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新型能源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眼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物柴油就是这样的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其本身具备了多种优势,相比石化柴油燃料,生物柴油的使用更符合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本文介绍了生物柴油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外应用生物柴油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柴油;研究;应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和作用,其中石化燃料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但是石化燃料使用率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威胁。这就需要人们创新能源发展,研究新型无污染的能源,生物柴油的出现正符合这一要求,生物柴油本身具备了安全性能好、燃烧使用效率高,清洁可再生的优点,当前国外对生物柴油的应用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对此,我国应该加快对生物柴油的研究。
1 生物柴油的主要特征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能源,且具备了可再生功能,仅仅可再生能源这一个特点就足够使生物柴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物柴油利用的是工程藻类、动植物油脂、废弃油脂等原料,通过科学技术的加工再配置适量的石化柴油,就可以得到混合生物柴油燃料。生物柴油并不是单纯利用生物原料制成,其中也需要加入一些石化柴油原料,但是石化燃料配置量是比较任意的,这也说明了生物柴油的配置能够极大的节省石化燃料。
与不可再生型的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燃烧使用率高,其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性气体和有毒物质,且生物柴油能够进行生物降解,其实质是一种清洁型、环保型能源。
2 生物柴油的研究意义
社会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断的消耗着各种能源和资源,石油作为工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原料,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当前世界石油资源已经严重匮乏,人们急需寻找替代产品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这种背景下,新型能源的研发和制造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动力,包括生物柴油在内的新型能源类型已经成为了世界热议话题。生物柴油具备的特征上文已经有所介绍,这种新型能源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3 国外应用生物柴油的介绍
3.1 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实现了生物柴油制造工艺推广和发展,现在生物柴油已经成为美国发展过程之中重要的替代燃料。为了推广这一新型燃料,美国修改空气洁净法,严禁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使用石化柴油,需要利用清洁型能源代替石化燃料,当时生物柴油成为了唯一符合修正法案的能源类型。美国为了推动生物柴油的蓬勃發展,由政府出资为生产研发企业提供了资金补助,提高了美国石油企业科研的效率。
3.2 欧盟
生物柴油作为燃料使用最多的地区是欧盟国家,这些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较高,且生物柴油制造工艺水平较高,能够为汽车等机械设备提供充足的能源。欧盟生物柴油制造工艺主要使用的原料是菜籽油,将菜籽油与轻质油进行配置然后通过柴油机运作发挥效用。
4 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究及未来发展
4.1 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已经致力于生物柴油的研发,我国对生物柴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出自闵恩泽院士,其明确提出了生物柴油的研究和发展是极为必要的。生物柴油属于清洁、环保型的新型能源,如果掌握这一技术手段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我国民营企业之中已经有专门研发生物柴油的企业。
例如,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已经研发出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生物柴油技术。生物柴油研发技术主要应用的是大豆油、菜籽油等油脂类作物,将这些油脂类作物与石化燃料进行混合配置,实现了生物柴油制造工艺,我国利用这一制造工艺研发出的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性能,已经达到了美国生物柴油制造标准。随后我国又开发出以脂肪酶代替酸碱催化剂的生物柴油类型,以及科研工作者利用碱作为催化剂,使用油脂也成功合成了生物柴油。
不过相比国外对生物柴油的应用,我国的生物柴油研究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多数的生物柴油研究仍然是以甲脂化材料和催化剂研究为主。生物柴油研究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这一研究的成本较高,企业自主研发之中缺少科研资金,这就需要国家对生产生物柴油的公司进行补贴,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生物柴油的全面研究,研究重点应该向着改进制造工艺转移,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
4.2 生物柴油未来发展
生物柴油的诞生象征着人类科研技术的进步,这一成果表明未来清洁型能源不再是梦。生物柴油具备了绿色无污染的优势,而且其作为可再生能源类型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柴油产量将会大幅度提升,未来人们将以这种安全、清洁的能源类型代替石化燃料。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柴油的推广和使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应该着重研究生物柴油的生产制造工艺,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促进自主科研成果的诞生,尽早实现这一清洁型能源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道杰,杨翠玲,乔明宽.生物柴油的发展概况与应用前景[J].化学研究,2009,03.
