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增长方式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揭滢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重强调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可行性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的发展途径,能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引致的资源能源约束强化、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压力加剧的问题,构建中央引领、地方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对破除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粗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集约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30019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这是党中央再一次将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要求在重要会议中强调。近年来,由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引发的一系列诸如水土流失、雾霾笼罩、极端天气、资源匮乏等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中央召开的党政重要会议和下发的文件中越来越频繁出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字眼,这无疑昭示了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全新的发展模式的坚定决心和战略思想。
  一、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引致的问题
  (一)资源能源约束日益强化
  虽然中国一再对污染企业进行整顿改造,探索新的技术手段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但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旧是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资源利用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资源的开发、消耗过程不但产生大量本体资源、能源的浪费,还伴随着对伴生共生资源的大量损耗。[1]
  201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为360 000万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费总量却达到了426 000万吨标准煤,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主要消费能源中,煤炭占比高达594%,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比仅为88%,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转换效率为724%,其中发电及电站供热总效率仅为43%,转换效率较低;[2]201近年来中国铁、锰、铜、铬矿砂及其精矿进口数量逐年增加且数量庞大,原油进口占比高达596%[3],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4 043亿元,比上年增长8%,是5年前的184倍。国内生产总值只用了5年时间就几乎翻了一番,以这样的增长势头来看,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那现有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容量将难以支持这样的高速增长,甚至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资源、能源灾荒。
  (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范围波及全国大多数地区,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担忧。工业废气、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虽然逐年递减,但依旧基数庞大。《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检测和降水检测的城市中,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298%的城市遭遇酸雨,454%的监测点水质较差,161%为极差级别。[4]此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严重,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随着中国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演变为复合型的区域大气污染和复合型的流域水污染。同时随着中国步入全球化进程,受国际分工的限制,中国大部分产业经济处于全球产业链底端,以资源、能源和污染密集产业及产品为主,加大了环境压力和环境治理难度。[5]
  (三)气候变化压力逐步加大
  《2007年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许多地区地表温度将超过50℃,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也确实严重威胁着人类所处的脆弱生态系统。2014年中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1 349千公顷,受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等灾害影响面积达11 426千公顷,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8 8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 808亿元。[2]185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引发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破坏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海温上升、海水酸化也使得局部海域贫氧,海洋渔业蒙受巨大打击;极端天气频发,酸雨、土壤盐渍化等加大了农牧业的不稳定性。[6]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月第32卷第3期揭滢,等:转变增长方式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中国作为重要成员之一,承诺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为把升温控制在15 ℃之内而努力,并争取早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因此,不论是基于目前气候剧变带来的不良后果,还是作为大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应付的责任,中国都迫切需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并坚持实践零污染、能盈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在资源约束、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的背景下,只有转变传统的生产消费与资源利用方式,重新构建新型工业化模式,促进资源共享、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产业网络的形成,才能扭转当下的局面。这种共生产业网络的基点便是循环经济。
  (一)高效集约的资源利用方式
  与传统只关注成品不注重过程消耗的单线型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循环经济强调过程利用的高效集约,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发展原则贯穿于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全过程。[7]在物质输入端、过程端、输出端进行严格把控,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关注资源的精细开采与深度加工,在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最小化本体资源与伴生资源的浪费,最大化能源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践行“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理念,根据“食物链”原理,构建物质生产无缝衔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强生产系统内部的资源回收利用,使本系统无法利用的废弃物流向能够再次利用的生产系统,最终进行资源化处理,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可以说,循环经济高效集约的资源利用方式是中国缓解当前资源匮乏、能源紧张压力的最佳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友好的内涵式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传统“以人类为中心”的生产观、消费观、价值观转为“以生态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动力,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制度建设为保障。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延长物质产品的生命周期,节约、高效地利用资源,适度并理性地消费资源,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循环经济倡导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替代传统的GDP、GNP等纯经济增长指标,强调生态友好的内涵式发展。在深圳市盐田区“城市绿色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传统GDP双核算制度相结合的模式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2015年,中国确定在安徽、海南、四川、云南、深圳等省市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深圳市盐田区通过城市绿色GEP的盈余或亏损,定量反映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支撑能力,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效。同时,深圳市盐田区将城市GEP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和干部实绩考核,激励各单位积极参与提升城市GEP工作,这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核算体系中的成功运用。[8]
  (三)绿色低碳的闭路循环模式
  循环经济关注社会发展过程的碳排放量,致力于通过模式创新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 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等来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9],这对缓解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力求走出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模式,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物质循环,实现环境治理由外部处理向内部消化的转变[10]9,从而使资源循环往复、永续利用。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到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各个层面内部和相互之间进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交换和反馈,其有机性、自调节性和自组织性形成各层面的产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完成整个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解决当前经济粗放式增长带来恶劣后果的最佳模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现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无疑是全功能、低成本和高价值的经济模式。
  三、转变增长方式下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设计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一场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生活模式转变的全方位优化,如图1所示,需要中央的政策体系引导及保障,需要地方因地制宜地推动组织形式构建,需要企业自发促进生产方式集约,以及公众自觉低碳生活。图1循环经济发展路径设计(一)中央引领循环经济顶层政策设计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在深入研究中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症结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在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中央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引领循环经济的顶层设计,推动政策规制和激励,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
