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西化的美术教育制度下,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启蒙时期,就缺少作为中国画艺术基础书法的学习。以至于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趣味产生一定偏离,在具体的创作中过度使用西洋画技法以及用笔的缺失。书学原本作为传统中国画入门的基础,而却得不到重视,线条在创作中没有体现出在作品当中的重要性。在这样创作的过程中似乎已经丢失了,中国画自身优秀传统的精神与审美趣味。笔者尝试通过这一现象阐述在当今时代下中国画变革创新的过程中回归“骨法用笔”的重要性。
关键词:笔墨;骨法用笔;中西艺术
1 当代中国画作品中“用笔”的流失
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中国画的现代化改革创新也在进展着。很多的绘画作品都呈现出一种浮躁之风、急功近利的状态。在画展上能够一眼望去都是差不多相近的所谓的“全国美展风”,重工细密复杂的画面亦或是设计感强的拼贴形式画作充斥着画展展厅。画作给予观者表面的形式感大于作品本质内容,以至于虽能让人眼前一亮却经不起推敲。
传统的讲求笔力笔墨的文人画,被当下时代审美追求的情趣所取代。传统笔墨表现被大量出现的晕染肌理制作,以及各种新式颜料的使用所淡化,亦或充满装饰感、形式感的作品所取代。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体系,开始出现淡化亦或是丢失,作品所呈现出的制作感在明显地增加。我们不难在当今各大画展上,看到大量利用各种特殊技法,精心制作出的各种画面效果。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艺术家对于绘画“本源”的意识缺失,其实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画面中书写性的成分减少,作品的立意高度的流失,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书学作为中国画学重要的必备的基础,一直都应摆在重要的关键位置上。书法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本身的实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字的简化、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写字这项技能逐渐被淡化。
2 对于传统中国画中笔墨的认识
笔墨在传统中国文人画中,是可以抛开其他因素独立拿来欣赏的,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有时考验一个中国画家的技法基础以及美学修养,只需一根线条便可。宋人尺幅花鸟,于寥寥数笔中,写出一无尽之自然,物理具足,生趣盎然。故笔法之妙用,为中国画之特色,传神写形,流露个性,皆系于此。
以书入画是中国画艺术家的必修课是基本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王子敬作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也做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不仅陆探微仿书法之笔势作画,张僧繇也参照书法笔意用于绘画。书法与绘画被古代画家积极地联系起来,张彦远的记述己经明确的表明古代中国画家从书法中琢磨绘画的表现,而绘画的本体也在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中实现了笔墨之法的变化。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中说道:“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这真实的反映了作为中国画家对书法的看重和依赖,更是为国画中笔墨线条的书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为中国画所用的宣纸这种传统材料固有的属性,,落墨运笔于纸上所产生特有的水印效果以及晕染效果,当人为的运用各式材料的处理制作使得国画最原始的意味消失,恐怕虽说是用宣纸毛笔作画,画作显示出的画面效果可能而非是一张国画。没有了笔墨做为气韵的支撑显得苍白无力。而作为国画的基础书法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能是传统丢失的一个体现方面。笔与墨之运用,神妙无穷:可以写轮廓,可以供渲染;有干笔湿笔轻重虚實巧拙繁简之分,而宇宙间万种形象,山水云烟,人物花鸟,皆幻现于笔底。且笔之运用,存于一心,通于腕指,为人格个性直接表现之枢纽。故书法为中国特有之高级艺术:以抽象之笔墨表现极具体之人格风度及个性情感,而其美有如音乐。
3 在创作中回溯传统笔墨的重要性
作为情感表现的艺术来说,旧的情感语言表现只能随着新的时代发展,作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李小山先生曾在《江苏画刊》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文章中的“中国画穷途末日说”在当时公开说明对于中国画发展的看法。而艺术家们从理论到实践的激进变革中,也大胆进行突破性的尝试。
对于在画面中运用各种新式的技法、画面肌理的制作,例如:揉纸、拓印等制作手段,应是在画面中为凸显拱托笔墨、线条的重要性,烘托画面氛围达到气韵生动的辅助手段。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肌理效果或是其他制作技法的运用应是为了烘托营造画面的氛围,而不能使之存在的意义超过笔墨本身,不然使之宣兵夺主,剥夺了中国画本质固有的趣味性。
以近代中国画坛的齐白石先生为例,先生能成为被时代所公认的一代国画大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直观地就能发现齐白石先生对于用笔的深刻认识,笔墨在于画面中的分量,其笔力力能扛鼎。对于各种创新性的技法,笔者不持偏见。但在具体的画面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保留传统价值观以画面的气韵生动为主。 过多的精细而又复杂的制作性,各种肌理制作感无疑是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水墨的笔墨情趣,反而会产生宣兵夺主的情况。容易丢失掉中国画本质上的趣味性。
讲究以线条为主去描绘事物营造画面,这种对于客观事物的形象加以提炼,以粗细浓淡变化丰富的线条,所形成的富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来去表现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本身就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方式。其实无论是书法、绘画、篆刻,我们都应该能够清晰的看出线条在传统中国视觉艺术其中的重要性。运笔于纸上、挥刀于石上,所形成的痕迹便是“骨法的体现。所强调的书论中认为“善笔力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要求用笔多以中锋为主。在中国画创作具体的操作中,以书入画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画面的绘画性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求,一方面虽然削弱了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写实性,但是也增加了画面中的绘画性。这便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趣味之所在。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如何创新便是每一位中国画艺术家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创新不能够舍本逐异,在这个过程中回归用笔,如何结合传统笔墨来去表现当下的时代精神,便是我们眼下最为重要的课题。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关键词:笔墨;骨法用笔;中西艺术
