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上,很多学生十分讨厌文言文,如果不是为了高考解题,很多学生是不愿意学文言文的。学生为何讨厌文言文呢?很大程度上是由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造成的。很多时候,文言文教学都是侧重字词、句式、翻译的教学,忽略了对文言文文化底蕴的挖掘与审读,这就如同没有加入调料的食材,任你如何烧煮,是很难让人感受到美味的。
要摆脱文言文教学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单调的文言文课堂加点“味”,让课堂多点美味,也就是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文言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文言文课多一点文化底蕴,多一点原本属于它的靓丽和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甘甜与魅力,受到古典文学美的启迪与感染,那么学生出于对文化的欣赏与热爱,从而爱上向他们传授传统文化的语文文言文课。
语文是美学的载体,融知识美、文化美、人性美于一体,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的文言文无一不体现了语文这一特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浩瀚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充分展现了古典文学的精华与魅力。文言文教学应该是语文审美教学,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
所以应从审美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并探究文言文的语文审美功能发挥的命题,即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圣殿,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游记散文的意境美,赏析传记人物的人格美,鉴赏艺术手法的变化美,把握文章整体的风格美,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其中的精品。这些传世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一定的美学因素。如果说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像一座恬静幽深的园林,那么,语文教师就应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园林中去,指出何处应拾级,何处当拐弯,何处该觅幽径,何处需荡轻舟,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每一处胜境,并在此基础上,对整座园林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乃至一木一石的设置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中的几十篇文言文,归纳起来其蕴含的美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课本中不少散文就描写了这种美。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月处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飘渺浩荡的秋江夜景让人心旷神怡;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潦水静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豫章秋景令人心驰神往;欧阳修在《秋声赋》中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庭院美景使人感受到万籁有声的自然魅力。
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不仅能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寄托他们的理想,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爱。而这些散文描写的景物,不仅再现了自然美,还表达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因此,学生既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美的感受,又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甚至在美的感染下产生创作的冲动。贝多芬在谈到《田园交响乐》时就曾说:“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们一块作曲的。”正因为他如此热爱大自然的美并受这种美的感染,才谱写出如此动人的乐曲。
2社会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
课本中这些选文的社会美大致表现在以一下方面:
2.1人格美。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坚持捍卫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等崇高伟大的人格,是一曲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之歌。例如,表现屈原独立不迁、董道不豫、忠君爱国的《屈原列传》;反映文天祥宁死不屈、忠于祖国的《指南录后序》;表现五义士蔑视权贵、坚守正义的《五人墓碑记》;表现韩愈不从流俗、坚守师道、教授后学的《师说》;表现司马迁执著理想立志著书、忍辱负重甘受腐刑的《报任安书》等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塑造美好崇高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人情美。这类作品主要反映了日常生活领域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
例如,表现骨肉情深、孝敬长辈的《陈情表》、亲人关怀、夫妻恩爱的《项脊轩志》;表现对爱情坚贞不渝、大胆追求的《长亭送别》,表现珍贵友情的《管仲列传》……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人间最纯真、最美好的感情,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培养他们尚友、重情、感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3哲思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叙述游褒禅山的经过,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叙事写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作者在西山之顶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
再如《逍遥游》,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从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逍遥)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读这类作品,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国文人的古典情怀,了解古人对宇宙、人生及自我的思考。 此外,表现社会美的作品还有很多。人性美中崇高的爱国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忠于祖国不畏强权……这些都是社会美的一部分,教学时只要从审美角度巧妙引导,就能触发学生的民族自尊,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使他们受到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的教化熏染。这类作品如《渔父》、《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孔子世家》等等。
总之 ,文言文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美的因素。别林斯基说过:美和道是亲姐妹。这就说明了社会美与高尚优美的思想品德紧密相连。对社会美的鉴赏,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赞美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鄙视一切假、恶、丑的东西。
3艺术美。这里所讲的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即文言文作品中所写的内容、对象的美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描摹山水的佳品,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是在文学还是艺术的范畴里,都有极高的价值。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品本身形式的美一一语言的音乐美、形式的建筑美、风格的多样美、艺术手法的美……
而对于我校的艺术生来说,受美术、音乐专业熏陶的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美的元素。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不同的读者解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主动创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创造主体,创造潜能的发挥是有极大的空间的。学生作为不同的阅读主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老师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主体的阅读,对同一作品意义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文言文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文章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要尊重学生有各自的鉴赏个性和鉴赏结果,承认每个学生的每一种不绝对错误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即使不深刻,也是如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人格,完善美的人性。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挖掘文言文的美学资源,激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才能陶冶他们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活动能力以及审美艺术创造能力。
