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维京人失踪之谜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传奇的民族,那就是维京人。提起维京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维京海盗”。其实维京人并非只是海盗,他们还是殖民者、航海家和美洲大陆的最早发现者。8——11世纪这一时期在欧洲被称为“维京时代”,维京海盗的龙头船和战斧曾经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慌。尽管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维京人在欧洲历史上却只辉煌了几个世纪,便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维京人为何走向海洋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维京人健康强壮的体魄、凶残坚韧的性格以及抢劫掠夺的习性。北欧蜿蜒的海岸线上遍布着许多峡湾和海岛,海上交通条件十分优越,陆地上却是山壑纵横、交通不便,当有限的耕地无法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时,他们便走向了从海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维京人发现了格陵兰岛―比哥伦布早500年发现了美洲


  作为中世纪杰出的航海家,维京人借助他们引以为傲的龙头船和无畏的探索精神冲出斯堪的纳维亚峡湾,在欧洲各大河流与近海洋面上横行无阻,许多之前从未被人们标记在地图上的新土地被他们逐一发现。自9世纪末冰岛被发现以来,渴望过上平和安稳生活的维京人开始了他们“乔迁新居”之路。虽然冰岛的自然环境十分独特,宜居面积极其有限,但依旧在被发现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欣欣向荣、人声鼎沸的一片乐土。不过好景不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冰岛的自然环境因殖垦过度而开始恶化。岛上终年气候寒冷,动植物生长缓慢,原先的桦树林在被砍伐完毕后再也没有可供采集的木材可用。对于以木头为主要日常燃料和房屋建设用材的中世纪人来说,缺乏木材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十分致命的。这些因素都逼迫着维京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大海,寻找新的土地。
  以现代的地理学划分来看,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这片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岛屿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距离冰岛只有200海里(约370千米)的路程。历史上,正是这浅浅的一湾丹麦海峡,揭开了美洲的最早发现史。
  982年,因为有着一头红发而被人们称为“红毛”的埃里克·拉乌达,因犯了杀人罪而被放逐出冰岛,他在向西航行的途中发现了一块大陆,并将其命名为“绿地”(格陵兰)。他在回到冰岛后,把格陵兰岛描绘成了一个有着丰富资源和美丽海湾的地方,成功吸引了25船的追随者随他前往格陵兰岛定居。986年,“红毛”埃里克和这些来自冰岛的第一批移民定居到了格陵兰岛的南部。格陵兰岛缺乏生产和生活资料,移民们不得不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而且与冰岛保持着联系。他们通过冰岛把毛皮、海兽皮、海象牙、鲸须、鲸油和其他特产运往欧洲,换取粮食、木材和铁制工具。由于贸易往来频繁,格陵兰岛一度繁荣,移民总数达到6000人。
  1261年,格陵兰岛归属于挪威的殖民地。此时,格陵兰岛已从繁荣开始衰退。挪威当时因为国内经济不景气,很少再派船到格陵兰。到15世纪时,格陵兰岛和欧洲的交往中断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格陵兰岛的维京人的消息。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格陵兰岛的维京人在15世纪便消失了。考古学家在岛所发现的尸骨留有受伤的痕迹,也许格陵兰岛的维京人和当地的因纽特人为争夺食物发生了战争?因当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以至于后人对于这些开拓者的命运完全没有线索可寻。

格陵兰岛维京人的消失与气候有关


  一些专家认为,格陵兰岛维京人的消失跟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维京人初到格陵兰岛时,正值中世纪暖期,岛上虽然资源不多,但养活几千维京人还是绰绰有余。到了15世纪初,全球进入小冰河期,严寒使得岛上维京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在这段时期定居在格陵蘭岛的除了维京人,还有因纽特人;前者灭绝,后者成功克服了小冰河期的挑战。因为气候关系,格陵兰岛的植被生长极慢。没有林木,维京人无法取得足够的柴薪生火,又不像因纽特人懂得用鲸脂等海兽脂肪来生火照明。严酷的生活条件使维京人在格陵兰岛上彻底消失。
  维京人在格陵兰岛消失后,一直到15世纪末,代表西班牙王室远航的哥伦布才“重新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能够迅速将这个信息传遍整个欧洲大陆,由此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

