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良方认为:“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显然,生态式课堂物理环境的营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有效交流的支柱之一,是打造健康交流新课堂的底色。
底色之一:固有教室环境中的绿色营造,给学生以身心愉悦,促生交流期待。
固有的教室环境,其基本的要素有颜色、光线、温度、噪音等,在大众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标准。但是,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来说,由固有的教室环境转化为课堂环境,还是有许多欠缺的。因此,当课堂成为学生主要学习环境时,在色彩和活动空间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造,以使固有的教室环境转化为生态式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更加符合绿色生态的要求。
1.关注色彩搭配,让课堂靓丽起来
从美学和建筑学的角度讲,学校的建筑、布局、造型安排直接影响着学生活动的进行,暗含着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的观念。学校建筑设施的色彩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众所周知,色彩影响人的情绪。而我国学校大多数教室的色彩搭配上,仍局限于传统观念,青一色的白色,很少注意教室色彩、声音、光线等配置、很难体现出一种美的风格来。
据国内外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浅蓝色、淡黄色和橙色能使学生精神集中,情绪稳定,尤其是橙色,还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减少同学之间的对立情绪。白色、黑色和棕色对学生的脑神经有刺激,易产生负面影响。
在德国,他们对于学校教室色彩布置的要求是向窗子的一侧采用亮绿色,放黑板的一侧是白色,天花板是淡黄色,地板用棕色机织地毯,课桌用洁白塑料板贴面。这些不同色彩的组合,对保护学生视力,保持课堂安静是非常有益的。
尽管我们的教室在色彩搭配上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也要强调艺术氛围与审美需求。在教室色彩搭配过程中,我们必须以课堂的需求来确定,与课堂学习的相关性来进行搭配,使之更加富有情趣,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因为学校建筑是教学的空间,是知识展示的空间,是信息传递的空间,同时还是情感交流的场所。学校建筑除了为教学设施、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三维空间外,还提供氛围——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在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和谐氛围,真正一流的校舍就该营造这样的氛围。
这是美国新泽西州某学校一间教室的布置:椭圆型木桌上摆放着鲜花,带扶手和弧形靠背的木椅,满壁的图书,柔软的地毯和暖色的灯光,这一切都在流溢着家的温馨。我们的课堂的绿色营造也必然需要走向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交流的和谐之路。
2.释放课堂空间,给学生以心灵栖息地
对于课堂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当人们被要求作为一个团体去实现一个目标时,这个团体的速度必然是该团体中最慢的成员的速度。”在课堂环境中,同样会发生类似的现象。杰克逊在其所著的《课堂生活》一书中探讨了教室的拥挤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认为教室的拥挤会导致学生产生耽搁、拒绝、阻断以及分心等体验。从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从当前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城镇学校由于优质资源较为丰富,因而被广大家长所看中,通过各种途径将孩子送入到相应班级,原有的班级规模已经“人满为患”的情景下,仍然招架不住学校筹集资金的诱惑,而让部分学生进入了学习场所——课堂,拥挤不堪成为某些城镇学校的写真。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缓解这种恶劣的环境,比如控制班额,限制择校生等,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在城镇小学,超过55人的班级比比皆是。班级规模的大小显然已经成为课堂交流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还是以美国新泽西州某学校为例,始建于1952年的这所学校,上世纪末被翻修一新,美国建筑评论家将该校誉为“兼备艺术品位和科学功能”:真正的小班化教育,每个教室只容纳13人。在这里,中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秧田式座位已被摒弃,因为这与现代教育的平等、主动、合作、研究等要求违背,代之的是马蹄式、圆桌式——特别是圆桌式座位,它保证每个学生都不用面对别人的后脑勺,这样的布置为“基于探究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室内环境;上课时,师生之间的目光距离被安排在30厘米和300厘米之间,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在这里,不仅是学生主动的场所,更是学生的心灵栖息地。
当小班化正成为教育发展所向的时候,我们能否积极推进还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寻找精神家园。
底色之二:教室处处会说话,让课堂成为教室的升级。
就物质环境而言,没有完美的课堂环境,试图以同一种物质环境适合不同的学习活动,只能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并出现纪律问题,也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
1.课堂需要创造一个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主题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其实也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物化,是对精神的外在表达,因此,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课堂物理环境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课堂的主题环境。
主题环境恰如学生的精神支柱存在于我们的教室之中,潜移默化于学生的生活之内,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价值体验的精神家园。
