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解题·结题:高中英语主题化阅读教学研究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主题化理念,即以点题发现文本主题,以解题探究文本主题,以结题发掘主题功用。主题化“理路”即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标题的主题词,构建课文的主题意义,运用主题线索迁移创新;主题化“理据”涉及打开文本主题之门的劣构问题,基于文本事实观点的循证学习以及利用知识的网络结构重构言语的迁移创新。主题化阅读教学旨在帮助学习者真正参与阅读,促进其认知发展,积极应对学思方面的挑战,在深层阅读中迁移创新,最终沿着发展学科素养的轨道前行。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题化理念;认知发展;迁移创新;学科素养
  【作者简介】黄远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黄廷,福建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一、引言
  美国“学校改进项目”首席专家斯莱文认为,一个会阅读的学生不一定在学业上能取得成功,但是一个不会阅读的学生其学业一定不会成功[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种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具体目标[2]5。阅读是达成这些素养的根基。培养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主渠道,因为“阅读意味着学习,学习就是阅读”[3]。研究发现,如今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以阅读课之名行单纯教词汇和语法教学之实”[4],教师的呈现和讲解较多而学生的发现与求解较少,只注重文本信息的获取而疏于精读细思与深层理解。这样的教学抓不住课文的主题、主旨,厘不出文本的核心要义,既不能引导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也无法培养学生“能读善思会用”的阅读素养。本文的主旨是提出阅读教学的主题化理念,展示一堂体现主题化思路的课例,阐释主题化理念的理论依据,意在分享经验、抛砖引玉。
  二、主题化阅读教学理念
  主题泛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一部文艺作品或一次社会活动都有其特定的主题,任何文章都是围绕主题进行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任何主题都有话题范围和情景语境。高中英语课程构建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这三大主题的内容和内涵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模块各单元的阅读课文中。探究主题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理解的深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2]14。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应当是在发现、探究和发掘文本主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理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体现了主体对事物的看法或观念。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态度和观念。从教学理念操作层面看,以主题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发现文本主题、探究主题意义、发掘主题功用的过程。主题化阅读课堂,是教师利用课文主题语境,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能在一系列认知活动中体现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阅读课堂。从学习角度看,阅读主题化教学过程亦即深度学习的过程。实施阅读主题化教学,必须构建一种心智框架或认知介质,把主题化理念与教学“理路”连接起来,使主题化进程变得可操作、可观察,以提高阅读的教学力和学习力。为此,笔者提出了“点题·解题·结题”的教学概念。
  1.点题——发现文本主题
  点题是演讲或写作上的术语,指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把谈话或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与作文中的点题不同,阅读教学点题是指在文章题目中找到“题眼”或表示主题的关键词。教师通过“题眼”或关键词,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入题”,为后续细读课文做铺垫。有的课文主题很明显,如“Cloning:Where it is leading us”的主题是“克隆”,“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cancer”的主题是“态度”。这些标题直接显示文章主题,学生“入题”相对容易。有的文章命题很巧妙,需经过一番思索或探究,才能点明主题,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中阅读课文的标题是“PUZZLES IN GEOGRAPHY”。“PUZZLES”是名词的复数形式,在这里一语双关:一是字面意思“令人费解”(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you cannot understand),表示学习者对英国地理知识感到困惑;二是隐含意义“智力拼图游戏”(a game consisting of many places that you have to fit together correctly),暗示大不列颠是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的联合,UK联合王国是大不列颠同北爱尔兰的组合,英国地理上“拼接”,政治上和而不同[5]。可见,“puzzles”一词具有“题眼”的功能,学生能解其义就意味着打开了通向深层理解文本之门。
  2.解题——探究主题意义
