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轨迹和产生原因以及目前的业务模式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产生原因 业务模式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3] 赵莉 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
[4] 周皓 浅谈供应链融资在中国的发展 金融经济.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9级金融系 0901班)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产生原因 业务模式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3] 赵莉 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
[4] 周皓 浅谈供应链融资在中国的发展 金融经济.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9级金融系 090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