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有“左联”研究倾向于以鲁迅为主线梳理筹建及发展脉络,创造社同人代表的则是关门主义思想倾向,具体的表现便是不想邀请郁达夫等参加“左联”,这样的叙述遮蔽了创造社在“左联”筹建和初期发展中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革命文学论争时期,创造社同人猛批鲁迅,这是事实;“左联”筹备及成立初期,一些创造社同人不服鲁迅,这也是事实。但是这些都不能减损创造社乃是“左联”筹建的主导力量这个事实,也不能否认曾经的创造社同人实际上也保证了初期“左联”的某种开放性。“左联”开除郁达夫、周全平、叶灵凤、周毓英等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左联”研究倾向于以鲁迅为主线梳理筹建及发展脉络,创造社同人代表的则是关门主义思想倾向,具体的表现便是不想邀请郁达夫等参加“左联”,这样的叙述遮蔽了创造社在“左联”筹建和初期发展中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革命文学论争时期,创造社同人猛批鲁迅,这是事实;“左联”筹备及成立初期,一些创造社同人不服鲁迅,这也是事实。但是这些都不能减损创造社乃是“左联”筹建的主导力量这个事实,也不能否认曾经的创造社同人实际上也保证了初期“左联”的某种开放性。“左联”开除郁达夫、周全平、叶灵凤、周毓英等创
其他文献
摘要:胡杨被称为“沙漠英雄树”,是新疆最为古老的树种,同时,“胡杨精神”也深深扎根新疆,其“艰苦奋斗、守护边疆、无私奉献”的“胡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加强“胡杨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将“胡杨精神”融入新疆高校德育教育中,对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爱国爱疆热情,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新疆高校德育中存
《创造十年》是郭沫若在阅读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后,所记述的有关创造社成立、发展演变以及与泰东图书局关系等史事的回忆作品,《创造十年》既是鲁迅与郭沫若有关“革命文学”论争情绪的自然延续,也是二者在新的历史情势变化之下,对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和文化发展路径所作出的回应与判断。《创造十年》不仅仅是郭沫若对鲁迅有关创造社性质判断的简单回应,还是在反驳相关史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创造社的文化发展路径与《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所表述的文艺发展趋势大致趋同吻合的观点。以此也展示了郭沫若对鲁迅的复杂情感认知。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事业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脉。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是“历史交汇期”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次伟大质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的时代,中国现代化道路必将展现出越来越普遍的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展现出了比肩乃至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可能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
《郭沫若学刊》2021年第1期封三刊载了郭沫若题赠冈山大学教授林秀一的书法,勾起了关于郭沫若与林秀一交往的一段往事回忆.rn1915年初秋,郭沫若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科学习
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必要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紧迫性。建构世界认同的主要思维方法包含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夯实认知基础、增进情感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三条途径来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认同。探究这一建构逻辑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叙事疗法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认为故事为我们解释人生经历提供了框架,在困扰来访者的“问题故事”之外,还有许多的故事和经历被忽略.咨询师就是要帮助
福柯在两个文本《什么是批判?》与《什么是启蒙?》中处理了康德的"启蒙与批判"的主题.福柯认为,康德不仅拥有三大批判所代表的知识论批判的传统,而且在《什么是启蒙?》中还开辟了一种对当下的历史进行批判的传统.福柯将自己也归属于这个批判传统,他将自己的哲学诠释为"我们自身的历史的本体论".在这两个文本中,福柯通过解读康德文章的新意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因此它们是福柯重要的思想自述.
摘要:我国的生涯教育面臨重视短期选科规划而对学生的求职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不足的困境。德国的生涯教育具有职业指导特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由联邦政府统一制定政策,统合学校、地方和公司共同开展生涯教育,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分析德国的生涯教育模式将为我国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涯教育困境提供新的思路。通过介绍德国职业生涯教育的推进策略、德国学校生涯教育的主要指导内容,总结德国生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构建
强迫思维一直是令心理教师较为头疼的个案,因为强迫的背后通常是焦虑情绪.有强迫思维的学生经常是一紧张就来找心理老师,一交流焦虑就缓解,但是下一次又会重复这一过程.本案
2009年对我来讲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我撰写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学校培养策略》等三篇文章相继被选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杂志”)的2月、8月和10月刊.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