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烟林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里家园
  金张掖黑河滩,我的老家在这里。
  黑河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沿岸村庄百姓祖祖辈辈喝河水长大,受河水滋润。每年春夏,村落河滩粉黄绿交相辉映,粉的是红柳花,黄的是油菜花,绿油油的是麦苗。随意躺下,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洒在身上,微风拂面,蝴蝶在田野上追逐,春耕的人声鼎沸渲染了河套的静谧,黑河滩睡醒了。
  村落间是空旷的湿地草滩,如银如缎的河流从河滩中间逶迤而过。河滩里一洼一洼的水草从不见干枯。天很蓝,云很白,鹚老(学名叫鹚鸪鸭)和白天鹅在高出来的干草地上飞起飞落,牛马羊群悠然地啃着草,懒洋洋地躺着,偶尔打个滚……如杂色珍珠般洒落在水草地上,似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农闲时,牛马驴骡和羊群都被赶下滩,吃饱喝足尽情戏耍,趁着暮色里的炊烟自己回家,它们从不会走错门。站在村庄的高处或自家房顶望去,河滩里的水洼星罗棋布。走到它们中间,大到一二亩,小如月牙泉,水蓝的能映照见白天早晨的月亮。最是那大一些的水草洼里,嫩绿矮细的青苇随风摇摆,野鸭子在苇隙间窜出窜没,间或跳下浅水扑上扑下。
  那时候鱼真多,无论在沟渠里河滩里还是田间地洼,随便一个水坑干涸了,准是一窝鱼,虽然都是小鱼。伙伴们觉得一窝窝抓鱼没意思,没有钓来的过瘾,我们经常拿着自己做的土鱼杆在有水的地方钓鱼。鱼钩是用缝衣针做的。我们把家里的缝衣针偷偷地拿来,放在火上烧得红红的,趁还没有冷,一手拿着老虎钳夹着,一手拿一个鹅卵石,像铁匠铺里的打铁师傅一样精心敲打。由于缝衣针的钢性很强,常常折断,往往做好一个鱼钩要偷家里好几根缝衣针,为此没少挨打。以致于后来不偷针了,只要大人针一时找不到,也會被训斥。鱼杆是随便找一根与人差不多高但没有一点弹性的杨柳树棍,在较细的一头扎上一根棉纱线或尼龙丝,再穿上用玉米杆芯或者是麦杆做成的浮子,也叫漂子,有条件时把它染成彩色晃眼。鱼饵要看钓什么鱼,钓河里的鱼要用蚯蚓,随便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就能找到;钓浅水坑里的鱼就得用苍蝇,只要是夏天伸手一掠就可以抓到。
  那时我们的正事是在河滩里拾粪,钓鱼都是顺带玩的。河滩的牛马驴骡粪一筐一筐拾来集中摊在没水的高地上,晒干后运回来当农家肥。拾粪是个规矩活,牲口什么时候下滩,什么时候屙粪都有点儿。由于伙伴们多,拾粪实际上也是抢粪。但凡事得有个规矩方可体现公平,我们把牛马驴骡分到了每个伙伴的名下。后来问题来了,有的牲口下滩,有的牲口地里干活。我们又变为划地界,粪屙到谁的界面算谁的,全凭牲口屙的算。就有人往自个的界面赶牲口,我们又修改制度谁也不许去赶,并组织在一起互相监督。伙伴们除了一起钓鱼比赛外,最热闹的是在平整干燥的高地上,开出一块地“赶猪”。一般“赶猪”场子二十米见方,四个角和正中央各挖一个碗口大的浅坑,有球和球杆。球杆大致跟今天的曲棍球杆一样,是用柳木棍削的。球有拳头大小,大家薅牛毛洗成瓷瓷实实的圆球,洗的瓷实的话能把人击伤。洗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薅来的牛毛蘸上水反复搓揉。后来有好多年我一直在琢磨为啥叫“赶猪”?猪就是笨,那玩法玩的就是身手敏捷,最笨的那个人就会淘汰出场,可以说是“赶笨”。淘汰出场的那一个还要专门负责捡球。捡球是个苦差使,年龄大些的伙伴要是球击的恰到好处,可将球击出百米开外。若你顶着烈日刚把球捡回来,紧跟着又有这么一击漂亮的类似棒球中的“安打”、“本垒打”,你还得再去百米开外捡球。那窝囊、委屈、倒霉的情绪使人不得不耍赖。以致于天天都有为这事打架打到鼻青脸肿的伙伴。直到多年后,中国女垒成绩非常好,电视上常有转播,我看的如痴如醉。垒球的竞赛规则几乎与“赶猪”一模一样。攻垒、守垒和抢位都与“赶猪”有异曲同工之妙。家人常讥我看垒球不懂装懂,其实我不仅看得懂规则,更是沉醉于儿时的黑河滩岁月……
  黑河老鬼
  说黑河滩,记得最清的是“老鬼”的故事。
  “老鬼”是男人间的互相称谓。准确说是五十岁以上男人的称谓。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称名道姓太麻烦。感情近的,见面打招呼:呔!老鬼。感情一般的:哎!老鬼。喊的顺口,应的自然。小孩子大都不知道大人名字,后来回忆人和事,常常得回村里问好些年龄大的人。那些老鬼们的姓名,有时候连他们也绞尽脑汁想不起来。