主题环境应该来源于学生需求,是学生心之所想的,教师应该是课堂主题环境创设的首席。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总体要求,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上交设计方案;然后,由教师与班干部从中挑选出几种优秀设计方案,公之于众,请全体同学讨论评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分工负责布置教室。课堂环境主题的形成为课堂建立了健康向上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交流提供了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墙壁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每个人都有“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而教室中的墙壁(如黑板报和墙报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让墙壁说话,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让那“无声的墙壁”在我们的创造下,能够每时每刻讲述孩子们的才艺,成为孩子们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天地。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的:环境美素来就带有气爽明亮之感和空旷深远之感。我校教室墙壁上布置的所有东西如同在扩展四壁,赋予房间以田野、森林和草场的辽阔意境。
同样的,在课堂墙壁上,有了学生的自主装点的学习资源,就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活力,给予学习活动以动力,交流也变得更加主动而活泼。由此,课堂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学校中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因此,教师要把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个人或几人合作自主承包某个栏目,为集体出力,同时在教室布置这一方天地里体现小主人的价值。
3.运用学习中心给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资源
有人这样介绍美国的教室环境布置,第一次到美国学校看到学生的教室时非常惊讶:这能叫教室吗?用我们眼光看没有一点学习的气氛——墙的四周全是实物,很零乱。这里是艺术角、那里是生物角、还有自然科学角、数学角、图书角,乱得很。后来才明白,用美国的教育观点来看,这太富有学习气氛了,这些零乱的实物,调动起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已经注意到了学习角的运用,但没有给予充分的发挥。实际上,只要充分运用“学习角”,就有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交流愿望,发展学生健康交流的水平。比如教室中的“科学学习中心”,将为学生开放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提供极大的方便。上下课的铃声不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形成的,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成功,也要注重科学经验的积累和课后开展的后续活动。“科学学习中心”的设置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在工具、材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也渲染了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科学的环境氛围。通过“科学学习中心”进行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觉得科学的事物时刻和自已在一起,科学的活动时刻和自己在一起,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要学身边的科学。
这还为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供了舞台,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科学学习中心”特别注重以作品的方式、以成果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从而促进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学科学的本领。
这样的学习中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心设置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活动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环境的精心设计与有效布置,能够改变原有的教室的呆板与单调,可以提供多元的环境主题氛围与学习资源,让教室升级为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有效健康交流的底色之一。
底色之三:动态的排列,多元的小组,多维的交流,放飞学生的心灵。
课堂物理环境不仅包括班级设施、班级规模、教室布置等,还应包括座位编制、小组形式等。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座位排列的动态化、小组编制的多元化,使课堂交流多维化,以放飞学生的心灵世界。
1.座位排列的动态化
座位排列方式(Seating Pattetns)也可视为课堂管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因素,沃勒(Waller.w)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其中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学习热情较高的,但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有捣乱和不听讲等问题行为。英国教育理论家曾对课桌椅的排列方式做过观察实验,结果显示,秧田式排列时,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是圆桌式的2倍,而坏习惯(如心不在焉等)的出现频率,则圆桌式是秧田式的3倍。由此可见,采用什么样的座位排列方式对学习成绩及课堂行为均有一定影响,自然要求加强管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好经常变换课桌的排列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目前很少这样做)。我们认为,在变换课桌排列模式时应强调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需要改变课桌排列模式时就改变,不要怕麻烦。例如在需要进行分组讨论的课上,可把课桌排成“咖啡馆模式”;当需要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时,我们可把课桌排列成“论坛模式”或会议室模式。
(2)我们建议讲台的位置最好处于教室前面偏离中心的位置,这样有助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在当前教室中,讲台一般都放在教室前面中央的位置,这是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相当多的学校在教室里已配置投影设备或数字彩电以及简易多媒体,都放置在教室前部中央;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导模式的控制,讲台仍处在教室前面中央位置。这需要不断改进。
(3)课桌排列最好能体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合作、基于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在课堂的安排上要促使学生们进行交互式学习。
