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国民间最具知名度的历史人物,但演义和历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变形。
首先,变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成功了,必须是出身武将世家的才有资格用它,程咬金确实出身武将世家。
程咬金真名叫程知节,是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贞观年间,官拜左金吾大将军。历代小说演义等多有描写(小说中惯称“程咬金”),主要描写程咬金为了生活,被迫劫道,后与十八条好汉聚义瓦岗寨,反抗暴隋的故事。小说中,程咬金个性鲜明,以“三板斧”(实际使用武器为槊)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并不是只有"三板斧"的大老粗:而是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军。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程咬金留名千古。程咬金是《隋唐演义》里最有特色的人物,武功平平,凭三板斧子打天下,脸皮厚,歪点子多,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堪称福将。
也许有些观众会认为,程咬金这样一个人物是小说家虚构的。但还真不是,而且他就叫程咬金,不过这个名字显然太俗,后更名为程知节。《旧唐书》有他的本传,载:“程知节,本名咬金”。他的兵器也不是大斧,“少骁勇,善用马槊”。
程咬金的经历倒是与演义有些相像,但他可没当过什么“混世魔王”。他先投靠李密,李密手下有八千勇士,分为四队,程咬金领一队。先是打败了王世充,待李密失败后又投靠了王世充。但他看出王世充并非人主,于是与秦琼一起投奔大唐。此后为大唐南征北讨,东挡西杀,以功封宿国公(演义中是鲁国公)。后被李渊猜忌,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中,程咬金也参与其中。李世民登基后,不断升迁。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去世,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649年李世民病死,程咬金奉太宗遗命命率领禁卫军护卫太子李治回京即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之久。李世民死的消息传到西域,被唐朝封为瑶池都督府都督的阿史那贺鲁(西突厥人)开始反唐,夺取西州、庭州等西域地区,统一西突厥部众,与唐朝对抗。
经过几年的准备,655年唐高宗李治派遣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军队讨伐阿史那贺鲁。9月唐军在鹰娑川击溃阿史那贺鲁两万人,“追奔二十里”。当先锋总管苏定方建议乘胜追击时,副帅王文度以有密旨为由拒绝,而年迈的程咬金也丧失了当年的锐气,默许了王文度的指挥。大军不仅丧失歼敌良机,反而“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当大军抵达怛笃城时,数千家胡人开城投降,程咬金不顾苏定方的阻拦,听从王文度建议,“取其资财,屠城而去”。
大军回京后,程咬金被免官,但不久再次被任命为岐州刺史。此后程咬金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李治批准。此后戎马一生的程咬金渡过了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直到665年2月7日程咬金于长安怀德里的宅邸中病死,时年77岁,此时唐朝的皇帝还是李治。此后朝廷追封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并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旁边。
在小说、影视剧中程咬金娶了裴元庆的姐姐裴氏,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程咬金一生中先后有两位正妻,前妻孙氏628年病死,时年31岁;继妻崔氏,出身百年名门清河崔氏,于659年病死,时年67岁。
文学作品中程咬金有两个儿子,程铁牛、程万牛。但在历史中程咬金共有嫡子3人,庶子3人(文献中有名字的)。长子名叫程处默,后来承袭了父亲卢国公的爵位。次子程处亮(有的文献也叫程怀亮)于633年迎娶了時年10岁唐太宗的第11个女儿清河公主李敬(早婚在古代很正常),两人年纪应该相当。程处亮成为驸马都尉,被封为东阿县公,先后担任左卫中郎将、宁远将军等职。此外程咬金还有一个少子,名叫程处弼,庶子有程处寸、程处立、程俊等人,留下的资料很少。
可见,正史中的程咬金没那么“二”,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武将,记载也不多,总体上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也许小说家需要这么一个人物,正好在《旧唐书》里他与秦琼、尉迟恭同传,因此就选他了,把普通的武将程知节塑造成个性鲜明的程咬金了。
程咬金三板斧”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程咬金是《说唐》、《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众所周知,这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的福将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头,他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被用来比喻做事起初只要声势大,用招绝,就会效果好。然而,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很多情节都是虚构或夸张的。
程咬金(593-665),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济州东阿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唐朝大将,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岁。从演义中说他活了一百多岁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让人不敢相信。真实的程咬金打仗时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只能从新旧《唐书》中寻找答案,这才是最可信的。
后晋《旧唐书》卷七十二程知节列传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卷一〇三程知节列传记载:“善马槊”。至于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马槊这种兵器的,史料中没有什么细节,倒是记载了他在战斗中受伤挂彩、“刺槊洞过”、折断其槊、救人危难的过程。不过,《旧唐书》和《新唐书》均对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只字未提。新旧《唐书》寥寥数语足以证明,程咬金战场上得心应手的兵器其实是马槊,而不是斧头。
那么,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汉代刘熙《释名·释兵》称:“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汉代的马槊一丈八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简文帝《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从历史资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它种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古代小说演义中,为什么非让使用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这与小说作者刻划人物特点的意图和需要分不开。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要突出人物个性,不但要注重内在的气质,还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说中是一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好惹事端、占山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这样的人物特点,必须让他手中的兵器相响应,马槊有点温柔,只有斧子才能衬托出程咬金粗犷豪壮的鲁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虽然同属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杀伤力,舞动时更有劈山开岭、气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回首各种演义小说,其中使用斧头的人物大多是满脸乱须、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犷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风凛凛的杀场猛将,这是留下在中国人脑海中的大众印象。古代演义小说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换成斧子,这不但能表现他粗暴骁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演义小说的作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把历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来是一个世家大族,在小说中却变成了一个逃荒抢劫的穷光蛋,这种翻天覆地的颠覆式改编都能做出来,何况一柄不足挂齿的斧头呢?不过,对这一人物的虚构,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首先,变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成功了,必须是出身武将世家的才有资格用它,程咬金确实出身武将世家。
