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医院因糖尿病去世的患者,血糖都没有你这么高。”医生的一句话,让王先生倒吸一口凉气。至此,他终于明白“39.0mmol/L”的血糖值是什么概念,也开始对糖尿病重视起来。然而,16年后,他还是患上了多种糖尿病并发症。
在医院的病房里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回想起当初的无知,王先生悔之莫及。
10年只吃一种口服降糖药
1995年春季,天气渐渐转暖。
一杯,又是一杯……已经是第12杯水了,短短的一小段时间,两大壶热水已经被王先生喝得一干二净。喝完后便立即上洗手间,来来回回。接连几日,王先生根本没办法安下心来工作,在办公室里不断地来回走动,就只为做两件事——喝水、去洗手间。
同事们问王先生是不是得了病,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王先生回想这阵子的不少变化:喝水多了,饭量也比以前大了不少,可是明显感觉自己的体重急剧下降。一位懂点糖尿病知识的同事提醒他:“你的这种情况非常类似糖尿病的症状,赶紧去医院内分泌科查一下吧。”
王先生听后,立即骑车去了附近的医院。医生让王先生去测血糖。拿到化验结果后,医生看了大吃一惊:血糖竟高达39.0mmol/L。
也许是被他的血糖值给吓到了,医生没法控制住自己惊讶的情绪:“我们医院因糖尿病去世的患者,血糖都没有你这么高。”这句话让王先生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临走前,医生嘱咐王先生要定期来医院做检查,并给他讲了一些糖尿病知识。王先生听后虽然是一知半解,但总算有了对糖尿病的初步认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用药控制住的。
后来由于工作忙,王先生没时间总去医院。一次在家门口的卫生所里,他发现也有自己常吃的几种降糖药。王先生想反正都是吃药,在哪买都一样。就这样,王先生给自己当起了医生,吃着从卫生所买来的降糖药,一吃就是10年。当记者问这10年间王先生的血糖控制如何时,他想想说:“比初诊断时的血糖(39.0mmol/L)倒是低了不少,但也在15.0~20.0mmol/L之间。”听到这儿,记者一惊:“那血糖还是很高啊,难道没想去医院找医生给调调治疗方案?”
王先生解释道:“虽然吃这些药物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但起码是见效的,还没有严重到非去医院看医生不可。”
6年自行改变胰岛素用量
2005年,由于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稳定,一段时间竟连续出现了两次严重的低血糖。一次是工作加完晚班后,骑车回家的路上;还有一次去超市购物。两次低血糖后王先生都幸运得救,但低血糖症状的可怕让王先生不得不警觉起来。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治疗方法是不是应该变一变?后来在和邻家的“糖友”聊天时,说起自己最近的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朋友说:“你这种情况怎么不打胰岛素呢?”
听了朋友的劝告,王先生在患病10年后再次来到医院看病,医生认为王先生的病情已经不适合口服降糖药的治疗,应该改用胰岛素来控制,并为他选择了预混胰岛素(早14单位、晚16单位)。王先生想何必这么麻烦,反正总共要打30单位,于是干脆将30单位的胰岛素全部都在早上注射。
让王先生很安心的是,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试着打了几次,结果感觉并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后来就一直这么打。虽然这期间,血糖控制得时好时坏,但王先生觉得可能与自己平日的生活、工作有关系。在生活中,他总是管不住嘴,特别爱吃,饭量也大,尤其喜欢吃卤味;平日的工作太忙,经常加班加点,吃饭也没个准点。
如此这般,王先生便一直依着自己的习惯和感觉自行改变胰岛素用量。然而,他并没有想到,此时的他,已经离健康的道路越来越远。直到6年后,他终于尝到了苦头。
一次住院的经验教训
2011年,王先生已经退休1年,去医院做常规检查,结果空腹血糖高达26.5mmol/L。医生建议王先生住院做进一步的筛查。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就查出了一大堆的毛病。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现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查哪项,哪项就有问题。”检查结果显示:今年刚刚61岁的王先生,并发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I期、慢性肾脏疾病III期、大血管病变(颈动脉狭窄)。
这次住院给王先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以前他几乎从不测血糖,住院后,他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按时监测血糖,目前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医院的医生每日都会给王先生系统地讲解糖尿病知识。
王先生第一次意识到糖尿病治疗不像其他的疾病,只要坚持服药就行,而是一定要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按期做好各项检查。医院的营养师还教王先生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来配比每日的营养搭配。
不仅如此,同住院的病友们自发地组织了每日的集体锻炼。病友们一起吃饭、听医生讲课、交流经验,还一起拍了一张集体照,照片上面印着“‘糖友’盼健康”五个字。
“我们希望能等到科技发达到真正能治愈糖尿病的那天。”这是在采访结束时病友们的共同感言。
专家点评: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潘琦
病友王先生的故事警示我们:
1.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使是医生也分不同的科室、诊治不同的疾病。而王先生既不是学医的,对糖尿病知识也不了解,就给自己当起了医生。而不是去医院多向医生咨询,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这种治疗方式,导致后来疾病发展越来越严重。
2.王先生自己随意调整胰岛素用量,这是非常危险的,反复如此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我们要知道,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在早餐前及晚餐前注射的作用、打针的方法、注射剂量都是不同的,患者不能凭着自己的感觉随意调整用量。所以,我们在此要提醒广大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3.王先生即使是对糖尿病本身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并发症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年仅61岁,就已经伴发了这么多的疾病。如果王先生能够定期去医院做好各项检查,提早对并发症有了预防,得到及时诊治,也不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4.我们提倡广大“糖友”要做好各项检查:①血糖及尿常规,尿常规中尤其应注意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的情况,应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②糖化血红蛋白,每2~3个月检查一次。③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④眼部情况(包括眼底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⑤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情况,每半年检查一次。