  解题指解析文章主题,是主题化教学的核心环节,解题过程是多维度解读文本的过程。文本解读通常围绕一个主题从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作者等方面入手[6],学生通过文本解读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结构脉络、语言特点、文本体裁,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教师应在解题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合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读出文章主题的深层含义。从认知角度看,解题即解读,解读亦即讀解。无论是边读边解还是先读后解,读都是解的基础和前提。师生的解题活动可以分为细读、研读和创读。细读(close reading)即精细阅读,获取文本的具体信息,找到事实和观点的证据,或从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等。研读(inquiry reading)即批判性阅读,或对比上下文、提出问题,或质疑作者观点、求真求证,或联想其他文本、触类旁通。创读(creative reading)即在整体审视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不同观点或进行独立评论,生成个性化解读。   3.结题——发掘主题功用
  结题特指对文本主题进行总结或延伸,揭示课文主题的深刻意义,凸显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这里,“结”是动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总结归纳”,用言语表达文章主题、概括中心思想;二是“发生某种关系”,与点题、解题相结合,形成主题化线索。比如文本“Realizing Your Potential”,在结题时要提取出文中實现潜能的两个途径,即第一个途径的两种方法和第二个途径的三种方法,并提炼出实现潜能的三点要求,通过主题概念图(如图1)总结主题线索,呈现“Ways—Methods—Requirements”的认知架构,为后续表达类似主题(如“实现梦想、理想、目标”)提供可通用的主题框架和可迁移的言语支架。
  三、主题化阅读教学“理路”
  “理路”指理论的条理和思路,教学“理路”即教学过程的结构层次与方法步骤。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阅读课文“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为例,讨论基于主题化教学理念的阅读实践。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旅游日志(Travel journal),教材编者将本单元话题材料分成六个部分,其中PART 1 THE DREAM AND THE PLAN作为精读课文,PART 2 A NIGHT IN THE MOUNTAINS作为综合课阅读文章,PART 6 THE END OF OUR JOURNEY作为练习册阅读材料,其余部分作为本单元听力文本。在PART 1中,作者Wang Kun详细记录了他和姐姐Wang Wei准备骑自行车旅行的一段故事:Wang Wei早就梦想进行一次骑车旅行,大学毕业后她决定从湄公河源头自上而下骑车旅行;在制订旅程计划时,姐弟二人勇于挑战自我,但在行程安排上粗枝大叶,导致旅行以失败告终;再次出行前,姐弟二人吸取了教训,去图书馆查阅地图,了解湄公河流域的地形、气候以及河流形状变化等信息,最终行程圆满结束。
  从体裁看,本文是一则游记,作者以叙事方式讲述故事发生的过程,描写其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从形式看,这是一个混合文本,即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插图)相结合。从内容看,全文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姐姐Wang Wei骑车旅行的梦想和前期准备,第二自然段记述姐弟二人对出行计划的争执与协商;第三自然段讲述姐弟二人查阅地图了解湄公河相关信息。从词语分布看,PART 1课文生词和词组共32个,包括带△符号的词10个,课程标准词汇22个。课程标准词汇中单元重点词汇和短语19个,其中单词13个,分别是persuade、graduate、finally、schedule、shortcoming、stubborn、organize、determined、journey、altitude、valley、pace、bend,词组6个,分别是ever since、be fond of、care about、change ones mind、make up ones mind、give in。
  2.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文本,从课文题目中找到一个主题词,并借助插图信息说明理由。
  (2)学生能够细读课文,深层理解文本,从语言、内容和作者等方面解读文本,构建课文主题意义。
  (3)学生能够结合点题、解题的线索进一步提炼主题,升华课文主题,促进后续学习的知识迁移与应用。
  3.教学过程
  Step 1:Theme finding
  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课的生词和短语,并在课堂上默读课文6~8分钟,然后通过问题呈现进入点题环节。
  Q1:Which is the keyword in the title?
  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也有一些争议。大部分学生认为journey是主题词,也有的学生认为down是主题词。针对不同的看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主题词journey,指出“Journey is an act of travell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a long way apart”,解释journey多指远距离陆地旅行;单元话题中travel泛指旅行,是journey的上义词(upper word),因此课文主题应紧扣单元话题。
  其次,师生讨论高频词down的词性、词义,深入理解journey。A生认为,题目中down是副词,表示“下至……”;而B生认为,这里的down应该是介词,表示“(从高处)向下”或“沿着……向下”。教师追问,如何判断down做介词还是做副词。C生认为,判断down的词性、词义主要看其搭配,如果跟在sit、go、get等动词后,则为副词;如果跟在名词journey后,则为介词。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判断down是介词还是副词,主要视其后面的词语,down后接名词短语则是介词,如He lives just down the street(他就住在街那头)、Go down the road(沿着这条路走)、Theres a bridge a mile down the river from here(从这里沿河而下一英里处有座桥)。由down的搭配及词义可以断定,作者将沿着湄公河,从中国境内澜沧江向下游骑行。   Step 2: Theme interpreting
  Q2:What kind of journey will they take?
