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实际水平入手,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就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目前,计算机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各类中职学校均已开设了多门计算机课程,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公共基础课。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新的突破与提升。
一、充分认清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实际水平
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搞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失,教出成效。近些年我校招收的生源,可以将他们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1.成绩相对较好,但没有考上高中的,或者考上了不理想的高中没上的;2.基础较差,想来学校学个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的;3.基础很差,厌学,只想混个毕业证的。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烈,自卑感强,甚至有些学生自暴自弃。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模式,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不言弃,不放弃,才能将他们分别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我们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实际水平,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能力为本位,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应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逐步转化为实物教学、分层教学、主题引导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创新教学手段,直冲视觉效果。
刚入学的新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都会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新奇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第一章第一节《计算机概述》这部分内容,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 讲解”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也不爱听。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激情,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根据课本中的内容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本章知识点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畅谈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展望计算机世界的未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将会变成求知的向导,使人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增强知识吸引力。
1.充分利用实物教学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教师应尽量利用实物教学,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的机会。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时,搬一台电脑到教室,打开机箱,对照实物讲解,哪些是主板、CPU、内存条、显卡等,让学生轮流到前面识别,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比照着书本枯燥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穿插提问、讨论、打比方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2.采用主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授课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可以采用主题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授课。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应用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一个主题,将所有的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就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Word的文档排版时,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含知识点比较丰富的一页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排版该页面。要求方法不限,只看结果。先让学生试做10分钟,然后教师讲解本页面所包含的知识点、处理方法、操作步骤等,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等到任务完成就会产生成就感,寓教于乐,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三)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一个学期结束,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经常会出现有部分学生不重视期末考试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考什么?如何考?怎样才能全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近两年我校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分析,我认为可以以考证促进教学。因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个部分,笔试主要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操作主要测试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能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就达到教学要求。这样,学生以“考证”为学习目标,教师以“等级考试”的内容为授课依据,教学目标统一,授课任务明确。经过实践,这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结合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实际,让学生知道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与本校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多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知识应用较多,必须牢固掌握,以便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地应用,也可以采取把用人单位请进来的办法,给学生讲解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学好哪些知识,否则会影响将来工作。
三、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集中讲解各种常见的、技巧性的问题。
一个知识点上完后,把学生平时上机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抽出来集中讲解,比如在上机过程中,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数据时,超过12位的数字(如身份证号码)经常会变成科学记数法;表格的记录多,看不到表头,或表格中字段数多,一屏显示不了不方便输入,等等。教师将这类问题集中讲解,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应用的能力。
(二)以竞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某些知识点学完以后,可以做一些综合练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竞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Word中所学的知识,编辑一本杂志,要求该杂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封面、封底、目录、具体的文章,以及各种表格,主题自拟,但主题要健康向上。做完后,互相交流,每组派一个人讲述各自小组的创意和做法,最后由学生自己评出最受欢迎的杂志和最有创意杂志。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三)利用课余时间多上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它与其它纯理论课的授课方法不同,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即多上机练习。而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课成绩差,爱玩爱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扬长避短,让他们有目的地动起来。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晚自习的时间,让各班学生轮流上机,同时轮换辅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汉字输入是其中最基础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提高打字速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内安装上打字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只要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勤加练习,就一定会受益匪浅。
以上这些是我多年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些体会。实践证明,运用的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扩展知识视野,又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自信心,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就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目前,计算机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各类中职学校均已开设了多门计算机课程,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公共基础课。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新的突破与提升。
一、充分认清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实际水平
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搞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失,教出成效。近些年我校招收的生源,可以将他们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1.成绩相对较好,但没有考上高中的,或者考上了不理想的高中没上的;2.基础较差,想来学校学个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的;3.基础很差,厌学,只想混个毕业证的。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烈,自卑感强,甚至有些学生自暴自弃。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模式,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不言弃,不放弃,才能将他们分别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我们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实际水平,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能力为本位,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应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逐步转化为实物教学、分层教学、主题引导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创新教学手段,直冲视觉效果。
刚入学的新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都会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新奇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第一章第一节《计算机概述》这部分内容,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 讲解”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也不爱听。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激情,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根据课本中的内容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本章知识点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畅谈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展望计算机世界的未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将会变成求知的向导,使人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增强知识吸引力。
1.充分利用实物教学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教师应尽量利用实物教学,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的机会。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时,搬一台电脑到教室,打开机箱,对照实物讲解,哪些是主板、CPU、内存条、显卡等,让学生轮流到前面识别,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比照着书本枯燥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穿插提问、讨论、打比方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2.采用主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授课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可以采用主题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授课。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应用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一个主题,将所有的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就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Word的文档排版时,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含知识点比较丰富的一页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排版该页面。要求方法不限,只看结果。先让学生试做10分钟,然后教师讲解本页面所包含的知识点、处理方法、操作步骤等,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等到任务完成就会产生成就感,寓教于乐,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三)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一个学期结束,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经常会出现有部分学生不重视期末考试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考什么?如何考?怎样才能全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近两年我校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分析,我认为可以以考证促进教学。因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个部分,笔试主要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操作主要测试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能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就达到教学要求。这样,学生以“考证”为学习目标,教师以“等级考试”的内容为授课依据,教学目标统一,授课任务明确。经过实践,这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结合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实际,让学生知道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与本校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多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知识应用较多,必须牢固掌握,以便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地应用,也可以采取把用人单位请进来的办法,给学生讲解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学好哪些知识,否则会影响将来工作。
三、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集中讲解各种常见的、技巧性的问题。
一个知识点上完后,把学生平时上机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抽出来集中讲解,比如在上机过程中,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数据时,超过12位的数字(如身份证号码)经常会变成科学记数法;表格的记录多,看不到表头,或表格中字段数多,一屏显示不了不方便输入,等等。教师将这类问题集中讲解,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应用的能力。
(二)以竞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某些知识点学完以后,可以做一些综合练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竞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Word中所学的知识,编辑一本杂志,要求该杂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封面、封底、目录、具体的文章,以及各种表格,主题自拟,但主题要健康向上。做完后,互相交流,每组派一个人讲述各自小组的创意和做法,最后由学生自己评出最受欢迎的杂志和最有创意杂志。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三)利用课余时间多上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它与其它纯理论课的授课方法不同,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即多上机练习。而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课成绩差,爱玩爱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扬长避短,让他们有目的地动起来。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晚自习的时间,让各班学生轮流上机,同时轮换辅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汉字输入是其中最基础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提高打字速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内安装上打字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只要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勤加练习,就一定会受益匪浅。
以上这些是我多年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些体会。实践证明,运用的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扩展知识视野,又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自信心,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