要摆脱文言文教学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单调的文言文课堂加点“味”,让课堂多点美味,也就是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文言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文言文课多一点文化底蕴,多一点原本属于它的靓丽和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甘甜与魅力,受到古典文学美的启迪与感染,那么学生出于对文化的欣赏与热爱,从而爱上向他们传授传统文化的语文文言文课。
语文是美学的载体,融知识美、文化美、人性美于一体,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的文言文无一不体现了语文这一特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浩瀚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充分展现了古典文学的精华与魅力。文言文教学应该是语文审美教学,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
所以应从审美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并探究文言文的语文审美功能发挥的命题,即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圣殿,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游记散文的意境美,赏析传记人物的人格美,鉴赏艺术手法的变化美,把握文章整体的风格美,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其中的精品。这些传世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一定的美学因素。如果说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像一座恬静幽深的园林,那么,语文教师就应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园林中去,指出何处应拾级,何处当拐弯,何处该觅幽径,何处需荡轻舟,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每一处胜境,并在此基础上,对整座园林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乃至一木一石的设置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中的几十篇文言文,归纳起来其蕴含的美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课本中不少散文就描写了这种美。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月处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飘渺浩荡的秋江夜景让人心旷神怡;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潦水静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豫章秋景令人心驰神往;欧阳修在《秋声赋》中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庭院美景使人感受到万籁有声的自然魅力。
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不仅能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操,寄托他们的理想,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爱。而这些散文描写的景物,不仅再现了自然美,还表达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因此,学生既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美的感受,又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甚至在美的感染下产生创作的冲动。贝多芬在谈到《田园交响乐》时就曾说:“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们一块作曲的。”正因为他如此热爱大自然的美并受这种美的感染,才谱写出如此动人的乐曲。
2社会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
课本中这些选文的社会美大致表现在以一下方面:
2.1人格美。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坚持捍卫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等崇高伟大的人格,是一曲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之歌。例如,表现屈原独立不迁、董道不豫、忠君爱国的《屈原列传》;反映文天祥宁死不屈、忠于祖国的《指南录后序》;表现五义士蔑视权贵、坚守正义的《五人墓碑记》;表现韩愈不从流俗、坚守师道、教授后学的《师说》;表现司马迁执著理想立志著书、忍辱负重甘受腐刑的《报任安书》等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塑造美好崇高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人情美。这类作品主要反映了日常生活领域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
例如,表现骨肉情深、孝敬长辈的《陈情表》、亲人关怀、夫妻恩爱的《项脊轩志》;表现对爱情坚贞不渝、大胆追求的《长亭送别》,表现珍贵友情的《管仲列传》……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人间最纯真、最美好的感情,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培养他们尚友、重情、感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3哲思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叙述游褒禅山的经过,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叙事写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作者在西山之顶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
再如《逍遥游》,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从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逍遥)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读这类作品,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国文人的古典情怀,了解古人对宇宙、人生及自我的思考。 此外,表现社会美的作品还有很多。人性美中崇高的爱国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忠于祖国不畏强权……这些都是社会美的一部分,教学时只要从审美角度巧妙引导,就能触发学生的民族自尊,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使他们受到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的教化熏染。这类作品如《渔父》、《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孔子世家》等等。
总之 ,文言文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美的因素。别林斯基说过:美和道是亲姐妹。这就说明了社会美与高尚优美的思想品德紧密相连。对社会美的鉴赏,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赞美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鄙视一切假、恶、丑的东西。
3艺术美。这里所讲的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即文言文作品中所写的内容、对象的美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描摹山水的佳品,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是在文学还是艺术的范畴里,都有极高的价值。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品本身形式的美一一语言的音乐美、形式的建筑美、风格的多样美、艺术手法的美……
而对于我校的艺术生来说,受美术、音乐专业熏陶的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美的元素。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不同的读者解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主动创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创造主体,创造潜能的发挥是有极大的空间的。学生作为不同的阅读主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老师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主体的阅读,对同一作品意义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文言文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文章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要尊重学生有各自的鉴赏个性和鉴赏结果,承认每个学生的每一种不绝对错误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即使不深刻,也是如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人格,完善美的人性。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挖掘文言文的美学资源,激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才能陶冶他们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活动能力以及审美艺术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