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民居营建智慧与更新策略刍议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lp5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造就了土族民居聚落独特的建筑文化与聚落特征,其中蕴含着与地域环境相融合、有效利用地域资源的传统营建模式。面对当前地域文化衰落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其传统民居的生存智慧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分析了土族传统民居聚落特征与地域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并对民居更新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新时期土族民居村落更新应注重从传统民居生存智慧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土族民居;营建智慧;更新策略
  土族传统民居庄窠(ke)亦称庄廓,是青海特有最古老、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与营建智慧。千百年来,世代劳作生息的各民族群众,面对恶的地理自然环境,创造出庄窠民居建筑类型,并一直延用至今,其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建筑艺术,成为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然而,其浓厚的地域特色民居建筑艺术,目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受新的价值观念、现代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需求的影响,当地群众世代居住的庄窠民居正逐渐被丢弃。与此同时,民居建设中呈现出盲目、无序、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趋势,传统庄窠民居所蕴含的丰富地域文化与绿色营建智慧濒临消亡。庄窠民居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何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创新”[1],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拟对土族传统民居聚落中优秀营建智慧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新时期土族民居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多元文化背景下土族源流
  土族为青海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关于土族的来源,众说不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国为吐蕃所灭。东迁的一部分吐谷浑人逐渐融合于汉族;降附于吐蕃的吐谷浑人后来又融合于藏族;而留居于故土凉州、祁连山一带、大通河(浩门河)流域、河湟(黄河、湟水)地区的吐谷浑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藏、汉、蒙古等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为今日之土族[2]。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土族共有24万多人,其中青海省18.8万多人,甘肃省2.1万人,除此之外贵州、云南、新疆、内蒙等省份仅有少量分布。青海省是土族聚居的大本营,占土族总人口的80%,其主要生活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以及同仁县等地,其中以互助最为集中[3]。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种,但其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其文字多使用汉文和藏文。受当地复杂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族群之间交流的不便,土族语言逐渐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区(图1)。青海土族所聚居的地区多为黄河及湟水河流域,文化空间处于汉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文化叠加地区,也处于中原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相碰撞交融的位置上,属多元文化集聚的敏感地区[4]。土族群众原信奉多神教,也有少数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汉、藏民族杂居,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
  2 土族传统民居聚落生态智慧
  2.1 土族传统民居聚落地域性特征
  1)聚落形态与地形地貌相融合
  青海土族居住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地区,这里属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平均海拔为2300米。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6%,根据当地习惯分为川水、浅山、脑山三种类型1)[5]。早期的土族过着游牧生活,聚落多分布在浅山及脑山地区,民居修建于山坳之中的向阳坡面,这些山坳多为河谷形成的U型山坳,以求避风、向阳、临水,同时满足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随着地势的起伏变化,民居建筑错落布置、因地制宜,村落形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村落景观结构主要由村路、沟渠、绿化、打谷场、寺院、民居建筑等构成。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寺院及宗教标志物是组成村落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村落与寺院的关系往往是以寺为中心而建村,或是依据村落关系而设寺。寺庙等重要公共建筑占据重要位置,遵循“上寺下村”的布局方式,强调宗教信仰的至高无上以及体现出对村落景观的控制。早期的自然村大多是同宗同族聚居,现在的村落中一般是十几、几十甚至上百户为一个自然村,行政村实际上是若干家族村的联合,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出聚族而居的特点[6]。从当地多民族杂居的角度看,土族聚落分布的地域形态表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聚落相对集中且密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受具有良好朝向且适宜建房的地形所决定的。(图2、3)
  2)土族庄窠民居类型及特征
