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客喜村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l198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巍山青华乡,有个美丽古老的客喜村。客喜村,这个听起来就能让人欢心喜悦的名字,在我生命里耳熟能详,在我心里低吟浅唱了几十年。只因源于我的城南旧事里,村子里有几个被我们称为婶婶的,就是客喜村人,她们都是十多岁便嫁到城南,如今已是七十古来稀的老人了。我曾专门去拜访过一个婶婶,请她为我讲述有关她小时候在客喜村生活的往事。婶婶告诉我:客喜村,山清水秀,是个汉族村,人口比较集中,过去村子里还开过供销社,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她小时候还亲眼见过手工造纸,城里人专门进山买纸,再挑回城里卖。客喜村,之所以让我如此挂念,如此惦记,最重要的就是村里曾经有过手工造纸文明,令我这个历史老师惊叹深思,更想去实地探访考古。而客喜人会造纸,早烙印在我脑海深处。
  我听老辈人讲,在巍山古城的西南有西纸房,东北有东纸房,这两个地方便是手工造纸的遗址。古城里最早在这两个地方手工造纸,造出的是草纸,比较粗糙呈草黄色,大量用来祭祀、打制做法事的阴钱、印制甲马等。我记忆深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民间办客事的时候,极少数的富裕家庭用这样的草纸作为席面上的餐巾纸用。在古城何时开始出现手工造纸文明,我不知晓,只是了解到,由于水源不充足,加之造纸用的材质运输不便等因素,龙姓汉族人就搬迁到了深山里的客喜村,定居下来,开始了山乡造纸文明之旅。在那遥远的客喜小山村,曾经有过的手工造纸文明,确实让我怦然心动,心驰神往,促使我想去探秘考古。
  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巍山小组,一行七人,在一个夏雨缠绵的阴雨天,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客喜村前行。尽管雨天山上行路难,然而,雨天延绵起伏的群山,在雨雾的笼罩下,朦胧神秘美丽多姿。山笼罩在雾里,雾缭绕在群山间,一幅深山淡墨画,渐次呈现在我们眼前。下雨天,山色青翠,花红树绿,路过一些村庄,房屋依山傍水,在雨里显得神秘、安宁、祥和、秀美。车子行过一个个村庄,不时会看见鲜艳夺目的三角梅,装扮着山村,染红山野。那些夏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绽放出生命的绚丽,温润了我有些许凄清的身心。行车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客喜村。
  进入客喜大村南的小村子,雨里在山路上行车的担心焦虑,顿时化为欢喜。我们先去同行的桂林的大舅妈家,一家人出门到大路边热情迎候我们。进入小院,小院山乡味十足,一棵李子树挂满黄灿灿熟透了的李子,举手便能采摘到鲜果,树旁堆积了一堆柴禾,旁边栽了一些花草。当进入里面的院子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再一看院内有酿酒器具:灶台、大甑子、大簸箕、箩筐、铲子等,看到这些东西我明白了桂林的表哥家在酿酒。她的表哥表嫂热情招呼我们,把我们引到主房的客厅里坐下,客厅靠墙处摆放了大大小小十来坛酒。此时,静坐休憩的我们,有一种轻松、悠然、闲适、惬意的自在。稍坐片刻,主人拿出一个提篮,叫我们自己去摘李子,几个人说笑着,采摘新鲜的李子,不一会就摘了一提篮熟透了的黄灿灿的李子。洗过之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品尝,我因晕车,胃还在难受,不敢嘴馋,只能看着女伴们品尝鲜果的幸福样子。大家都说好吃,汁多味甜美,看着他们美美地吃了一个又一个,我有些垂涎三尺之感了。
  接着桂林的表哥拿出自酿的美酒,让大家品尝。同行的张老师很会品酒,一喝就说是纯酿包谷酒,连连赞叹好酒!好酒!苏苏也会品酒,也一个劲夸好酒。对于不会品酒的我而言,端着酒杯,闻到浓烈酒香味,酒香里蕴藏着山乡的原汁原味,酒水里溶入了山民的深深情怀,即便我不会品酒,最终还是把山民的热情好客,深情厚意喝进去了,把大山情怀融入了心中。陈师也不会喝酒,我们就逗他,你不喝,就填首词,他说没问题,回去一定填,果真他填了两首。其间,我问及桂林表哥,客喜村的造纸事,他告诉我:他父亲就造过纸,解放初期还挑纸到古城卖过,如今手工造纸早已经失传,造纸遗址也不存在了。听到后,失落莫名涌上我心头。
