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文艺轻骑兵,他们用特殊的“武器”,在前方战壕、在后方营地,在沦陷区、在统治区,用歌、舞、剧等形式鼓舞前方将士克敌制胜的勇气。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欢声笑语,哪里就是一阵呐喊。当时的这一支支文艺轻骑兵,以其巨大的声势、丰富的内容形式,感染和鼓舞了各界军民,成为铁马金戈、烽火硝烟中的“战地黄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之际,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收集整理这些文字,以纪念这些不老的岁月。
红军前进剧社:长征路上歌声不断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战的壮丽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前进剧社就是一支宣传队。
红军前进剧团创建于1933年2月,同年8月改为工农剧团,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南北,1935年参加长征,随后在长征途中改名为红军前进剧社。
1935年3月,剧团随四方面军政治部和川陕省委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剧团同广大指战员数翻雪山,三过草地。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下胜利会师,喜讯很快传遍两个方面军。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了达维,红四方面军派红9军25师师长韩东山前往迎接。当晚会师部队开联欢会,以李伯钊为团长的中央军委文工团为联欢会演出了精彩节目。其中有一首歌是陆定一同志写的《红军两大主力会合歌》,表现了全军指战员胜利会师的欢乐,同时也表达了兄弟部队的团结,因此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通过剧团演出教唱,很快在连队唱开了。部队行军、宿营,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歌,它鼓舞了战士的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1935年11月,在天全杨家坪,原工农剧团与总政慰问团合编在一起改称中央前进剧社,简称前进剧社。社长李伯钊,政委易维精,把原来的4个剧团和各军宣传队集中到芦山前进剧社受训,重新整编为3个团。集训中,李伯钊亲自教《农民舞》《海军舞》《乌克兰舞》《高加索舞》,还排演了歌剧等等,骨干力量加强了,节目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936年1月中旬,剧团又翻越夹金山回到红五军驻地丹巴,红五军37团调驻丹巴东南130余里的牦牛村抵抗敌人的追击。剧团奉命慰问大炮山37团。这是一座很荒凉的雪山,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从瞭望哨向南俯瞰,山下全是敌人驻守的营地。敌人万万没有料到在他们看来这荒无人烟的雪山上,竟会有红军自天而降,更难想象还有这么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飞临到这冰天雪地的前哨阵地慰问演出。37团指挥员听说剧团战友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等剧团一到阵地就敲起了锣鼓,整个阵地顿时有了生机。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戰士们的脸,面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温暖了每个战士的心。演员登场前,冻得浑身发抖,可一上场就什么都忘记了,那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表演,拨动着每个战士的心弦。演出结束,剧团战士向指战员们告别时,好多战士激动地哭了……对战士们来说,剧团给他们送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而且送来了一颗火热的心,在生死关头,战士们需要沉着的思考,也需要欢快的歌声。
1936年2月中旬,剧团随方面军赶到了党岭山下,稍作休息为翻山做准备,剧团战士每人准备了好几个松明火把,为上山照明使用。第2天凌晨3点,部队向党岭山进发,按规定必须在12点以前翻过山顶。剧团战士不怕天寒地冻,在山高路滑的艰险行军中,为鼓舞红军战士奋勇登山,他们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啦啦队。在行军的队伍中间前后奔跑,唱着红军战歌,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战士们冻得牙齿打战,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想休息一下,就很难再站起来了。因此每个人都拼尽全身的力气,相互搀扶,有的被狂风卷进山谷,有的踏虚了脚连人带枪坠落雪坑。剧团老炊事班长、共产党员张德胜就是滑到雪坑里牺牲的。眼睁睁望着老班长滑下去,倾刻间被大风雪埋得无影无踪,同志们失声痛哭。这时,指导员廖赤健带头高唱刘瑞龙、李伯钊合写的《雪山行》,用歌声激励同志们继续前进。快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盖脸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痛,有的用手捂住脑袋,有的干脆把背包顶在头上坚持向前。
1936年10月,3大主力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剧团又进行了整编,将前进剧社的3个团缩编为1个团,叫前进剧团,随方面军西渡黄河,奔赴新的战场—河西走廊。
豫鄂边楚剧队:边演戏边战斗
1941年秋,新四军5师参谋训练班搞了一个军民联欢晚会,会上几个爱好楚剧的同志,演了一出《新送十里凉亭》。李先念师长看了诙谐地说:“我们的小参谋在台上大出风头!”演出的同志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这个剧本出自黄振,他是武汉黄陂人,曾经拜师学过艺,就用楚剧《十里凉亭》的形式编写了这出妻子送郎参军的剧本。这时,领导指示边区戏剧工作要充分运用民间形式,反映当前的抗日斗争。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刘放指示文工队同志要认真学习楚剧,3个月之后希望看到你们的楚剧节目。文工队的同志为筹建楚剧组正在忙碌,他们从新兵连调来6个战士,都是会唱楚剧的农民,加上黄振共7人,方西兼组长,黄振挂副组长。有了7个人,加上文工队的同志作后盾,就可以开锣演戏了。方西根据连队战士的思想状况,编写了一出新楚剧《赵连新归队》,不到半月时间,这台戏就在师政治部作了首场演出,演出效果很好。