  庄窠是当地汉、回、撒拉、土、藏、蒙古等民族共有的建筑形式,但受各民族文化及宗教传统的影响,土族民居具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土族庄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居住为合院式布局,每户都有一所独立的庄廓院,一般占地0.5亩左右。庭院四周为四五米高的土墙,四个墙角的顶部,各置一颗白石头,表示安神和避邪。土族善于筑墙,庭院围墙都比较高,而且墙面光滑整齐,围墙筑成后,再用白土草糠和泥抹光[7]。院落平面布局多为一合院、二合院、三合院不等,有条件的家庭也有四合院。土族庄廓院选址,优先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有利地形,院落布局一般坐北向南,也有坐东向西。庭院中央一般都立一根嘛呢旗竿并带有经幡,门顶上也立一根较低的嘛呢旗竿,宗教色彩浓厚。每户庭院中央设“中宫”,形状为一座四方宝瓶台,其地下埋有宝瓶,上面靠主房的方向,设一尊煨桑炉,每逢初一、初八、十五的清晨,都要煨桑敬佛,香烟燎绕,满院飘香。大门设置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一般朝向神山或寺庙的方向,所以在院门平面形态上往往出现倾斜灵活的特点。
  土族庄廓外观质朴,但大门及房屋檐口却装饰精美丰富。正房的装修在用料、装饰规格上格外讲究,比其他房屋要精美细致一些。正房明间安四扇格子门,次间、稍间各安花格支摘窗,窗下砌砖雕槛墙。前檐木雕装修精美,内容有牡丹富贵、寿山福海、暗八仙等,支摘窗也有多种图案,如步步锦、八卦套等,很有地域特色。在正房内,经堂是不可缺少的空间,卧室以土炕取暖。青海的气候干燥,木材不易腐触,一般装饰木料不刷彩色油漆,而是以木材本色为主,在其表面涂以清漆,体现出土族质朴大方的建筑装饰特点。   2.2 土族传统民居聚落的地域适应性
  1)对地形地貌的适应
  土族聚落多分布在平均海拔2300米的山区,周围地形复杂、群山绵延、河谷纵横。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顺从地形地貌规律,以及充分利用自然潜力与周围环境条件,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居住在山区的土族民众往往把村落建在河谷附近地势较高且向阳的平缓坡地,一方面近河用水方便,另一方面有利于抵御严寒和风沙。对地势较陡的地理位置,采用台地处理方式,院落外观呈阶梯状,聚落的整体外观体现出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的形态特征。而农业生产用地处在河谷地的上端,这里日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对气候的适应
  为适应当地严酷的气候条件,抵御寒冷、风沙的侵袭,民居平面形状多为“—”、“﹃”形,这种平面形式可最大化增加房屋的采光面,以利于冬季采暖。庄廓在建造时,通常是先打院墙后盖房,即先用当地丰富的黄土打筑或用土坯砌筑成高大厚重的院墙,称“庄墙”,庄墙底部厚,向上渐薄,墙顶一般高出屋面40—50cm,具有防风沙、防盗的功能。整个墙体稳重坚实,具有热稳定性和防潮性,是天然的保温材料。整个庄廓围墙除了大门以外,不开其他孔洞,所有房屋均向内院开设门窗,从气流、热辐射分析看,它就像一个大的蓄热器,具有较好的防寒保温效果。内院式的布局既利于防风防盗、采纳阳光,又符合土族较为封闭、内向的生活观念。
  3)对地域资源的适应
  土族建房材料多为黏土、木材及少量石材,这与当地特有的地域资源环境分不开的。聚落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这里生土资源丰富,为庄廓的建造提供了经济实用的建筑材料,其次村落多位于河谷川道地区,河道中大量冲刷的卵石,为建造房屋基础及庭院铺装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原料。可以说传统民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石、木等自然资源,最大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特性,并采用极为简洁经济的建造方式,形成了土族民居鲜明的建筑特点。土族民居建筑材料的选取是地域气候特征、地质状况、植被分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出民居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
  3 传统民居聚落更新策略分析
  传统聚落是一个在没有人为规划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达成良性平衡,自发生成与完善,动态稳定的生态系统。聚落的营建自觉地利用地方性的资源环境条件,采用适宜可行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营造出与自然和谐、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地域生存智慧。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组成部分的土族,其优秀的民居建筑文化需要传承、发扬和创新。
  土族新民居的更新涉及到经济状况、地域资源利用、宗教文化观念、生活模式以及建造方式等自然与人文的诸多方面,对于新时期土族特色民居的营建策略,应在重视分析和挖掘传统民居生存智慧,同时结合当前绿色建筑技术成果,传承传统民居优秀营建技艺,建立一条适应当地特殊地理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特色的建设模式。(图3、4)从中观尺度的村落规划再到小尺度的建筑单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统一规划,分区建设,突出时代特色
  对土族聚居的青海河湟地区民居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进行统一规划,明确不同地域环境的民居建筑风格。对青海省互助、民和、同仁三县不同方言区,要有针对性的村落整体规划和民居建筑设计。三个方言区的地理环境与风俗有所不同,其民居的建造方式与建筑装饰也有区别,因此在新民居建设中有必要加以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在城郊和农业地区民居建设中,要针对两者不同的生产生活状况,指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对于城镇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应控制在政策规定的面积以内,建筑风格在继承传统民居的基础上,顺应当地农民实际生活需要,建筑形式趋于简约。农业区村落环境各有不同,在民居建设中应根据乡村的具体自然地理环境,结合地形有针对性进行设计,从具体村落选址到周围环境进行统一规划,实现聚落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3.2 弘扬建筑文化,创造优秀特色农宅
  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该地区特殊的气候、自然环境,而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则奠定了这一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赋予了土族民居独特的生动面貌。由于种种原因,土族民居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也没有发挥出土族民居应有的魅力,民居建筑特色不明显,村落景观未能引人入胜。如何从传统民居“形”与“神”的建筑内涵中提取营养,寻求“新”与“旧”功能上的结合,是土族特色民居建筑创作的重点。首先,在民居平面上要传承合院式布局形式。如前所述,合院式有利于避风防沙及蓄热保温,这也是庄窠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显著特点。第二,屋顶形式可采用平屋顶或缓坡屋顶。青海东部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地区,其年平均降雨345.4毫米[8],降雨相对较少,屋顶形式宜采用平屋顶,益于群众晒放粮食及节约建筑资源。第三,建筑色彩应与地域环境相融合。土族庄窠色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黄色,这与地区黄土地理环境相协调;另一种是白色,这多是与宗教信仰有关,或是表示民居中有出家的喇嘛在此居住,以上两种色彩分别体现出地域建筑材料与宗教文化风俗在建筑色彩中的表现。
