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由于我国进入了老龄化时代,老年人不断增多,与老年人相关的疾病也逐年增多,脑栓塞作为年龄相关性疾病不仅越来越多,并且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脑血栓是一种慢性疾病,疾病过程复杂,病人通常自理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对于此病的护理措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本文在此讨论对于脑血栓患者护理的要点,以提高对脑血栓患者护理规范程度的注意。
【关键词】脑血栓;护理;康复
脑血栓是一种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再加上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等条件,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男性多余女性,临床主要表现是偏瘫。护理是脑学栓治疗和康复阶段必不可少的缓解,如何有效安全的护理脑血栓病人,帮助病人度过疾病的各个时期并达到最佳康复程度,是没一个医护工作者探讨的目标,本文在此对此进行一系列脑血栓护理要点的探讨,具体如下。
1脑血栓的护理可根据疾病临床的不同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1.1急性发作期护理;
此期病人多处于急性发作期之后,护理场所多为从发作到去往医院的途中,对于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嘱其平卧,将头部垫高30度左右,尽可能将病人在1到2小时内送至附近的大医院。对于症状较重的病人应及时拨叫120急救,对于出现意识障碍的病人,应时刻监测生病体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注意心跳和节律的改变,必要时实行人工心肺复苏术,因此要求对此操作进行广泛培训,尽量避免病人呕吐和误吸,防止食物和胃酸如胃后产生不可逆损害。对于初次发病的病人,应做好心理安抚工作,避免病人产生过度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加重疾病。
1.2进展期的护理
这一阶段的护理多在医院内进行,护士应和护工、病人家属等共同配合以完成此阶段的护理工作。此阶段病人病情变化又快到慢,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病人可出现偏瘫,偏感、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生理方面的症状,也可因久治无效,病情严重,治疗费用负担等情况产生焦虑、担心、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此阶段的护理工作复杂而重要。
1.2.1针对临床症状的护理对于偏瘫的护理:
病人多为运动障碍,自发运动困难甚至不能运动,因长久的卧床不动则会引起局部不组织皮肤压迫缺血,从而导致褥疮的发生,另外,由于病人不能久坐,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因此对于偏瘫严重的病人应每个两个小时改变病人卧床的体位,防止褥疮的发生,嘱患者的护工或家属定期对患者拍背排痰,对于骨骼突出部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并用温水经常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洗,不仅可以预防以上情况的发生,减少因感染而产生的严重并发症,也有助于帮助患者重建治愈疾病的信心。对于已有皮肤破溃的病人要及时将病人状况报告医护人员及早处理。对于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清洗,擦干,保持患者和病房的清洁。病人营养的摄入也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因此对于吞咽困难的病人的护理应着重于鼻饲食物的护理,首先保证鼻饲管的清洁,避免因为不洁操作而带来不必要的损伤,鼻饲时应密切检查食物质量,对于给药时,食物和药物都不能有太大的颗粒,避免堵塞鼻饲管,有吞咽困难的病人同时多伴有意识障碍,因此,之一阶段的营养支持关系到整个治疗的成功和失败,对于意识并无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因插管时的痛苦感受而拒接插管,此时应该做好病人和家属的思想工作,使病人做最大限度的配合,从而防止勉强吞咽而造成食物误入呼吸道,产生的严重后果。
1.2.2针对病情变化的护理:
此期病人病情变化快,病情可好转亦可突然恶化,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严密监视患者的各项症状的体征,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报告。若病人出现嗜睡情况,即,呼之即醒,不叫有立即入睡,此时常提示严重脑水肿,继续发展可进入昏迷阶段。因此如发现病人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另外护理工作者应注意观察病人尤其是有瘫痪症状的患者的肢体力量是否有变小的趋势,是否有新的肢体出现瘫痪,若有,应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另外,对与危重病人要记录每天进食进水的量、尿量等,以便医生参考。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人应早期帮助病人活动患侧肢体、促进康复,帮助病人患肢进行伸屈活动。叮嘱病人对键侧肢体的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证键侧肌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肢体挛缩变形。
1.2.3注意情绪变化
患者由于突然地身体变化,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甚至人格改变。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尽量避免让病人丢失信心,情绪激动,从而加重病情。
1.3恢复期护理
此期病人身体状态稳定,活动力差的病人在此期须有固定人员陪护,以保证病人的安全,病人此期多在家中调养,因此,不能疏忽对于功能的训练,病人可在家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锻炼,从而达到生活的自理。
参考文献
[1] 刘建红 吴秀芹,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与安全, [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20(12),57-59
[2] 苏秀平 郭莉莉, 脑血栓患者康复期的护, [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1),124-125