  第一,要逐步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各项法律之间的耦合性,填补真空区域,强化法律政策的规制作用;第二,积极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税务杠杆、信贷等手段来约束企业碳排放行为,激励企业低碳运作;第三,进行防治各类污染,节水、节能、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设立专项资金以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绿色循环化转型,搭建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推动“互联网+”新思维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第四,针对循环经济要求制定培训制度,定期对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进行相关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循环经济知识、技能、实际操作经验的管理、技术和服务人才,提高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应用水平。
  (二)地方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构建
  截至2015年7月,中国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82个,通过验收批准命名的26个。可以说,通过整合企业资源,构建共同管理环境事务和经济事务从而实现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产业组织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能够发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重优化的作用。然而,这种产业组织依然存在产业类型单一、上下游衔接不紧密、产业链过短、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要进一步形成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和共生网络系统,还需要地方进一步推动并整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构建。
  第一,合理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产业园区构建应以低碳、可持续为出发点,按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生态功能区,避免大杂烩式的混合发展,形成分散组团式布局。第二,做细做长园区产业链。进行产业关联性分析,引进和培养产业关联度高、资源利用率高的核心产业,带动多样化产业、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产业的整合,进行产权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联合经营[11],将园区产业链做细做长,大幅提高园区的盈利能力。第三,加强园区区内循环。按照横向耦合与纵向闭合原则搭建园区共生网络,建设电、热、蒸汽连接管道使能源共享,布置水资源管道实现水的梯级利用,强化园区上下游企业的副产品交换以节约资源,最终达到资源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推进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污染防治。实行废弃物生命周期管理,尽可能通过循环利用最小化废弃物产生量,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严格执行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标准,严格污染防控。
  (三)企业主导循环经济生产方式集约
  企业是工业循环经济运作的基本单元,只有关注企业层面的低碳和循环发展,不断创新碳减排技术,制定能源替代策略,促进循环经济生产方式集约,才能将循环发展上升至中观、宏观乃至全社会的层面。
  企业循环化运作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10]341,通过技术链工具,在产业链的保障下实现价值链目标。第一,继续促进循环经济技术链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企业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由初级加工的粗放式发展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方向转型。第二,企业应当持续稳定、延长、深化内部产业链,在生产工序内和工序间挖掘节材、节能、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潜力,积极与其他企业开展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第三,努力构建“资源—价值—再生资源—派生价值”的反馈式流程[12],走出“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的困局,注重企业循环运作中经济价值的实现,从循环经济角度重新审视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服务、物流全过程,实现节约资源与压缩成本的环境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生活模式转变
  碳排放不仅来源于工业燃料的使用,人们生活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亦十分巨大。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极大地影响着周边的生活环境。要想实现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生活模式转变极为重要。
  第一,积极运用生态友好的生活设施,采用太阳能供热、照明,选用节能灯具、炊具,减少生活用电。第二,养成低碳生活习惯,生活物品循环利用,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及再利用,倡导绿色出行。第三,自觉宣传低碳生活方式,自发形成所在社区、居委会、单位的低碳宣传队伍,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将低碳生活与节约资源和生活成本相结合,让群众在各种活动中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理念。第四,强化公众对社会循环经济工作的监督,将公众参与的范围拓宽至循环经济立法、政策制定、重大污染事件治理、环境评估等,充分发挥群众第一当事人角色的作用,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通过群众网络参与、网络问责方式倒逼政府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对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孙毅,景普秋.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模式及其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2):15216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 搜狐财经.2014年中国进口石油3亿吨 对外依存度逼近六成[EB/OL].(20150114).http://business.sohu.com/20150114/n407775881.s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50604).http://www.zhb.gov.cn/gkml/nb/qt/20506/t20150604302942.htm.
  [5] 孙钰,郭媛媛.破解雾霾难题 促进持续发展——访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王毅[J].环境保护,2013(6):3638.
  [6] 王媛,金涌.说说“低碳经济”那些事[J].创新科技,2008(12):2628.
  [7] 赵国光.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1822.
  [8] 中国文明网.深圳试点绿色GDP核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50814].http://www.wenming.cn/syjj/dfcz/gd/201508/t20150814_2796185.shtml.
  [9] 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8.
  [10] 郗永勤,等.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 胡彪,张丽琴,康在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产业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3(2):122144.
  [12] 李赶顺,王文中.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数理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54.
  责任编辑:张岩林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Establish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JIE Ying1, CHEN Shaop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
  2.Party Committee, 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
  Abstract:Adhering to the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hat is emphasized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strong feasibility, economic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circular economy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reinforcement of resource energy constraints, the problem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evere climate stress resulted from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set up the circular economy model in which the central, the local,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each play their different roles. This model can help break current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establish ecofriendly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 extensive 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 low carbon; intensivism
其他文献
如何提供科学合理的岗位分类管理依据,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岗位设置调研为例,探讨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具体从人才胜任力的个性特点和动
重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强力的安全策略,保障网络的安全性。本文首先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其次,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属性。同时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 ,针对我省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笔者于2007年6月-2007年12月用血脂康联合护肝片治疗高脂血症伴脂肪肝38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政治信任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黏合剂,农民工在我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其政治信任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整体的政治信任水
本文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WINDOWS版本的安装硬件要求对比和软件主要特点分析 ,简要阐述了PC计算机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
一九九五年全球难民状况美国难民委员会在1995年的《世界报告概况》中列出了1995年年底难民人数最多的几个国家:巴勒斯坦国外难民320万,至少还有85万人“处于类似难民的境地”。阿富汗国外难
在体操跳马教学中采取以念动心理训练为主,配合常规教学的教学方法,使非专业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跳马技术动作。
<正>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
【正】 长寿历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人类寿命的长短一方面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的制约,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