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无数人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奔波不息。在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正停下脚步,重新扎根农村,他们就是“城归”。
所谓“城归”,有学者解释为从农村出去打工、经商的农民,或者从农村走出去的读书人、退役士兵等,经过一二十年,少的也有几年在城市打拼的经历,积累了经验,获得技术和资金,如今又重新回归乡村生产生活。在城镇化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他们的回归并非逆时代潮流而动,相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农村的未来。
“田保姆”凌继河
凌继河是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人,他创办的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在安义县鼎湖镇。
“初中毕业后,我受公社委派到海南学习水稻育种技术。两年的学习让我这一生和水稻结下不解之缘。”56岁的凌继河两鬓微白,回想起当年的育种经历,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1983年分田到户后,凌继河成为家里种田的主力,海南的学习经历让他对种子非常在意,种子好才有好收成,他家稻田的产量一直是全村最高的。后来,他到安义县城开食品店,生意非常好。随后,从销售建材到销售手机,凌继河的生意越做越大,但种粮梦一直藏在心中。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安义务农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新世纪的头十年,出现了农田抛荒现象。
“有个村庄有360亩水田,只有不到一半在种植。”凌继河说,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看到农田被撂荒,心里就不是滋味,“我们这一辈的庄稼人把田地看得很重”。不忍心看到良田被撂荒的农民情怀,以及对现代农业迎来战略机遇期的商业敏感,让凌继河决定返乡二次创业。
村民怀疑,家人也不理解。在凌继河努力劝说村民把田流转给他时,他爱人却做反面工作,到处说老凌种不好田。凌继河准备了几十万元土地流转资金,一分钱也发不下去。
那时,鼎湖镇年土地流转金每亩最高仅170元,凌继河提高到200元,而且好坏都要,并承诺保持土地肥力。他的真诚打动了村民,第一年流转了4900亩。目前,他的公司已经成为集水稻种植、收割、烘干,大米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企,他也成为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
近年来,凌继河每年都拿出上百万元给种粮能手发放年终奖,以一种抢人眼球的方式彰显了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和无穷魅力。和凌繼河同村的刘高美获得的奖金最多,到公司的第一年,刘高美就得到13.6万元的超产年终奖,加上工资和土地流转金,年收入近20万元。5年来,他从公司获得的总收入超过152万元,年均超过30万元。
“开始我不愿意来公司,现在用棍子赶我都不走。”刘高美憨笑着说,没想到帮人种田能挣这么多。
公司要保持长远发展,要和员工共享发展成果,也要给村民带来收益。长期在外经商,凌继河积累下丰富的管理经验。他把1.9万亩土地分给16个生产队管理,每个生产队确定一个基本产量,这些种粮能手平时每月领取工资,到年底则根据超额完成的产量领取奖金。2015年公司发放超产奖228万元,加上工资,每对员工夫妻年收入超过13万元。
凌继河还通过水稻种植、机械服务、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地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带动3300多户农民增收。
凌继河这个“田保姆”的贴心服务受到其他种粮大户的欢迎。李凤员种了200多亩田,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以前自己去买种子、农药、化肥,价格没有多少优惠。“我比较了一下,还是托管划算!”
