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隔筋膜瓣及提上睑肌与额肌瓣吻合悬吊矫正重度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qiuli8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整形美容外科的常见病,上睑下垂不仅导致视力下降,影响美观,同时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采用合理的方法矫正上睑下垂是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上睑下垂的矫正是通过提高下垂的上睑,恢复其生理功能及正常睑裂高度,可以防止弱视,改善容貌等。目前针对上睑下垂的矫正方法多采用额肌瓣悬吊,临床效果较满意,但临床工作者对其术后远期效果稳定性存在争议,有形态不美观,睑外翻、易发生额肌瓣撕拉断裂复发等不足。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笔者采用眶隔筋膜瓣及上睑提肌瓣与额肌瓣重叠缝合悬吊方法对我院30例重度上睑下垂的患者(39只眼)进行矫正,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男性14例,女性16例,单侧上睑下垂21例,双侧上睑下垂9例。年龄在20~65岁,平均年龄:(35.7±3.5)岁。本组不包括合并眼球上转肌麻痹等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1.2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面容及上睑重睑线设计切口线,局部浸润麻醉,沿上睑重睑线切开皮肤、皮下,去除部分切口下方眼轮匝肌,裸露睑板及眶隔膜,在距上睑板上缘10mm处横行剪开眶隔,去除多余的眶隔内脂肪,根据患者眼部形态设计上睑缘弧度,打开眶隔,制作宽约15mm的舌形眶隔筋膜瓣。在眉下做一长约15mm辅助切口,分离皮肤组织,暴露眼睑,沿额肌表面及骨膜浅层分离至眉上15mm处,剥离片状额肌至游离状不剪开,经眶隔内隧道,将额肌瓣插入眶隔筋膜瓣与提上睑肌之间的结合部,使眶隔筋膜瓣、额肌瓣、提上睑肌三者重合并做褥式缝合,调整上睑缘位置及弧度形状使其平视时位于角膜上缘1~2mm或较健侧高1mm,按重睑术缝合皮肤,患眼给予抗生素眼膏内涂,凡士林纱布加压包扎。术后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3天换药,6~7天拆除缝线。嘱患者避免辛辣食物刺激,2周内避免过力抬眉和闭眼,3周后渐行功能锻炼。
  1.3 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林茂昌上睑下垂术式评价标准将术后效果分为三级:①良好:上睑下垂矫正,患眼自然平视时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上1~2mm,重睑及睑缘弧度合理,自然美观,术后3个月无明显睑裂闭合不全等功能障碍;②好转:上睑下垂较术前明显改善,上睑缘于瞳孔上缘上1mm以上,重睑形成,睑缘弧度较自然。③无效:上睑下垂未得到矫正,上睑缘于瞳孔上缘以下或与术前相比未见改善。总有效率=良好+好转/总患眼数×100%。
  1.4 结果:30例患者(39只眼),术后随访3~6个月,31只眼矫正效果良好,6只眼好转,2例患眼矫正不完全,经二次手术修复得以矫正,总有效率达94.8%,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典型病例治疗前后见图1。
  2 讨论
  2.1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病理学及手术原理:先天性上睑下垂主要表现在上睑提肌纤维苍白、萎缩,提肌复合体退化纤维化及横纹消失等。提上睑肌缩短术主要原理是缩短上睑肌加强提上睑肌肌力,通过提上睑肌收缩产生的牵引力上提下垂的上睑,增大眼裂,扩大视野,恢复生理功能,对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对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往往采用额肌瓣悬吊术,将额肌瓣直接缝合于睑板前筋膜组织或睑板上缘的上睑提肌腱膜,利用功能良好的额肌收缩产生的牵引力悬吊上睑使下垂的上睑具备提升的功能从而调整睑缘处于正常位置。既往研究发现,额肌瓣悬吊术后由于重睑形成不稳定而出现睑缘与重睑线弧度不自然,存在固定组织因牵引力量过大撕脱、破裂导致上睑下垂复发等,而且睑外翻、睑球分离机率较大,为克服以上缺点,笔者采用以上两种方法优势结合的眶隔筋膜瓣及提上睑肌与额肌瓣吻合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临床矫畸总有效率达94.8%,且无复发,疗效满意。
  2.2 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一些情况
  2.2.1 采用提上睑肌与额肌瓣吻合悬吊矫正重度上睑下垂不仅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并且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为方便直视下形成额肌瓣,在眉下方做15mm的切口,此种方法便于操作,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几率,防止血肿发生,同时也避免了对周围神经、血管组织的直接损伤,减轻患者痛苦及心理恐惧;因操作过程省略了提上睑肌腱膜与Mu ller’s肌瓣分离步骤,这样既保证了额肌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保持了水平方向的连续性,又简化了手术过程。减少术后血肿和水肿发生机率,便于患者恢复。也可避免了部分患者因提上睑肌腱膜或Mu ller’s肌发育情况不良或过于薄弱,在分离过程中出现提上睑肌腱膜或№llet’s肌瓣撕裂等而导致复合肌瓣张力低下、悬吊不牢固等情况的出现嘲;同时,由于眶隔筋膜瓣、额肌瓣、提上睑肌三者重合的褥式缝合使悬吊上睑的作用更加牢固可靠,不易出现因张力过大导致组织撕裂、破碎的现象。
  2.2.2 提上睑肌与额肌瓣吻合悬吊在保留提上睑肌与上睑板的正常连接结构的基础上采用额肌瓣、眶隔筋膜瓣及提上睑肌重叠吻合固定,大大减少了上睑成角畸形、睑球分离、内翻倒睫等情况发生机率。
