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楚汉两大帝国的变更期间风云际会,局势转变迅速,也受到很多秦汉史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依据李开元教授《汉帝国的建立與刘邦集团》一书的历史分期,将陈涉时期到项羽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复国建王期——平民王政;王政复兴期——贵族王政;霸王政局——军功王政,分别对其在不同统治时期,其封王原则及其政局的形成原因做简要说明与分析。
关键词:王政复兴 霸王政局 后战国时代
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196-01
一、秦末时局
秦帝国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代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方以郡县制集权到中央,中央始皇帝拥有着绝对的专制皇权,以推崇集权的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表面上中央对地方有着极强的控制,但仅在十九年后就崩坏,各地反秦势力迅速集结,就反秦情绪最高涨的楚地而言,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两三个月内,刘邦等起兵于沛县,英布等起兵于番阳,秦嘉、朱鸡石等人于淮北起兵,项梁、项羽等于江东会稽郡起兵,陈婴等起兵于东阳。随后几年,各地都处于反暴秦建立新政权状态,新建的政权不仅国名与战国时代相同,更是出现新的与战国时期相似的混战相争的局面,历史进入“后战国时代”,这一概念正是秦汉史学家李开元教授提出的。
二、复国建王期——平民王政
陈胜吴广起义,这种民间社会的武装暴力就像敲开生鸡蛋的裂缝,随后帝国成块状松散开,开始了王政复兴,在各国王政复兴之前有陈涉、吴广时期所领导的复国建王时期,其特点是在故土的基础上以故国之名重建,确立新的王国领导人,领导人多为平民出身。我们需要清楚的问题在于陈涉为何以复国建王来统治各地?又为何能以平民为王?前面我们说到秦二世而亡,时间之短,此时故国人心尚在,且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对众多小国大有势如破竹之势,国君投降求和,国家改换为郡县,对于民众而言,并未有思想上的彻底转变,上层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观念。以齐国为代表的反秦浪潮声未停歇。
以平民为王则当以陈涉身份说起,他出身楚国民间下层,被征发为戍卒,以当时的血缘方式继承来看,陈涉并无任何政治遗产可以继承,他能够称王的依据便在于功德法理一说。以“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为功;以“复立楚社樱、存亡继绝”为德。这种王权起源于功德的理念,正是平民王政的法理根据。有陈涉一例,其他各国也就同样照办了,同时这样的新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王政复兴期——贵族王政
如果说陈胜、吴广时期其实更倾向于复国建王,那么楚怀王时期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各国原有王政之王政复兴,“陈胜张楚之立,可以说是诸侯旧地皆王的开端,是兴灭国,项梁立楚怀王,可以说是诸侯王重治人皆可兴复的标志,是继绝世”。项梁在立楚怀王之后,除燕国外,皆修正为贵族王政,我们知道后战国时代,时各国都是贵族尚在,加之王政复兴思想流行,陈涉的功德法理便不那么具有说服力,而回头分析,陈涉时期也是无法做到立旧贵族为王的,陈胜不同于楚怀王,楚怀王一心仅在楚,而陈涉想做的是集权,旧贵族的原有势力无疑是一种阻碍。怀王之约制定于战国六国都已经复国后的二世二年后九月,此时的怀王之约,有两大贡献,一是对各国贵族王政的认可;二是通过认可各国王政,达到修正陈涉的平民王政,能避免任何一国压制其他国家局面的出现。
四、霸王政局——军功王政
在将原有七国分解的过程中,便是王政复兴期向列国众王期的转变,所谓列国众王期,却也并非是列国并行,而是在西楚霸王掌控下的列国并行,其时局亦可称之为霸王政局,也是贵族王政向军功王政的转变,了解十九国王的出身,不难看出项羽的分封原则其实也是否定世袭而采用军功封王,否定世袭也就是否认了战国七国的复国,其法理可以说是对陈涉平民王政的军功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些有功者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大重点对象,一是在巨鹿之战中功绩显著的,二是跟项羽同时进入关中的,因此项羽所开创的王政也被称为军功王政。
项羽为何分封十九国,自立西楚霸王,而不称帝行专制?如上一小节所说,项羽立王以诛秦之功为依据、反专制暴秦为口号,不行专制乃是百姓心之所向,然而项羽也绝不甘心与诸侯王并立,因而在封那些即便有军功但身份与旧贵有关的人时,多分封至条件欠佳的“恶地”。二是时机未到,本来项羽亦是有行动的,他设想的是先把楚怀王升为楚义帝,继而徙义帝于郴而又杀之,最后,自己登上帝位,但是最后一步由刘邦继承,改国号为汉。另外关注到的一个问题是贵族人口的流失,先是秦灭六国,而后是陈涉建立平民王政,项羽的军功王政,都使旧有贵族遇到了挑战,虽然在楚怀王时期有短暂的旧贵复兴,但紧接着在战乱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消耗,实力消耗,旧贵族亦很难有力量对抗新政权,这也是项羽能够做到不行专制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田馀庆先生《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的讨论》一文有这样一种解释,三户即是陈涉之楚,怀王之楚,项羽之楚,而后刘邦代项羽为帝,楚国终是在秦楚争霸中获得了胜利。从陈涉以张楚自号,尽管一再变更形式,但终于以楚的胜利宣告结束,虽然胜利了的新朝并不称楚,而称为汉。从陈涉到项羽之法理依据皆是张楚政权,他们于乱世中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各自的身份以及处境等,使得他们在各自的统治时期依照不同的封王原则,形成了不同的政局,这是秦汉之交的多次尝试,是历史的丰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M].三联书店,2000.