(4)教室的桌椅最好是可配置式的,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在大范围交互式学习、分组交互式学习、个体独立学习等三种模式下轻易切换。这又是我们所期待的。
2.小组编制的多元化
很多教师以4至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安排座位,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或其他小组任务的完成。但是,座位安排以及小组编制的最终效果应由学生决定,教师的责任是如何管理学生的座次、分组。这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以及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实践都表明,比较高效的学习小组具备如下特点:
(1)小组人数为3—6人。人数过少,意见过于单一,导致认识问题缺乏深度;反之,小组内意见不易统一,一些缺乏主见的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削弱参与度。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每个小组由性别、兴趣、性格、成绩、能力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组成,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将各小组调整到水平相仿,便于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
(3)小组成员相对稳定。那种仅仅将学生临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做法是学生不欢迎的,他们希望学习小组要像班集体一样相对稳定,小组成员才能相互影响,密切配合。
(4)确定小组目标,明确个人职责。让学生明确,只有当小组的全体成员达到了学习目标,这个小组才算达到了目标。对小组中每个成员进行编号,确定各小组相应成员的责任,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有学习小组的调控和指导。
实践也证明,高效的学习小组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大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接纳信任阶段:小组每个成员试图确定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被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所接纳和信任。
——形成影响模式阶段:逐步确立小组成员间的影响模式,以多向相互影响模式为最佳。
——确定小组目标阶段:小组有了明确的集体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完善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协调,解决小组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动态性的座位排列、多元化的小组编制,经过有效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交流,并不断提升其交流的健康程度与交互深度,形成多维的交流模式,从而为学生的心灵放飞找到了时空拓展。
生态式课堂物理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原理的运用过程,它还牵涉到多种教育资源的调动,我们要不断建立其稳固的底座,营造其和谐的底色,形成其发展的动力,从而推进健康交流新课堂的构建。
[作者简介]
苏立军,男,浙江省富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教研员;马观银,男,浙江省富阳市高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底色之一:固有教室环境中的绿色营造,给学生以身心愉悦,促生交流期待。
固有的教室环境,其基本的要素有颜色、光线、温度、噪音等,在大众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标准。但是,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来说,由固有的教室环境转化为课堂环境,还是有许多欠缺的。因此,当课堂成为学生主要学习环境时,在色彩和活动空间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造,以使固有的教室环境转化为生态式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更加符合绿色生态的要求。
1.关注色彩搭配,让课堂靓丽起来
从美学和建筑学的角度讲,学校的建筑、布局、造型安排直接影响着学生活动的进行,暗含着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的观念。学校建筑设施的色彩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众所周知,色彩影响人的情绪。而我国学校大多数教室的色彩搭配上,仍局限于传统观念,青一色的白色,很少注意教室色彩、声音、光线等配置、很难体现出一种美的风格来。
据国内外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浅蓝色、淡黄色和橙色能使学生精神集中,情绪稳定,尤其是橙色,还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减少同学之间的对立情绪。白色、黑色和棕色对学生的脑神经有刺激,易产生负面影响。
在德国,他们对于学校教室色彩布置的要求是向窗子的一侧采用亮绿色,放黑板的一侧是白色,天花板是淡黄色,地板用棕色机织地毯,课桌用洁白塑料板贴面。这些不同色彩的组合,对保护学生视力,保持课堂安静是非常有益的。
尽管我们的教室在色彩搭配上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也要强调艺术氛围与审美需求。在教室色彩搭配过程中,我们必须以课堂的需求来确定,与课堂学习的相关性来进行搭配,使之更加富有情趣,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因为学校建筑是教学的空间,是知识展示的空间,是信息传递的空间,同时还是情感交流的场所。学校建筑除了为教学设施、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三维空间外,还提供氛围——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在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和谐氛围,真正一流的校舍就该营造这样的氛围。
这是美国新泽西州某学校一间教室的布置:椭圆型木桌上摆放着鲜花,带扶手和弧形靠背的木椅,满壁的图书,柔软的地毯和暖色的灯光,这一切都在流溢着家的温馨。我们的课堂的绿色营造也必然需要走向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交流的和谐之路。
2.释放课堂空间,给学生以心灵栖息地