  2.2.3 为保证重度上睑下垂矫正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保持远期效果的稳定性,降低复发率,采用提上睑肌与额肌瓣吻合悬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考虑到术后患者上睑皮肤牵拉会导致重睑变宽,手术切口设计应使重睑宽度略窄,约5mm;②眶膈筋膜瓣、提上睑肌与额肌瓣褥式缝合时要确保既不能过浅导致脱落,又不能过深穿透睑结膜;③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后,可试验性用眼科有齿镊提拉眶隔筋膜,根据患者上睑提肌发育情况、肌肉厚度、肌力及患者眼裂大小,调整上睑缘位置及弧度形状使其平视时位于角膜上缘1~2mm,这样可以避免术中因外力牵拉使额肌收缩痉挛而导致上睑悬吊的位置与原有设计偏差,远期效果则可避免术后因额肌瓣长期受牵拉过度拉伸组织断裂失去对上睑悬吊作用致睑上缘位置下移甚至复发;④为了保持远期效果稳定性,避免因过度牵拉出现悬吊固定组织脱落或断裂导致上睑下垂复发,在制作眶隔筋膜瓣时不可过分损伤原有的筋膜纤维组织以保证眶隔筋膜具有足够的厚度承担牵引悬吊的力量;⑤术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对周围眼睑皮肤血管,泪腺及神经等造成损伤,止血应彻底,术后加压包扎,防止血肿、淤血形成影响患眼手术效果及恢复;⑥术后早期个别患者会出现暂时性眼睑闭合不全,不影响日常生活,1~2个月后可自行恢复,期间嘱患者注意保护角膜,防止角膜溃疡;⑦2周内避免过力抬眉闭眼,避免撕脱缝合处组织,3周后开始功能锻炼,逐渐进行。
其他文献
目的:用Er:YAG激光照射和酸蚀剂分别处理牙釉质表面,观察其表面的形态学变化,评价Er:YAG激光照射和酸蚀剂处理对牙釉质与VITA MarkⅡ瓷块间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正畸拔除的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Matrix extracellular phosphoglycoprotein,MEPE)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在体外的矿化能力的影响,从而了解该蛋白在牙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培养获得人牙髓细胞,实验组中使用的MEPEs的浓度为100μg/L。通过Von kossa染色观察MEPE对人牙
目的:对比研究常规剂量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雌二醇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化生成血管的促进作用。方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EPCs,与基质胶混匀后注射到9只裸鼠双侧下腹部,另设2
目的:探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面颈部瘢痕范围,采用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选用500~600ml扩张器置入胸三角区,经2~4个
目的:通过对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研究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唇腭裂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统计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1386例唇腭裂患者,分别从
目的:本实验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并采用异体异位移植方式,探讨外来因素对移植物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制备明胶一硫酸软骨素一透明质酸及明胶一陶瓷化骨多孔
目的:评价前牙美容修复联合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前牙缺损、缺失或牙列间隙的患者,制订出正畸和修复的综合性治疗方案,首先行正畸固定矫治术,再进行治疗修复。结果:68
目的: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RGDS)对人牙周膜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RGDS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于牙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固相结合分析等方法,观察R
[摘要]目的:探讨耳后入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的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对31例腮腺下极浅叶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15例,沃辛瘤1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脂肪瘤2例,淋巴管畸形1例)患者,采用耳后入路行腮腺区域性切除。结果:全部患者的腮腺病变被完整切除,切口愈合良好,无面神经下颌缘支麻痹,无涎液潴留、涎瘘发生及Frey征出现。经6个月~5年(平均26个月) 追踪复查,肿瘤无复发,切口瘢痕隐蔽, 美容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粘结技术已成为现代牙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牙科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粘结技术的临床应用实现了微创修复的目的,满足了患者和医生的共同期望,现就1例粘结修复的个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某男,26岁,某公司职员。主诉:要求修复上颌缺失牙。现病史:患者因上颌两侧尖牙缺失,影响美观,即将拍摄婚纱照,前来就诊要求修复缺失牙。既往史:患者9岁换牙时在某诊所将双侧恒尖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