  3.3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体现农户的主体地位
  2011年青海省政府启动了“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危房改造及游牧民定居点等工程[9]。当地农牧民建房积极性很高,农户们广泛的进行了旧房改造和新房加建,其中不免出现建筑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差,民居样式杂乱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新民居建设不可能再沿用传统的居住模式,但传统民居更新模式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趋向在民居建设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土族具有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与建筑艺术,在民居空间布局中常见有佛堂、庭院中宫、畏桑炉等功能空间,其聚落常见有晒谷场,这些多为土族非物质民俗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物质载体,从民族文化传承角度看,其对新民居营建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在新民居建设中应发挥农户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户参与民居设计,尊重民居自主建造的客观规律。传统乡土民居可以说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当地当时文化的一种记录和自然反映,它传承和延续了几代人的技艺和建筑思想。在民居更新过程中应站在居住者的立场上,在充分调研、了解居民居住意愿的前提下,以一种引导的方式,让村民参与规划、设计、选材、建造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乡村建设才不会停留于美学层面的景观整治与改良,让民居建筑与村民生活方式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获得内在的联系与统一。   3.4 继承传统生土建筑生态特性,更新传统住宅
  传统土族庄窠民居是生土建筑,其采用土坯、土夯等作为建筑的维护结构,屋顶也是采用木料和草泥组成,墙体厚实且带有下宽上窄的收分,民居整体外观古朴敦厚。生土建材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的生态特性,同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经济实用,是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地区居民广泛采用的建筑材料。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当地匠人最大程度的发挥了生土材料生态特性,并与木材、石材等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诸如土木结构、土石结构成熟的营建技艺,其中也蕴含着有效利用地区建筑资源、节能减少污染等丰富的营建智慧。虽然生土材料的抗弯、抗剪、抗折强度较低,致使生土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但有一些生土建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摇撼,依然完好无损,说明只要设计合理,构造措施得当,生土结构一样能够满足抗震要求。发掘整理优秀的生土建筑与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生土村落,改造与更新传统的生土村落,发展地域文化精华,依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民居更新过程中,一方面要着眼于当代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满足日益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成果的结合,提升传统民居营建技艺,实现土族庄窠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3.5 新能源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木材等建筑资源匮乏,商品能源供应严重不足,但青海省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地区太阳能年辐射量在5850mJ/(m2?a)以上,属于太阳能资源全国一类、二类地区。在如今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太阳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利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采取保温墙体维护结构的被动式太阳房,可有效减少能耗,增加居住舒适度[10]。值得肯定的是太阳能阳光间已被当地群众广泛接受,但是,新建阳光间缺乏技术指导、样式杂乱,与传统民居建筑艺术极不协调,出现“新”材料与“旧”的建造技术并存,两者之间突兀缺乏有效衔接。原因在于,面对工业化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传统技艺处于一种无从应对的困境。对此,应采用地方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技术进行整合,把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与民居传统营建智慧有机结合。把当地普遍采用的太阳暖廊、节能热炕、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利用与特色民居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有效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保持传统民居的地域民族特色,在实现低碳环保理念的同时展现土族特色民居的时代特征。
  4 结语
  如今,受新的价值观念、现代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需求的影响及新技术新材料建造方式带来新建民居与传统文化的分离,土族民居的传统特色及建筑文化面临着衰落与消亡的危险。发掘整理土族传统民居与地域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智慧,以及土族建筑文化与当今生活模式的交汇点,从而科学指导新民居建筑创作与建设,是目前青海新农村建设中的迫切的课题。
  注释:
  1)根据青海当地习惯分为脑山、浅山、川水三种类型。脑山一般在河、湟支流的源头山区,海拔2800m以上,地形复杂,有高山陡坡,峡谷平滩。浅山地处河、湟各支流中、下段的两岸丘陵沟壑地带,海拔1800-~2800m,多为荒山秃岭,沟壑纵横。川水在河、湟中、下段的河谷阶地和滩地,海拔1650--2650m,地势比较平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7:276~277
  [2]马成俊 贾伟. 青海人口研究[M] .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07:120~121
  [3]祁进玉. 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9
