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是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最终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未来的职业人的关键。德育课堂所蕴含的公民教育内容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加强渗透,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工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公民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与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生本教育理念其实是一致的。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中职德育课所涵盖的内容其实也是公民教育的内容。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结合实践活动,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更好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然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键在人的发展,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是现代社会的热点与难点。每一个公民努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让这个准则落到实处,必不可少的是对公民进行教育。德育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其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着眼课堂教学的生成和感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
(二)公民教育的内涵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一国公民的教育,其产生可追溯到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美国教育研究百科全书》(1982)认为:“广义地说,公民教育就是通过传授一个特定社会中公民的独特意义、公民的责任、公民的品质,从而培养好公民或者培养公民素质。”“狭义的公民教育,特指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主要教授和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折衷的公民教育概念是指一切与公民教育目标有关的学校课程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坦纳对公民的概念提出见解的同时,对公民教育的目的也有明确阐述,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的公民”,“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美国印第安大学教授约翰·帕特里克(John Patrick)对公民教育的趋势归纳为:“第一,公民教育内容趋同。世界上大多数从事公民教育的人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公民知识(civic knowledge)、公民技能(civic skill)、公民品德(civic virtue)。第二,突出进行基本观念或核心概念的教育,如主权在民、个人权利、公共利益、权威、正义、自由、宪法和法治、代议制民主。”
综上,对公民教育的理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公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国家公民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社会活动。第二,公民教育是尊重人,以民主、平等、自由为基础的主体性教育。第三,公民教育是注重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法律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的教育。第四,公民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更不是一种应试教育。“公民教育与政治、公共生活有关,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价值和态度,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简言之,公民教育主要与政治有关,而品德教育或德育则主要与道德相关,二者涉及的领域不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结合前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教育主要内容和内涵的分析,本文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解,根据中职生的特殊性,除体现以上有关公民教育的四个方面外,主要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方面的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几个方面。如果用一个调色盒来比喻,公民意识教育是最底层的颜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间层以及最上层的融合色,没有底层的颜色,中间层和高层的颜色便无法融合,也就无法成为自然的调色盒。中职德育课是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最好场所,教师可以抓住学科特点以及课程内容,不着痕迹地进行公民意识的渗透,从而培养合格的中职生,准职业人到合格的社会公民,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渐进地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德育课教学的实践课例
结合中职德育课的一线教学实践,下面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一节教学内容为例,探索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渗透。
(一)实践课例的内容
该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涉及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涉及法律的内容,教材通过设计系列专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该课选取“塑造良好形象”中的第二框题“让别人悦纳我们”,以“交往礼仪”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学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后面学习职业礼仪,感受道德之美,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等内容奠定基础。由于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交往礼仪的要求就各不相同。交往礼仪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日常交往礼仪;包括以做客与待客、进餐、公共场所与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场合礼仪;还包括涉外礼仪等内容,可见礼仪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并彰显职教特色,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整合的方向是:结合学生实际、专业和职业实际,课堂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案例探究活动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整个探究过程始终以“悦纳”的案例为代表,层层深入探究,进一步体现课堂活动的整体性、实践性、教育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的活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过渡自然的同时,印象深刻,同时,结合职场,回到职场,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准职业人更好地从职业人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实践课例的应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的认知目标:叙述交往礼仪的含义和作用,列举生活中交谈礼仪的基本要求,陈述日常电话和网络语言的礼仪要求;归纳常见的日常礼貌用语。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体验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交往规则意识。运用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交往礼仪改善措施,自觉践行良好的交往礼仪习惯。
紧扣教学目标,整节课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情境:来自交往职业学校的悦纳本是三好学生,可是最近心情不佳,状态反常,上课要么玩手机,要么睡觉,还与同学和老师发生口角,悦纳的班主任董礼仪发现了这个情形,找到了悦纳。悦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教师围绕案例情境设疑,悦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紧接着,教师给出几个情景:情景一:悦纳排队打饭时,别人无意踩了她的脚……情景二:悦纳回到宿舍,洗发水不翼而飞……情景三:悦纳打电话给家人倾诉,可是……情景四:悦纳周末没有回家,去了同学家……情景五:处处碰壁的悦纳,拿出了手机……
情景的设置一环扣一环,悦纳顺理成章发生了开头故事中的情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并回放悦纳背后发生的故事。这里,在每个班级所生成的故事也许是不一样的,这正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旧有经验,通过讨论合作,思考碰撞,最终建构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接着,围绕学生现场生成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再探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①以上情景说明悦纳存在哪些问题?②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悦纳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③你认为这样的悦纳到了职场后,会让人“悦纳”吗?④如何让别人悦纳我们?结合问题,引导各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围绕问题制作“解惑卡”,层层深入,分析案例,在获得知识要点后,教师做好适时归纳和点拨,通过及时的案例分析巩固运用和迁移知识,最终解决问题,升华认识。案例具有代表性,问题涵盖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理解和掌握了教学重点,体验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了交往规则意识。
