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掀起语文课堂教学高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师道尊严”无疑使教师心安理得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本来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上,教与学双方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是教学的初衷。语文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采用巧设悬念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
  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以致欲罢不能,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所以,在教学上先要解决学生的注意力问题。
  一般来说,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巧设悬念,吸引学生的直接注意。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是师生共同来表演,但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巧设悬念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注意力的分散,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在导入新课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疑,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做到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这是很多教学的常规做法,但要持续地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是有讲究的。
  心理学言,学生在课堂的听课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下课之前的注意力最容易涣散。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傲视贯注的。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它长时间地保持?巧设悬念能解决这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课堂上具体情况,有针对地准备些悬念,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一浪推一浪地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巧设多个悬念,除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很好的衔接外,我们还要让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精神真正融入到课堂教与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针对语文学科突出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在课堂教学上,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毫无感染力。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的心理因素做过生动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情感上融入文学形象和主题思想中,突然中止了话题,代之而来的是一个令学生欲罢不能,欲罢不忍的一团“迷雾”。这种“迷雾”萦绕在学生的头脑中,他们先是“惊奇甚至震惊”,随后便会在大脑皮质产生一个个“兴奋灶”,紧张、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面对“悬念”这个挑战,学生就会产生高涨的情绪,并以极大的热情接受它,认识它,从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当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解答老师的“悬念”时,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创造性的劳动中,知识和技能在探索中得到升华,思想行为得到认同或激励,从而证明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而思维创造活动的愉悦,自然而然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设置悬念,蕴含着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蕴涵在一团诱人的迷雾之中的。学生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必须拨开迷雾,才能使之大白于眼前。对问题的探究和求索,就构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神秘的迷雾面前,学生会产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这种需要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老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识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大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语文也就成了学生的需要。
  由此观之,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呢?笔者认为巧设悬念就是在“巧”和“悬”上下工夫。“巧”,就是要求新、求异、求活,所设的悬念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悬”,就是要让疑点突出、鲜明、耐人寻味,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教师要只设疑,不回答,布下空白,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尋求答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可从三方面入手:
  1、巧引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是力于一个引人入胜的引语设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就能先声夺人,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所谓巧引课题,就是教师设置的悬念要巧妙引出教学的题目或题目相关的内容。设置引入课题的悬念,要能提携全篇,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管中窥豹,沿一点而知全貌;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形式,尽快使学生染上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
  一位教师教《石钟山记》,引入课题时,他是这样有声有色的设置悬念的:“一座山,却以石钟命名,其中有什么奥秘?不仅我们,早在千年以前的大文豪苏东坡也产生过疑问,看看他是怎么帮我们解开这个迷的!请读《石钟山记》。”学生听了,顿时感到惊奇,怎么,一座山,命名为石钟山,是山的形态像钟呢,还是另有别的原因?这是肯定有个谜。是人为的谜呢?还是自然之谜?古人苏东坡和它有什么关系?他能解开这个谜吗?一个悬念引出了种种疑问,学生带着这些疑问,看着老师,看着周围的同学,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采取了相同的做法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教室里立刻长时间的出现了朗朗的读书声。
  这位老师仅仅用了短短两句话,就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石钟山的名字由来,深藏着什么奥秘?千年古人与它又有什么联系?学生揭开这个“谜团”,也就揭开了千古之谜,领会了全文的内容。这个悬念,可谓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再者,教师以解“千年之谜”为悬念,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兴奋、活跃,带着渴望知道答案的尽量在阅读中探索,以积极的思维去探寻石钟山命名的奥秘,填补老师有意设下的空白区。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强了,这样的课上起来就容易上活了。
  2、巧指核心
  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每隔5-7分钟就有所松驰,容易疲劳,这时候可利用悬念,巧指核心。所谓巧指核心,就是教师设置的悬念要直指教学的中心内容。它可以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教学的关键处,巧设悬念,直指中心,把教学的重点、知识的难点、学生的思路以及学生的兴趣需要、情趣都通过巧妙的悬念,有机地聚焦在一个点上,使它们聚合、撞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效率,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其他文献
一、監察委員會與檢察署的職權問題: 監察機關的職權是監督國家機關和公務人員認真的執行政府的政策、法令、决議、計劃,並糾學其中違法失職的機關和人員。具體來說: (一)廣
目的:比较显微支撑喉镜下二氧化碳激光与高频电刀切除会厌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5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2例会厌囊肿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
有一对盲人夫妻,他们都已经老了,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但他们的爱情却永远炽热,始终相敬如宾。一天,奄奄一息的丈夫就要死了,便决定告诉妻子一个秘密:“你我恩爱至今,总是
期刊
南昌专员公署所作「关于一九五四年自然灾害救济款发放情况及今后意见报告」很好,希各地参照这个报告精神,对救济款的发放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报本会。江西省人
情感目标:从历史故事中,感悟人物一心为了国家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技能目标:比较课文重点片段,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讲三国演义精彩故事,读《三国演
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老师把学生带到海边玩。他们不太敢让学生下水,怕出事,校长却不怕,他自己站在水深处,规定学生以他为界,只准在水浅处玩。小孩都乐疯了,连极胆小的也下了
项目地点:中国深圳项目面积:约25,000平方米完成时间:2011年5月首席设计师:何大为设计师:张骥李炫颐苏文静李景瑞设计公司:康新(中国)设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材料:竹木地板
常龄,字锡九,生于嘉庆三年(1798),晋商巨族榆次车辋常氏第十二世传人。论学识,他是一位监生,“博闻强识,尤于文”。论地位,他是候选的四品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官员。论出
目的探讨嗅觉训练应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看到这样一个题目,读者可能会觉得有点儿莫名其妙:怎么,天下还会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的父母?——不信?请看下列事实: 孩子写完作业,家长每天要替孩子收拾书包,并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