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形态学分析技术与镜检筛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2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阐述了近40年来血细胞分析仪形态学分析技术发展进程。阐明了不同时期生产的不同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分类中的临床价值、优势与局限性。明确指出目前不管多么精尖的自动识别技术,都不能代替人工显微镜检查。只不过不同档次的设备“筛选”水平不同而已。建议要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使用适宜检验技术。购置设备要考虑既满足临床诊断标准,又符合国家惠民政策和医改的要求。同时呼吁业界重视形态学检查,加强基本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5-8)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多重荧光PCR结合Allglo探针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鉴定艰难梭菌相关毒素基因的方法,并对浙江杭州地区腹泻患者的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型研究。针对艰难梭菌毒素tcdA和tcdB基因设计引物和相应的Allglo探针,优化PCR扩增体系,并评价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收集2012年8至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180份,对粪便中携带tc
目的应用酶学参考方法实验室网络赋值的人源冰冻血清做校准品,探求实现不同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一致性的途径,为实验室确定适合的项目校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方法量值溯源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航天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家实验室组成的酶学参考方法实验室网络使用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
目的克隆细粒棘球绦虫亲环素A(EgCypA)基因并体外表达纯化该蛋白以评价EgCypA的血清学免疫检测价值。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细粒棘球绦虫cDNA文库中的EgCypA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并设计引物,以细粒棘球绦虫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EgCypA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将重组载体导入大肠埃希菌, IPTG诱导该重组菌株表达EgCypA,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血流感染[1]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毒素侵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和炎症反应。包括败血症、菌血症、脓毒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危害严重。
期刊
目的应用孕妇体重对早、中孕期整合筛查唐氏综合征(DS)的血清标志物中位数倍数(MoM)进行校正,降低假阳性率。方法同一个孕妇分别于孕11~13周+6d和15~20周+6d用无菌真空采血管采取静脉血,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DELFIA)检测甲胎蛋白(AFP)、游离-β亚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Free-βhCG)、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等3种血清标志物筛查指标,利用筛查风险评估软件,计算
微生物室的重要职责是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送检不规范是影响检测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室应与临床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实验室人员不仅需要积极走进临床,加强临床送检意识,提高送检率,推动和指导临床规范送检;同时,还要主动学习临床知识,了解临床的需求和进展。以患者为工作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共同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1-23)
临床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实验室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几乎达到检验报告无风险或零缺陷的目标。因此,应该不断更新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而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本文旨在阐述风险管理和6 sigma管理体系与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7-20)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临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标本中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的分离率,并探讨一种可用于本实验室筛选hVISA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214株临床MRSA菌株的苯唑西林、头孢西丁、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MIC,并分别用含有5 mg/L替考拉宁的M-H琼脂(MHA5T),宏量E-test法(MET)及菌群分析曲线(PAP/AUC)法检测hV
目的探讨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受体-1(LOX-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与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76例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认(冠状动脉血管狭窄达到或超过50%)。对照组为同期本院经CAG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的非冠心病的患者,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紧密结合现代医学检验学科发展趋势,依据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和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务实推进系统、有效、持久的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