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国翻译研究院正式成立。
  蔡名照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适应了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他希望把中国翻译研究院打造成翻译领域重大课题研究的平台、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平台、翻译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和高水平翻译人才会聚的平台。
  周明伟受聘担任中国翻译研究院首任院长。他表示,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是站在新时期黨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抓住了事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促使我们将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和翻译事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译外”高端人才匮乏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
  周明伟在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相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的需求而言,翻译水平与能力都有明显的较大差距,特别是“中译外”的水平与能力方面的矛盾与困难较为突出。高端翻译人才的短缺,主要是指那些有丰富翻译经验,能够融通中外、有扎实的中国和对象国文化、历史及专业知识背景的、能够定稿、能够翻译经典作品的人才短缺。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唐闻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翻译及语言教育学院原院长鲍川运等专家也分析了当前翻译人才面临的严峻局面。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中译外”翻译人才数量少,非通用语种人才后继乏人,与国家战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国内缺少大师级的“中译外”翻译和定稿人,尤其是小语种翻译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对海外汉学家及精通“中译外”的翻译人才也缺乏整合的平台和机制。具体体现在两点:
  1.“中译外”高端人才不足千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上半年,能够承担审定稿任务的各语种高端人才全国不足万人,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不足千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从2003年启动10年来,获得中级以上资格证书者只有3.6万人,而其中专长于“中译外”的高水平人才只占很小一部分。从高校翻译专业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看,到2012年为止,已经完成翻译学相关研究的博士论文545篇,但上述博士生更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高端的翻译实践人才没有跟上。
  2. 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短缺。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周边国家已经存在语言空白点。由于翻译人才匮乏,该地区民众要了解中国,大多需要通过英文等通用语种转译相关信息,因此有关中国的新闻舆论、文化思想等内容大都是经过了英语、法语等通用语种的过滤。其结果是,中华文化核心思想被英语为主的西方话语体系所曲解和误读的部分再次放大,对于我们在话语权竞争、核心利益表达等方面造成进一步损害。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远远高于英语的语种和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当前培养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任务具有强烈的迫切性和战略性。
  对于造成“中译外”人才巨大缺口的原因,与会专家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高级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外”人才的培养难度大;二是翻译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三是社会对翻译特别是“中译外”的作用不了解也不够重视;四是经典中国文化、当代时事政治等“中译外”翻译工作的难度大、要求高、效率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激励难以满足翻译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目前高校翻译专业教育也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如依然把翻译人才放在外语人才培养框架下研究,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不强,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教学与实践和职业要求不衔接等,使翻译本科或者硕士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翻译特别是“中译外”方面的实际要求。
  从战略高度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如何解决“中译外”高端人才缺失问题,周明伟表示,中国翻译研究院将主要围绕话语体系的建立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展开工作,并明确把“中译外”高端人才培养提到重要位置。他说,要建立一支翻译国家队,把翻译工作和翻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战略性的工作,从国家层面进行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通过策划国家级翻译项目凝聚高端翻译人才;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话语字库和权威的发布机制,不断提高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水平与能力;进一步丰富翻译资源,扩大翻译人才队伍,整合国内外“中译外”力量。
  与会专家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安排。
  从教育第一个环节开始,从教育资源的安排、学科的设置、重大国家级翻译项目的策划、翻译事业与翻译产业的规划与管理、翻译水平评价体系与权威发布等入手,在国家层面进行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2.加大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
  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大对事关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事关经典中华文化与文明翻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建立并完善经典中华文化与当代中国时政用语字库和权威的发布机制,不断提高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水平与能力,为提高翻译能力创造机制性的环境。
  3.回归人文主义外语教育传统,加强“中译外”继续教育。
  目前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式从长远来看,从根本上削弱了外语教育的本质——人文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思想致使外语教育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和实用知识,从而使外语类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其后果是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此,应加大中国文化的基本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了解、珍视与热爱。同时,鉴于高端翻译培训是我国当前急迫需要的继续教育形式,由中国翻译研究院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翻译研修学院或研修基地,每年接纳一批高端国际翻译专家研修并联合开展非通用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培训。
  4.在国家社科基金下设立对外翻译基金项目。
