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朝石刻,尤其是南朝的陵墓石刻,是我们阅读六朝历史、宣传六朝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其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珍宝。因历史或人为的影响,许多六朝石刻正慢慢消失,所以我们对石刻现状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设置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就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六朝石刻遗存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措施加以研究,以考察六朝石刻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总结六朝石刻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六朝石刻;陵墓石刻;保存现状;保护措施
一、石刻的分布与保存现状
六朝石刻主要是指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帝王、贵族陵墓两旁的石刻,也称“南朝陵墓石刻”。按地区划分,现存的六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的栖霞区和江宁区,镇江的丹阳市和句容市。南京原址保存的石刻共19处(栖霞区11处,江宁区8处),其中墓主人可考石刻共12处,陵墓石刻佚失4处(栖霞区2处,江宁区2处),狮子坝南朝失考墓石刻2016年被盗[1];镇江原址保存的石刻共13处(丹阳12处,句容1处),其中墓主人可考的共8处[2]。现将六朝陵墓石刻共45处统计如下:
(一) 南京地区六朝陵墓石刻
1.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炼油厂小学内,现存一对石辟邪,一无首小石辟邪;
2.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墓前神道石刻现存3种8件,东西对立,依次为一对石辟邪、一对石碑(现仅存二龟趺,一残碑)、一对石柱(东石柱仅存柱座,西石柱上覆盖已无存,盖上小石辟邪现存南京博物院)、一对石碑;
3.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西社区公园内,现存石避邪四只(一辟邪破损严重,仅存跨部,一辟邪无首,身旁两只小辟邪,均已残),一石碑,一石龟趺座;
4.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西社区公园内,萧憺墓石刻旁,现存一对石辟邪;
5.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十月村农田中,现存一石辟邪(臀部残),一神道柱(另一件残辟邪埋于神道柱南地下);
6.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南朝梁):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则路,萧宏石刻公园内,现存一对石辟邪(西辟邪仅存残块),一对石柱(东石柱原断为数截,后修复),一对龟趺,一个石碑(东石碑已佚,仅存龟趺半埋土中);
7.梁南平元襄王萧伟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尧化镇(北家边)仙新路北段路边,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弓箭玻璃制造公司西北侧小公园内,现存二残石柱(一断成数截倒在地);
8.梁新瑜宽侯蕭暎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北董家边,现存一残石柱;
9.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南朝陈):位于栖霞区甘家巷东南狮子冲山脚下,现存麒麟、天禄各一(亦说二石麒麟);
10.徐家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栖霞区太新路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厂内,现存一石柱;
11.神像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栖霞区甘家巷南汽修厂内,现存一残龟趺座;
12.狮子坝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栖霞区马群镇狮子坝社区旁菜畦中,佚失,原一残石辟邪;
13.张库村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栖霞区尧化街道仙林农牧场张库村农田中,在萧宏墓的西侧,佚失,原一对残石柱;
14.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南朝宋):位于江宁区麒麟镇麒麟铺村,现存一对石麒麟;
15.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江宁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内,现存一对石辟邪,一对石柱;
16.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南朝陈):位于江宁区上坊镇石马冲,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17.后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麒麟镇晨光社区后村,现存一残龟趺座;
18.方旗庙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建中村石刻湖公园内,现存一对石辟邪(其一残);
19.侯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上坊镇侯焦路,现存一对石辟邪,一石柱;
20.宋墅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上坊镇月华路,现存一残石柱;
21.耿岗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上坊镇望溪路,现存一残石柱(另一石柱藏于江宁区博物馆内);
22.灵山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宁区麒麟门东北灵山,佚失,原一小型石辟邪;
