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制动再生能的吸收和利用浅析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kabc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内地铁车辆大都采用车载电阻来吸收列车再生制动中多余的电能,这种吸收方式不仅浪费再生能源,而且伴随着增加车辆重量和导致隧道升温等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地铁车辆再生制动能量线网回馈情况,说明节约再生能的必要性,并对多种再生能量吸收和利用设计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适合我国地铁发展的最优化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铁车辆;再生制动;能量吸收;方案对比评估
  中图分类号:U27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048-02
  引言
  目前,我国地铁车辆电制动多采用再生制动和电阻制动两种方式。出于减轻机械制动装置负担、减小机械制动装置的维护保养工作量、节约成本等考虑,大多数地铁车辆的常用制动方式优先使用再生制动。当接触网网压上升到DC1800V时,再生制动能平滑地过渡到电阻制动。
  地铁再生制动所产生的能量大都被正线其他相邻列车吸收利用。其中,能量吸收利用率与列车运行密度和区间距离有直接的关系,相关数据表明,当列车发车密度较低时,再生能量被其他车辆吸收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余的再生能量被列车制动电阻吸收以发热的方式消耗掉,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也导致隧道和站内的温度升高,增添了站内环控系统的负担,增加了地铁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目前,在国内的部分地铁线路已经反映出温升问题相当严重。
  对再生能量吸收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选择使用适当的再生能量回收装置,将有效地降低隧道洞体和车站内温度并改善洞内空气质量。同时,合理的配置再生能量回收装置还能减少车辆自重,减少车辆的运营维护工作量,降低车辆成本,降低列车能耗,提高车辆加减速性能。
  以下对地面电阻耗能、地面大型电容储能和车站逆变回馈利用三种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方案对比分析,考虑其之间的优缺点、可操控性及实用性,得出三种方案在国内可行性结论。
  1、再生能量线网回馈分析
  应用仿真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地铁再生能量线网回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生能吸收利用的必要性。
  分析所用到的主要模拟技术和分析流程见图1。
  首先,通过列车运行模拟和不同运行图模拟获取相关参数,为供电系统模拟提供更具广泛性的数据基础。其主要内容如下:
  1)列车运行模拟主要内容包括车辆特性、车辆阻力、车辆运行工况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线路资料和有关运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获得准确的全线列车运行数据。
  2)不同运行图模拟是指通过在固定的列车追踪间隔运行状态下,对典型的高峰小时运行图进行模拟,分析列车的牵引用电负荷反映到牵引变电所的波动变化情况。
  其次,进行供电系统模拟分析,基于全线牵引供电网络数学模型,对全线网络模型进行一定间隔的切割,并对各个切割断面进行数据抽象,根据运行图数据对全线列车的运行状态扫描后进行全线的牵引供电网络分析,从而计算出供电网络各个切割断面的瞬态电气参数,并进行统计输出。通过各种运营状态下的模拟分析、统计,获得回馈功率的变化特点。
  最后,基于对不同运行阶段的列车运行、不同运行图和供电网络进行模拟分析的情况下,所获得的不同再生回馈功率参数结果,综合各项参数分析地铁再生能量线网回馈情况。
  通过以上的仿真模拟方法获得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按照每年365天,每天运营时间18h计算,某地铁全线全年回馈吸收电能总量为8744670kW?h,按照每度电价0.5元进行计算,每年能节省电费就达到470万元。可见,采用合理的再生吸收利用装置,可有效的节省地铁运营电能的浪费。
  2、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方案
  2.1 地面电阻耗能方案
  电阻耗能是将再生制动多余的能量消耗在吸收电阻上,目前国内的应用主要以车载电阻为主,只有在广州地铁四号线直线电机车辆上采用地面电阻耗能的方式。
  在车辆的使用过程中,车载电阻方式带来的增加车体重量、隧道温升等问题已经日渐突出。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系统将能量吸收装置放置在了地面。沿着线路设置牵引变电所,为直流供电网提供稳定的电能,在变电所直流母线上并联能量吸收装置,来吸收再生能量。
  地面电阻耗能装置电气系统主要由IGBT斩波器、吸收电阻、滤波装置(滤波电容和滤波电抗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电磁接触器、传感器和微机控制单元等组成。
  地面电阻耗能方案原理图如图2【1】所示:
  当列车再生制动时,回馈接触网的电流不能完全被其他车辆或用电设备所吸收,地面电阻制动装置立即投入工作,吸收多余的回馈电流,将其消耗在吸收电阻上,从而防止制动列车过多的向电网回馈能量而使电网电压升高,这样可使车辆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制动功能。