对于课堂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当人们被要求作为一个团体去实现一个目标时,这个团体的速度必然是该团体中最慢的成员的速度。”在课堂环境中,同样会发生类似的现象。杰克逊在其所著的《课堂生活》一书中探讨了教室的拥挤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认为教室的拥挤会导致学生产生耽搁、拒绝、阻断以及分心等体验。从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从当前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城镇学校由于优质资源较为丰富,因而被广大家长所看中,通过各种途径将孩子送入到相应班级,原有的班级规模已经“人满为患”的情景下,仍然招架不住学校筹集资金的诱惑,而让部分学生进入了学习场所——课堂,拥挤不堪成为某些城镇学校的写真。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缓解这种恶劣的环境,比如控制班额,限制择校生等,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在城镇小学,超过55人的班级比比皆是。班级规模的大小显然已经成为课堂交流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还是以美国新泽西州某学校为例,始建于1952年的这所学校,上世纪末被翻修一新,美国建筑评论家将该校誉为“兼备艺术品位和科学功能”:真正的小班化教育,每个教室只容纳13人。在这里,中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秧田式座位已被摒弃,因为这与现代教育的平等、主动、合作、研究等要求违背,代之的是马蹄式、圆桌式——特别是圆桌式座位,它保证每个学生都不用面对别人的后脑勺,这样的布置为“基于探究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室内环境;上课时,师生之间的目光距离被安排在30厘米和300厘米之间,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在这里,不仅是学生主动的场所,更是学生的心灵栖息地。
当小班化正成为教育发展所向的时候,我们能否积极推进还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寻找精神家园。
底色之二:教室处处会说话,让课堂成为教室的升级。
就物质环境而言,没有完美的课堂环境,试图以同一种物质环境适合不同的学习活动,只能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并出现纪律问题,也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
1.课堂需要创造一个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主题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其实也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物化,是对精神的外在表达,因此,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课堂物理环境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课堂的主题环境。
主题环境恰如学生的精神支柱存在于我们的教室之中,潜移默化于学生的生活之内,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价值体验的精神家园。
主题环境应该来源于学生需求,是学生心之所想的,教师应该是课堂主题环境创设的首席。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总体要求,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上交设计方案;然后,由教师与班干部从中挑选出几种优秀设计方案,公之于众,请全体同学讨论评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分工负责布置教室。课堂环境主题的形成为课堂建立了健康向上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交流提供了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墙壁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每个人都有“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而教室中的墙壁(如黑板报和墙报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让墙壁说话,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让那“无声的墙壁”在我们的创造下,能够每时每刻讲述孩子们的才艺,成为孩子们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天地。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的:环境美素来就带有气爽明亮之感和空旷深远之感。我校教室墙壁上布置的所有东西如同在扩展四壁,赋予房间以田野、森林和草场的辽阔意境。
同样的,在课堂墙壁上,有了学生的自主装点的学习资源,就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活力,给予学习活动以动力,交流也变得更加主动而活泼。由此,课堂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学校中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因此,教师要把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个人或几人合作自主承包某个栏目,为集体出力,同时在教室布置这一方天地里体现小主人的价值。
3.运用学习中心给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资源
有人这样介绍美国的教室环境布置,第一次到美国学校看到学生的教室时非常惊讶:这能叫教室吗?用我们眼光看没有一点学习的气氛——墙的四周全是实物,很零乱。这里是艺术角、那里是生物角、还有自然科学角、数学角、图书角,乱得很。后来才明白,用美国的教育观点来看,这太富有学习气氛了,这些零乱的实物,调动起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已经注意到了学习角的运用,但没有给予充分的发挥。实际上,只要充分运用“学习角”,就有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交流愿望,发展学生健康交流的水平。比如教室中的“科学学习中心”,将为学生开放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提供极大的方便。上下课的铃声不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形成的,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成功,也要注重科学经验的积累和课后开展的后续活动。“科学学习中心”的设置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在工具、材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也渲染了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科学的环境氛围。通过“科学学习中心”进行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觉得科学的事物时刻和自已在一起,科学的活动时刻和自己在一起,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要学身边的科学。
这还为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供了舞台,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科学学习中心”特别注重以作品的方式、以成果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从而促进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学科学的本领。