  在国家社科基金下设立对外翻译基金项目,采用招标机制和国际标准,鼓励海内外译者申请国家对外翻译项目,解决当前翻译人才缺乏和翻译质量下降的紧迫问题,建立起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持续机制。
  5.与海外汉学界展开对话合作。
  海外汉学和中国学的研究是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几百年来,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出版了一系列中国经典;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也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和当代文学作品。中国经典文学类作品翻译将更多依托外方翻译专家的作用,与国外汉学家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批评、讨论、互动和合作,这是当前“中译外”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解决“中译外”人才问题的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
  6.制订翻译标准和翻译评价体系。
  由中国译协组织制定适用于我国的对外翻译规范并组织发布,以向全社会提供指导性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美国翻译界的做法可供借鉴。美国有一个项目叫社会科学翻译准则。该项目由一个基金会组织包括译者、出版商、作家等三方专家,就社会科学的翻译准则进行研讨,最后出版手册,供出版单位和相关用户参考。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翻译职业和译文质量评价体系,规范行业管理,激励优秀的“中译外”译者,提高对外翻译作品的质量。
  7.组织开展全球性“中译外”人才资源调查。
  启动调研项目,对于目前国内外能够做“中译外”的翻译人员情况进行普查,包括:从事“中译外”工作的人数,有多少人对“中译外”感兴趣,他们所在的国家、从业经历等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囊括海外优秀“中译外”翻译专家的高端翻译人才数据库。
其他文献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在邢台这座灰色的工业中心经营着六家大型煤矿和几十家相关工厂。政府数据显示,邢台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冀中能源旗下的五家工厂位列国家空气污染最严重企业名单,八家工厂位列邢台空气污染最严重名单,比其他任何一家当地企业都要多。  现在,冀中能源正在采取措施降低污染。为了控制污染而又不破坏地方经济,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普遍采取了这种平衡做法。  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不
期刊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指标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登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讲台,以“滑雪”技巧作比解读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首次提出经济增长“双引擎”思路,并对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充满信心。他的这番讲话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在发生着重要的调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几近29%,对亚洲经济贡献率超过50%的中国如何应对“新常态”直接关系到世界
期刊
10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已连续三天被雾霾笼罩,空气污染严重。这是今年秋季以来首个大范围、区域性持续重污染天气,影响了华北大片地区。  北京和河北9日发布仅次于最高级别的橙色雾霾预警,采取企业停产减产、工地停工等应急措施。天津和河南发布黄色预警。城市街头带口罩的行人多了起来。多条高速公路受到较大影响。  自2012年冬季雾霾天气多次出现以后,中国民众对大气污染关注上升,中央和地方治理大气污染力度不断
期刊
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西方社交网络的全球影响力毋庸置疑,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世界主流通讯社早已在这些平台上占据了有利地形。新华社于2013年底成立专门团队,运营推特、脸谱上的新华社官方账号,全天候发布新闻信息,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并理解中国。起步虽晚,力求后来居上。  推特的新闻属性最强、信息传播最快。新华社在推特上的官方账号@XHNews是这一团队全力打造的第一个
期刊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新兴科技应用的涌现使国际国内传媒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及信息传播平台的使用日趋普遍,传播形态更加丰富,迫使传媒业纷纷变革生产组织与传播方式。新华网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新闻信息集成服务,推进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多媒体业态等战略转型,打造提供个性化、对象化、专业化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的创新平台。  一、多媒体内容集成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内容集成就
期刊
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国际传播的力度,这既是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态势下传媒市场的发展规律。从电视国际传播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目前在布局上仍存在重内容、轻渠道的问题,在主体方面则存在重官媒、轻民企的问题。本文以四达时代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其在非洲市场的渠道建设、节目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举措,探讨中资传媒企业“本土化”的策略,以及对强化我国电视国际传播能力的作用。  渠道:中国电视国际传
期刊
在中國举办的国际重大活动,对于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意义。本文以2014年秋将在北京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例,探讨如何拓展重大活动对外报道的选题,分析采访编辑的时代要求,以实现于我有利的国际传播效果。  基于新闻价值的选题要素  议程设置理论可以解释在每天众多的新闻事件中,报什么,不报什么,哪个上头条,每条报道占多大篇幅或时长。议程设置对于媒体来说就是新闻选题
期刊
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相当重要。不仅因为它与政治、外交等因素一起构成了约瑟夫·奈所定义的软实力①,更因为文化传播所包含的政治意味较隐蔽,遭遇的接受阻力较小,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子系统,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除了服务于国家整体形象,还直接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区域利益。因而,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随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意识增强成为一个趋势。本课题组
期刊
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  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  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
期刊
当今,西方传播学、文学批判、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经常使用的分析法叫“话语权”分析;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公关技巧和广告术,谁就能赢得任何形式的公共舆论战。所谓西方话语权究竟为何物,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同我们中华传统话语运用方式的异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方式方法差异  要在东西方的话语战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先理解西方话语权的理论依据。  “话语权”在东方民族的词典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