安义县鼎湖镇人大主席杨沂钟说,农民眼见为实,凌继河的托管服务,让农民看到种植三五十亩地也能获得比较体面的收入,种田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凌继河说,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谁来种田”难题,还推广了良种,规范化肥和农药的施放,可以保障食品安全。
怀揣“种子梦想”的季核亮
“这种芹菜就是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特别清香,我叫它‘季庄药芹’。是从别处搞到的地方品种,经过提纯,已经比较稳定了。”满头大汗的季核亮在芹菜大棚,一边用特殊的测量工具检查着芹菜的长势,一边介绍着他从去年开始着手培育的最新芹菜品种,成功之后将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法宝”。
“现在要是想让农民收入很高的话,必须走品牌农业。”品牌农业是季核亮追寻的农业发展方向,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掌握核心的育种技术、拥有优良的籽种产品。出生在天津市北辰区季庄子村的季核亮,从童年时代开始跟随父母干农活,所以田间地头的酸甜苦辣他都深有体会,“如何提高农民兄弟的收入”更成为了季核亮成年之后经常思考的问题。
1989年,季核亮考上天津农学院,成为当时村里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在蔬菜育种专业学习4年后,他被分配到天津市蔬菜研究所,成为事业单位一名正式员工。2002年,已经是天津蔬菜研究所正科级干部的季核亮决定辞去工作,回乡创办育种公司,他想要亲手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籽种,带着乡亲们一起走上增收路。
创业之初,为了让蔬菜新品种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季核亮远赴云南省元谋县一个傈僳族的小山村,在那里设立了一个占地15亩的育种基地。每年,季核亮要有四个月在云南度过。每次出行,都是穿梭在崇山峻岭中,山是长满野草和荆棘的陡坡,脚下就是呼啸奔腾的金沙江,季核亮的脚底不知磨出了多少个血泡,双臂不知被荆棘刮出了多少道口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艰苦研制,新品种芹菜——“艾菲尔”打响了头炮,无论是产量、品质还是抗病性都优于国外品种,价格远比国外籽种便宜。在季庄子、刘快庄等村试种之后,增收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季核亮积极探索公司与合作社联营的新方式,组织临近村镇的三百多户农民成立了良种繁育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孟昭宝说,他家里的十几亩地,以前都是用来种植玉米,一亩地一季的收入也就是五六百块钱,再去掉种子、化肥、人工,纯利润就剩两三百块钱。不过从2004年开始,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乡亲们增收了,可季核亮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深知:只有种子走向全国,让更多农民依靠“耕耘”牌种子走上致富路,才是真正的成功。他利用每年去云南繁种的机会,跑遍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种子市场。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外地民营小公司,推广籽种的难度太大了。虽然辛苦,但是季核亮坚信,只要籽种质量好,一定能打开市场。果不其然,他的芹菜新品种在贵州首先打开了销路,很快便占领了整个西南地区,进而走向了全国。 如今,耕耘种业的籽种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已达到一百万亩以上,部分品种也已经远销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季核亮创办的耕耘种业成为天津民营育种企业的“标杆”。而季核亮也不再是创业初期的“光杆司令”,身为总经理,手下有一帮研发和销售人员,还聘用了二十多名村民在育种基地当产业工人。不过,随着天津市的发展,农民不再单纯以种地为生,每个月几千块钱的收入已经不能再吸引他们付出辛苦来繁种了,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更多农民受益,季核亮又把目标锁定在了“季庄药芹”上。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是季核亮的座右铭,而离“梦想永差一步”则是他为“促农增收”而奋斗的不竭动力,他要在这条路上长久的走下去。
民办教师陈俭平创业记
河南信阳市新县扒棚居委会羚锐大道旁,德龙玩具工厂正热火朝天地生产出口洋娃娃玩具。当地人说,别看厂子不大,气派却不小:一头连着山区的留守妇女,一头连着欧美国家的超市;一头连着深圳的研发基地,一头连着老区的工厂生产线。
陈俭平是这家有400多工人厂子的老板。
1997年盛夏,日复一日的贫困就像午间烈日般灼热难熬。新县陈店乡32岁的农村小学民办教师陈俭平毅然下定决心——南下打工。此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每天5块钱工资已负担不起家中四张口的生计。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远门,在汉口火车站,陈俭平被巨大的人流裹挟着,双脚离地卷进车厢。来到东莞,陈俭平沿着大路找工厂。饿了啃几口杂粮饼,夜晚就睡在大桥洞下。最终,他在一家灯泡厂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每天打扫厂房和厕所。尽管工资每月200元,但他每天早上8点上班,一直干到凌晨两点多才下班,整个车间的卫生狀况焕然一新。一个星期后老板注意到他,破例将他提拔为一条生产线的负责人。4年半后,他当上总经理,能够熟练管理1200人的工厂,调度发往世界各个港口的货物,每月能领到8000多元工资。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向老板提出辞职。“我不能再打工了。”陈俭平平静中流露着坚定。辞职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陈俭平说,他每天站在超市里看人们买些什么,站在批发市场看人们需要些什么……“足足看了3个月,最终决定,做塑料玩具!”陈俭平说,认准了行业后他便开始买书,去工厂学习,干劲儿十足地做准备。