  吴二贵是独户。这是我后来询问了好多老人才问得的名字。吴二贵从不在地里干农活,记忆中他就在黑河滩里搭一间明房子过活。明房子就是独一间屋,在野地没有围墙的房子。吴二贵的生计夏天靠黑河上摆渡,冬天靠打猎。除了种地,劁猫骟狗无所不能,感觉是别人不会的他都会。由于他名字的原因,村里人都叫他“五二鬼”。“五二鬼”是对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人的贬称,相当于“二流子”、“胡日鬼”。后来因为他乐善好施,村里人实在不好意思喊他“五二鬼”了,就删了一个字叫“五鬼”!再后来还是不好意思,就干脆和大家平起平坐喊“老鬼”。这么多年我心里把他叫作“黑河老鬼”!
  老鬼天生的与船和网有缘,或许他祖上是海边的。我们当地人不会使船使网,老鬼却是与它们天生亲近,在老鬼十几岁时,当地人过河都能听得见对岸人喊话,却要绕下游二十里走桥。老鬼在两岸间拉起了一根手指粗的钢筋绳,亲手打造了一条小木船,摇摆于河南河北岸。有钱的不管人多人少每趟两毛,没钱的,撂点粮油酱莱都行,都能换得过河。如果遇上他心情好,又恰是没人渡河时,伙伴们就央求他来回摆船玩。船固定在那道钢筋绳上,有一个滑轮,非常轻巧,一节一节往前拽。平常小船都是停泊在我们河南岸,只有响起“过河喽!”的喊声才去渡人。再后来我们长大些,风弱水静时,听到喊声或南岸有人北渡,我们早兔子一般抢着去摆渡。我们摆渡从来都不收东西,只要钱,不是一趟人多人少都两毛,而是每人两毛,随渡自行车也另加两毛。伙伴们什么淘气的事都干,但从不昧老鬼的钱。每次完了都把钱当他面恭恭敬敬放在钱罐里。有次一趟渡了一个人外加一辆自行车和半袋子面粉,看模样像个当干部的,便硬讹了他六毛钱。老鬼啥话也没说只是在我脑门上拍了一把掌算是告诫。有趣的是后来参加工作到县里,头一天就遇到硬讹了六毛钱的那个人,他竟然己是县里的大领导。吃饭时在机关灶上遇见他,显然他记得我,他狠狠地盯了我一会,吓的我后来总是瞅他吃完走了才进去,怔怔折磨了我大半年,好在没多长时间他就高升调走了。   老鬼还有几张鱼网,根据不同水情水域捕鱼。老鬼从来都是用网捕鱼的。他不捕小鱼,所以渔网的网眼都有严格尺寸。记得他说过,大意是做人做事要留得余地,大鱼小鱼统捕就是赶尽杀绝,是“孽捕”。不过他从来只管自已,我们天天抓小鱼他从未拦挡过。如果不拾粪,看见他拿网出来,我们都异常兴奋地跟在他后面。他那一网上来,要是有货,捞上来的都是一斤以上的,这是我们想啥办法也抓不住的。所以看他撒网时那屏气心跳的感觉今天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他捕到最大的鱼是一条十三斤重的,一场不太大的洪水刚过,老鬼在一个河弯里撒网下去,网出水面时,我们吓的都不敢到跟前看。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鱼,眼晴如车大灯般死死盯住你,嘴呼哧呼哧的跟怪物一般。那个夏天,恰逢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就让我们用水缸淹水把鱼活蹦乱跳抬上送给了大学生家,说是“鱼跃龙门”。全村人把秤围观,都吃了那顿鱼肉汤。
  绿水青山
  又一个周末回到黑河。
  河还在,可当初的景象已荡然无存。曾经无数次激情飞扬的与女儿讲述,我那黑河滩里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她小时候几乎每周都回老家,给她讲述在老家黑河发生的故事。可直到今天,女儿都二十好几了,依然没有黑河情结。历史终究是不能跨回的,那一段只是属于我们的黑河时光。
  干涸的河中央,当年随风摇摆的红柳窝已长成红柳林,没变的是红柳花,粉粉艳艳,依旧是那个色,依旧笑映映在赤日下。眼下如火如荼的湿地生态正在恢复中,我从没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报怨和一夜间恢复美好的妄想。客观说,这些年湿地的破坏是我们发展中一段不能否定的历程,就像一个必须交学费才能成才的学生。庆幸当下把恢复生态保护自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可以说是国家和最高领导人坚定的理政方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渴望湖泊,喜欢山青水秀,万物自然生长。