[3] 朱丹丹, 脑血栓患者的家庭护理, [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19),45
[4] 董凤莉 杨梦, 脑血栓患者康复期护理, [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21),54
【关键词】脑血栓;护理;康复
脑血栓是一种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再加上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等条件,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男性多余女性,临床主要表现是偏瘫。护理是脑学栓治疗和康复阶段必不可少的缓解,如何有效安全的护理脑血栓病人,帮助病人度过疾病的各个时期并达到最佳康复程度,是没一个医护工作者探讨的目标,本文在此对此进行一系列脑血栓护理要点的探讨,具体如下。
1脑血栓的护理可根据疾病临床的不同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1.1急性发作期护理;
此期病人多处于急性发作期之后,护理场所多为从发作到去往医院的途中,对于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嘱其平卧,将头部垫高30度左右,尽可能将病人在1到2小时内送至附近的大医院。对于症状较重的病人应及时拨叫120急救,对于出现意识障碍的病人,应时刻监测生病体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注意心跳和节律的改变,必要时实行人工心肺复苏术,因此要求对此操作进行广泛培训,尽量避免病人呕吐和误吸,防止食物和胃酸如胃后产生不可逆损害。对于初次发病的病人,应做好心理安抚工作,避免病人产生过度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加重疾病。
1.2进展期的护理
这一阶段的护理多在医院内进行,护士应和护工、病人家属等共同配合以完成此阶段的护理工作。此阶段病人病情变化又快到慢,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病人可出现偏瘫,偏感、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生理方面的症状,也可因久治无效,病情严重,治疗费用负担等情况产生焦虑、担心、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此阶段的护理工作复杂而重要。
1.2.1针对临床症状的护理对于偏瘫的护理:
病人多为运动障碍,自发运动困难甚至不能运动,因长久的卧床不动则会引起局部不组织皮肤压迫缺血,从而导致褥疮的发生,另外,由于病人不能久坐,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因此对于偏瘫严重的病人应每个两个小时改变病人卧床的体位,防止褥疮的发生,嘱患者的护工或家属定期对患者拍背排痰,对于骨骼突出部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并用温水经常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洗,不仅可以预防以上情况的发生,减少因感染而产生的严重并发症,也有助于帮助患者重建治愈疾病的信心。对于已有皮肤破溃的病人要及时将病人状况报告医护人员及早处理。对于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清洗,擦干,保持患者和病房的清洁。病人营养的摄入也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因此对于吞咽困难的病人的护理应着重于鼻饲食物的护理,首先保证鼻饲管的清洁,避免因为不洁操作而带来不必要的损伤,鼻饲时应密切检查食物质量,对于给药时,食物和药物都不能有太大的颗粒,避免堵塞鼻饲管,有吞咽困难的病人同时多伴有意识障碍,因此,之一阶段的营养支持关系到整个治疗的成功和失败,对于意识并无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因插管时的痛苦感受而拒接插管,此时应该做好病人和家属的思想工作,使病人做最大限度的配合,从而防止勉强吞咽而造成食物误入呼吸道,产生的严重后果。
1.2.2针对病情变化的护理:
此期病人病情变化快,病情可好转亦可突然恶化,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严密监视患者的各项症状的体征,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报告。若病人出现嗜睡情况,即,呼之即醒,不叫有立即入睡,此时常提示严重脑水肿,继续发展可进入昏迷阶段。因此如发现病人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另外护理工作者应注意观察病人尤其是有瘫痪症状的患者的肢体力量是否有变小的趋势,是否有新的肢体出现瘫痪,若有,应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另外,对与危重病人要记录每天进食进水的量、尿量等,以便医生参考。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人应早期帮助病人活动患侧肢体、促进康复,帮助病人患肢进行伸屈活动。叮嘱病人对键侧肢体的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证键侧肌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肢体挛缩变形。
1.2.3注意情绪变化
患者由于突然地身体变化,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甚至人格改变。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尽量避免让病人丢失信心,情绪激动,从而加重病情。
1.3恢复期护理
此期病人身体状态稳定,活动力差的病人在此期须有固定人员陪护,以保证病人的安全,病人此期多在家中调养,因此,不能疏忽对于功能的训练,病人可在家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锻炼,从而达到生活的自理。
参考文献
[1] 刘建红 吴秀芹,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与安全, [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20(12),57-59
[2] 苏秀平 郭莉莉, 脑血栓患者康复期的护, [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1),124-125
[3] 朱丹丹, 脑血栓患者的家庭护理, [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19),45
[4] 董凤莉 杨梦, 脑血栓患者康复期护理, [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