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编爷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巷很短,里面的屋舍却岁月悠长;小巷弯曲,居民们却爽朗亲切。
  卞大爷就住在巷口。他银发满头,黑框老花镜腿断了,用白丝线固定着。他佝偻着腰身,系着一条洗得发白的围裙。胳膊上,几十年如一日套着两只蓝罩袖。
  经常见他安坐在那把铁丝攀捆、一动便嘎吱吱作响,却总也散不了架的竹凳上。编织物的半成品呈放射状,在他膝头晃动,编织条在他粗糙的手指上有序地跳跃。他不紧不慢的动作,专注认真的眼神,成为小巷一景。人们叫他“编爷”。
  “编爷”的称呼并非空穴来风。
  据说早年,卞大爷曾以编织为营生,十里八村很有名气,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年事的增高,他精湛的手艺也只能被岁月淹没。
  不过近些年,编爷好像又焕发了青春,他重拾编织的手艺,还让小巷也跟着名声大噪。
  前些年,编爷看到塑料购物袋满世界乱飞,便想到了早先人们买菜装物用的编织提篮。他脑子一动,手上也没闲着。
  他到附近的物流园,拣了些打包的塑料条。编爷重抄旧业,编出形态各异的提篮,看到谁买菜购物从巷口路过,便招呼让人捎上。说用这个既节省了资源,还环保。人家不好意思拿,他却硬塞到人家手里。次数多了,人们慢慢也就接受了。有人给他钱,他却说闲着也是闲着,废物利用罢了,只要大家用着方便就行。
  为让人们更加喜欢提篮,编爷还煞费苦心编上精美图案。他编织的提篮,不但适合外出使用,还可挂在厅堂、摆放在案头,当做工艺饰品。编爷还编了很多筐筐篓篓和美观大方的花盆,让人们盛放衣物和養花种草。
  编爷废物利用、妙手生花,深受巷子里居民们的追捧。有人拿去赠亲送友,年轻人还放在网上炫耀。
  于是,“编爷”更忙了,捡打包带、编提篮带成了他的“主业”。物流园的人知道后,也特意给他攒着打包带。而小巷子里的人,有机会也帮他捡着。
  有人突发奇想,把编爷家巷子口的院墙修葺一新,打上钉子,做上木钩,还写了一行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编爷爱心天地”。这还没完,还把编爷的作品——筐筐篓篓挂在墙上,布局得错落有致,煞是让人赏心悦目。
  这些作品,谁喜欢了就拿去,谁看上了即摘走,编爷从没二话。如果谁有特殊要求,编爷也会不厌其烦,依样编出。
  几年过去,编爷不但成为小巷和谐相处的纽带,而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让他的老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其他文献
微雨的檐前,有雨滴溅落  老绿的芭蕉叶上,近旁悬垂的  黑葡萄熟了,还未有人从葡萄架下经过  夏季顿然离去时,她彻底熟透了  就要从老枯萎黄的蔓藤上  掉进一个人,岩洞般深幽的嘴  要咬碎她,直至她的甜浆遍布舌尖  在每一个味蕾浸润,闪电一样蔓延……  再也不會有那样的夜晚  像一个不谙春风的少年,贪恋她体内  满溢的,爆汁的甜浆
期刊
小时候,学校就在我家东隔壁。为图方便,我和同学们经常越墙入校。时间久了,完整的一堵墙,硬是被我们扒了个大豁口。后来,更多的人都从这里走,豁口成了乱糟糟的大路。  于是,看守学校的韦三爷在墙头上插满了枣刺,我们只好先翻进竹园,进入操场,再翻墙或者通过排水沟爬进校园。  为了翻墙进校,我们一群学生娃子和韦三爷斗智斗勇,“计谋”百出。比如调虎离山计、欲擒故纵法、转移视线法、关门堵人法……韦三爷应接不暇,
期刊