2001年3月4日,只有他和妻子两个员工的东莞光源塑胶玩具厂挂牌。第一单生意是给一家大厂代工生产玩具娃娃身上的一个小零件。为了保证质量,甚至在塑料上留下的指纹他都用酒精擦拭干净。第一单的两麻袋零件挣了10元钱。但凭借质优价廉,单子越做越多,工厂越来越大。经过10多年发展,工厂渐渐有了七八百名员工,也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翻译。
“我是被动员的。”谈到返乡创业这个人生第三个重大决定,一向有主见的陈俭平做了这样的回答。
在陈俭平的家乡,河南信阳市人社局内有这样一个机构——“农民外出务工服务办公室”。设立之初,是为了服务占全市近1/4人口的200多万农民工。近年,这个办公室的业务开始有点“名不副实”了——他们近一半的精力开始投入到服务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身上。
“以前是琢磨着怎么把人往外送,更好地就业;如今考虑的是怎么把人吸引回来,在家创业。”信阳市人社局副局长陈廷森说。
家乡的盛情最是难却,陈俭平回去了。
当然,回乡不完全是源于感情。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调整的大背景,招工难、成本高等具体问题,都促使他汇入新的浪潮:将生产线迁移到内地,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把产品打出去。反正要搬,何不回家?老家信阳对陈俭平们也着实不薄,对返乡创业农民工配套提供了土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
2013年,陈俭平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工厂的主体搬迁。新创办的德龙玩具厂就设在老家新县,主要负责制造,而研发和市场总部还在深圳。“2014年建厂,2015年研发,目前吸纳当地留守妇女400人就业。订单增长速度比想象的要快。”陈俭平说,预计下一年产值将达到2.5亿元,用工1500人。玩具销往美国、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
“家乡还有很多人依然贫困,能回去尽一些力,也是实现人生另一种价值。”53岁的陈俭平说,他很喜欢自己的新身份:返乡创业农民工。
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激荡变迁的时代里中国农民工的缩影——既走过二亿多人曾经的艰苦甚至辛酸的路程,也是归去来兮返乡创业的那部分佼佼者的代表。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450万,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数百万“城归”群体的出现,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时代现象。经济学家厉以宁称之为升级版的人口红利。改变中国“三农”的希望,可能就寄托在他们身上。
所谓“城归”,有学者解释为从农村出去打工、经商的农民,或者从农村走出去的读书人、退役士兵等,经过一二十年,少的也有几年在城市打拼的经历,积累了经验,获得技术和资金,如今又重新回归乡村生产生活。在城镇化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他们的回归并非逆时代潮流而动,相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农村的未来。
“田保姆”凌继河
凌继河是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人,他创办的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在安义县鼎湖镇。
“初中毕业后,我受公社委派到海南学习水稻育种技术。两年的学习让我这一生和水稻结下不解之缘。”56岁的凌继河两鬓微白,回想起当年的育种经历,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1983年分田到户后,凌继河成为家里种田的主力,海南的学习经历让他对种子非常在意,种子好才有好收成,他家稻田的产量一直是全村最高的。后来,他到安义县城开食品店,生意非常好。随后,从销售建材到销售手机,凌继河的生意越做越大,但种粮梦一直藏在心中。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安义务农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新世纪的头十年,出现了农田抛荒现象。
“有个村庄有360亩水田,只有不到一半在种植。”凌继河说,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看到农田被撂荒,心里就不是滋味,“我们这一辈的庄稼人把田地看得很重”。不忍心看到良田被撂荒的农民情怀,以及对现代农业迎来战略机遇期的商业敏感,让凌继河决定返乡二次创业。
村民怀疑,家人也不理解。在凌继河努力劝说村民把田流转给他时,他爱人却做反面工作,到处说老凌种不好田。凌继河准备了几十万元土地流转资金,一分钱也发不下去。
那时,鼎湖镇年土地流转金每亩最高仅170元,凌继河提高到200元,而且好坏都要,并承诺保持土地肥力。他的真诚打动了村民,第一年流转了4900亩。目前,他的公司已经成为集水稻种植、收割、烘干,大米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企,他也成为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
近年来,凌继河每年都拿出上百万元给种粮能手发放年终奖,以一种抢人眼球的方式彰显了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和无穷魅力。和凌繼河同村的刘高美获得的奖金最多,到公司的第一年,刘高美就得到13.6万元的超产年终奖,加上工资和土地流转金,年收入近20万元。5年来,他从公司获得的总收入超过152万元,年均超过30万元。
“开始我不愿意来公司,现在用棍子赶我都不走。”刘高美憨笑着说,没想到帮人种田能挣这么多。
公司要保持长远发展,要和员工共享发展成果,也要给村民带来收益。长期在外经商,凌继河积累下丰富的管理经验。他把1.9万亩土地分给16个生产队管理,每个生产队确定一个基本产量,这些种粮能手平时每月领取工资,到年底则根据超额完成的产量领取奖金。2015年公司发放超产奖228万元,加上工资,每对员工夫妻年收入超过13万元。
凌继河还通过水稻种植、机械服务、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地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带动3300多户农民增收。
凌继河这个“田保姆”的贴心服务受到其他种粮大户的欢迎。李凤员种了200多亩田,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以前自己去买种子、农药、化肥,价格没有多少优惠。“我比较了一下,还是托管划算!”
