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新时代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应先了解当前企业对毕业生思政素质的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企业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印象、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思政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在了解了企业诉求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客观分析以后,结合路桥专业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教学组织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关于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23-0102-02
一、调查目标与调查结果
(一)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都流于表面,专业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也没有太多的机会进入一线了解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目标中的思政内容容易脱离实际,也与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去甚远。这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涉及思政内容的学习就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减退。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品德、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分析当下高职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制订出一套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真正做到让思政以课堂为渠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素养。
本次调研总共走访59家路桥相关企业,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对当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印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印象
从上面两个问题的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当下大学生虽然具备了正确的“三观”,但是职业规划能力不强,且缺少远大目标和更崇高的理想。而且企业普遍认为当下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心浮气躁,且较急功近利。
2.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
以上几个问题是针对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思政素质要求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知,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度最为看重,对毕业生的诚信和政治素养要求都较高;在思政素养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心理素质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应加强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及抗压能力。
二、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些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延续性以外,在思政育人目标上应该也有其延续性;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更应该构建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从以上的调研也可看出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三观”、自愿为祖国和社会做出贡献,并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从时代的需要和企业的诉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对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在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时,应召集专业群教师与思政类课程教师一起探讨考虑如何在专业群课程中构建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每门课程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政核心和重点,课程与课程之间不同的思政重点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共同形成一个满足思政教育标准、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体系。[1]
(二)调整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应该更突出、更精准、更有指向性。不能再是过去泛泛而谈的空口号,而是应把对思政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都体现出来。为了避免在课程中生搬硬套思政内容,各门专业课程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多与思政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在思政教师的帮助下,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切入点,找到合适的引入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和方向,将思政教育同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融合的整体。
(三)教学组织设计的相互借鉴
理工类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多偏向实践和实训,思政教育则偏向理论教学和情景教学。两者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可相互借鉴之处。比如,在专业实践中构建虚拟场景、虚拟的思政教育情节,让学生一边完成实践,一边接受诸如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法律法规等强化自身意识的思政教育;也可让学生进入模拟岗位平台,提前感受路桥行业的职业特点,拉近学生与专业的情感距离。而对于一些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逻辑性更强的思维方式,通过利用自然辩证法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核心和重点更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总之,融入了思政内容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多地采用启发性、激励性、反思性的育人手段。[2]
(四)多渠道辅助,完善课程思政教学
学校应搭建各种平台及渠道帮助教师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比如:创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沟通平台,让这些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而专业课老师也向思政课老师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并提供行业中的有效范例作为思政素材。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交流学习等形式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以及吸取更多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与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完善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力。[1]
(五)评价方法改革
每门课程的评价指标除了要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以外,还要着重体现思政教育方面的考核。考核的依据应以学生个人的进步作为衡量主体,内容尽量包含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三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等思政教育内容。考核的方式应为过程考核。与此同时,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栾谨崇,于学花.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平台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8(25).
[2]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
编辑 栗国花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23-0102-02
一、调查目标与调查结果
(一)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都流于表面,专业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也没有太多的机会进入一线了解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目标中的思政内容容易脱离实际,也与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去甚远。这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涉及思政内容的学习就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减退。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品德、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分析当下高职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制订出一套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真正做到让思政以课堂为渠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素养。
本次调研总共走访59家路桥相关企业,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以及对当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印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印象
从上面两个问题的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当下大学生虽然具备了正确的“三观”,但是职业规划能力不强,且缺少远大目标和更崇高的理想。而且企业普遍认为当下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心浮气躁,且较急功近利。
2.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
以上几个问题是针对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思政素质要求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知,企业对员工的忠诚度最为看重,对毕业生的诚信和政治素养要求都较高;在思政素养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心理素质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应加强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及抗压能力。
二、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些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延续性以外,在思政育人目标上应该也有其延续性;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更应该构建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从以上的调研也可看出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三观”、自愿为祖国和社会做出贡献,并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从时代的需要和企业的诉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对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在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时,应召集专业群教师与思政类课程教师一起探讨考虑如何在专业群课程中构建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每门课程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政核心和重点,课程与课程之间不同的思政重点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共同形成一个满足思政教育标准、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体系。[1]
(二)调整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应该更突出、更精准、更有指向性。不能再是过去泛泛而谈的空口号,而是应把对思政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都体现出来。为了避免在课程中生搬硬套思政内容,各门专业课程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多与思政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在思政教师的帮助下,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切入点,找到合适的引入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和方向,将思政教育同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融合的整体。
(三)教学组织设计的相互借鉴
理工类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多偏向实践和实训,思政教育则偏向理论教学和情景教学。两者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可相互借鉴之处。比如,在专业实践中构建虚拟场景、虚拟的思政教育情节,让学生一边完成实践,一边接受诸如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法律法规等强化自身意识的思政教育;也可让学生进入模拟岗位平台,提前感受路桥行业的职业特点,拉近学生与专业的情感距离。而对于一些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逻辑性更强的思维方式,通过利用自然辩证法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核心和重点更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总之,融入了思政内容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多地采用启发性、激励性、反思性的育人手段。[2]
(四)多渠道辅助,完善课程思政教学
学校应搭建各种平台及渠道帮助教师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比如:创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沟通平台,让这些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而专业课老师也向思政课老师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并提供行业中的有效范例作为思政素材。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交流学习等形式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以及吸取更多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与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完善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力。[1]
(五)评价方法改革
每门课程的评价指标除了要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以外,还要着重体现思政教育方面的考核。考核的依据应以学生个人的进步作为衡量主体,内容尽量包含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三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等思政教育内容。考核的方式应为过程考核。与此同时,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栾谨崇,于学花.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平台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8(25).
[2]程舒通.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