通往春天的路那么长,而你形单影只  只背着一条命——  爬遍林间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  蓦然回首已是深秋  面对枯败、沉寂的万物,你是打算  就此落草为寇,还是准备继续亡命天涯  晚风冷,骨子凉,你身上闪烁的微光  分明还带着霜雪般的冷艳  但面对你小小的遲疑和惶恐  我的心里还是徒生了一丝隐隐的悲凉  原谅我不合时宜地打扰,兄弟  在人间,我也是一只匍匐在大地上的蚂蚁
期刊
早春时节,男人们蹲在山墙根儿谈天论地,闲适地沐浴着春光时,我父亲已经带领全家开始打井。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连我最小的弟弟也加入其中,我们都很振奋。因为自家有了水井,自家的菜园就有了丰收的保障,就可以吃到脆嫩的黄瓜和酸甜的西红柿了。  父亲把铁锹插入松软的土地,不大工夫便挖出个“井”样的小坑。可土质越来越硬,随着井体的加深,打井的进度越来越慢。  我小脚的母亲吃力地摇着辘轳,好把萝筐里的泥土
期刊
渔夫还未将他摇起的金色  捞出水面,就被搁浅在阴雨中  刚才热闹的江边  人一下子跑没了  只有路边摆摊的小夫妻  紧靠雨伞下  比起我的虛胖,他们显得瘦弱  夹岸的桃花每到这时就蘸水开  给我们以慰藉
期刊
那一天早晨,阳光并不明媚。大巴车在一公园停车场停下。  两位妈妈,推着童车,一边唠嗑,一边时不时招呼后面的大孩子跟上。无意间,我发现两位妈妈的头发颜色不同。此时,又有一群可爱的姑娘走过,她们的头发或金色或浅褐色,不知是多元时尚之技术使然,还是本来她们就各属不同的民族?  早餐店的这一条街,行人稀少,落叶金黄。居民楼前的花草多姿繁盛。街道两旁,楼房方正整齐,立面装饰华丽鲜艳,一色的巴洛克风格:结实的
期刊
每家都有一盏煤油灯,像一个小小的  博物馆里的展品,安静地待着  在未被點燃之前,它是松弛的  只有在夜晚,我才能看到一束童年的光  微弱,却固执。给灰暗的墙皮  打上一层穷困的金黄  在母亲的衣柜之上,一盏煤油灯,多么渺小  又无限大  它给予我们的光,通透、无私、坚韧  一直伴随我抵达中年
期刊
1  《呼兰河传》是一部孩子视角的作品。尽管萧红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长成了大人。  我很惊叹。明明写的是那么早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故事,可萧红描绘的场景,总能让我品味出很多熟悉的味道。  破败的房子,只因为雨后的屋顶能生出蘑菇,就开始兴致盎然地描绘蘑菇的种种做法,那种狡黠的小小得意,暂时掩盖了贫穷的凄凉。尽管只有下雨这一刻值得炫耀,但就是这么不能错过小小的炫耀,哪怕下一分钟又得操心雨后房子的倒歪。 
期刊
当黄河像母亲敞开的怀抱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失声地惊叫起来:黄河,是黄河吗?  这一刻,我离黄河是如此之近。这么多年,经过很多地方的黄河,每次都是远远地遥望。  今天,黄河就距我不过一二十米。这一刻,黄河就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真实到我瞬间就能撩起它泥黄色的水花。  在我的印象里,黄河水一如它的名字,黄黄的,浑浊着,好像永远有鱼龙在里面翻滚着。  而眼前的黄河水,显得特别安静。它没有咆哮,也没
期刊
昨晚与好友隔空聊天,其间说到刘禹锡《赏牡丹》诗中的京城,到底是指长安,还是洛阳。一时难从其一,于是粗查全唐诗载刘禹锡诗词共12卷,总计796首完整诗词,另有2个五言单句和3个五言联句。绝大部分为酬送唱和诗词,尤以与白居易酬唱为多。但有明确诗作纪年或明确诗作地点的难以一一考订。况且诗词之作,思接千载,绪衍万里。在某地之作,并非一定吟咏此地之事之情。  但是,如果从某一或某些诗人词客的语词习惯入手,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