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出借“打新”账号 光大证券被疑卷入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ke0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仅是信托公司会出借账户,实际上券商也会出借自己的集合理财产品账户。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有些券商秘密出借账户给别的资金“打新”,但外界从合同上很难看出端倪。
  “有这种情况的很多,由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不能‘打新’,有这种需求的资金只能寻找新的渠道,于是就瞄上了目前唯一留有‘打新’资格的券商集合理财。”上海一位券商资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另一位圈内人士也表示,除了一般的“大集合”产品,有的100万元门槛的“小集合”产品也成为私募等资金追逐的壳资源。
  这位人士还透露说:“今年前三季度涨幅第一的光大证券收益型一期(今年以来收益率超过20%)就有出借账户的可能性,它也是一款‘小集合’。”但光大证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否认了这一猜测。
  券商出借账户
  2009年7月,由于信托公司以信托合同开设众多账户、利用原有闲置账户打新,对普通投资者有失公平,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下称“中登公司”)有针对性地颁布了禁令,暂停所有信托公司的证券投资开户申请。
  于是,部分闲置资金转向了券商集合理财。不过,他们并不都是以购买集合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购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账户,来自己操作,券商作为通道,获取一定的账户管理费,甚至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分成。但从合同上看,券商仍然充当投资管理方,客户也符合政策规定。
  北京一位券商资管部门负责人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证实:“前几个月,我听见有人在问哪家券商的打新账户可以出借。虽然前一阵A股破发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中签新股获利还是大概率事件,对于厌恶风险的闲置资金,‘打新’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强。”
  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账户价格不到50万元,而信托账户价格一度达到300万元,价廉的券商账户自然成为香饽饽。
  他告诉记者,过去券商很难申请集合理财的产品资格,大家都比较珍惜账户名声,但去年以来,证监会放开申请,大批新的集合理财产品出现,使券商愿意有条件出租;此外,一些小券商没能力管理,产品业绩一直很差劲,而借账户者投资能力相对较高,小券商通过出借账户,既可以获得管理费,又可以提高声誉,何乐不为?
  不过这位人士也称,对于想打造资产管理品牌的券商来说,他们并不会把账户借给别人,一旦哪天被爆出这种事,公司牌子就算砸了。
  “小集合”也成壳资源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信托账户禁令还促成了券商与私募的合作。其中,私募基金负责产品的设计、营销方案以及投资管理,券商配合产品发行。一般来说,私募和券商之间会在业绩提成上约定分成比例,一般是三七开,也会根据双方的谈判能力调整。对私募来说,相比买信托账户再通过银行发行缴纳双重费用,30%左右的分成比例也大体合理,另外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庞大规模也使私募愿意以相对高的比例来换取规模效应。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10月19日,处于存续期的“小集合”共有28只,其中究竟有多少私下出借给别人了,不得而知。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此种行为作出规定,有部分资管人士认为此举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但广发证券投资经理龚贵林却持有不同的意见。
  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类似这样的模式也是未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创新的一个思路,券商可以学习信托公司,发展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
  光大被质疑出借账户
  今年7月份,中国证券业协会下发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以及配售对象备案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新股配售对象的备案范围进行了调整,集合信托计划将不再作为新股配售对象,证监会也将不再批准新的“打新”产品。同时,由于A股走势低迷,新股表现不佳,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打新”的活跃度也大幅下降。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过去一年来,仅有两只集合理财产品在“打新”上表现活跃:“光大证券阳光集结号收益型一期”和“浙商汇金1号”,前者中签27只新股,后者中签10只新股。
  一位圈内人士透露说:“据我们所知,光大证券的这款阳光集结号收益型一期就涉嫌出借账户的可能性。”
  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10年6月,单个客户的最低参与金额为100万元,主要投资于新股申购(包括首发和增发)和新券申购(包括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等),二者总计投资比例为0~95%。此外也可以投资高流动性的现金类资产。
