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良学风构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华侨大学化工学院为例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Emp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良学风的构建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华侨大学化工学院通过创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并通过修订完善研究生管理与育人等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基于以上多种措施,学院探索并实践了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研究生成长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融合,经过近5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新机制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研究生学术水平、综合素质、就业质量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由于国家间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目标受众往往会选择性阅读与理解。因此,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脱贫、减贫的历程和经验时,必须找准共情传播中的“决定性符号”,以此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引发国际读者的共鸣。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挖掘此类“决定性符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渠道。善用共情叙事,有助于跨越诸多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加速,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项目的实施,专业化人才特别是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四川某高校“京东定制班”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式,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角度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探讨了一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式。通过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数据作者发现英语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以及英语成绩的提高。
【内容提要】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当前脱贫攻坚对外传播面临着要么“有中国,没故事”、要么“有故事,没中国”的话语困境。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应该着眼于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以讲述故事为切入点,聚焦具体案例,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阐释中国制度优势为核心,讲清楚扶贫经验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从初创时期就确立了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属性,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积极创办党报党刊,建立新闻舆论统一战线,等等。这些都为党在初创时期传播马列真理、动员人民群众、深入开展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思想引领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无论社会环境、舆论生态、传媒技术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历史优良传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内容提要】在创新我国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中,要重视中国叙事的构建。这其中既有对我国国际传播任务的新定位,又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国叙事体系的独特性。同时应当理解,在世界议程中构建中国叙事,更需要从“世界之中国”这一维度入手,将融通中外的概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国叙事 世界议程 融通中外  2021年的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见的历史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人类共同挑战,中国叙事不仅不能缺位,更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做好国际传播十分迫切。作为翻译传播的第一本教材,《翻译传播学十讲》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加强翻译传播专业做了开创性工作,为翻译和传播专业响应时代需要,服务国家大局而转型升级开了好头。该书提出了翻译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梳理了翻译传播的环节、要素和功能,论述了翻译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核心理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创新型的构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步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能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提出改革意见或建议。立足于目前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尚存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实践以及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思政入舞蹈的环境
大类招生在多所学校出现并从试点开始推广,大类招生将学生的专业选择后置,学生入学时消除了专业情绪,但从入学后到专业分流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专业,理性进行专业选择,是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大类分流专业选择困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自2017年探索建立“体验式”学业指导课程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体验式”专业指导课程模式背景、课程专业模式实施、课程模式取得的有效成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以“地铁文化漫谈”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中蕴含的“地铁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展现,充分发挥该通识教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育人体系及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并就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度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与探析,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思路与方法,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育人”改革提供借鉴。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面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针对传统“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以兴趣为导向,围绕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开展了包括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制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实践探索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