对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该课在案例探究推动下,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组织上,结合多媒体教学,组间竞赛、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了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的问题。为同学们提供了表达自我,表现自己的舞台,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学内容上,教师巧妙结合本课主题“让别人悦纳我们”,设计了主人公悦纳的案例故事,一起探究从不开心的悦纳到开心被人悦纳的悦纳的成长路程,主线突出,层层深入追踪探究,师生实现了有效的课堂互动,故事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场,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实践课例所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1.以学习者为中心——渗透公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行为上,中职生学习被动,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未能遵守学校纪律,甚至出现肆意破坏公物、聚众斗殴等恶劣行为,个别学生曾有打架的历史,不怕打架,甚至喜欢找事打架,总想“震震”别人,树立自己的“山头”。面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在教育对象上讲究方式、方法,寻求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前述,公民教育是尊重人,以民主、平等、自由为基础的主体性教育。课堂在案例的选取、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方式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以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建构案例故事,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同时,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角色思考和演绎故事,感受所演绎故事主人翁的责任。
2.以组间竞赛的组织方式——渗透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
本课采取小组之间竞赛,组员之间合作交流的组织方式,其实是在班级这样一个小型社会中体验公民的共同参与、共同治理,也是公民提出的民主、自由精神的体现,在同学们的竞赛中,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无形中形成了课堂游戏规则,增强了同学们的规则意识,有了规则意识,是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基础。课堂不断探索新的管理组织方法,让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从而培养遵守课堂纪律的合格学生,进而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合格的未来公民。
3.以实践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渗透公民道德意识
前面对公民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提到,公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国家公民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社会活动,是注重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法律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的教育,它有别于传统的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更不是一种应试教育。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课堂采取一系列实践活动,把空洞、抽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非知识性的应试教育,而是从外至内,从做到悟,注重实践,体验感悟,反思日常生活的不足,注重习惯养成,渗透公民道德教育。
4.以整合课程内容的方式——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实践课程的内容《让别人悦纳我们》所包含的内容,即友善、友爱,学会交往礼仪,与人相处,正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所在。教师在备课前,讲述课程内容的时候,适时点拨,渗透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民教育的联系,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延伸拓展,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进而视学生为完整的人,培养完整的人格,把公民教育融入德育课堂。
可见,德育课堂所蕴含的公民教育内容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加强渗透,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内涵,本课所渗透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规则意识、道德意识,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层面,即个人层面方面的重要内容,这几方面正是现时中职生特别缺乏并迫切要求培养的价值观念,改革德育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更多公民教育的途径,同时结合学生团委、班主任工作等整合公民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引导即将就业的中职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职业人”。
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工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公民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与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生本教育理念其实是一致的。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中职德育课所涵盖的内容其实也是公民教育的内容。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结合实践活动,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更好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然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键在人的发展,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是现代社会的热点与难点。每一个公民努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让这个准则落到实处,必不可少的是对公民进行教育。德育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其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着眼课堂教学的生成和感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
(二)公民教育的内涵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一国公民的教育,其产生可追溯到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美国教育研究百科全书》(1982)认为:“广义地说,公民教育就是通过传授一个特定社会中公民的独特意义、公民的责任、公民的品质,从而培养好公民或者培养公民素质。”“狭义的公民教育,特指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主要教授和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折衷的公民教育概念是指一切与公民教育目标有关的学校课程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坦纳对公民的概念提出见解的同时,对公民教育的目的也有明确阐述,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的公民”,“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美国印第安大学教授约翰·帕特里克(John Patrick)对公民教育的趋势归纳为:“第一,公民教育内容趋同。世界上大多数从事公民教育的人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公民知识(civic knowledge)、公民技能(civic skill)、公民品德(civic virtue)。第二,突出进行基本观念或核心概念的教育,如主权在民、个人权利、公共利益、权威、正义、自由、宪法和法治、代议制民主。”
综上,对公民教育的理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公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国家公民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社会活动。第二,公民教育是尊重人,以民主、平等、自由为基础的主体性教育。第三,公民教育是注重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法律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的教育。第四,公民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更不是一种应试教育。“公民教育与政治、公共生活有关,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价值和态度,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简言之,公民教育主要与政治有关,而品德教育或德育则主要与道德相关,二者涉及的领域不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结合前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教育主要内容和内涵的分析,本文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解,根据中职生的特殊性,除体现以上有关公民教育的四个方面外,主要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方面的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几个方面。如果用一个调色盒来比喻,公民意识教育是最底层的颜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间层以及最上层的融合色,没有底层的颜色,中间层和高层的颜色便无法融合,也就无法成为自然的调色盒。中职德育课是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最好场所,教师可以抓住学科特点以及课程内容,不着痕迹地进行公民意识的渗透,从而培养合格的中职生,准职业人到合格的社会公民,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渐进地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德育课教学的实践课例