23.官塘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宁区淳化镇西南官塘,佚失,原一石柱(载于朱偰先生之《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24.东善桥南朝失考墓石刻:发现于于江宁区东善桥,原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内,现藏于六朝博物馆内,现存一残石柱;
25.麒麟山庄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宁区麒麟山庄,现藏于江宁区博物馆内,现存一残石辟邪;
26.马家店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雨花区铁心桥马家店附近田野中,现藏于南京市白马石刻公园内,现存一残龟趺座(另有一南朝墓门);
27.太平村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燕子肌太平村,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内,现存一残石辟邪;
28.蒋王庙南朝失考墓石刻:发现于玄武区蒋王庙明岐阳王陵园,原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内,现藏于六朝博物馆内,现存一残石辟邪;
29.卞壸墓碣: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工作区,现存一石柱(由一南朝失考墓石柱磨平改制而成)。
(二)丹阳、句容等地区六朝石刻
1.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胡桥北狮子湾,现存麒麟、天禄各一(一头部缺失);
2.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前艾田家村附近,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3.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仙塘湾附近,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4.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一残); 5.金家村南齐失考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金家村,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6.水经山南齐失考墓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埤城镇水经山村东南,现存一对石辟邪;
7.烂石弄南齐失考墓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烂石弄北,现存一对石辟邪 (一严重残缺);
8.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一对石辟邪,一对石柱,一对石龟趺座,六块方石;
9.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一石辟邪;
10.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一残石辟邪;
11.陵口南朝陵墓石刻:位于丹阳市陵口镇萧梁河两侧,现存麒麟、天禄各一(麒麟缺四足);
12.三城巷失考墓石刻(一):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与萧衍墓相邻,现存一对残石柱;
13.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南朝梁):位于句容市石狮沟村,现存一对石辟邪,一对石柱;
14.赵家湾失考墓石刻: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内,原存一对石麒麟,已遭破坏,只剩残块;
15.三城巷失考墓石刻(二):原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藏于丹阳市天地石刻园内,现存一石辟邪;
16.苏州东吴博物馆南朝失考墓石刻:原址不详,现藏于苏州东吴博物馆,现存一石辟邪。
二、石刻现状原因及保护措施建议
六朝石刻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其加速消亡的原因主要是自然、人为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自然原因主要是与环境和气候有关,部分石刻长年在潮湿的农田中,有的还在池塘中浸泡;酸雨、风蚀、冻融等也会对石刻造成破坏。人为原因则是由于人为破坏,部分石刻被涂上墨迹,在石刻上写“到此一游”,或用硬物刻画,或砸毁炸毁,大众对六朝石刻的保护意识淡薄,这点也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见一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也是破坏六朝石刻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石刻在农田或居民区里,保护措施不当,许多居民在石刻周围倾倒垃圾,部分石刻周围施工,成为建筑工地。针对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及石刻现存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六朝石刻的保护宣传
笔者设计了南京六朝石刻的现状与保护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实地调查和网上调查,于南京图书馆发放了200份纸质调查问卷,分为A,B两种,于网上发放AB整体问卷,共有300人填写。其中,纸质版A问卷回收有效反馈为51份,纸质版B问卷回收有效反馈为51份,总体有效回收率51%;网上问卷回收有效反馈为123份,总体有效回收率41%。
在問卷中笔者设置了“您之前对六朝陵墓石刻是否有所了解”一题,其中60.0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32.52%的人表示略知一二,只有5.56%和1.63%的人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这表明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对六朝石刻知之甚少,要求我们应加大对六朝石刻的宣传力度。
关于如何加大对六朝石刻的宣传力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设立六朝石刻博物馆、博物馆单独展区或六朝石刻主题展览馆。以六朝石刻资源集中地(如栖霞地区,最好能在仙林大学城附近)为依托设立博物馆,要凸显“六朝文化”和“六朝古都”的特色[3];或在博物馆设立六朝石刻专门展区,举办六朝石刻主题文化展览,讲解六朝石刻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内涵,一方面让大众了解六朝石刻,另一方面警示大众要保护历史文物。
