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治疗自发性脑出血: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氨甲环酸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入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氨甲环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1 g氨甲环酸注射液,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10 min;此后再予1 g氨甲环酸,溶于250 ml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8 h。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90 d时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2分)和死亡。次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24 h血肿体积增大以及治疗后7 d和3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在治疗前和输注氨甲环酸结束后4 h检测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监测各种不良事件。

结果

共纳入150例患者,男性83例(55.3%)。氨甲环酸组73例,对照组7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7.5%对40.3%;χ2=4.476,P=0.034),而病死率(0%对1.3%;Fisher精确检验P=1.000)和24 h时发生血肿体积增大的患者比例(6.8%对15.6%;χ2=2.845,P=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7 d时[(9.26±3.35)分对(11.68±4.25)分;t=3.859,P<0.001]和30 d时[(5.45±2.52)分对(7.38±3.28)分;t=4.030,P<0.001]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较基线显著增高[(4.20±0.56)g/L对(3.33±0.60g/L);t=8.997,P<0.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20±0.56)g/L对(3.30±0.55)g/L;t=9.906,P<0.001]。未观察到静脉血栓栓塞、缺血事件和癫痫发作等不良事件。

结论

氨甲环酸可促进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转归,且安全性良好。

其他文献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和制备技术的进步以及动物实验的大量开展,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从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机制、种类和来源以及移植方式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回顾干细胞在缺血性卒中模型中的研究历程,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占位性脑水肿是一种严重威胁小脑梗死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可发生于17%~54%的患者。对于恶化风险较高的小脑梗死患者,应密切监测意识水平和跟踪CT/MRI改变。伴临床恶化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应行脑室造口术/脑室外引流和枕下颅骨切除减压术。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卒中康复治疗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组(镜像疗法组)和单独运动再学习组(对照组)。每天康复治疗1~2次,每周5 d,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机制发挥卒中治疗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减轻卒中后损伤、促进神经修复和血管生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卒中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以微RNAs为代表的外泌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治疗机制和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以及将NLR加入ICH评分能否提高预测转归不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以及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4 h内获得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并计
目的探讨RNF213基因p.R4810K多态性与中国儿童家族性烟雾病患者大脑后动脉受累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在2004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儿童家族性烟雾病患者,并分为大脑后动脉受累组和大脑后动脉未受累组。检测RNF213基因p.R4810K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大脑后动脉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5例家族性烟雾病患者,年龄(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PCIS)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危险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PCIS的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HT定义为发病后首次头颅CT/
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存在24 h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是生理和疾病的重要调节器。昼夜节律紊乱会在分子、细胞、器官系统和整个生物体水平对生理内稳态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心脑血管疾病,例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等,都被认为有生物钟节律紊乱参与。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白天发病频率较高,晚上较低,但这种时间分布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文章讨论了生物钟在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显示的动脉瘤壁增强(aneurysm wall enhancement, AWE)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测量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应用H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