安义县鼎湖镇人大主席杨沂钟说,农民眼见为实,凌继河的托管服务,让农民看到种植三五十亩地也能获得比较体面的收入,种田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凌继河说,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谁来种田”难题,还推广了良种,规范化肥和农药的施放,可以保障食品安全。
怀揣“种子梦想”的季核亮
“这种芹菜就是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特别清香,我叫它‘季庄药芹’。是从别处搞到的地方品种,经过提纯,已经比较稳定了。”满头大汗的季核亮在芹菜大棚,一边用特殊的测量工具检查着芹菜的长势,一边介绍着他从去年开始着手培育的最新芹菜品种,成功之后将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法宝”。
“现在要是想让农民收入很高的话,必须走品牌农业。”品牌农业是季核亮追寻的农业发展方向,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掌握核心的育种技术、拥有优良的籽种产品。出生在天津市北辰区季庄子村的季核亮,从童年时代开始跟随父母干农活,所以田间地头的酸甜苦辣他都深有体会,“如何提高农民兄弟的收入”更成为了季核亮成年之后经常思考的问题。
1989年,季核亮考上天津农学院,成为当时村里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在蔬菜育种专业学习4年后,他被分配到天津市蔬菜研究所,成为事业单位一名正式员工。2002年,已经是天津蔬菜研究所正科级干部的季核亮决定辞去工作,回乡创办育种公司,他想要亲手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籽种,带着乡亲们一起走上增收路。
创业之初,为了让蔬菜新品种适应高温高湿环境,季核亮远赴云南省元谋县一个傈僳族的小山村,在那里设立了一个占地15亩的育种基地。每年,季核亮要有四个月在云南度过。每次出行,都是穿梭在崇山峻岭中,山是长满野草和荆棘的陡坡,脚下就是呼啸奔腾的金沙江,季核亮的脚底不知磨出了多少个血泡,双臂不知被荆棘刮出了多少道口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艰苦研制,新品种芹菜——“艾菲尔”打响了头炮,无论是产量、品质还是抗病性都优于国外品种,价格远比国外籽种便宜。在季庄子、刘快庄等村试种之后,增收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季核亮积极探索公司与合作社联营的新方式,组织临近村镇的三百多户农民成立了良种繁育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孟昭宝说,他家里的十几亩地,以前都是用来种植玉米,一亩地一季的收入也就是五六百块钱,再去掉种子、化肥、人工,纯利润就剩两三百块钱。不过从2004年开始,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乡亲们增收了,可季核亮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深知:只有种子走向全国,让更多农民依靠“耕耘”牌种子走上致富路,才是真正的成功。他利用每年去云南繁种的机会,跑遍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种子市场。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外地民营小公司,推广籽种的难度太大了。虽然辛苦,但是季核亮坚信,只要籽种质量好,一定能打开市场。果不其然,他的芹菜新品种在贵州首先打开了销路,很快便占领了整个西南地区,进而走向了全国。 如今,耕耘种业的籽种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已达到一百万亩以上,部分品种也已经远销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季核亮创办的耕耘种业成为天津民营育种企业的“标杆”。而季核亮也不再是创业初期的“光杆司令”,身为总经理,手下有一帮研发和销售人员,还聘用了二十多名村民在育种基地当产业工人。不过,随着天津市的发展,农民不再单纯以种地为生,每个月几千块钱的收入已经不能再吸引他们付出辛苦来繁种了,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更多农民受益,季核亮又把目标锁定在了“季庄药芹”上。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是季核亮的座右铭,而离“梦想永差一步”则是他为“促农增收”而奋斗的不竭动力,他要在这条路上长久的走下去。
民办教师陈俭平创业记