希望各种各样美丽的生命与我们共同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让我们所居住的城镇不再那么枯燥、繁嚣。我们的觉醒和努力是可喜的,眼前这场保护湿地生态的革命,也是人类生存史中的千秋大业中的一页。庆幸我走过那个原生态,也见证了恢复生态这个过程。恢复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时一域的事。黑河源自祁连山,没有整个流域乃至全国统一的久久为功,想恢复到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站在已经开始恢复的黑河夹心地,如沟如渠的细水分叉静静流淌,依然那么清澈。零星的小鱼在漫无信心的寻觅着梦里家园,我的心绪恬静空灵。凝望刚刚长起的青芦苇,依稀可见一些曾经熟悉的身影。忽然觉得这芦苇原本是有生命的,那随风摇摆的芦叶,似流连徘徊的伊人,尽显缠绵柔情。这些年我曾无数次回来,经常漫无目的地在仅存的滩涂湿地草丛中穿行,痴痴地坐在已风干了的河滩河地,享受着远离喧嚣的宁静。这是黑河浸湿的记忆,在骨子里泛着鹚老、白天鹅和黑河老鬼的岁月光芒……
  时下,黑河流域已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这个漫长艰难的生态恢复,之所以是漫长的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年轻人没有那份原生态记忆,不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像我们感同身受。但是我能够看得见,鱼儿快回来了,鹚老快回来了,白天鹅也快回来了……
  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科技宣传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等宣传活动源源不断,黑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进单位、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動如火如荼。我仿佛看见红柳林婀娜招展,黑河水清澈透亮、白天鹅一群群飞来,我站在阳光下,欢迎你们来……
  责任编辑李高艳
  作者简介:吕文有,男,甘肃临泽县人,八十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多家省市级刊物发表短篇小说三十余篇,钟情黑河风土人情。
其他文献
省局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以“六个一”发展思路为总集成、总遵循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陕西国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新的发展愿景。按照省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直属分局精准对接省局“六个一”发展思路,在深入分析分局业务职能和特点的基础上,找准贯彻“六个一”发展思路的重心和发力点,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大胆改革税收征管方式,率先实现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和特色化。力求在“六个一”发展思路的部分重要节点上寻求突破
期刊
税收现代化是干出来。践行“六个一”的进军号,走好税收现代化建设的“陕西道路”,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苦干实干。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浴缸里注满了一池水,旁边放着两只空桶。主考官对两名考生说:用最短的时间把这缸水舀干者晋级。甲考生拿起桶一下一下舀水,缸干了,历时两分钟。乙考生则不慌不忙地走到缸边,拔起缸底的活塞,心中不免洋洋自得:这年头傻子才出苦力!然而,很快
期刊
当年在网上看到某省有一则小说征文,条件是90后作者。和一个作家朋友戏称,要冒充90后作者去参加那个征文。作为90后孩子的妈妈,我心里一直有“吉诺拉”和“苏黎诗”这两个女孩儿,本来最初的构思是一个中篇,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短篇里涉及了那么多人物的原因。奔着这个目标,在短时间内,把“吉诺拉”的故事压了又压,缩了又缩,但想着读者群体应该是年轻人,为了好看又加进了“吉诺言”的故事。当然,最终没有冒充年轻作者
