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 悔之莫及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医院因糖尿病去世的患者,血糖都没有你这么高。”医生的一句话,让王先生倒吸一口凉气。至此,他终于明白“39.0mmol/L”的血糖值是什么概念,也开始对糖尿病重视起来。然而,16年后,他还是患上了多种糖尿病并发症。
  在医院的病房里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回想起当初的无知,王先生悔之莫及。
  
  10年只吃一种口服降糖药
  1995年春季,天气渐渐转暖。
  一杯,又是一杯……已经是第12杯水了,短短的一小段时间,两大壶热水已经被王先生喝得一干二净。喝完后便立即上洗手间,来来回回。接连几日,王先生根本没办法安下心来工作,在办公室里不断地来回走动,就只为做两件事——喝水、去洗手间。
  同事们问王先生是不是得了病,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王先生回想这阵子的不少变化:喝水多了,饭量也比以前大了不少,可是明显感觉自己的体重急剧下降。一位懂点糖尿病知识的同事提醒他:“你的这种情况非常类似糖尿病的症状,赶紧去医院内分泌科查一下吧。”
  王先生听后,立即骑车去了附近的医院。医生让王先生去测血糖。拿到化验结果后,医生看了大吃一惊:血糖竟高达39.0mmol/L。
  也许是被他的血糖值给吓到了,医生没法控制住自己惊讶的情绪:“我们医院因糖尿病去世的患者,血糖都没有你这么高。”这句话让王先生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临走前,医生嘱咐王先生要定期来医院做检查,并给他讲了一些糖尿病知识。王先生听后虽然是一知半解,但总算有了对糖尿病的初步认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用药控制住的。
  后来由于工作忙,王先生没时间总去医院。一次在家门口的卫生所里,他发现也有自己常吃的几种降糖药。王先生想反正都是吃药,在哪买都一样。就这样,王先生给自己当起了医生,吃着从卫生所买来的降糖药,一吃就是10年。当记者问这10年间王先生的血糖控制如何时,他想想说:“比初诊断时的血糖(39.0mmol/L)倒是低了不少,但也在15.0~20.0mmol/L之间。”听到这儿,记者一惊:“那血糖还是很高啊,难道没想去医院找医生给调调治疗方案?”
  王先生解释道:“虽然吃这些药物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但起码是见效的,还没有严重到非去医院看医生不可。”
  
  6年自行改变胰岛素用量
  2005年,由于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稳定,一段时间竟连续出现了两次严重的低血糖。一次是工作加完晚班后,骑车回家的路上;还有一次去超市购物。两次低血糖后王先生都幸运得救,但低血糖症状的可怕让王先生不得不警觉起来。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治疗方法是不是应该变一变?后来在和邻家的“糖友”聊天时,说起自己最近的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朋友说:“你这种情况怎么不打胰岛素呢?”
  听了朋友的劝告,王先生在患病10年后再次来到医院看病,医生认为王先生的病情已经不适合口服降糖药的治疗,应该改用胰岛素来控制,并为他选择了预混胰岛素(早14单位、晚16单位)。王先生想何必这么麻烦,反正总共要打30单位,于是干脆将30单位的胰岛素全部都在早上注射。
  让王先生很安心的是,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试着打了几次,结果感觉并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后来就一直这么打。虽然这期间,血糖控制得时好时坏,但王先生觉得可能与自己平日的生活、工作有关系。在生活中,他总是管不住嘴,特别爱吃,饭量也大,尤其喜欢吃卤味;平日的工作太忙,经常加班加点,吃饭也没个准点。
  如此这般,王先生便一直依着自己的习惯和感觉自行改变胰岛素用量。然而,他并没有想到,此时的他,已经离健康的道路越来越远。直到6年后,他终于尝到了苦头。
  
  一次住院的经验教训
  2011年,王先生已经退休1年,去医院做常规检查,结果空腹血糖高达26.5mmol/L。医生建议王先生住院做进一步的筛查。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就查出了一大堆的毛病。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现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查哪项,哪项就有问题。”检查结果显示:今年刚刚61岁的王先生,并发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I期、慢性肾脏疾病III期、大血管病变(颈动脉狭窄)。
  这次住院给王先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以前他几乎从不测血糖,住院后,他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按时监测血糖,目前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医院的医生每日都会给王先生系统地讲解糖尿病知识。
  王先生第一次意识到糖尿病治疗不像其他的疾病,只要坚持服药就行,而是一定要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按期做好各项检查。医院的营养师还教王先生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来配比每日的营养搭配。
  不仅如此,同住院的病友们自发地组织了每日的集体锻炼。病友们一起吃饭、听医生讲课、交流经验,还一起拍了一张集体照,照片上面印着“‘糖友’盼健康”五个字。
  “我们希望能等到科技发达到真正能治愈糖尿病的那天。”这是在采访结束时病友们的共同感言。
  