1 当代中国画作品中“用笔”的流失
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中国画的现代化改革创新也在进展着。很多的绘画作品都呈现出一种浮躁之风、急功近利的状态。在画展上能够一眼望去都是差不多相近的所谓的“全国美展风”,重工细密复杂的画面亦或是设计感强的拼贴形式画作充斥着画展展厅。画作给予观者表面的形式感大于作品本质内容,以至于虽能让人眼前一亮却经不起推敲。
传统的讲求笔力笔墨的文人画,被当下时代审美追求的情趣所取代。传统笔墨表现被大量出现的晕染肌理制作,以及各种新式颜料的使用所淡化,亦或充满装饰感、形式感的作品所取代。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体系,开始出现淡化亦或是丢失,作品所呈现出的制作感在明显地增加。我们不难在当今各大画展上,看到大量利用各种特殊技法,精心制作出的各种画面效果。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艺术家对于绘画“本源”的意识缺失,其实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画面中书写性的成分减少,作品的立意高度的流失,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书学作为中国画学重要的必备的基础,一直都应摆在重要的关键位置上。书法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本身的实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字的简化、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写字这项技能逐渐被淡化。
2 对于传统中国画中笔墨的认识
笔墨在传统中国文人画中,是可以抛开其他因素独立拿来欣赏的,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有时考验一个中国画家的技法基础以及美学修养,只需一根线条便可。宋人尺幅花鸟,于寥寥数笔中,写出一无尽之自然,物理具足,生趣盎然。故笔法之妙用,为中国画之特色,传神写形,流露个性,皆系于此。
以书入画是中国画艺术家的必修课是基本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王子敬作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也做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不仅陆探微仿书法之笔势作画,张僧繇也参照书法笔意用于绘画。书法与绘画被古代画家积极地联系起来,张彦远的记述己经明确的表明古代中国画家从书法中琢磨绘画的表现,而绘画的本体也在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中实现了笔墨之法的变化。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中说道:“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这真实的反映了作为中国画家对书法的看重和依赖,更是为国画中笔墨线条的书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为中国画所用的宣纸这种传统材料固有的属性,,落墨运笔于纸上所产生特有的水印效果以及晕染效果,当人为的运用各式材料的处理制作使得国画最原始的意味消失,恐怕虽说是用宣纸毛笔作画,画作显示出的画面效果可能而非是一张国画。没有了笔墨做为气韵的支撑显得苍白无力。而作为国画的基础书法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能是传统丢失的一个体现方面。笔与墨之运用,神妙无穷:可以写轮廓,可以供渲染;有干笔湿笔轻重虚實巧拙繁简之分,而宇宙间万种形象,山水云烟,人物花鸟,皆幻现于笔底。且笔之运用,存于一心,通于腕指,为人格个性直接表现之枢纽。故书法为中国特有之高级艺术:以抽象之笔墨表现极具体之人格风度及个性情感,而其美有如音乐。
3 在创作中回溯传统笔墨的重要性
作为情感表现的艺术来说,旧的情感语言表现只能随着新的时代发展,作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李小山先生曾在《江苏画刊》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文章中的“中国画穷途末日说”在当时公开说明对于中国画发展的看法。而艺术家们从理论到实践的激进变革中,也大胆进行突破性的尝试。
对于在画面中运用各种新式的技法、画面肌理的制作,例如:揉纸、拓印等制作手段,应是在画面中为凸显拱托笔墨、线条的重要性,烘托画面氛围达到气韵生动的辅助手段。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肌理效果或是其他制作技法的运用应是为了烘托营造画面的氛围,而不能使之存在的意义超过笔墨本身,不然使之宣兵夺主,剥夺了中国画本质固有的趣味性。
以近代中国画坛的齐白石先生为例,先生能成为被时代所公认的一代国画大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直观地就能发现齐白石先生对于用笔的深刻认识,笔墨在于画面中的分量,其笔力力能扛鼎。对于各种创新性的技法,笔者不持偏见。但在具体的画面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保留传统价值观以画面的气韵生动为主。 过多的精细而又复杂的制作性,各种肌理制作感无疑是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水墨的笔墨情趣,反而会产生宣兵夺主的情况。容易丢失掉中国画本质上的趣味性。
讲究以线条为主去描绘事物营造画面,这种对于客观事物的形象加以提炼,以粗细浓淡变化丰富的线条,所形成的富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来去表现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本身就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方式。其实无论是书法、绘画、篆刻,我们都应该能够清晰的看出线条在传统中国视觉艺术其中的重要性。运笔于纸上、挥刀于石上,所形成的痕迹便是“骨法的体现。所强调的书论中认为“善笔力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要求用笔多以中锋为主。在中国画创作具体的操作中,以书入画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画面的绘画性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求,一方面虽然削弱了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写实性,但是也增加了画面中的绘画性。这便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趣味之所在。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如何创新便是每一位中国画艺术家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创新不能够舍本逐异,在这个过程中回归用笔,如何结合传统笔墨来去表现当下的时代精神,便是我们眼下最为重要的课题。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