  中午饭,简便爽口,桂林从古城买了带进山的饵 、佐料,烧饵 搭配桂林表嫂为我们现做的豌豆热油粉。桂林配制的酱油辣子,味道独特,尤其好吃。制作热油粉的过程,程序比较多,我进厨房时,看到表嫂正在大锅里搅拌着,当热气腾腾的油粉端来时,配上各种佐料,纯纯的豌豆面味道,触及舌尖味蕾,比古城的热油粉还更纯正味美,加上烧饵 ,又是另一种风味。桌上还有水煮包谷、毛豆,糯糯的绿色美食,任由我们选择吃。品着美食聊着天,生活如此享受,有滋有味,简单快乐而雅致。
  这一天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午饭后雨已小些,我们撑着伞步行去客喜大村子,远看群山环绕的客喜村狭长,瓦屋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掩映在核桃树、竹林、棕树绿林间,两边是山,房屋就依山建在河的两岸,依山傍水,山上有高大的树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为手工造纸提供了便利条件。笼罩在雨雾里的山乡、村庄,被雨滴打湿,千回百转,浪漫多情。村里核桃树、梨树挂满果实,坡地上,包谷地连成一片,满眼葱绿,浸润心田。
  我们一行人进入大村子,撑着雨伞,在雨里在村里慢行,心田犹似也被浸润。村中主通道并不宽,狭窄弯曲,历经一场场雨的洗礼,干干净净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屋檐上瓦楞间长满杂草,古老气息,透过陈旧的木门,穿过格子门窗,透过那些残墙断壁显露出来。桂林的表哥带着我们漫步在村里,他手指着西面山顶上的几棵大树,说:“那几棵就是上百年的香樟树,历史久远了,今天下雨路滑,你们难爬上去,不然我带你们去看看。”一路上,他给我们讲了一些客喜事,客喜社两百多人,人口并不是很多,但历史悠久,居住地还是有些分散,多数就居住在这个大村子。听说明末清初,就从城里搬迁到山里居住,这是纯汉族村子。当时因巍山古城内县城东门外的东址房,西南面的西址房造纸。由于水源、造纸用料缺乏,后来,龙名亭的后代就搬迁到客喜村定居下来。在客喜,水资源丰富,水质轻,便于抄纸,造纸材料易于找到,造出的纸挑到城里卖。以后,经历几代人的繁衍,人口慢慢增多,造纸手工艺也一代代传下来。如今,客喜村隐藏在大山深处,那些古老的民宅,雕刻精美,瓦檐前长满荒草苔藓,瓦沟间的多肉植物,见证着昔日的历史。
  桂林的表哥带着我们走进了曾经造过纸的大院,当年手工造纸的任何东西已然不见,我们没能见到造纸的痕迹,一点蛛丝马迹也没寻找到,顿时失落悄然爬上我心头,我希望能看到一点点的造纸遗迹,却是这般情境,大家都为此而感叹惋惜。站立大院里,我彷如回到手工造纸的年代,穿着汉服,来往穿梭,一会洗料,一会去看蒸煮,有时抄纸,晴空万里时晒纸,当纸晾晒干后,揭起那一张张纸时,喜悦挂满眉梢,欢乐溢满内心。整个手工造纸工序繁多,充满艰辛,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体力去完成,还需要工匠们的协同配合,才能出成品。回过神来,我仔细想想,客喜造纸,手工而为,家庭作坊式,没有形成规模,加之造出的纸,交通不便,仅靠人挑马驮原始方式运到古城卖,这些客观因素,客喜手工造纸文明消失,从客观看也是历史的必然。
  但我庆幸,中国的许多地方,仍然坚守着传统手工造纸,中国的手工造纸分布之广,产量品种之多,仍然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我们云南丽江,纳西族人民还保留着手工造纸的传统,我在东巴谷的匠人街,亲眼见到了纳西人造纸工艺的流程,造纸用的树皮,乳白色的纸浆,纸架上的一张张纸。兴许,因为我是历史老师,我希望造纸术一直传承下去,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坚守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技必将会取代原始落后的手工制造,再者如今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若再用树皮等造纸,势必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客喜小山村里,手工造纸文明的消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我们所使用的再生纸,可以开源节流,节省材质,降低成本,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走出大院,路上偶遇一长者,静坐在一大门栏边,口里念叨着:“天下雨,路就滑,人若跌倒,自己爬……”他的话,在悠长在村中小巷回荡,长者的话好像点悟了我。