  记者发现,该产品之所以被怀疑,其实有迹可循。其一,阳光集结号收益型一期仅用2天就募集到2亿元从而成立了产品;其二,有效参与户数仅有2人,这是集合理财产品成立的最低客户数要求;其三,时隔两年后,到今年8月21日,该产品才再次开放申购接受投资者的申请,但仅用3天,该产品资产份额就接近了合同规定的上限10亿元,从而停止了申购。
  该产品的奇怪之处还在于,公司其他集合理财产品都会公布每个季度的资产管理报告,而该产品在官方网站上的相关内容是缺失的。
  为此,《投资者报》记者向光大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求证,对方否认了这个说法:“你也知道,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设立非常严格,监管层对于客户的监管非常规范,我们不可能做出借账户这件事。负责产品投资的经理也来源于光大证券。”
其他文献
O2O(线上到线下)被视为诞生下一波千亿市值大公司的领域,受到众多创业者与投资者的热捧。记者注意到,曾经风行一时的LBS签到网站街旁网、网易八方、盛大切客等,目前已经集体转向生活消费O2O领域。  街旁网在近日发布的新版本中,原来的签到功能已经弱化,而新推出了“探索”的功能。据介绍,探索功能即基于地理信息,向用户推荐附近的生活服务消费场所。街旁的工作人员对《投资者报》记者坦言,“街旁实际上已经是一
期刊
近日,宝马(中国)公布了宝马集团在华前9个月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宝马集团在整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在华保持稳健增长,累计销售23.7万辆BMW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33.5%。其中宝马5系表现最为突出,连续4个月月均销量过万辆。直追D级车霸主奥迪A6L,8月宝马5系共销售1.09万辆,首次与奥迪A6L销量持平。与此同时,华晨宝马用9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量任务,宝马5系的销量
期刊
日前,2012年9月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出炉,在汽车销售传统高峰期的9月里,家用轿车市场中的A级车延续了以往的火热势态,包揽了榜单的前三位,并且在前10名中,仅有上海大众帕萨特唯一一款B级车排名第四,其余9款车均为A级车。  上海大众朗逸轿车凭借成功的改款,以及长久以来在消费者中的良好口碑,以2.46万辆的月销量力压排在2、3位的上海通用赛欧、凯越轿车。这也是朗逸换代以来首次在销量上超越本土竞争对手
期刊
“追随者”中兴通讯(000063.SZ)在大踏步前进后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10月14日,中兴通讯发布2012年第三季度业绩预告。该报告显示,中兴通讯前三季净利润同比下降254.42%—263.78%,亏损为16.5亿元至17.5亿元。仅第三季度,中兴通讯利润亏损就达19亿元~20亿元,相较去年的2.99亿元下降了734.89%~768.30%。  在回应巨亏原因时,中兴通讯公关吴颖对《投资者报》
期刊
公募基金行业已进入了新的竞争格局,但很多基金公司尚未意识到。刚刚结束募集的富国7天理财宝债券型基金,短短一周内就吸引了近百亿元的认购。  “很纠结,看着其他基金公司短期理财产品火爆发行,公司高层在想,要不要跟风。”一家中型基金公司高层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股东对利润要求的压力致使基金公司在产品发行时不仅要考虑市场机会,还要考虑成本核算的问题。  这的确是很多中小基金公司高层面对的最现实问题。但不得
期刊
近半个月,一批被称为“地热能概念”的个股突遭爆炒,艾迪西、汉钟精机、海立股份、常发股份、大冷股份、烟台冰轮6只个股曾连续3日封于涨停,10月18日,“地热能概念股”再次雄起,汉钟精机、大冷股份、烟台冰轮又收于涨停。  这轮疯炒来源于国庆长假期间国土资源部的一份评价报告,该报告称,中国浅层地温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中国大陆3000米至10000米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
期刊
近期,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投资圈人士信誓旦旦地对《投资者报》记者称:“证监会一直在着手研究IPO由审核制向备案制过渡,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首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可能在十八大后推出。”  但是,记者随后联系的几位券商投行的老总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期马上启动改革的可能性不大,倒是再融资实行备案制改革的脚步相对更近,再融资审核权将下放到交易所,并向证监会报备。  期待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的确听到
期刊
《投资者报》基金经理信心指数(Fund Managers Index,FMI)是一个反映股票市场运行方向的先行指标。本周该指数基于35位基金经理的意见而得出。  看多理由  上投摩根近日表示,就9月宏观数据整体判断,目前经济仍处弱势寻底阶段,预计A股仍将呈窄幅震荡态势,上行空间略大于下行空间,投资重心仍为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大的个股。  华富基金日前表示,9月CPI较上月略有回落,基本符合预期,预计四
期刊
在历经6个交易日的连续上涨后,上周五(10月19日),英镑(英镑兑美元)在纽约交易时段的午盘时分突然掉头下行,盘中最低一度击穿1.6000的整数关口,最低曾触及1.5996的当月最低价位。从趋势上观察,跌势仍将继续。  我们知道,英国央行曾在7月份的会议上决定扩大英镑QE(量化宽松政策)规模500亿英镑,新一轮的资产购买将于11月份结束。而在上周三(10月17日),英国央行公布的10月央行货币政策
期刊
LME铜价自年初7400美元/吨一线强劲开局涨到8500美元上方后,就渐渐耗光了能量,终于在中国经济放缓的压力下,于夏季“打回原形”。而后,尽管现货市场发出走弱的信号,但受QE政策的影响,铜价受到有力支撑,至今保持在8000美元一带。  看上去,铜的走势避免了去年大幅下跌的命运,也结束了今年夏季的抛售行情,但诸如需求旺盛和供给受限这种可以使市场持续走强的基本面因素,直到现在都未出现。经济前景的不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