  目前加拿大Skytrain、意大利米蘭三号线、日本东京、大阪的轻轨和地铁线路等已经成熟的应用了该项技术,地面电阻耗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简单经济的再生能量吸收可行之路。
  2.2 地面大型电容储能方案
  地面设置大型电容储能将再生制动多余能量吸收到大容量电容器组中进行短暂的存储,当车辆再生制动完毕并转入牵引运行时,电容两端电压比网压高,电容开始向电网放电,将电容上的电能通过直流电网或其他耗电设备释放掉。
  电容吸收装置的电气系统主要由储能电容器组、IGBT斩波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传感器和吸收电容等组成。
  地面大型电容储能方案原理如图3【2】所示:
  (电动隔离开关S0、网压传感器SV1、电容电压传感器SV2、IGBT斩波器VT1/VT2)
  启动时,由电站室远程控制,送出控制电源,合上快速断路器,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出的工作指令信号,设备启动电动隔离开关(S0)。当电动隔离开关合好,其闭合信号送入微机控制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将根据SV1检测的电网电压值的大小来控制接触器K1、S1的通断。当线网电压超出规定范围时,首先合上预充电接触器K1,给滤波装置充电,然后合上线路接触器Sl,完成启动吸收装置的准备工作。   2.3 车站逆变回馈利用方案
  车站逆变回馈利用方案的原理是,当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电网,电压超过规定值时,逆变器启动并从直流母线吸收电流,将多余的直流电逆变成工频交流电回馈到交流电网,将电能消耗在站内电梯、照明、通风等用电设施上,从而达到能量再利用,提高了再生能量的利用率,节能效果好。
  车站逆变回馈利用装置电气系统主要由晶闸管逆变器、逆变变压器、平衡电抗器、交流断路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直流电压变换器和调节控制柜等组成。
  车站逆变回馈利用方案充分利用了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并可有效减少列车制动电阻的容量。其能量直接回馈到电网,既不用配置储能元件,又不用配置吸收电阻,因此对环境温度影响小,在大功率室内安装的情况下多采用此方案。
  3、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3.1 各项方案补充考虑因素:
  基于上述三种方案的设计原理介绍,对比分析其可操控性还需考虑的其它因素有:
  1)地面电阻耗能只能将电能转换为热能排掉,造成能源浪费;且电阻散热会导致环境温度升高,需要相应的通风装置,也增加了相应的电能消耗。
  2)电容储能存放能量要设置体积庞大的电容器组,对电容器的容量要求很高,且电容因频繁处于充放电状态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采用大电容储能,车辆再生制动完成后,吸收在电容上的电能必须通过直流电网或其他耗电设备将其能量释放掉,否则下一周期吸收电容无法吸收制动能量。若采用其他耗电设备释放能量,则需专门设置其他的逆变设备,同时增加了设备的投资成本和技术管理的工作量。
  3) 车站逆变回馈吸收方案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了节能,但是涉及的设备种类和数目较多,控制技术复杂,设备投资很大,目前技术水平还不够成熟。
  3.2 分析对比结果
  综合以上的再生能量回馈情况分析、三种方案原理介绍及各自的特点,分析对比得出结果,如下表1所示:
  通过上表综合性对比分析可知,地面电阻耗能方案虽然造成能源浪费,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综合考虑,基于其具有投资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控制简单,使用寿命长,有效减轻地铁车辆重量等优点,它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简单经济的再生能量吸收方案。
  对于地面大型电容储能方案,再生能的利用率较高,对环境影响小,可有效的节省电能。随着电容技术的发展,采用合理的电容器,提高电容充放电使用寿命,使用回馈电网的方式来释放电容储能,可有效的降低设备投资成本。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地面大型电容储能方案将成为地铁发展的必然趋势。
  车站逆变回馈利用方案设备投资高,按照飞轮储能装置估计约4000万元,控制技术复杂且操控的成熟度很低,在目前尚不适合国内地铁的应用,但其在节省能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前两种方案,且使用寿命长,对环境的污染很小,是作为未来倡导绿色地铁的发展方向,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本文从节能和环保的角度说明了地铁车辆制动再生能量吸收利用的必要性,綜合对比了三种地铁制动再生能吸收利用方案,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三种方案目前在国内的可行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再生能吸收利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其优越的节能降耗性能,采用此项技术必定成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也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荣华,杨中平,郑琼林.城轨列车设置地面制动电阻的仿真研究.城市轨道交通,2008(9):58—62.