这样的学习中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心设置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活动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环境的精心设计与有效布置,能够改变原有的教室的呆板与单调,可以提供多元的环境主题氛围与学习资源,让教室升级为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有效健康交流的底色之一。
底色之三:动态的排列,多元的小组,多维的交流,放飞学生的心灵。
课堂物理环境不仅包括班级设施、班级规模、教室布置等,还应包括座位编制、小组形式等。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座位排列的动态化、小组编制的多元化,使课堂交流多维化,以放飞学生的心灵世界。
1.座位排列的动态化
座位排列方式(Seating Pattetns)也可视为课堂管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因素,沃勒(Waller.w)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其中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学习热情较高的,但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有捣乱和不听讲等问题行为。英国教育理论家曾对课桌椅的排列方式做过观察实验,结果显示,秧田式排列时,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是圆桌式的2倍,而坏习惯(如心不在焉等)的出现频率,则圆桌式是秧田式的3倍。由此可见,采用什么样的座位排列方式对学习成绩及课堂行为均有一定影响,自然要求加强管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好经常变换课桌的排列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目前很少这样做)。我们认为,在变换课桌排列模式时应强调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需要改变课桌排列模式时就改变,不要怕麻烦。例如在需要进行分组讨论的课上,可把课桌排成“咖啡馆模式”;当需要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时,我们可把课桌排列成“论坛模式”或会议室模式。
(2)我们建议讲台的位置最好处于教室前面偏离中心的位置,这样有助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在当前教室中,讲台一般都放在教室前面中央的位置,这是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相当多的学校在教室里已配置投影设备或数字彩电以及简易多媒体,都放置在教室前部中央;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导模式的控制,讲台仍处在教室前面中央位置。这需要不断改进。
(3)课桌排列最好能体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合作、基于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在课堂的安排上要促使学生们进行交互式学习。
(4)教室的桌椅最好是可配置式的,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在大范围交互式学习、分组交互式学习、个体独立学习等三种模式下轻易切换。这又是我们所期待的。
2.小组编制的多元化
很多教师以4至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安排座位,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或其他小组任务的完成。但是,座位安排以及小组编制的最终效果应由学生决定,教师的责任是如何管理学生的座次、分组。这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以及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实践都表明,比较高效的学习小组具备如下特点:
(1)小组人数为3—6人。人数过少,意见过于单一,导致认识问题缺乏深度;反之,小组内意见不易统一,一些缺乏主见的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削弱参与度。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每个小组由性别、兴趣、性格、成绩、能力和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组成,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将各小组调整到水平相仿,便于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
(3)小组成员相对稳定。那种仅仅将学生临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做法是学生不欢迎的,他们希望学习小组要像班集体一样相对稳定,小组成员才能相互影响,密切配合。
(4)确定小组目标,明确个人职责。让学生明确,只有当小组的全体成员达到了学习目标,这个小组才算达到了目标。对小组中每个成员进行编号,确定各小组相应成员的责任,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所有学习小组的调控和指导。
实践也证明,高效的学习小组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大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接纳信任阶段:小组每个成员试图确定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被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所接纳和信任。
——形成影响模式阶段:逐步确立小组成员间的影响模式,以多向相互影响模式为最佳。
——确定小组目标阶段:小组有了明确的集体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完善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协调,解决小组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动态性的座位排列、多元化的小组编制,经过有效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交流,并不断提升其交流的健康程度与交互深度,形成多维的交流模式,从而为学生的心灵放飞找到了时空拓展。
生态式课堂物理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原理的运用过程,它还牵涉到多种教育资源的调动,我们要不断建立其稳固的底座,营造其和谐的底色,形成其发展的动力,从而推进健康交流新课堂的构建。
[作者简介]
苏立军,男,浙江省富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教研员;马观银,男,浙江省富阳市高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