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故事中穿越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yygyds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科学史的价值?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大量阅读文献。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科学史的意义和价值:迪昂的观点》《国小自然科教师对科学史融入教学之态度的晤谈研究》《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方式和策略》,它们对我开展科学史的教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文献阅读与思考,我开始针对现在所使用的首师大版教材(1-8册)进行梳理。凡是涉及科学史的内容,我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价值优先、少而精的原则呈现给学生。以《光的传播》(首师大版第6册第10课)一课为例,本课的具体概念是在同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建构科学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感受光的传播现象。通过关灯、开灯,让学生感受并观察光传播的路线,从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见到的光传播的事例。我还指导学生通过小孔板、软管等进行实验设计,初步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后,从小孔板引出古代的一个求画故事。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使用蜡烛完成小孔成像实验并思考其中的原理,一方面将此作为一种实验证据;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知识概念,体会科学史的认知价值;同时,让学生从古人研究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在这节课上,我更期待学生能在课堂之外有新的研究或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现象。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法经历了两年的教学尝试,我反复修改,精简内容。通过课后随访,我了解到学生对小孔成像故事及实验印象非常深刻,思维也不断深入。有的学生还建议我把那个古代求画的故事做成动画让它更有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课后自己主动做了小孔成像装置。这些反馈,证明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学习非常感兴趣。当把自己的实验方法与古代科学家的方法对比后,他们更加佩服古代科学家的做法。当得知小孔成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发现时,他们用掌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人的崇敬和自豪。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将科学史融入到教学中的做法。
  学习《光的传播》一课时,学生听了故事,又进行了实际验证,可谓“穿越”了一把。这之后,学习《大气压力》一课时,一开始我就用科学史带领学生进入科学课堂,告诉他们马德堡半球实验核心的方法就是减少半球里的空气,达到真空状态。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知道有一位热衷科学研究的市长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科学,长大做了市长也依然痴迷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从故事中明白了:减少半球里的空气可以感受到一种力。然后让学生使用这样的方法找找这种力,并思考原因。当学生找到这种力后,在自己体验大气压力大小的基础上,再回到科学故事中的现场,了解到大气压力其实很大,当年的半球需要16匹马才能分开。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气压力的应用进行科学解释。
  上面两节课的研究,让我对前期学习的科学史文献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充分考虑了教学实际情况,并没有完全照搬文献中所提到的教学策略。在研究过程中,促使我对科学史的敏感程度提升了,凡是阅读一些相关专业的科学史后都能有意识地积累,比如关于摄氏、华氏温度计的相关科学史等。我还主动购买一些科学史书籍,进行阅读积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梦溪笔谈》《科学的历程》《世界著名科学家传略》。从教师角度而言,这也是提升自己科学素养的一个途径。这样会在教给学生科学概念的同时,能给学生呈现概念背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或者科学发展的进程,体现知识的源,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概念的表层学习。
  我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强的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趣味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科学学习思维发展。在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实现了趣味性和思维性的统一,学生对科学故事中的“穿越”会更情有独衷。
  □ 编辑 吴君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师生通过积极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以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为前提,阐述课堂中如何体现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与学”新课程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新颖、和谐的交互情境  当前,生物学科学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方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备受关注。目前,中学教学中关于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探究性实验内容繁多,课时有限,教学时间紧张;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学生充分思考,多数探究流于形式;资源不足,技术支撑不够;注重探究结果,对探究过程的关注虽有提高但仍不够;教师指导有限,学生能力有限,难以进行完整的自主探究。基于以上问题,我组织本校物理教师进行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求知欲强、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同时情绪化倾向、逆反心理又十分明显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情感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会议桌的下方传来了来电提醒的单调声音,有新的天气预报传过来. 通常这不是气候科学家的业务,但是现在他们也拿起电话查看:明天有雪,这对于2月初的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来说并非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因此,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通过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并利用分类归纳、拓展教材内容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复习,巩固提高。  用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学艺术,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运用教材情境图。
高校中的 “两课”教学应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现状,不断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优化教学中,应做到:明晰思路,加强“两课”教学的整体理念规划;注重实践,设计各具特
如何引领教师一起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又如何辐射到全体?当了教研员以后,这些问题每天都纠缠着我。一位从事多年教研工作的老教研员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学会在工作中沉淀自己,在寂寞中充实自己。”  做教研工作,就是和一线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战斗。所以在工作中,我乐于和教师面对面地备课、磨课、交流。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多种活动,变教研活动的讲座模式为活动
课改以来,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成为中小学校的重要工作。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支撑有理念也有经验,尤其是教学经验对于研究型教师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教师教学经验的表现、形成及提升等进行探讨。  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是一个过程,是教师主动发展、力求突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完成形成、固定到升华的转化,同时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关键途径。  我曾在一所农村初中校进行校本教研的指导,
2008年6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承办的社区教育与老年社会工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市老龄委员会副
为了指导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与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的杂交育种工作, 利用筛选出的16对微卫星引物, 比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