期刊
一  2017年6月14日傍晚,闻听第一书记于广桥正在医院抢救,郭清村支部书记李高社和村长夏细勤都来不及吃惊,赶忙和几个村干部往咸阳中心医院赶。数个小时的路程,他们几乎没有说话,脑子里来回翻腾的都是于书记来村扶贫的前前后后。  夏细勤清楚地记得,于书记临走时告诉他:“省上扶贫交叉检查工作已经结束,你们先休整一下,我明天回县局办理1.5万元扶贫款的审批手续,然后再去咸阳跑跑,那里有个好朋友,生意做的
期刊
撑开雨伞的时候  刚好乌云密布  端起水杯的时候  刚好口渴难耐  翻出贴士的时候  刚好提醒天寒添衣  轻轻抱起你给的收纳箱  拥抱起所有的叮嘱  这里依然是你的沙场  思念昨日的铁骑钢枪  这里也是你的課堂  化成春泥滋润国税新芽  从国徽到税徽  从军绿到宝蓝  从刀刃到粉笔  从风华正茂到英雄迟暮  放下钢枪依然抛洒热血  无数个国税人在你的锻造下  从粗铁变成精钢  校园里桂花盛开  嗅
期刊
村子位于深山之中,树木就密,密不透风。黄土高原不像云贵高原、东北平原沉得住气,黄土也就没有红土、黑土金贵,脚下无根,就很轻浮,给满山的树叶化了浓妆。雨水当然少,因少更显得贵重,有时候几个月才来一次。村子虽然被绿色环绕着,头顶却总是灰蒙蒙的。村子里的人就很憋气,尤其是灰蒙蒙的天空下水灵灵的女娃们。尼姑整天就被这样的心情萦绕着。  清晨时分,尼姑喜欢坐在门前的树墩上发呆。和尚庙还在全村人的梦乡中屹立不
期刊
剧情简介:该剧以“营改增”试点改革为背景,讲述了青年税官高俊和记账公司会计郝燕因先期试点“营改增”相识、相知、相爱并于“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之际生下爱情结晶的税收故事,反映了基层一线国税工作者深入践行“两学一做”,倾情亲历、参与、见证“营改增”的心路历程,展现了新时期国税人崇高的税务精神和美好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税务人与纳税人携手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赞歌。  剧中人:  高俊———男青年区国税局
期刊
为了落实陕西国税“六个一”发展思路,激发陕西省国税系统税务工作人员创新奋进的工作面貌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省局党组开展了《陕西国税“六个一”发展思路》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活动涉及三秦大地广泛区域,文学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包含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纪实报告文学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陕西省税务系统职工身边的平凡小事,经过文学性的加工和塑造,呈现出许多思想内
期刊
我不得不说人生中的有些事,还真是机缘巧合。我想我也是机缘巧合来到玫瑰园的,我是这么想的。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这阴沉也是突然而来,先是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墨兰墨兰的乌云出现了。我在房间里坐立不安。后来,我发现层层叠叠的云团挤着向上移动,像一个可怖的怪物越变越大,软糯糯地向天空爬动。我站在阳台上,不远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空上就是这吞噬天空的云团。太阳还占据着半边天,阳光挣扎着想照彻云团,挣脱黑暗,可却
期刊
闭来是我见过最命苦的女人。  她二十几岁没结婚之前,总喜欢拉着我的手在夏天刚收过麦子的土地上晃悠。那时的她刚从外面的大城市回来,白白净净的,脸蛋上细细的绒毛飞舞着,在太阳光下看起来像水蜜桃。那时村里的老人都拿她打趣,问她:“闭来,该结婚了,有没有在外面看上哪个啊?”闭来容易害羞,总是红着一张脸跑过来找我,说:“那些人可真讨厌。”我笑笑不说话,过一会儿她又忍不住告诉我:“我要找的,一定得是人高马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