2.设立六朝石刻旅游专线。可以以石刻公园或博物馆为依托,与周围其他历史古迹景点相结合,形成一日游旅游路线[3],以此宣扬六朝文化,呼吁社会保护,并为古都增加历史风韵。
3.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六朝石刻。扬子时报、江南时报等多家报刊曾报道过六朝石刻的现状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六朝石刻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此种方法,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加强宣传,同时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六朝石刻文物保护。
4.建设六朝石刻遗址公园。公园式保护是石刻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在石刻原址或附近兴建公园,或者建成公共休闲场地。如萧宏墓石刻公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石刻,而且公园式保护的石刻有利于景区建设,提升公园的文化品味和观赏价值,使更多人能近距离的一览六朝石刻的风采,吸引更多人来观赏六朝石刻,了解六朝石刻,从而激发大众对六朝石刻的保护。
5.加强六朝石刻宣传教育。把六朝石刻文物保护列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容,可作为地方课程或以课外讲座等形式,向青少年宣传六朝石刻文物历史,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六朝石刻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二)保护措施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关于六朝石刻保护的问题,98.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保护六朝石刻,但是有65.85%和30.0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六朝石刻的相关保护措施,或对此仅略知一二。这表明大众虽然有要保护六朝石刻的意识,但因对六朝石刻知之甚少,所以对六朝石刻的保护问题上没有实际行动。关于“您认为该如何保护六朝石刻”这一问题,77.2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以原址保护为先、为主,对于部分石刻(如不成组残破严重、受环境污染严重且已搬离原始位置的)进行集中保护。以原址保护优先,部分石刻集中保护这一方法是笔者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的[4]。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保护措施:
1.以原址保护为先、为主,在原址基础上加盖玻璃房、棚罩、亭廊等进行“加顶防护”。根据现行文物保护法,六朝陵墓石刻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应在原地进行保护。其中加盖玻璃、棚罩或亭廊等物理式遮盖比较可行,并且较有成效。加顶保护方式不仅能避免人们乱涂乱画,而且一定程度上能阻挡风化雨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石刻的原貌。对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的石刻要加高石基,在石刻前修筑排水沟,避免积水侵蚀。 2.对于部分石刻进行集中保护,可收藏于博物馆或遗址公园中。对于一些经探明周边无依存建筑的石刻,留在原地的意义已经不大,应该从石刻艺术的角度考虑进行集中保护。可以考虑选择一处保存较好的石刻做成遗址公园,将其他符合搬迁条件的石刻迁入此处[5];或将部分石刻残件收藏于博物馆,一方面能更好地保护与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宣传六朝文化。
3.定期进行维护,专人看管与群众自发性管理相结合。如永宁陵石刻,笔者走访时,正遇到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巡视,管理人员带领我们参观石刻,并告诉我们管理人员一般每隔三两天就会来巡视一次,对石刻进行管理保护。其他地区石刻也可借鉴此种方法,由文物局或其他有关部门选派人员或聘请专人,或与村民签订协议,对石刻进行长期管理,防止人为破坏。有关部门也可联系社会组织,如文物爱好者或其他有关协会,鼓励他们自发组成队伍,对六朝石刻进行保护。
三、总结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六朝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但由于人为、自然及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六朝石刻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一定破壞,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多数石刻暴露在村庄农田中风餐露宿,“缺胳膊少腿”,社会大众对六朝石刻知之甚少,缺乏保护意识。这要求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六朝石刻的宣传,呼吁社会大众保护六朝石刻;有关部门更应该加强对六朝石刻的保护管理力度,以原址保护为先、为主,对于部分石刻进行集中保护。笔者相信,随着大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及有关部门对石刻的管理力度加大,六朝石刻作为六朝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定会为六朝古都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可.《南京东郊狮子坝—南朝石刻被盗》[N].扬子晚报,2016-09-09.
[2]杨再年.《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研究述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27(1):29-32.
[3]杨溯,卞坚.《南京地区六朝石刻保护现状的调査与分析》[J].《东南文化》,2004(2):91-94.
[4]陈西铭.《南京六朝陵墓石刻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70.
