚的网络话语切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语言偏好、接受方式。网络话语能够带来更为细腻、丰富的传播语境,可以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形成有益的互补,提升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兴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由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了解、不愿意使用网络话语,导致与学生缺乏互动,其枯燥乏味的教学话语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弱化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话语对生活话语的有效切换有待改进
  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自上而下”的简单灌输。教学话语如果没有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学生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无法廓清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就会陷入“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够与时俱进,仍持有传统“说教”式的观念,教学话语比较单一、生硬,对教学内容进行“经院化”的演绎,没有将“独自言说”的教学话语转变为“平等互动”的生活话语,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利益诉求。
  三、习近平语言艺术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启示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全面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改进话语表达方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一)立足“显硬气”,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体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4]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和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满时代化的“硬气”。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努力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引导学生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辩证看待国内外发展变化,理性分析現实生活境遇。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教学智慧,通过严谨的理论思维、扎实的理论内容、透彻的学理分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真理力量,增强教学话语的思想力、引领力,帮助学生品读真理的味道,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具有学理性、逻辑性的教学话语,将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愿接受、肯思考、有用处的精神食粮,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聚焦“有底气”,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教学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都恰当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和诗文,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动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中国古代典籍和经典诗词记录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教学话语中引用经典诗词,能够给学生带来思想启迪,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挖掘育人和话语资源,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多说有“根”有“魂”的话,使教学话语具有古色古香的文化厚度,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韵味。如,可以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可以引用《国语·周语下》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引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引导学生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三)着眼“聚人气”,构建体现“中国气派”的教学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比喻,讲好励志的奋斗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叙事教学,凝聚学生成长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叙事表达,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身边事”,把“有意义”的事转化成“有意思”的事,推動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故事话语的融通。根据课程需要,面向学生恰如其分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惊天地、泣鬼神的党史故事,讲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故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让理论知识入学生头脑、入学生心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等系列采访实录,向学生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丰富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激励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最高人生境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确定奋斗目标,并不断付诸实践,将来为实现“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四)坚持“接地气”,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教学话语体系
  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5]817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鲜活形象,紧扣人民生活实际,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字里行间透露深厚的爱民之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并进行相应的引导。一是融入学生现实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应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成长需求和话语习惯,注重掌握学生日常生活规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对教学话语进行相应的转化。了解学生话语偏好,顺应学生话语需求,多讲一些大白话、大实话,少讲一些官话、套话,避免“假、大、空”,在不经意间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善用网言网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了解网络发展规律,熟悉各种网络流行语,并在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保持与学生同步的网络节奏;用冒热气、时尚的网络语言“转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消除与学生的话语“代差”,让学生感受教学话语的“香喷喷”,而不是“干巴巴”;特别应注重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网络热词,如“点赞”“蛮拼的”“累并快乐着”“撸起袖子加油干”“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等,使话语内容彰显时代性,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青春责任和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叶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万书荣)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外的电路板焊接技术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贴片机是用来实现高速、高精度贴放元器件的关键的设备,但贴片机对不同器件的识别能力亟待提高。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识别方法,旨在提高贴片的速率、精度和稳定性。经过大量测试得出,本文提出的这种包含卷积计算且具有深度结构的前馈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得到的识别精度远高于现在工业化
摘 要: 医学成像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对象、新的技术、新的展示形式以及新的观念。文章基于医学影像和以医学影像为媒介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和分类,运用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成像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医学影像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分析、医学影像作品中的艺术观念三个方面对相关艺术作品展开了深入的解读。艺术和医学影像的交叉研究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医学影像;艺术作品;跨学科;
摘 要: 立足于江西民间艺术面临的失落史,进行民间艺术的当代进路摸索。在技术赋能的时代背景中找到技术与艺术的融通性,在诸神遁走的人文环境中追寻民间信仰的原初归途,在博物馆化严重的传播现状中创新民族叙事形式。从客观角度的技术统治到主体层面的信仰缺失,江西民间艺术的当代进路在艺术与技术的矛盾和解和民间信仰的找寻过程中,最后上升为民族叙事的文化传播运作。  关键词:技术;信仰;叙事;江西民间艺术  中图
家电行业中,空调产品注塑外观件颜色控制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针对注塑件色差、色差概念、色差判定提出了相应方法,分析某款柜机空调外观注塑件色差产生的原因,并
摘 要: 丁西林和王尔德各自开辟了中西饶有风情的喜剧乐园,在一片智趣横生和哲理思辨的氤氲下,两人剧作暗合的深层原因在于世态喜剧的“机智”特征,同时这种“机智”又暗藏相异之趣,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如果说王尔德以游戏人间的姿态来张扬早已蠢蠢欲动的玩世不恭与肆意洒脱,尽显风流才子的放荡不羁之美,那么相较而言丁西林的智性书写则在捕捉人心微妙的变化层次上秉持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高度敏感与细腻,蕴蓄着理性温和之
摘 要: 明代宫廷存在着傀儡戏、院本、打稻戏、过锦戏和杂耍百戏等诸多杂戏,在明代200余年间该表演系统的大致发展脉络为:洪武时发展受限,但奠定了此后各朝的基本演出格局;永乐时控制渐松,在其基础上洪熙、宣德二朝的演出之风悄然滋长;正统、天顺年间形势急转而下,演出活动颇为消沉;成化、弘治二朝的发展有复兴之势,爆发之态见于正德一朝;嘉靖时有所整顿但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至隆庆时其演出仍盛;万历前十年遭受压制
文章以“催眠”题材悬疑犯罪类型片《催眠·裁决》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为悬疑犯罪片开掘出新颖创作手法。其一,其与诸多经典悬疑电影存在强烈互文关系,在拉康提出的“双重欺骗
摘 要: 古剧主要指先秦至两宋时期的各种戏剧形态,以及与戏剧形成、戏曲形成有直接联系的杂戏、乐舞和讲唱艺术。就目前掌握的史料而言,古剧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若能搜集到更多的古剧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和文物图像史料),完善古剧研究的具体方法,开拓古剧研究的学术视野,将有可能大幅推动中国早期戏剧史研究的发展,进而全面改写中国古代戏剧史。  关键词:古剧;史料;方法;视野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协同制造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人们对家电产品高质量、个性化定制要求越来越高,家电智能化、
摘 要: 中国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之前呈现了一种飞速发展的状态,此前对这段黄金时期的电影研究往往侧重于时间的表达,忽略了电影中的空间表述。此段时间的中国电影,很明显地展示出了其空间倾向。不论是都市电影,还是乡村电影,其中的空间结构都带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文章所要探讨的《乌鸦与麻雀》,不仅涉及到大众对于战后上海的复杂情感状态,还通过城市的具象空间搭建了城市内部的家国情感构建。相较于对城市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