  T:Now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use an adjective to define “journey”,based on the evidence you find from the text to support your view.You may answer the question like this: They will take a(n) journey because…
  進入解题环节,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探究主题意义。要求学生用一个形容词对旅行进行界定,说出本次旅行的特点,且须从课文中找到言语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经过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各组学生跃跃欲试,举手示意参与。教师进行现场点评,结合言语证据,整合文本主题。
  A组:They will take a dream journey because Wang Wei,Wang Kuns sister,enjoys an interesting experience during her cycling trip;both of them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 ever since middle school;Wang Wei bought a mountain bike two years ago;she visited her cousins last year;this year,she is planning their schedule for the trip.
  师:A组根据第一自然段have dreamed about、two years ago等信息,指出Wang Wei读高中时就梦想骑自行车旅行,连续几年一直为实现这一愿望做前期准备,如购买山地车、拜访亲戚、制订计划等,因此A组提出的“梦想之旅”观点符合文章主旨。
  B组:They will take a long journey because they will cycle along the entire Mekong River,and the River flows through six countries,including China,Myanmar,Vietnam,Laos,Thailand and Cambodia but half of the river is in China.
  师:B组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课文插图,指出Wang Kun和Wang Wei将cycle along the entire Mekong River,湄公河长达4千多千米,沿河旅行的确是“长途之旅”。然而,形容词long除了表示距离长(covering a great length or distance),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表示时间长(taking a great amount of time)。B组的long指河流长度和路途遥远,没有指出旅途时间的长久和酝酿多年的计划。当然,假如回答“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cycle through 6 countries? ”问题,答案可能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唯一的。
  C组:They will take an expensive journey because 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cycling trip.Wang Wei bought an expensive mountain bike two years ago,and Wang Kun will buy one before they set out the trip.In addition to their cost of living,they may spend a lot of money on their journey.   迁移是以学生带到学习情境的知识为基础的。教师应基于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激活旧知识,在以旧带新、温故知新中理解和表达。从时空距离看,迁移有“远近”之分。近迁移指课堂学习的迁移,如从long的空间义项联系其时间义项;远迁移指书本知识向社会实践迁移,如把课文中学到的合作精神应用于社会参与中,把课内习得的旅行知识运用于课外社会实践中。从学习表现看,评价学生迁移创新的能力水平,关键看具体例子与生活常识之间的关联与平衡,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深度与速度。
  五、小结
  实践上,主题化阅读教学“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13]。“从文本中来”指向课文主题、教学目标与问题设计,教师须关注文本的不同功用。“到学生中去”指向学生学习情感、阅读经验和能力水平,教师须反思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契合性。理论上,劣构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是打开文本主题之门的金钥匙;循证学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探究词义,运用言语思维来提升学习结果;迁移创新利用文本知识内容和个体知识结构,在不同的场域里创造性地思维和表达。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14]。主题化阅读教学须找准三个着力点:一是积极干预,教师应介入读思活动,如提出劣构问题、提示求解思路、示范解题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阅读、提高认知投入、发生认知变化;二是大胆放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真学的机会,如组织群体探究活动、通过现场评价反馈,促进学生能动地应对学思挑战,让他们在深层阅读中迁移创新;三是师生“互见”,教师见学生的学(如用证据说事、用言语说理),学生见教师的教(如提问、评价、反馈),使教與学真正发生,确保学生在发展学科素养的轨道上前行。
  参考文献:
  [1]时晨晨.美国最成功的阅读课程到底什么样[N].中国教师报,2016-06-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4]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2):19-23.
