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药学微生物学实验混合教学模式

来源 :基础医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7863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学微生物学实验是独具药学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基于eClass平台的课程网站和基于企业微信群的班级课程群等方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药学微生物学实验混合教学模式,拓宽教学范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中国山西汉族人群SCARB1基因rs5888位点及Klotho基因rs120756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分析SCARB1和Klotho基因及蛋白质组学信息。选择49例被确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52例被确诊为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及39例被确诊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33例无脑梗死和糖尿病的受试者为对照组。经测序分析确定各组受试者的SCARB1基因rs5888位点及Klotho基因rs12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临床相关专业开设。临床医学生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及尚未参加临床见习,带教老师在开展该课程的实验课过程中需要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验操作过于简单、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同时应针对临床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实践过程中侧重于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加强课堂纪律教育及生物安全教育。带教老师把握教学要求,针对常见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双主体预实验制度是保证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项目准备工作充分和保障实验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结合实验课教学和实验准备经验,组建了由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任课教师组成的预实验小组,并确立了严格的双主体预实验制度,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天麻、制何首乌、丹参、山楂、川芎药材与益脑心颗粒中腺苷、天麻素、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二苯乙烯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含量,并探讨7种成分在药材至制剂间的转移率。方法采用Kromasil C 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28℃;进样量10μl。检测7种成分在药材与制剂中的含量并计算7种成分从药材至制剂的转移率。结果腺苷、天麻素、没食子酸、5-
卫生学是留学生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文章具体介绍了对徐州医科大学2018级的56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实施线上教学的过程,分析在线教学效果及教学后的反思。结果表明,在该次线上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提升留学生卫生学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围绕高校对药学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药学院管理运行特点和实践中心的建设,进行“一中心、三平台、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通过制度建设与高校实验室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优势资源互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改革等方式,提高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药学应用创新型人才。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崛起,对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亟须革新,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与行业的适配性。文章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探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设计性实验的教学,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为其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提供参考。
病理生理学在基础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实验教学内容是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技能的提升,围绕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学生的科研诚信态度及创新精神,探索新的以科研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临床营养是现代医学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教育中,学习临床营养学课程能够促进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互补,对疾病转归、改善预后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文章以医学院校研究生公选课临床营养学为依托,采用高校教师与临床医生组合授课的形式,进行课程改革初步探索;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及建议,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医学教育成效提供合理建议。
目的研究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对严重烧伤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烧伤组(sham)、烧伤组(burn)、烧伤+松果菊苷处理组(burn+ECH)和烧伤+松果菊苷处理+抑制剂组(burn+ECH+3-TYP)。burn组、burn+ECH组和burn+ECH+3-TYP组大鼠通过背部烫伤法构建Ⅲ度烧伤大鼠模型。burn+ECH组和burn+ECH+3-TYP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ECH(100 mg/kg)药物处理,且b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