[5]朱凯.《市文物部门着手制订<南朝陵墓石刻保护规划>原址还是迁址? 南朝石刻保护方式再引热议》[N].《南京日报》,2010-04-20(B03)
关键词:六朝石刻;陵墓石刻;保存现状;保护措施
一、石刻的分布与保存现状
六朝石刻主要是指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帝王、贵族陵墓两旁的石刻,也称“南朝陵墓石刻”。按地区划分,现存的六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的栖霞区和江宁区,镇江的丹阳市和句容市。南京原址保存的石刻共19处(栖霞区11处,江宁区8处),其中墓主人可考石刻共12处,陵墓石刻佚失4处(栖霞区2处,江宁区2处),狮子坝南朝失考墓石刻2016年被盗[1];镇江原址保存的石刻共13处(丹阳12处,句容1处),其中墓主人可考的共8处[2]。现将六朝陵墓石刻共45处统计如下:
(一) 南京地区六朝陵墓石刻
1.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炼油厂小学内,现存一对石辟邪,一无首小石辟邪;
2.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墓前神道石刻现存3种8件,东西对立,依次为一对石辟邪、一对石碑(现仅存二龟趺,一残碑)、一对石柱(东石柱仅存柱座,西石柱上覆盖已无存,盖上小石辟邪现存南京博物院)、一对石碑;
3.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西社区公园内,现存石避邪四只(一辟邪破损严重,仅存跨部,一辟邪无首,身旁两只小辟邪,均已残),一石碑,一石龟趺座;
4.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西社区公园内,萧憺墓石刻旁,现存一对石辟邪;
5.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十月村农田中,现存一石辟邪(臀部残),一神道柱(另一件残辟邪埋于神道柱南地下);
6.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南朝梁):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学则路,萧宏石刻公园内,现存一对石辟邪(西辟邪仅存残块),一对石柱(东石柱原断为数截,后修复),一对龟趺,一个石碑(东石碑已佚,仅存龟趺半埋土中);
7.梁南平元襄王萧伟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尧化镇(北家边)仙新路北段路边,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弓箭玻璃制造公司西北侧小公园内,现存二残石柱(一断成数截倒在地);
8.梁新瑜宽侯蕭暎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栖霞区甘家巷北董家边,现存一残石柱;
9.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南朝陈):位于栖霞区甘家巷东南狮子冲山脚下,现存麒麟、天禄各一(亦说二石麒麟);
10.徐家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栖霞区太新路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厂内,现存一石柱;
11.神像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栖霞区甘家巷南汽修厂内,现存一残龟趺座;
12.狮子坝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栖霞区马群镇狮子坝社区旁菜畦中,佚失,原一残石辟邪;
13.张库村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栖霞区尧化街道仙林农牧场张库村农田中,在萧宏墓的西侧,佚失,原一对残石柱;
14.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南朝宋):位于江宁区麒麟镇麒麟铺村,现存一对石麒麟;
15.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江宁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内,现存一对石辟邪,一对石柱;
16.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南朝陈):位于江宁区上坊镇石马冲,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17.后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麒麟镇晨光社区后村,现存一残龟趺座;
18.方旗庙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建中村石刻湖公园内,现存一对石辟邪(其一残);
19.侯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上坊镇侯焦路,现存一对石辟邪,一石柱;
20.宋墅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上坊镇月华路,现存一残石柱;
21.耿岗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宁区上坊镇望溪路,现存一残石柱(另一石柱藏于江宁区博物馆内);
22.灵山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宁区麒麟门东北灵山,佚失,原一小型石辟邪;
23.官塘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宁区淳化镇西南官塘,佚失,原一石柱(载于朱偰先生之《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24.东善桥南朝失考墓石刻:发现于于江宁区东善桥,原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内,现藏于六朝博物馆内,现存一残石柱;
25.麒麟山庄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宁区麒麟山庄,现藏于江宁区博物馆内,现存一残石辟邪;
26.马家店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雨花区铁心桥马家店附近田野中,现藏于南京市白马石刻公园内,现存一残龟趺座(另有一南朝墓门);
