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无限光荣的历史使命。新课程对数学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强国的战略需要,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结合当时正临近母亲节,设计了一节有关节日礼物的包装设计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带来礼物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材料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可利用小组合作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创新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在行为上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们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1.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为例,它们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从而主动的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对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倒过程中推倒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
3.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要善于扑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等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是激发创新热情的手段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差缺补漏、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一)独立思考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主体主动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判断。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决定研究方向、选择解题方法,独立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
(二)合作交流
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受到有益的启发。教师不能只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的结果,更要重视合作性学习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学校要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合作和讨论中相互彼此了解,不断反思。学生要善于对其他同学的建议进行综合分析,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合作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使学生产生学习愉快感和创新热情,促进他们以后更认真地学习,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总之,无论是小学还是其他年级的数学教育中,都应该根据整个教学的特点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学的更好,并且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小学是所有学习课程的开端,所以,创新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更应该得到重视,要从头抓起才能够能有效的改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创新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强,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70-71.
[2]李士芳.探析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实现教学创新[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8):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结合当时正临近母亲节,设计了一节有关节日礼物的包装设计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带来礼物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材料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可利用小组合作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创新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在行为上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们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1.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为例,它们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从而主动的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对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倒过程中推倒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
3.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要善于扑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等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交流是激发创新热情的手段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差缺补漏、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一)独立思考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主体主动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生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判断。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决定研究方向、选择解题方法,独立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
(二)合作交流
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受到有益的启发。教师不能只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的结果,更要重视合作性学习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学校要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合作和讨论中相互彼此了解,不断反思。学生要善于对其他同学的建议进行综合分析,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合作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使学生产生学习愉快感和创新热情,促进他们以后更认真地学习,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总之,无论是小学还是其他年级的数学教育中,都应该根据整个教学的特点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学的更好,并且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小学是所有学习课程的开端,所以,创新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更应该得到重视,要从头抓起才能够能有效的改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创新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强,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70-71.
[2]李士芳.探析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实现教学创新[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