河南信阳市新县扒棚居委会羚锐大道旁,德龙玩具工厂正热火朝天地生产出口洋娃娃玩具。当地人说,别看厂子不大,气派却不小:一头连着山区的留守妇女,一头连着欧美国家的超市;一头连着深圳的研发基地,一头连着老区的工厂生产线。
陈俭平是这家有400多工人厂子的老板。
1997年盛夏,日复一日的贫困就像午间烈日般灼热难熬。新县陈店乡32岁的农村小学民办教师陈俭平毅然下定决心——南下打工。此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每天5块钱工资已负担不起家中四张口的生计。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远门,在汉口火车站,陈俭平被巨大的人流裹挟着,双脚离地卷进车厢。来到东莞,陈俭平沿着大路找工厂。饿了啃几口杂粮饼,夜晚就睡在大桥洞下。最终,他在一家灯泡厂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每天打扫厂房和厕所。尽管工资每月200元,但他每天早上8点上班,一直干到凌晨两点多才下班,整个车间的卫生狀况焕然一新。一个星期后老板注意到他,破例将他提拔为一条生产线的负责人。4年半后,他当上总经理,能够熟练管理1200人的工厂,调度发往世界各个港口的货物,每月能领到8000多元工资。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向老板提出辞职。“我不能再打工了。”陈俭平平静中流露着坚定。辞职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陈俭平说,他每天站在超市里看人们买些什么,站在批发市场看人们需要些什么……“足足看了3个月,最终决定,做塑料玩具!”陈俭平说,认准了行业后他便开始买书,去工厂学习,干劲儿十足地做准备。
2001年3月4日,只有他和妻子两个员工的东莞光源塑胶玩具厂挂牌。第一单生意是给一家大厂代工生产玩具娃娃身上的一个小零件。为了保证质量,甚至在塑料上留下的指纹他都用酒精擦拭干净。第一单的两麻袋零件挣了10元钱。但凭借质优价廉,单子越做越多,工厂越来越大。经过10多年发展,工厂渐渐有了七八百名员工,也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翻译。
“我是被动员的。”谈到返乡创业这个人生第三个重大决定,一向有主见的陈俭平做了这样的回答。
在陈俭平的家乡,河南信阳市人社局内有这样一个机构——“农民外出务工服务办公室”。设立之初,是为了服务占全市近1/4人口的200多万农民工。近年,这个办公室的业务开始有点“名不副实”了——他们近一半的精力开始投入到服务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身上。
“以前是琢磨着怎么把人往外送,更好地就业;如今考虑的是怎么把人吸引回来,在家创业。”信阳市人社局副局长陈廷森说。
家乡的盛情最是难却,陈俭平回去了。
当然,回乡不完全是源于感情。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调整的大背景,招工难、成本高等具体问题,都促使他汇入新的浪潮:将生产线迁移到内地,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把产品打出去。反正要搬,何不回家?老家信阳对陈俭平们也着实不薄,对返乡创业农民工配套提供了土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
2013年,陈俭平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工厂的主体搬迁。新创办的德龙玩具厂就设在老家新县,主要负责制造,而研发和市场总部还在深圳。“2014年建厂,2015年研发,目前吸纳当地留守妇女400人就业。订单增长速度比想象的要快。”陈俭平说,预计下一年产值将达到2.5亿元,用工1500人。玩具销往美国、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
“家乡还有很多人依然贫困,能回去尽一些力,也是实现人生另一种价值。”53岁的陈俭平说,他很喜欢自己的新身份:返乡创业农民工。
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激荡变迁的时代里中国农民工的缩影——既走过二亿多人曾经的艰苦甚至辛酸的路程,也是归去来兮返乡创业的那部分佼佼者的代表。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450万,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数百万“城归”群体的出现,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时代现象。经济学家厉以宁称之为升级版的人口红利。改变中国“三农”的希望,可能就寄托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