在医院的病房里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回想起当初的无知,王先生悔之莫及。
10年只吃一种口服降糖药
1995年春季,天气渐渐转暖。
一杯,又是一杯……已经是第12杯水了,短短的一小段时间,两大壶热水已经被王先生喝得一干二净。喝完后便立即上洗手间,来来回回。接连几日,王先生根本没办法安下心来工作,在办公室里不断地来回走动,就只为做两件事——喝水、去洗手间。
同事们问王先生是不是得了病,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王先生回想这阵子的不少变化:喝水多了,饭量也比以前大了不少,可是明显感觉自己的体重急剧下降。一位懂点糖尿病知识的同事提醒他:“你的这种情况非常类似糖尿病的症状,赶紧去医院内分泌科查一下吧。”
王先生听后,立即骑车去了附近的医院。医生让王先生去测血糖。拿到化验结果后,医生看了大吃一惊:血糖竟高达39.0mmol/L。
也许是被他的血糖值给吓到了,医生没法控制住自己惊讶的情绪:“我们医院因糖尿病去世的患者,血糖都没有你这么高。”这句话让王先生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临走前,医生嘱咐王先生要定期来医院做检查,并给他讲了一些糖尿病知识。王先生听后虽然是一知半解,但总算有了对糖尿病的初步认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用药控制住的。
后来由于工作忙,王先生没时间总去医院。一次在家门口的卫生所里,他发现也有自己常吃的几种降糖药。王先生想反正都是吃药,在哪买都一样。就这样,王先生给自己当起了医生,吃着从卫生所买来的降糖药,一吃就是10年。当记者问这10年间王先生的血糖控制如何时,他想想说:“比初诊断时的血糖(39.0mmol/L)倒是低了不少,但也在15.0~20.0mmol/L之间。”听到这儿,记者一惊:“那血糖还是很高啊,难道没想去医院找医生给调调治疗方案?”
王先生解释道:“虽然吃这些药物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但起码是见效的,还没有严重到非去医院看医生不可。”
6年自行改变胰岛素用量
2005年,由于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稳定,一段时间竟连续出现了两次严重的低血糖。一次是工作加完晚班后,骑车回家的路上;还有一次去超市购物。两次低血糖后王先生都幸运得救,但低血糖症状的可怕让王先生不得不警觉起来。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治疗方法是不是应该变一变?后来在和邻家的“糖友”聊天时,说起自己最近的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朋友说:“你这种情况怎么不打胰岛素呢?”
听了朋友的劝告,王先生在患病10年后再次来到医院看病,医生认为王先生的病情已经不适合口服降糖药的治疗,应该改用胰岛素来控制,并为他选择了预混胰岛素(早14单位、晚16单位)。王先生想何必这么麻烦,反正总共要打30单位,于是干脆将30单位的胰岛素全部都在早上注射。
让王先生很安心的是,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试着打了几次,结果感觉并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后来就一直这么打。虽然这期间,血糖控制得时好时坏,但王先生觉得可能与自己平日的生活、工作有关系。在生活中,他总是管不住嘴,特别爱吃,饭量也大,尤其喜欢吃卤味;平日的工作太忙,经常加班加点,吃饭也没个准点。
如此这般,王先生便一直依着自己的习惯和感觉自行改变胰岛素用量。然而,他并没有想到,此时的他,已经离健康的道路越来越远。直到6年后,他终于尝到了苦头。
一次住院的经验教训
2011年,王先生已经退休1年,去医院做常规检查,结果空腹血糖高达26.5mmol/L。医生建议王先生住院做进一步的筛查。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就查出了一大堆的毛病。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现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查哪项,哪项就有问题。”检查结果显示:今年刚刚61岁的王先生,并发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I期、慢性肾脏疾病III期、大血管病变(颈动脉狭窄)。
这次住院给王先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以前他几乎从不测血糖,住院后,他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按时监测血糖,目前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医院的医生每日都会给王先生系统地讲解糖尿病知识。
王先生第一次意识到糖尿病治疗不像其他的疾病,只要坚持服药就行,而是一定要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按期做好各项检查。医院的营养师还教王先生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来配比每日的营养搭配。
不仅如此,同住院的病友们自发地组织了每日的集体锻炼。病友们一起吃饭、听医生讲课、交流经验,还一起拍了一张集体照,照片上面印着“‘糖友’盼健康”五个字。
“我们希望能等到科技发达到真正能治愈糖尿病的那天。”这是在采访结束时病友们的共同感言。
专家点评: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潘琦
病友王先生的故事警示我们:
1.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使是医生也分不同的科室、诊治不同的疾病。而王先生既不是学医的,对糖尿病知识也不了解,就给自己当起了医生。而不是去医院多向医生咨询,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这种治疗方式,导致后来疾病发展越来越严重。
2.王先生自己随意调整胰岛素用量,这是非常危险的,反复如此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我们要知道,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在早餐前及晚餐前注射的作用、打针的方法、注射剂量都是不同的,患者不能凭着自己的感觉随意调整用量。所以,我们在此要提醒广大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3.王先生即使是对糖尿病本身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并发症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年仅61岁,就已经伴发了这么多的疾病。如果王先生能够定期去医院做好各项检查,提早对并发症有了预防,得到及时诊治,也不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4.我们提倡广大“糖友”要做好各项检查:①血糖及尿常规,尿常规中尤其应注意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的情况,应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②糖化血红蛋白,每2~3个月检查一次。③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④眼部情况(包括眼底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⑤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情况,每半年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