[3]田馀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J].历史研究,1989(2):134-150.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王政复兴 霸王政局 后战国时代
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196-01
一、秦末时局
秦帝国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代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方以郡县制集权到中央,中央始皇帝拥有着绝对的专制皇权,以推崇集权的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表面上中央对地方有着极强的控制,但仅在十九年后就崩坏,各地反秦势力迅速集结,就反秦情绪最高涨的楚地而言,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两三个月内,刘邦等起兵于沛县,英布等起兵于番阳,秦嘉、朱鸡石等人于淮北起兵,项梁、项羽等于江东会稽郡起兵,陈婴等起兵于东阳。随后几年,各地都处于反暴秦建立新政权状态,新建的政权不仅国名与战国时代相同,更是出现新的与战国时期相似的混战相争的局面,历史进入“后战国时代”,这一概念正是秦汉史学家李开元教授提出的。
二、复国建王期——平民王政
陈胜吴广起义,这种民间社会的武装暴力就像敲开生鸡蛋的裂缝,随后帝国成块状松散开,开始了王政复兴,在各国王政复兴之前有陈涉、吴广时期所领导的复国建王时期,其特点是在故土的基础上以故国之名重建,确立新的王国领导人,领导人多为平民出身。我们需要清楚的问题在于陈涉为何以复国建王来统治各地?又为何能以平民为王?前面我们说到秦二世而亡,时间之短,此时故国人心尚在,且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对众多小国大有势如破竹之势,国君投降求和,国家改换为郡县,对于民众而言,并未有思想上的彻底转变,上层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观念。以齐国为代表的反秦浪潮声未停歇。
以平民为王则当以陈涉身份说起,他出身楚国民间下层,被征发为戍卒,以当时的血缘方式继承来看,陈涉并无任何政治遗产可以继承,他能够称王的依据便在于功德法理一说。以“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为功;以“复立楚社樱、存亡继绝”为德。这种王权起源于功德的理念,正是平民王政的法理根据。有陈涉一例,其他各国也就同样照办了,同时这样的新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王政复兴期——贵族王政
如果说陈胜、吴广时期其实更倾向于复国建王,那么楚怀王时期乃是真正意义上的各国原有王政之王政复兴,“陈胜张楚之立,可以说是诸侯旧地皆王的开端,是兴灭国,项梁立楚怀王,可以说是诸侯王重治人皆可兴复的标志,是继绝世”。项梁在立楚怀王之后,除燕国外,皆修正为贵族王政,我们知道后战国时代,时各国都是贵族尚在,加之王政复兴思想流行,陈涉的功德法理便不那么具有说服力,而回头分析,陈涉时期也是无法做到立旧贵族为王的,陈胜不同于楚怀王,楚怀王一心仅在楚,而陈涉想做的是集权,旧贵族的原有势力无疑是一种阻碍。怀王之约制定于战国六国都已经复国后的二世二年后九月,此时的怀王之约,有两大贡献,一是对各国贵族王政的认可;二是通过认可各国王政,达到修正陈涉的平民王政,能避免任何一国压制其他国家局面的出现。
四、霸王政局——军功王政
在将原有七国分解的过程中,便是王政复兴期向列国众王期的转变,所谓列国众王期,却也并非是列国并行,而是在西楚霸王掌控下的列国并行,其时局亦可称之为霸王政局,也是贵族王政向军功王政的转变,了解十九国王的出身,不难看出项羽的分封原则其实也是否定世袭而采用军功封王,否定世袭也就是否认了战国七国的复国,其法理可以说是对陈涉平民王政的军功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些有功者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大重点对象,一是在巨鹿之战中功绩显著的,二是跟项羽同时进入关中的,因此项羽所开创的王政也被称为军功王政。
项羽为何分封十九国,自立西楚霸王,而不称帝行专制?如上一小节所说,项羽立王以诛秦之功为依据、反专制暴秦为口号,不行专制乃是百姓心之所向,然而项羽也绝不甘心与诸侯王并立,因而在封那些即便有军功但身份与旧贵有关的人时,多分封至条件欠佳的“恶地”。二是时机未到,本来项羽亦是有行动的,他设想的是先把楚怀王升为楚义帝,继而徙义帝于郴而又杀之,最后,自己登上帝位,但是最后一步由刘邦继承,改国号为汉。另外关注到的一个问题是贵族人口的流失,先是秦灭六国,而后是陈涉建立平民王政,项羽的军功王政,都使旧有贵族遇到了挑战,虽然在楚怀王时期有短暂的旧贵复兴,但紧接着在战乱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消耗,实力消耗,旧贵族亦很难有力量对抗新政权,这也是项羽能够做到不行专制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田馀庆先生《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的讨论》一文有这样一种解释,三户即是陈涉之楚,怀王之楚,项羽之楚,而后刘邦代项羽为帝,楚国终是在秦楚争霸中获得了胜利。从陈涉以张楚自号,尽管一再变更形式,但终于以楚的胜利宣告结束,虽然胜利了的新朝并不称楚,而称为汉。从陈涉到项羽之法理依据皆是张楚政权,他们于乱世中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各自的身份以及处境等,使得他们在各自的统治时期依照不同的封王原则,形成了不同的政局,这是秦汉之交的多次尝试,是历史的丰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M].三联书店,2000.
[3]田馀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J].历史研究,1989(2):134-15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