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CD34+细胞数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造血重建及预后的影响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移植物CD34+细胞数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造血重建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行APBSCT的60例NHL患者相关资料,其中B-NHL 32例,T-NHL 28例。患者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所得CD34+细胞数阈值分组,分析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分析移植物CD34+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根据ROC确定CD34+细胞数阈值为4.35×106/kg。CD34+细胞数≥4.35×106/kg组(20例)和CD34+细胞数<4.35×106/kg组(40例)粒细胞植活时间分别为(9.9±1.2)d、(12.5±3.7)d(P=0.031),血小板植活时间分别为(9.4±1.7)d、(13.8±2.9)d(P=0.012),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5.0%、55.0%(P=0.02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5.0%、57.5%(P=0.016)。B-NHL患者中CD34+细胞数≥4.35×106/kg组(11例)和CD34+细胞数<4.35×106/kg组(21例)3年PFS率分别为81.8%和42.9%(P=0.037)。T-NHL患者中CD34+细胞数≥4.35×106/kg组(9例)与CD34+细胞数<4.35×106/kg组(19例)3年OS率分别为77.8%和36.8%(P=0.049)。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移植物CD34+细胞数<4.35×106/kg均为影响患者PFS和OS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和移植物CD34+细胞数为影响PFS的独立因素(RR=0.333,95% CI 0.112~0.994,P=0.049;RR=0.190,95% CI 0.047~0.773,P=0.020);IPI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RR=0.095,95% CI 0.011~0.837,P=0.034)。

结论

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影响NHL患者APBSCT后的造血重建时间及成分血输注,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水平变化及其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12例为乳腺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根据术后
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是一种非组蛋白,本身不具有转录活性,但它可通过与染色质结合改变其结构,继而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RNA基因能够调控HMGA2在肿瘤中的作用,同时肿瘤的侵袭性与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靶向HMGA2基因治疗相关肿瘤。文章主要介绍HMGA2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2014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全省12个肿瘤登记地区的数据资料,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特点,同时与全国数据进行比较。结果2014年山西省肿瘤登记地区新发恶性肿瘤11 703例(男性6 559例,女性5 144例),发病率为221.21/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63.91/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63.25/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9年3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6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切除肿瘤组织中HER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16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标本中HER2阳性率为19.8%(23/116)。高中分化胃癌患者HER2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胃癌患者[33.3
目的提高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用维甲酸治疗前出现分化综合征(DS)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APL患者在使用维甲酸治疗前出现DS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APL患者在使用维甲酸治疗前出现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经抗感染、抗心力衰竭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予地塞米松10 mg治疗5 d后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肺部渗出病灶明显减少,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结论APL患者出现DS可与维甲酸治疗无关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由DNA错配修复(MMR)蛋白功能缺陷导致,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疗效预测密切相关。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与错配修复蛋白缺乏(dMMR)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也可能是可切除胃癌化疗疗效的负性预测因素;同时MSI-H/dMMR是晚期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治疗的预测标志物,但对于晚期胃癌姑息化疗的预测作用尚未明确。文章就MSI/MMR状态与胃癌预后及
目的探讨肿瘤长径与术前癌胚抗原(CEA)比值(TCR)预测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7月至2017年12月144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TCR预测无病生存(DFS)的最佳分组值,按其将患者分为低TCR组和高TCR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DFS的影响因素。结果经ROC分析,TC
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伴有T315I突变的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接受CD19 CAR-T治疗的伴T315I突变的复发难治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34岁男性,2017年1月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并开始口服伊马替尼,4个月后转化为B-ALL,因检出E355
目的探讨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112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层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淋巴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及2018年4月收治的2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患者资料,对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例1患者71岁,主诉为双侧阴囊肿大伴疼痛不适2个月。例2患者85岁,主诉为左侧阴囊肿块3个月。2例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