结合中职德育课的一线教学实践,下面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一节教学内容为例,探索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渗透。
(一)实践课例的内容
该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涉及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涉及法律的内容,教材通过设计系列专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该课选取“塑造良好形象”中的第二框题“让别人悦纳我们”,以“交往礼仪”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学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后面学习职业礼仪,感受道德之美,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等内容奠定基础。由于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交往礼仪的要求就各不相同。交往礼仪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网络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日常交往礼仪;包括以做客与待客、进餐、公共场所与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场合礼仪;还包括涉外礼仪等内容,可见礼仪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并彰显职教特色,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整合的方向是:结合学生实际、专业和职业实际,课堂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案例探究活动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整个探究过程始终以“悦纳”的案例为代表,层层深入探究,进一步体现课堂活动的整体性、实践性、教育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的活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过渡自然的同时,印象深刻,同时,结合职场,回到职场,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准职业人更好地从职业人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实践课例的应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的认知目标:叙述交往礼仪的含义和作用,列举生活中交谈礼仪的基本要求,陈述日常电话和网络语言的礼仪要求;归纳常见的日常礼貌用语。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体验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交往规则意识。运用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交往礼仪改善措施,自觉践行良好的交往礼仪习惯。
紧扣教学目标,整节课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情境:来自交往职业学校的悦纳本是三好学生,可是最近心情不佳,状态反常,上课要么玩手机,要么睡觉,还与同学和老师发生口角,悦纳的班主任董礼仪发现了这个情形,找到了悦纳。悦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教师围绕案例情境设疑,悦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紧接着,教师给出几个情景:情景一:悦纳排队打饭时,别人无意踩了她的脚……情景二:悦纳回到宿舍,洗发水不翼而飞……情景三:悦纳打电话给家人倾诉,可是……情景四:悦纳周末没有回家,去了同学家……情景五:处处碰壁的悦纳,拿出了手机……
情景的设置一环扣一环,悦纳顺理成章发生了开头故事中的情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并回放悦纳背后发生的故事。这里,在每个班级所生成的故事也许是不一样的,这正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旧有经验,通过讨论合作,思考碰撞,最终建构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接着,围绕学生现场生成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再探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①以上情景说明悦纳存在哪些问题?②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悦纳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③你认为这样的悦纳到了职场后,会让人“悦纳”吗?④如何让别人悦纳我们?结合问题,引导各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围绕问题制作“解惑卡”,层层深入,分析案例,在获得知识要点后,教师做好适时归纳和点拨,通过及时的案例分析巩固运用和迁移知识,最终解决问题,升华认识。案例具有代表性,问题涵盖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理解和掌握了教学重点,体验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了交往规则意识。
对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该课在案例探究推动下,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组织上,结合多媒体教学,组间竞赛、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了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的问题。为同学们提供了表达自我,表现自己的舞台,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学内容上,教师巧妙结合本课主题“让别人悦纳我们”,设计了主人公悦纳的案例故事,一起探究从不开心的悦纳到开心被人悦纳的悦纳的成长路程,主线突出,层层深入追踪探究,师生实现了有效的课堂互动,故事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场,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实践课例所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公民意识教育
1.以学习者为中心——渗透公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行为上,中职生学习被动,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未能遵守学校纪律,甚至出现肆意破坏公物、聚众斗殴等恶劣行为,个别学生曾有打架的历史,不怕打架,甚至喜欢找事打架,总想“震震”别人,树立自己的“山头”。面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在教育对象上讲究方式、方法,寻求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前述,公民教育是尊重人,以民主、平等、自由为基础的主体性教育。课堂在案例的选取、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方式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以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建构案例故事,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同时,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角色思考和演绎故事,感受所演绎故事主人翁的责任。
2.以组间竞赛的组织方式——渗透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
本课采取小组之间竞赛,组员之间合作交流的组织方式,其实是在班级这样一个小型社会中体验公民的共同参与、共同治理,也是公民提出的民主、自由精神的体现,在同学们的竞赛中,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无形中形成了课堂游戏规则,增强了同学们的规则意识,有了规则意识,是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基础。课堂不断探索新的管理组织方法,让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从而培养遵守课堂纪律的合格学生,进而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合格的未来公民。
3.以实践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渗透公民道德意识
前面对公民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提到,公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国家公民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社会活动,是注重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法律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的教育,它有别于传统的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更不是一种应试教育。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课堂采取一系列实践活动,把空洞、抽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非知识性的应试教育,而是从外至内,从做到悟,注重实践,体验感悟,反思日常生活的不足,注重习惯养成,渗透公民道德教育。
4.以整合课程内容的方式——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实践课程的内容《让别人悦纳我们》所包含的内容,即友善、友爱,学会交往礼仪,与人相处,正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所在。教师在备课前,讲述课程内容的时候,适时点拨,渗透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民教育的联系,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延伸拓展,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进而视学生为完整的人,培养完整的人格,把公民教育融入德育课堂。
可见,德育课堂所蕴含的公民教育内容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加强渗透,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内涵,本课所渗透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规则意识、道德意识,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层面,即个人层面方面的重要内容,这几方面正是现时中职生特别缺乏并迫切要求培养的价值观念,改革德育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更多公民教育的途径,同时结合学生团委、班主任工作等整合公民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引导即将就业的中职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职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