  【2】 曾建军,林知明,张建德.地铁制动能量分析及再生技术研究.城市轨道交通,2006(6):33—36.
  【3】 王彦峥,苏鹏程.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量回收技术方案的研究.电气化铁道,2004(2):37—3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岩巷综掘施工特点、适应条件、施工工艺原理与流程、合理的劳动施工组合、安全施工控制措施、材料与施工质量控制,以及综掘快速掘进效果评价等。  [关键词]岩巷综掘;快速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T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036-01  1 综掘施工的主要特点  煤矿岩巷快速综掘的主要特点:①按照巷道断面和岩石硬度等级、瓦斯及水文情况合理
期刊
[摘 要]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DCS系统伴随着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DCS控制系统已在众多的行业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采用DCS控制的系统却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具有随机性的电磁干扰问题,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否则,就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本文在此简要分析DCS系统发展和应用情况、DCS系统的电磁干扰因素,最后简要介绍DCS系统抑制电磁干扰的主要措施。  [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铁路负荷大幅度增加,列车速度明显提高,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正点,就对铁路车站接发列车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各级单位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在职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业务素质,同时普及信息化系统在工作中的应用。本文通过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阐述了列车在车站接发时的各种非安全性因素及改进方法。并从列车运输引入信息系统后突飞猛进的发展,体现了科技保安全的理
期刊
[摘 要]翟镇煤矿7202W充填工作面设计为大倾角仰采开采,煤壁片帮严重;另外,顶板为复合顶板,难控制,严重影响工作面的安全生产。通过提高充实率、优化生产组织、优化支护工艺以及防片帮装置的应用,有效保证了翟镇煤矿7202W综采充填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关键词]综采充填 机头机尾清卧 耙装机 安全高效  中图分类号:TD4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
期刊
[摘 要]煤焦油简称焦油,是煤炭干馏时生成的具有刺激性臭味的黑褐或黑色色粘稠状液体。煤焦油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是石油化工难以获得的宝贵资源常温下煤焦油是一种黑色粘稠液体,其组成与原料煤质有关。在石油化工中煤焦油化工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是炼焦化工的大宗产品,在提供多环芳烃和高碳物料原料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煤焦油 分析 检验  中图分类号:TE6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微观孔洞对铝合金压铸件疲劳性能的影响,首先对其疲劳性能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概述,进而针对其实验结果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分析了疲劳裂纹的起源以及孔洞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等,并结合本次研究,采用三维X 射线断层扫描的重构数据同其中的有限元分析相结合,计算和分析了实际微观孔洞引起的应力情况,希望能够为相关微观孔洞对铝合金压铸件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微观孔洞;铝合金;压
期刊
[摘 要]该矿受北东向分布的古元古代变质辉长岩岩体控制,矿体产于变质辉长岩中,个别产于辉长岩与二长花岗岩、辉长岩与变粒岩和浅粒岩的接触带内。矿体与辉长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就是辉长岩体,属典型的岩浆矿床。矿床成因机制为:古元古代基性岩浆的沿早期变质地层和二长花岗岩体的接触带侵位,变质地层及二长花岗岩体本身相对含磁铁较高,侵入过程中吸收了围岩中的铁质成分,造成局部铁质富集,形成脉状或块状磁铁矿辉长岩
期刊
中图分类号:X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012-01  引言  孤岛采油厂目前已有注聚项目16个,其中正注聚项目5个,年产原油占全厂年产量的46%。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仅为6%~10%,聚驱后仍有50%左右的原油滞留地下。针对聚合物驱的低液井,从小层发育、油水对应、作业井史、开发曲线和生产管柱等多个资料入手,分析出低液井产生因素,找出各类低液井的开发
期刊
[摘 要]经过50多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测井绞车对石油生产力的提高和石油工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测井绞车的使用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着,对我国测井绞车在生产中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论述了,指出了現实应用中测井绞车存有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尝试提出了测井绞车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测井绞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测井绞车的使用 存在的问题 改进的方向  中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助推应用,而在炼钢行业,转炉炼钢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使炼钢更高效、精度控制更准确,明显提高了炼钢质量,本文就转炉炼钢自动化控制优势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转炉炼钢 ;自动化控制技术 ; 研究  中图分类号:TF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