  专家点评: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潘琦
  病友王先生的故事警示我们:
  1.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使是医生也分不同的科室、诊治不同的疾病。而王先生既不是学医的,对糖尿病知识也不了解,就给自己当起了医生。而不是去医院多向医生咨询,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这种治疗方式,导致后来疾病发展越来越严重。
  2.王先生自己随意调整胰岛素用量,这是非常危险的,反复如此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我们要知道,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在早餐前及晚餐前注射的作用、打针的方法、注射剂量都是不同的,患者不能凭着自己的感觉随意调整用量。所以,我们在此要提醒广大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3.王先生即使是对糖尿病本身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并发症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年仅61岁,就已经伴发了这么多的疾病。如果王先生能够定期去医院做好各项检查,提早对并发症有了预防,得到及时诊治,也不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4.我们提倡广大“糖友”要做好各项检查:①血糖及尿常规,尿常规中尤其应注意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的情况,应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②糖化血红蛋白,每2~3个月检查一次。③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④眼部情况(包括眼底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⑤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情况,每半年检查一次。
其他文献
笔者的一位熟人今年75岁,患2型糖尿病12年,体重超重,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冠心病、双下肢动脉硬化等。他最近三年一直患有足跟痛,位置在右足靠后偏外,行走时很痛,特别是刚起床的头几步非常痛,但是在门诊拍片一切都正常。专门排查过骨质疏松症,也没有异常。服药、外敷、单方都用过,但疗效均不佳。一天,他过来咨询我,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的意见是:如果你排除了骨质疏松症,其他的检查也未见异常,那基本
期刊
天气冷,人也似乎变得懒了,那些在好天气里随处可见、爱好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朋友们也更多地蜗居室内了。实际上大家知道,冬季血糖本来就容易波动,如果再减少运动甚至不动,就更可能导致血糖不稳,带来各种隐患。  河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郭晓玲告诉记者,中国古话有“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之说。当然,所谓“一勤”是概括,具体操作起来,可不止一勤。    勤强身、逸致病  郭晓玲说,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长寿的老
期刊
糖尿病的治疗个体化很强,它不像是治疗单一的肺炎病患,可以进行一体化抗生素的使用。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个体化更是明显,哪怕是血糖值及病程长短都一样,但是根据不同个人及不同情况,口服的药物也完全不同。因此合适自己的药物才是最好的药。    选药是前提  怎样才能选到合适自己的药物呢?首先需要到专科医院做系统的检查,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并不是越贵越新的药就是好药。决定哪个药最适合患者,也不
期刊
阿司匹林自1899年问世以来,临床应用已逾百年。20世纪6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环氧化酶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被广泛用于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取得了卓越成效。    阿司匹林的作用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是姊妹病。“糖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非“糖友”人群的3倍,“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友”人群的2~4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健康人心血管内皮非常光滑
期刊
《糖尿病之友》2011年第12期“热点追踪”文章提到怀化的邓焕新和保定的刘新(笔者),我感谢杂志对我们的关注。的确,我们在创办糖尿病协会(简称“糖协”)的路上走得很艰难,但是我们还在走,并且还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只要想走就不难  “糖协”的发展之路,只要想走就不难,不想走就会困难重重。我认为办“糖协”不一定要讲究规模,可以是在小区内的某个绿地、花园、凉棚,也可以在教室、会议室、餐厅、活动室
期刊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的眼病,是引起患者失明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糖尿病眼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非视网膜眼部并发症,前者相对发病更多一些。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权威的指南建议中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以及治疗和预防等诸多方面,以帮助大家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定期检查不可少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初次眼底检查无问题后,每年复查1次;妊娠期间每
期刊
2006年9月25日 找到了“组织”  最初的惊慌担忧过去后,我接受了女儿患上1型糖尿病的事实。是的,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我只有接受并面对,此外别无他法。之前,我对与糖尿病有关的知识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好吧,只要去学,一切都来得及。  晚上,我上网搜索“1型糖尿病”,才发现与我“同病相怜”的大有人在,更有专门的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病友。  我看到了无数“糖儿”父母参与其中的一个个帖子,认识了
期刊
糖尿病足病治疗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进行血运重建。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表现特点不同于非糖尿病患者,不是普通的动脉硬化,所以在治疗时不管是用药还是手术也与普通血管病不同。    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众不同  糖尿病患者的周围血管病变与一般血管病变表现不同。具体如下:①出现得早而且发展迅速。②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早期即可累及膝下血管,直接影响足部的血供。③会经常出现长段的闭塞性病变,而不是短段的狭窄性病变
期刊
中医推拿起源悠久,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笔者将系统地向读者介绍糖尿病伴随症状的自我推拿法,本期作为开篇对推拿进行概述。    推拿,也称按摩,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之一。唐代《一切经音义》中记载:“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所以推拿在古代也称为“导引”。    什么是推拿  推拿主要以适当的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部位,改善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提高自我抗病能力,进而达到预防
期刊
编者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千万别“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肾脏疾病和心脏疾病同属于血管疾病,在生活中要注意消除两种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同时,确诊肾病时最好查查心脏,在治疗肾病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心脏的健康。    慢性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其高发病率、低知晓率而往往被人忽视。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高达11%,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对于我国慢性肾脏病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