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极少的民族之一,独特的民族建筑特色、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为该民族的建筑文化增添了独有的魅力。如今,赫哲族的传统建筑文化濒临灭绝,保护、传承和发展赫哲族传统的建筑文化迫在眉睫。文章从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人们对于濒临灭绝的赫哲族建筑文化的认知,同时提出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赫哲族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赫哲族;建筑文化;传承保护
  1 赫哲族文化概述
  据记载,密山新开流古文化是赫哲族文化的起源。赫哲族语言是赫哲族文化的特色,主要是靠口头来进行流传,早期用削木、插草的方式进行记载。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的东北部,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流域,以渔业为主,狩猎、采集和农耕为辅。生产方式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同,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地区渔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赫哲族历史上包含了女真、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赫哲族的民族文化是赫哲人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地域特点而凝结出来的文明产物。
  新中国成立前,赫哲族与外界文化交流较少,所以文化也就相对较原始与古朴。赫哲人对自然有敬畏感与崇拜感,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生活理念,恰巧与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吻合。
  2 赫哲族的建筑形式
  赫哲人世居在三江流域,纬度比较高,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短暂且炎热、冬季寒冷且时间较长。原始时期的三江流域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有许多野兽出没,人们长期暴露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十分危险,所以人们开始在地下挖洞穴居住或者在地上搭建临时建筑以躲避严寒及野兽的袭击。
  赫哲族的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水文化建筑,另一种是土文化建筑。《晋书》中曾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充分证明了赫哲族先民早期的居住习俗。这些建筑受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2.1 临时住房
  由于赫哲人从事捕鱼、狩猎等活动,导致他们对于居住场所的移动性能需求比较强,所以赫哲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出具有河流文化的临时性建筑。如撮罗安口,又称“撮罗子”或者“撮罗昂库”,也就是尖顶窝棚,是用许多木头杆子搭建起来的圆锥形架子。这种临时住房能够满足赫哲人对于生产的需求以及躲避风雨、防御严寒的功能需求。还有如俄罗斯境内那乃人的建筑,都是为了方便捕鱼等生产活动而临时搭建的圆锥顶窝棚式的住房。又如阔恩布如昂库,又称“昆布如安口”,也就是圆顶窝棚,它与撮罗子在形状和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2.2 固定式住房
  赫哲族的另一种居住形式是穴居式固定住所,也就是地穴式的住房,也称“土文化建筑”,是赫哲人的主要居住形式。如地窨子,也称“希日兔克”。与临时住房相比,地窨子具有冬暖夏凉等特征,所以深受赫哲人民的喜爱。这种穴居式建筑都是在地下挖洞穴,因为冬天地下温度比地上温度高,所以赫哲人将地上建筑延伸向地下,以便于更好地抵御冬日严寒。在修筑地窨子时,大多是利用自然地貌特征,在地下挖一个长方形且较深的土坑,把圆木依次地排列好,再将人字形的骨架架在圆木上面,覆之以土。又如马架子,也是赫哲族固定住房的重要建筑形式。马架子与地窨子不同,它是在地面上营建的,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砌筑而成的,营造方法与地窨子大同小异,是由地窨子发展而来的。
  改革开放以后,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原来的渔业逐渐变为农业,这就使一些古老的赫哲族临时建筑逐渐废弃、消失,赫哲族传统建筑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和传承即将消逝的赫哲族传统建筑文化迫在眉睫。
  3 赫哲族建筑艺术
  赫哲族人民崇尚神灵,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同时认为西方为吉利的象征,所以每户人家的西屋都供有神物。赫哲族的建筑都是就地选取材料,既经济又实用,都是采用当地的桦木、杨木作为房屋的主骨架,屋顶上铺上桦树的皮,再用东北特有的黄泥、黑土制成土坯。用这些材料构建的建筑与当地生活环境、整体色调都非常协调,并且以木材为主的赫哲族传统建筑具有很强的抗展性。
  4 赫哲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1 赫哲族建筑的数字化保护
  赫哲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赫哲族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赫哲族传统建筑的材料、造型设计、构建的技术、聚落的布局都与其所在区域的气候、生产方式、经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是赫哲族传统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完美展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如今的赫哲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捕鱼业逐渐转变为农业,赫哲族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稳定,那些由于迁徙的生活方式而建的临时性建筑、季节性建筑现已废弃,无人使用,赫哲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发生巨大改变甚至消亡,这是中华民族建筑历史上的一大缺憾。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赫哲族传统建筑文化,我们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濒临灭绝的赫哲族传统建筑进行复原设计。采集赫哲族建筑部落、聚居地框架等多方面的信息,对建筑整体布局、形态、建筑样式、纹理等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来对赫哲族的传统部落文化进行数字化的复原。
  建筑传承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伴随着赫哲族传统建筑体系和形式的消亡,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也随之淡出中华民族文化。因此,赫哲族传统建筑数字化的复原具有非常现实而迫切的意义。
  4.2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由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共同组成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统一的重要保障。因此,赫哲族地区政府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将保护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广泛开展教育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更有利于赫哲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此来引导人们保护、传承赫哲族民族文化。
  5 结语
  少数民族建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乃至全世界的资源与财富。赫哲族的民居建筑是受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渔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历史中的瑰宝。赫哲族的建筑文化审美正是在于它的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数字化手段复原即将没落的赫哲族传统建筑,会使更多的人去关注民族建筑的价值与魅力,同时也会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赫哲族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崔玉范.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77-80.
  [3]刘敏.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2.
  [4]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295-296.
  [5]黄任远.赫哲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11-12.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是一处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文章对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进行初步观察,对所获石器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这些都为充实丁村遗址的史前文化提供了许多实物资料和研究线索。  关键词: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旧石器;新石器;石器制作技術;世界文化遗产  在丁村遗址以东的塔儿山一带,大量分布着一种岩石——角页岩。其中有一种致密细腻呈黑灰色的标准角页岩,还有另一种颗粒明显呈灰色的硅质
4月28日,华北国际金属物流交易中心(中运钢城)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据介绍,其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金属物流基地。该中心位于钢铁重镇唐山市开平区开越路东侧,是集合网上
岭南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多在珠江水系主河及其支流两岸和海岸带海积阶地上。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更替与自然环境等诸要素以及人类自身的
清宫裱作是官式建筑营造“八大作”之一。因特殊的时代背景,裱作日渐式微,并欠缺对其的历史研究,因此迫切需要恢复裱作,要对裱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满足古建筑保护和技艺传承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能否找到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关系着他的一生;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学生的就业就意味着学校的某种价值;作为一个企业,能否留住这些挑选而来的员工更
碑刻文献是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礼制以及文化等活动的重要资料,宁夏历代创制的石刻文献超过500通,但现存碑刻实物不到200通,相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还在不断地进行和深入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当城市出现人才短缺现象时,异地招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引才促发展,融智助腾飞,10月份,沈阳市委、市政府为招揽金融商贸物
目的对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研发与海洋活性物质筛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检索归纳相关文献,按照生物芯片技术的基本概念、形式分类、操作流程、应用状况等分类综述。结果与
文章通过对辛亥革命纪念馆馆藏民国广告纸(画)的整理,对其中位于广州的广告印刷商进行考证。
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由于数据挖掘的过程是动态交互的,因此对已经发现的关联规则进行维护更新显得非常重要.文中首先提出了维护更新问题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