[2] 王永强,谢红兵,常新耀,苗志国.生物柴油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3] 魏名山,马朝臣.生物柴油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01.
关键词:生物柴油;研究;应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和作用,其中石化燃料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但是石化燃料使用率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威胁。这就需要人们创新能源发展,研究新型无污染的能源,生物柴油的出现正符合这一要求,生物柴油本身具备了安全性能好、燃烧使用效率高,清洁可再生的优点,当前国外对生物柴油的应用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对此,我国应该加快对生物柴油的研究。
1 生物柴油的主要特征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能源,且具备了可再生功能,仅仅可再生能源这一个特点就足够使生物柴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物柴油利用的是工程藻类、动植物油脂、废弃油脂等原料,通过科学技术的加工再配置适量的石化柴油,就可以得到混合生物柴油燃料。生物柴油并不是单纯利用生物原料制成,其中也需要加入一些石化柴油原料,但是石化燃料配置量是比较任意的,这也说明了生物柴油的配置能够极大的节省石化燃料。
与不可再生型的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燃烧使用率高,其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性气体和有毒物质,且生物柴油能够进行生物降解,其实质是一种清洁型、环保型能源。
2 生物柴油的研究意义
社会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断的消耗着各种能源和资源,石油作为工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原料,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当前世界石油资源已经严重匮乏,人们急需寻找替代产品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这种背景下,新型能源的研发和制造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动力,包括生物柴油在内的新型能源类型已经成为了世界热议话题。生物柴油具备的特征上文已经有所介绍,这种新型能源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3 国外应用生物柴油的介绍
3.1 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实现了生物柴油制造工艺推广和发展,现在生物柴油已经成为美国发展过程之中重要的替代燃料。为了推广这一新型燃料,美国修改空气洁净法,严禁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使用石化柴油,需要利用清洁型能源代替石化燃料,当时生物柴油成为了唯一符合修正法案的能源类型。美国为了推动生物柴油的蓬勃發展,由政府出资为生产研发企业提供了资金补助,提高了美国石油企业科研的效率。
3.2 欧盟
生物柴油作为燃料使用最多的地区是欧盟国家,这些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较高,且生物柴油制造工艺水平较高,能够为汽车等机械设备提供充足的能源。欧盟生物柴油制造工艺主要使用的原料是菜籽油,将菜籽油与轻质油进行配置然后通过柴油机运作发挥效用。
4 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究及未来发展
4.1 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已经致力于生物柴油的研发,我国对生物柴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出自闵恩泽院士,其明确提出了生物柴油的研究和发展是极为必要的。生物柴油属于清洁、环保型的新型能源,如果掌握这一技术手段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我国民营企业之中已经有专门研发生物柴油的企业。
例如,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已经研发出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生物柴油技术。生物柴油研发技术主要应用的是大豆油、菜籽油等油脂类作物,将这些油脂类作物与石化燃料进行混合配置,实现了生物柴油制造工艺,我国利用这一制造工艺研发出的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性能,已经达到了美国生物柴油制造标准。随后我国又开发出以脂肪酶代替酸碱催化剂的生物柴油类型,以及科研工作者利用碱作为催化剂,使用油脂也成功合成了生物柴油。
不过相比国外对生物柴油的应用,我国的生物柴油研究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多数的生物柴油研究仍然是以甲脂化材料和催化剂研究为主。生物柴油研究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这一研究的成本较高,企业自主研发之中缺少科研资金,这就需要国家对生产生物柴油的公司进行补贴,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生物柴油的全面研究,研究重点应该向着改进制造工艺转移,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
4.2 生物柴油未来发展
生物柴油的诞生象征着人类科研技术的进步,这一成果表明未来清洁型能源不再是梦。生物柴油具备了绿色无污染的优势,而且其作为可再生能源类型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柴油产量将会大幅度提升,未来人们将以这种安全、清洁的能源类型代替石化燃料。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柴油的推广和使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应该着重研究生物柴油的生产制造工艺,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促进自主科研成果的诞生,尽早实现这一清洁型能源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道杰,杨翠玲,乔明宽.生物柴油的发展概况与应用前景[J].化学研究,2009,03.
[2] 王永强,谢红兵,常新耀,苗志国.生物柴油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3] 魏名山,马朝臣.生物柴油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