  [5]黄远振.词义概念与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9):85-90.
  [6]张秋会,王蔷.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11-16.
  [7]JONASSEN D H.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66.
  [8]安富海.翻转课堂:从“时序重构”走向“深度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18(3):71-75.
  [9]PARKES N L,BRASCH J,GLONCARDI L.Nursing grand rounds:a strategy for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learning among pediatric nurses[J].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15(30):338-345.
  [10]具春林,李宇琼.从任务型到分析性的改革:美国高考作文题转变思路[N].中国教育报,2017-04-14(7).
  [11]杨明全,吴娟.论基于证据的学习的内涵与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7(11):43-47.
  [12]POL J VD,VOLMAN M,BEISHUIZEN.J.Scaffold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ation:a decade of research(教师版)[J].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2010(22):271-296.
  [13]李敏,张广君.融贯式文本解读:内涵、原则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8(2):78-84.
  [14]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M].金莺莲,洪超,裴新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现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初中数学难学,并受到很多消极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的自卑心理,成了数学学困生,因此,消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自卑心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促进其健康成长。研究者首先分析学生数学学习自卑心理的特点和表现,然后揭露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践,探讨消解学生数学学习自卑心理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学习;自卑心理  【作者简介】张昆,中学高级教师,
期刊
【摘要】“画句—圈词—品情”,是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方法。文章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其运用流程,旨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文本审美意蕴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学习方法;动词教学;审美意蕴  【作者简介】戴红稳,文学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学科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中小学语文教学;许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
期刊
【摘要】在数学微专题中融入问题链教学的理念,通过对“认知冲突链”“思维导向链”“内化提升链”“拓展深入链”的有序设计,进而推动传统课堂的转型,促使学生的学习从“想学”到“学会”“会学”“乐学”的跨越。  【关键词】问题链;微专题;两边夹  【作者简介】吕增锋,中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微课开发。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9年度重点规划课题“精准·自主·深度:基于‘学历案的高中数学微专题
期刊
【摘要】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为例,根据实践式教学的特点,在具体的图形认识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设计实践式教学目标—拟订小组,布置任务—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主题分解,提出问题—实践探究,感受领悟—评价总结,思维构建等方面组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统整课程资源,立足单元起始,规划课程设计,整体构筑整个单元的内核体系,细化课时分配。在以上的统摄中,借力类比与对比,先行组织、开山引路,在整体化教学设计中,开启不等式的教学历程,通过“现实生活蕴不等”“等与不等共相生”“迁移之中遇尴尬”“不等求解亦从容”“师生共话等不等”五个环节构建章起始课的版图,为深度学习开辟场域。  【关键词】类比;对比;不等式;章起始课  【作者简介】邢成云,正高级
期刊
【摘要】沪教版高三数学上册第16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中的二项式系数表,即贾宪三角,是该章节教学的难点之一。文章从HPM的视角,以拓展课的形式设计和实施贾宪三角的教学,通过附加式、复制式和顺应式的史料运用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感悟其与二项式定理的联系,从中发掘数学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HPM;贾宪三角;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李莹,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
期刊
【摘要】“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点统计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着重于平均数的算术教学,淡化了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与统计意义;抑或过度关注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却忽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者尝试基于课标理念分析,融入Hawgent动态数学技术,助力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聚焦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期实现“平均数”这一统计概念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平均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培養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章根据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5Reading的两次课堂教学尝试和研讨,以英语教学为主题,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尝试,旨在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拓宽其广度。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万艳,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
期刊
【摘 要】“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良好载体。如何让学生理解该知识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积木教具展示的方式来破解难点,但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本质。研究者尝试运用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直观感知、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助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的同时,发展空间
期刊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将之引领入课堂教学中。以“古琴”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作文教学课堂为例,构建“古典文化熏陶+英语作文写作”的“复合英语写作课堂”,其实质是基于意象创构的一种教学审美活动。这种中国传统美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作文教学探索,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感悟内在的神韵美,让高中生达成“心”与“物”之交融,生成“神”“韵”“味”融为一体之意境,进而完成高中英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