  [4]王昱. 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12:41~42
  [5]李育材.退耕还林技术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10
  [6]秦永章.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刍议[J].青海民族研究, 1996(1):75
  [7]梁琦.青海少数民族民居与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51
  [8]青海?海东行署:http://www.haidong. gov.cn
  [9]青海省人民政府 中国社科院.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总报告[R]. 2010.95~96
  [10]李现辉 郝斌. 青海藏区农牧民被动太阳能房模拟分析与评价[J]. 暖通空调,2011.08:72~7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日趋扩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逐年增多,而重点工程的档案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日益增多的局面,本文结合泉州市城建档案管理及其重点工程档案的具体工作,阐述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档案的特点。指出了当前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档案管理  重点工程档案是指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直流电法在水热型地热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外业工作中要注意事项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水热型地热;直流电法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公路交通行驶舒适性、安全性和质量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标准、工艺复杂度、工程施工环节的衔接性等也都随之而逐步提高,如此一来便导致了道路施工难度系数的增加,给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下面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阶段  1.公路规划阶段过程中质量
期刊
【摘要】阐述了某地区软土分布情况、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详细分析了软土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供同类软土分布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参考。  【关键词】软土;欠固结;自重应力;附加压力;固结沉降;负摩阻力;地基处理;排水固结法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业占GDP比重进入加速上升期,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现代化、规模化。但是建筑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我国在质量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常见问题和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进行讨论。  【关键词】建筑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一、绪论  改革开放几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地的土建工程
期刊
【摘要】目前的建筑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其成本控制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本文简要的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问题作出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对建筑工程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建筑施工的成本是涉及到建筑项目的全过程的,从一开始的设计和招标直到后来的施工和竣工阶段,都是与施工的成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无处不是在分阶段和时期对于工程的目标成
期刊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能有效防止触电和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本论文就目前在建项目施工用电安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并总结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关键字】建筑工地;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扩大,建筑施工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由于安全管理的不规范,施工中大量工伤事故频频发生,使国家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工人的人身
期刊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控制;费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我国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
期刊
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有效组织活动,以及与造价管理功能相关的有机群体。它是工程造价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造价管理部门的统一。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属于微观管理的范畴。设计单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等按照业主或委托方的意图,在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阶段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通过限额设计等手段实现设定的造价管理目标;在招标投标工作中编制
期刊
1 工程概况  新疆兵团机关综合楼工程为高层建筑,综合办公楼,其中,建筑高度为80.1米;地上19层,地下2层主要为停车库、设备用房。本工程电气施工范围为:动力配电及照明、人防照明、防雷及接地系统、所有弱电系统的管线预埋及金属线槽、桥架安装。本工程给排水施工范围为:室内给水系统,室内排水系统,室内水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水喷雾系统、雨水系统、及空调冷凝系统。  2 给排水施工措施  2.1 给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