维京人基因遍布欧洲


  维京人曾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后来却逐渐淡出了舞台,至今几乎很少看到血统纯正的维京人,因此有学者认为真正的维京人早已消失。
  为了搞清楚维京人的消失之谜,也为了研究维京时代的秘密,多年来研究者们从未放弃对于维京人足迹的追寻和调查,终于通过基因组研究,找到了一些答案。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于2020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研究对400多例欧洲古人类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秘了跨千年的遗传学构成。这一研究显示,正是不同的维京人群影响了欧洲各地区的遗传学组成。研究人员发现,在“维京时代”,来自南部和东部的外源基因流入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们还发现有证据证实维京人曾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外移动:丹麦的维京人向英格兰移动;瑞典的维京人朝着波罗的海三国方向向东航行;挪威的维京人迁移至爱尔兰、冰岛和格陵兰。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个体来自拥有混合血统的社群,通过跨文化和跨大洲的复杂贸易、定居发生了进一步融合。基因研究证明,维京人的基因遍布欧洲。也就是说,维京人在侵略欧洲各地以及在各地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通婚,进而逐渐改变了自己维京人的身份。
其他文献
彗星最明显的特征是拖着一条光亮的大“尾巴”,因而民间将其称为“扫帚星”。可是,最近天文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个轨道与彗星类似但没有彗尾的天体,其独特性质可能会为揭开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提供线索。  彗星由什么构成?    天文观测表明,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类成员。它们主要由冰和其他冰冻物质组成,多形成于太阳系边缘的寒冷地带。当彗星沿着自己的运行轨道接近太阳时,构成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蒸
宝宝心声:我喜欢画画,因为画画能把我做过的事情全都画下来,把我快乐、生气、苦恼的心情都表现出来。当我快乐时,我会用很鲜艳明亮的颜色,当我伤心时,我会用深暗的颜色。每当我画完画,不愉快的事总会逃得无影无踪。  家长感言:宝宝自2岁多开始提笔就喜欢乱涂乱画,每次一不留神就拿着圆珠笔、水笔在墙上涂抹,怎么夺都夺不下来。看着孩子那么喜欢,我就给他买了彩笔和大大的铅画纸,给他摊在地上,贴在墙上,让他尽情地玩
在很多人眼里现代派绘画看不懂,感觉就是“乱画”。其实并非这样,它是有理论基础的。被认为是现代派理论柱石的著名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给艺术定义道“存在意味的形式”,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某种感情的亲身感悟。
小朋友,你知道吗?迪比费是法国一位有名的画家,他的作品风格一直都很现实,绘画技巧非常丰富。可是在1963年的一天,他在打电话时,他边和朋友说边用红色圆珠笔有意无意地在一张纸上随便胡乱涂写。他没有思考,就创作出了半自动完成的小型作品。接着,他把得到的一些图形剪下来放到一张黑纸上,发现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组合关系,自动创作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到1980年,迪比费79岁,年岁已高,就只能创作一些小幅
妈妈想知道5岁的小草是否能表现故事情节,就编了个故事让小草来画。妈妈觉得这个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能是平时鼓励得多了,现在的小草也轻易不说“不会画”三个字,总是说“可以呀”。如果碰到确实难表现的物体他也有小“花招”应付。    画瓢虫(2005.1.25)    故事大意:瓢虫妈妈和小瓢虫出去玩。走着走着,小瓢虫走得很累了,于是妈妈背着他。不一会儿,突然下起了大雨。看见一只蘑菇,他们在蘑菇下面躲雨。雨
由于供移植的人类器官短缺,研究人员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另一种设想并在进行试验,就是让动物长出人的器官,以供人移植。能够长出人的器官的理想动物首先是猪,其次是绵羊或牛。  敲除和替换基因    让猪长出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的胚胎发育期的干细胞或人的诱导产生的多能干细胞移植到猪体内,才能由这样的细胞长出各种器官出来;二是要让猪体内特定的地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广为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独特含义,恰如《史记》所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四季之中,“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
为什么沙漠有那么多沙子  沙漠在自然景观上表现为连绵的沙丘,大的沙漠又称“沙海”,形象地表达了沙漠是由浩瀚的沙子组成。沙漠中那么多的沙子是从哪儿来的?地球上的很多沙漠处在高大山脉的背后或者由山脉环绕的盆地之中。这些沙漠沙子的来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附近或周围的高山密切相关。这些高大山脉的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山上的岩石极易破碎,产生巨量的岩石碎屑。如果该山脉的山前地
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侯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侯变化的国家方案。  该方案被形容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它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
人工智能可提前数年预测心脏病风险  英国研究人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工具,可在心脏病发作前至少5年就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属于这类疾病的高风险人群。目前,如果一个人出现胸部疼痛等疑似心臟病症状时,传统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对冠状动脉扫描结果的判读,但这种方法有时并不一定能判断出病患未来是否就会心脏病发作。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大量的血管扫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开发出的一种全新生物标记物,能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