红军前进剧社:长征路上歌声不断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战的壮丽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前进剧社就是一支宣传队。
红军前进剧团创建于1933年2月,同年8月改为工农剧团,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南北,1935年参加长征,随后在长征途中改名为红军前进剧社。
1935年3月,剧团随四方面军政治部和川陕省委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剧团同广大指战员数翻雪山,三过草地。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下胜利会师,喜讯很快传遍两个方面军。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了达维,红四方面军派红9军25师师长韩东山前往迎接。当晚会师部队开联欢会,以李伯钊为团长的中央军委文工团为联欢会演出了精彩节目。其中有一首歌是陆定一同志写的《红军两大主力会合歌》,表现了全军指战员胜利会师的欢乐,同时也表达了兄弟部队的团结,因此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通过剧团演出教唱,很快在连队唱开了。部队行军、宿营,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歌,它鼓舞了战士的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1935年11月,在天全杨家坪,原工农剧团与总政慰问团合编在一起改称中央前进剧社,简称前进剧社。社长李伯钊,政委易维精,把原来的4个剧团和各军宣传队集中到芦山前进剧社受训,重新整编为3个团。集训中,李伯钊亲自教《农民舞》《海军舞》《乌克兰舞》《高加索舞》,还排演了歌剧等等,骨干力量加强了,节目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936年1月中旬,剧团又翻越夹金山回到红五军驻地丹巴,红五军37团调驻丹巴东南130余里的牦牛村抵抗敌人的追击。剧团奉命慰问大炮山37团。这是一座很荒凉的雪山,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从瞭望哨向南俯瞰,山下全是敌人驻守的营地。敌人万万没有料到在他们看来这荒无人烟的雪山上,竟会有红军自天而降,更难想象还有这么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飞临到这冰天雪地的前哨阵地慰问演出。37团指挥员听说剧团战友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等剧团一到阵地就敲起了锣鼓,整个阵地顿时有了生机。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戰士们的脸,面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温暖了每个战士的心。演员登场前,冻得浑身发抖,可一上场就什么都忘记了,那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表演,拨动着每个战士的心弦。演出结束,剧团战士向指战员们告别时,好多战士激动地哭了……对战士们来说,剧团给他们送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而且送来了一颗火热的心,在生死关头,战士们需要沉着的思考,也需要欢快的歌声。
1936年2月中旬,剧团随方面军赶到了党岭山下,稍作休息为翻山做准备,剧团战士每人准备了好几个松明火把,为上山照明使用。第2天凌晨3点,部队向党岭山进发,按规定必须在12点以前翻过山顶。剧团战士不怕天寒地冻,在山高路滑的艰险行军中,为鼓舞红军战士奋勇登山,他们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啦啦队。在行军的队伍中间前后奔跑,唱着红军战歌,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战士们冻得牙齿打战,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想休息一下,就很难再站起来了。因此每个人都拼尽全身的力气,相互搀扶,有的被狂风卷进山谷,有的踏虚了脚连人带枪坠落雪坑。剧团老炊事班长、共产党员张德胜就是滑到雪坑里牺牲的。眼睁睁望着老班长滑下去,倾刻间被大风雪埋得无影无踪,同志们失声痛哭。这时,指导员廖赤健带头高唱刘瑞龙、李伯钊合写的《雪山行》,用歌声激励同志们继续前进。快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盖脸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痛,有的用手捂住脑袋,有的干脆把背包顶在头上坚持向前。
1936年10月,3大主力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剧团又进行了整编,将前进剧社的3个团缩编为1个团,叫前进剧团,随方面军西渡黄河,奔赴新的战场—河西走廊。
豫鄂边楚剧队:边演戏边战斗
1941年秋,新四军5师参谋训练班搞了一个军民联欢晚会,会上几个爱好楚剧的同志,演了一出《新送十里凉亭》。李先念师长看了诙谐地说:“我们的小参谋在台上大出风头!”演出的同志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这个剧本出自黄振,他是武汉黄陂人,曾经拜师学过艺,就用楚剧《十里凉亭》的形式编写了这出妻子送郎参军的剧本。这时,领导指示边区戏剧工作要充分运用民间形式,反映当前的抗日斗争。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刘放指示文工队同志要认真学习楚剧,3个月之后希望看到你们的楚剧节目。文工队的同志为筹建楚剧组正在忙碌,他们从新兵连调来6个战士,都是会唱楚剧的农民,加上黄振共7人,方西兼组长,黄振挂副组长。有了7个人,加上文工队的同志作后盾,就可以开锣演戏了。方西根据连队战士的思想状况,编写了一出新楚剧《赵连新归队》,不到半月时间,这台戏就在师政治部作了首场演出,演出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