  我走着想着,思绪在往昔和现实间交替着。我们一行,又沿着狭窄泥泞的小路往上慢行,进入了半山腰上的眠鹤亭。眠鹤亭,明末清初,纯阳开化内塑吕祖,吕祖形象逼真。文友们在大殿静坐,我游走小院内,院内花草繁茂,紫红色大丽花开在青翠欲滴的枝叶间,璀璨夺目,草地青青,红白色相间的灯笼花,挂着晶莹的雨滴,鲜艳美丽。大殿前,有一小龙潭,池水清澈见底,两边的石条上,雕刻着对联。听桂林的表哥说,是一南涧秀才作的“潜龙喜至深山客,眠鹤长留上界仙”,道出了眠鹤亭的由来和客喜村的神韵。另一副是郑南昌作的“闲散偶观景,静思梦游來”。品读着龙潭名联,我的心在细雨中更加安宁,思绪却随细雨飘飞。
  青华客喜之行,不正是“闲散偶观景”吗?远道来净心,返璞归真置山野,踏寻巍山昔日造纸地,些许遗憾留深山。夏雨青山满目翠,拾得人生漫旅静娴心。
其他文献
深邃,古朴的风景  看不见冬天  压弯了古城的天空  有寒梅绽放,摇曳的灵魂  暗香,选一个有阳光的午后  奢侈地挂满小院  与天空的湛蓝比美  与古城的往昔争春  一縷幽香,点燃  夜的孤单
期刊
时光,再一次老去  小巷,悠长,长大的故事  被古镇收藏  磨平的青石板,長满  青苔的瓦房,空旷的诗  走进老人的思想,活着  燃烧的梦想  千百年了  都没有将小巷  扩宽,住惯了  谁也别想  霸占  民风,民情善好  守住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小巷  就守住了世代生存的依靠  回忆,浓浓的乡愁  藏进  小巷  谁也无法  替代
期刊
宝丰古镇,演绎着千百年的文化  厚重,淳朴,乡情,书写历史  乡音,土墙,临街铺子  构筑古镇的内涵  古桥,土木牌坊,石板路  白族语雕刻的对联  丰富了白族人的灵魂  无风,有暖暖的太阳  顺着沘江  南来北往  至今,没有吆喝,没有嘈杂  安静的生活,像世外桃源  詩意,在奔跑的沘江  随意书写古镇的明天
期刊
空闲,上山,向着天池方向  行进,没有邀请  昨夜。一场喜雨  含苞欲放的花蕊  在黑夜里  有谁听到  妙曼的梨花  催春的声音  停下脚步,立刻被花儿拥抱  置身花海,剔透的洁白  是少女的初吻  有谁,能拒绝  迎风招展的枝头  像新郎官第一次娶媳妇  扭捏,却饱含热情  我真想说,大山的汉子们  你们才是最幸福的人  梨花开,让我  怀揣着花仙子的憧憬  离开,或许三四个月以后  梨子,熟
期刊
沉默,无法解读春天  你的惊艳舒展山的眉头  在浏览每一寸土地的时候  凝视,放弃了追逐的原则  有你,梔子花含羞落寞  甘愿在草丛之间  垂泪  你展开的热吻,扩展了梨园的灵魂  静止,没有波涛,回眸  天池,大山不再沉陷  花瓣泪,砸疼  万亩梨园的天空
期刊
幽静,细诉,心情,流水  指尖流淌着云朵,奔腾的马匹  哭泣的玫瑰,悠长的歌喉  堆积,分离,碰撞,停顿,悄然离去  舞蹈的音符,欢快,纯净  与琴声交融,与世界隔离  与心一起舞蹈,活着的灵魂  再也不觉  劳累  编辑手记:  诗人闫建斌的组诗《母亲的河》刻画了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坚韧,温柔。一别于以往農妇题材诗歌的压抑苦闷,这组诗语言清丽而柔和,调子积极而明丽。诗人善于捕捉一
期刊
大山,向天空爬行,怀揣  追梦的青春,我和你  义无反顾地踩疼了  通往山上的碎石路  借助现代化的汽车  轻易将山顶的风景  尽收眼底,留存一份怀念  爬行的汽车累得喘不过气来  走走停停,一路的苍凉  长满无尽的乡愁  谁能想起多年以前  再坚强的大山被马匹  活生生踩出一条通道  背上的食盐和物资  是通往國外的通行证  风餐露宿在赶马人的脸上  雕刻陡峭的灵魂  碎石,枯萎,被马蹄磨平的石
期刊
她一转身,世界安静下来  有谁,能弹奏乐曲  或许一杯茶笑谈人生  或许一壶酒慰春风  或许,有太多的或许  在行走的文字之间  与你邂逅,是上苍  三百年前的约定  在翘首以盼的季节  在万亩梨园,如约,守候  数着星星,在你回眸  一笑之间  我看见了翻飞的蝴蝶  伴著雪花  无私地装扮春天
期刊
未曾接受預约,在四月  在云龙的天池  万亩梨花如白雪  奢侈地挂满枝头  惊吓了空寂的大山  鸟飞,玉透,春风  再一次轻轻抚摸梨花  温热的唇  透着满满的乡愁  跳跃的诗,奔跑的人群  在梨花丛中诱捕  美的瞬间,如约  在花海,在大山深处  听梨花欢呼的心跳  等我,回来,选一个花仙子  在天池万亩梨园  跪拜春的恩赐
期刊
缘 起  张猛的故事是两年前我在一次下乡途中听到的。  那个给我讲故事的中年妇女最后感慨地说:“谁又能想到呢,大学毕业后就混社会的人,如今会成为一个大老板!这就是命呀。谁又能想到呢?”  我点了点头。  “你知道他有多少钱吗?”  看到我摇头,他就凑近我小声地说:“他的钱多到无法数清!”  “你给知道,当年害他的那个同学到哪里去了?”  看到我摇头,她再次凑近我,更加小声地说:“废了,他去坐牢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