程咬金真名叫程知节,是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贞观年间,官拜左金吾大将军。历代小说演义等多有描写(小说中惯称“程咬金”),主要描写程咬金为了生活,被迫劫道,后与十八条好汉聚义瓦岗寨,反抗暴隋的故事。小说中,程咬金个性鲜明,以“三板斧”(实际使用武器为槊)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并不是只有"三板斧"的大老粗:而是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军。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程咬金留名千古。程咬金是《隋唐演义》里最有特色的人物,武功平平,凭三板斧子打天下,脸皮厚,歪点子多,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堪称福将。
也许有些观众会认为,程咬金这样一个人物是小说家虚构的。但还真不是,而且他就叫程咬金,不过这个名字显然太俗,后更名为程知节。《旧唐书》有他的本传,载:“程知节,本名咬金”。他的兵器也不是大斧,“少骁勇,善用马槊”。
程咬金的经历倒是与演义有些相像,但他可没当过什么“混世魔王”。他先投靠李密,李密手下有八千勇士,分为四队,程咬金领一队。先是打败了王世充,待李密失败后又投靠了王世充。但他看出王世充并非人主,于是与秦琼一起投奔大唐。此后为大唐南征北讨,东挡西杀,以功封宿国公(演义中是鲁国公)。后被李渊猜忌,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中,程咬金也参与其中。李世民登基后,不断升迁。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去世,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649年李世民病死,程咬金奉太宗遗命命率领禁卫军护卫太子李治回京即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之久。李世民死的消息传到西域,被唐朝封为瑶池都督府都督的阿史那贺鲁(西突厥人)开始反唐,夺取西州、庭州等西域地区,统一西突厥部众,与唐朝对抗。
经过几年的准备,655年唐高宗李治派遣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军队讨伐阿史那贺鲁。9月唐军在鹰娑川击溃阿史那贺鲁两万人,“追奔二十里”。当先锋总管苏定方建议乘胜追击时,副帅王文度以有密旨为由拒绝,而年迈的程咬金也丧失了当年的锐气,默许了王文度的指挥。大军不仅丧失歼敌良机,反而“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当大军抵达怛笃城时,数千家胡人开城投降,程咬金不顾苏定方的阻拦,听从王文度建议,“取其资财,屠城而去”。
大军回京后,程咬金被免官,但不久再次被任命为岐州刺史。此后程咬金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李治批准。此后戎马一生的程咬金渡过了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直到665年2月7日程咬金于长安怀德里的宅邸中病死,时年77岁,此时唐朝的皇帝还是李治。此后朝廷追封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并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旁边。
在小说、影视剧中程咬金娶了裴元庆的姐姐裴氏,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程咬金一生中先后有两位正妻,前妻孙氏628年病死,时年31岁;继妻崔氏,出身百年名门清河崔氏,于659年病死,时年67岁。
文学作品中程咬金有两个儿子,程铁牛、程万牛。但在历史中程咬金共有嫡子3人,庶子3人(文献中有名字的)。长子名叫程处默,后来承袭了父亲卢国公的爵位。次子程处亮(有的文献也叫程怀亮)于633年迎娶了時年10岁唐太宗的第11个女儿清河公主李敬(早婚在古代很正常),两人年纪应该相当。程处亮成为驸马都尉,被封为东阿县公,先后担任左卫中郎将、宁远将军等职。此外程咬金还有一个少子,名叫程处弼,庶子有程处寸、程处立、程俊等人,留下的资料很少。
可见,正史中的程咬金没那么“二”,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武将,记载也不多,总体上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也许小说家需要这么一个人物,正好在《旧唐书》里他与秦琼、尉迟恭同传,因此就选他了,把普通的武将程知节塑造成个性鲜明的程咬金了。
程咬金三板斧”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程咬金是《说唐》、《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众所周知,这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的福将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头,他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被用来比喻做事起初只要声势大,用招绝,就会效果好。然而,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很多情节都是虚构或夸张的。
程咬金(593-665),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济州东阿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唐朝大将,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岁。从演义中说他活了一百多岁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让人不敢相信。真实的程咬金打仗时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只能从新旧《唐书》中寻找答案,这才是最可信的。
后晋《旧唐书》卷七十二程知节列传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卷一〇三程知节列传记载:“善马槊”。至于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马槊这种兵器的,史料中没有什么细节,倒是记载了他在战斗中受伤挂彩、“刺槊洞过”、折断其槊、救人危难的过程。不过,《旧唐书》和《新唐书》均对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只字未提。新旧《唐书》寥寥数语足以证明,程咬金战场上得心应手的兵器其实是马槊,而不是斧头。
那么,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汉代刘熙《释名·释兵》称:“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汉代的马槊一丈八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简文帝《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从历史资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它种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古代小说演义中,为什么非让使用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这与小说作者刻划人物特点的意图和需要分不开。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要突出人物个性,不但要注重内在的气质,还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说中是一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好惹事端、占山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这样的人物特点,必须让他手中的兵器相响应,马槊有点温柔,只有斧子才能衬托出程咬金粗犷豪壮的鲁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虽然同属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杀伤力,舞动时更有劈山开岭、气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回首各种演义小说,其中使用斧头的人物大多是满脸乱须、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犷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风凛凛的杀场猛将,这是留下在中国人脑海中的大众印象。古代演义小说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换成斧子,这不但能表现他粗暴骁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演义小说的作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把历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来是一个世家大族,在小说中却变成了一个逃荒抢劫的穷光蛋,这种翻天覆地的颠覆式改编都能做出来,何况一柄不足挂齿的斧头呢?不过,对这一人物的虚构,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