27.太平村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燕子肌太平村,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内,现存一残石辟邪;
28.蒋王庙南朝失考墓石刻:发现于玄武区蒋王庙明岐阳王陵园,原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内,现藏于六朝博物馆内,现存一残石辟邪;
29.卞壸墓碣: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工作区,现存一石柱(由一南朝失考墓石柱磨平改制而成)。
(二)丹阳、句容等地区六朝石刻
1.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胡桥北狮子湾,现存麒麟、天禄各一(一头部缺失);
2.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前艾田家村附近,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3.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仙塘湾附近,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4.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一残); 5.金家村南齐失考陵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金家村,现存麒麟、天禄各一;
6.水经山南齐失考墓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埤城镇水经山村东南,现存一对石辟邪;
7.烂石弄南齐失考墓石刻(南朝齐):位于丹阳市后巷镇建山烂石弄北,现存一对石辟邪 (一严重残缺);
8.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一对石辟邪,一对石柱,一对石龟趺座,六块方石;
9.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一石辟邪;
10.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存一残石辟邪;
11.陵口南朝陵墓石刻:位于丹阳市陵口镇萧梁河两侧,现存麒麟、天禄各一(麒麟缺四足);
12.三城巷失考墓石刻(一):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与萧衍墓相邻,现存一对残石柱;
13.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南朝梁):位于句容市石狮沟村,现存一对石辟邪,一对石柱;
14.赵家湾失考墓石刻:现藏于丹阳市博物馆内,原存一对石麒麟,已遭破坏,只剩残块;
15.三城巷失考墓石刻(二):原位于丹阳市三城巷北,现藏于丹阳市天地石刻园内,现存一石辟邪;
16.苏州东吴博物馆南朝失考墓石刻:原址不详,现藏于苏州东吴博物馆,现存一石辟邪。
二、石刻现状原因及保护措施建议
六朝石刻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其加速消亡的原因主要是自然、人为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自然原因主要是与环境和气候有关,部分石刻长年在潮湿的农田中,有的还在池塘中浸泡;酸雨、风蚀、冻融等也会对石刻造成破坏。人为原因则是由于人为破坏,部分石刻被涂上墨迹,在石刻上写“到此一游”,或用硬物刻画,或砸毁炸毁,大众对六朝石刻的保护意识淡薄,这点也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见一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也是破坏六朝石刻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石刻在农田或居民区里,保护措施不当,许多居民在石刻周围倾倒垃圾,部分石刻周围施工,成为建筑工地。针对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及石刻现存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六朝石刻的保护宣传
笔者设计了南京六朝石刻的现状与保护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实地调查和网上调查,于南京图书馆发放了200份纸质调查问卷,分为A,B两种,于网上发放AB整体问卷,共有300人填写。其中,纸质版A问卷回收有效反馈为51份,纸质版B问卷回收有效反馈为51份,总体有效回收率51%;网上问卷回收有效反馈为123份,总体有效回收率41%。
在問卷中笔者设置了“您之前对六朝陵墓石刻是否有所了解”一题,其中60.0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32.52%的人表示略知一二,只有5.56%和1.63%的人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这表明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对六朝石刻知之甚少,要求我们应加大对六朝石刻的宣传力度。
关于如何加大对六朝石刻的宣传力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设立六朝石刻博物馆、博物馆单独展区或六朝石刻主题展览馆。以六朝石刻资源集中地(如栖霞地区,最好能在仙林大学城附近)为依托设立博物馆,要凸显“六朝文化”和“六朝古都”的特色[3];或在博物馆设立六朝石刻专门展区,举办六朝石刻主题文化展览,讲解六朝石刻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内涵,一方面让大众了解六朝石刻,另一方面警示大众要保护历史文物。
2.设立六朝石刻旅游专线。可以以石刻公园或博物馆为依托,与周围其他历史古迹景点相结合,形成一日游旅游路线[3],以此宣扬六朝文化,呼吁社会保护,并为古都增加历史风韵。
3.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六朝石刻。扬子时报、江南时报等多家报刊曾报道过六朝石刻的现状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六朝石刻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此种方法,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加强宣传,同时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六朝石刻文物保护。
4.建设六朝石刻遗址公园。公园式保护是石刻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在石刻原址或附近兴建公园,或者建成公共休闲场地。如萧宏墓石刻公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石刻,而且公园式保护的石刻有利于景区建设,提升公园的文化品味和观赏价值,使更多人能近距离的一览六朝石刻的风采,吸引更多人来观赏六朝石刻,了解六朝石刻,从而激发大众对六朝石刻的保护。
5.加强六朝石刻宣传教育。把六朝石刻文物保护列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容,可作为地方课程或以课外讲座等形式,向青少年宣传六朝石刻文物历史,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六朝石刻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二)保护措施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关于六朝石刻保护的问题,98.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保护六朝石刻,但是有65.85%和30.0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六朝石刻的相关保护措施,或对此仅略知一二。这表明大众虽然有要保护六朝石刻的意识,但因对六朝石刻知之甚少,所以对六朝石刻的保护问题上没有实际行动。关于“您认为该如何保护六朝石刻”这一问题,77.2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以原址保护为先、为主,对于部分石刻(如不成组残破严重、受环境污染严重且已搬离原始位置的)进行集中保护。以原址保护优先,部分石刻集中保护这一方法是笔者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的[4]。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保护措施:
1.以原址保护为先、为主,在原址基础上加盖玻璃房、棚罩、亭廊等进行“加顶防护”。根据现行文物保护法,六朝陵墓石刻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应在原地进行保护。其中加盖玻璃、棚罩或亭廊等物理式遮盖比较可行,并且较有成效。加顶保护方式不仅能避免人们乱涂乱画,而且一定程度上能阻挡风化雨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石刻的原貌。对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的石刻要加高石基,在石刻前修筑排水沟,避免积水侵蚀。 2.对于部分石刻进行集中保护,可收藏于博物馆或遗址公园中。对于一些经探明周边无依存建筑的石刻,留在原地的意义已经不大,应该从石刻艺术的角度考虑进行集中保护。可以考虑选择一处保存较好的石刻做成遗址公园,将其他符合搬迁条件的石刻迁入此处[5];或将部分石刻残件收藏于博物馆,一方面能更好地保护与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宣传六朝文化。
3.定期进行维护,专人看管与群众自发性管理相结合。如永宁陵石刻,笔者走访时,正遇到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巡视,管理人员带领我们参观石刻,并告诉我们管理人员一般每隔三两天就会来巡视一次,对石刻进行管理保护。其他地区石刻也可借鉴此种方法,由文物局或其他有关部门选派人员或聘请专人,或与村民签订协议,对石刻进行长期管理,防止人为破坏。有关部门也可联系社会组织,如文物爱好者或其他有关协会,鼓励他们自发组成队伍,对六朝石刻进行保护。
三、总结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六朝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但由于人为、自然及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六朝石刻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一定破壞,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多数石刻暴露在村庄农田中风餐露宿,“缺胳膊少腿”,社会大众对六朝石刻知之甚少,缺乏保护意识。这要求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六朝石刻的宣传,呼吁社会大众保护六朝石刻;有关部门更应该加强对六朝石刻的保护管理力度,以原址保护为先、为主,对于部分石刻进行集中保护。笔者相信,随着大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及有关部门对石刻的管理力度加大,六朝石刻作为六朝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定会为六朝古都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可.《南京东郊狮子坝—南朝石刻被盗》[N].扬子晚报,2016-09-09.
[2]杨再年.《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研究述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27(1):29-32.
[3]杨溯,卞坚.《南京地区六朝石刻保护现状的调査与分析》[J].《东南文化》,2004(2):91-94.
[4]陈西铭.《南京六朝陵墓石刻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70.
[5]朱凯.《市文物部门着手制订<南朝陵墓石刻保护规划>原址还是迁址? 南朝石刻保护方式再引热议》[N].《南京日报》,2010-04-20(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