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河南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c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诠释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结合河南林业自身特点和林业生态建设现状,阐述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生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282-02
  Consideration of Hena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IANG Fan1, LI Chong-bo2, WAN Meng1* et al (1. Henan Province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 450045; 2. Wangjiahou Village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Shaanxian, Shaanxian, Henan 472121)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progress, i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nan forest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re elaborated. Som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forestry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江帆(1973- ),男,河南罗山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和森林生态与经营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样的战略高度。随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但是,面对各种资源的逐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严峻形势,又必须使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并且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1]。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绿色永续发展。
  森林每生长1 m3木材,约需要吸收1.83 t CO2[2]。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所固定的碳量约占陆地植被总固碳量的82.5%[3-4],它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减缓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及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5],并已成为促进绿色增长的有效载体和解决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1.1什么是生态文明
  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在1987年6月召开的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最早给出生态文明的定义,并提出我国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外的学者罗依·莫里森1995年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清楚地表述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概念。但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则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古代四大文明都具有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这些都是今天研究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6]。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7]。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8]。从狭义角度来讲,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即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通过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
  1.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循环性、可持续性、知识性和公正性。它的科学内涵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协调的发展;本质是以人为本,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其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3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   2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森林是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具有强大的增加碳汇,减少排放的功能,已成为促进绿色增长最有效载体之一,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和纽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林业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多种森林产品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力发展林业,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河南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状
  3.1河南林业资源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业生产基地,具有独特的区域特点,植被类型多样,其建设生态文明,对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在5年时间内共完成造林任务169.77万hm2。其中,山区生态体系等六大生态工程146.19万hm2,经济林等产业工程23.59万hm2,同时还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任务50.95万hm2。并且还完成了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造林补贴试点、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根据调查监测,截至2012年全省森林面积为383.77万hm2,森林蓄积量为14 227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22.98%。5年来,除更新造林外,新增森林面积60.45万hm2、森林蓄积量1 291万m3,森林覆盖率增加3.62个百分点。而从2013年后,河南省又开始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河南的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良性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也正发生转变,正向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方向发展,为河南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河南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资源总量不足,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根据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河南省的森林面积在全国排在第21位,人均森林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第20位[10]。森林资源分布不均,60%以上林业用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布在豫西伏牛山区,豫南的桐柏山区和大别山区,而其余地区均是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代表的森林植被。森林结构不合理,以人工纯林居多。林分的龄组结构也不合理,主要以幼、中龄林为主,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64.12%和56.49%,单位面积蓄积量也低,平均蓄积量仅为39.01 m3/ hm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78 m3/hm2)的1/2[11]。全省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山区还有36.67万 hm2地处偏远,立地条件差的宜林荒山荒地有待绿化造林,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也需要完善,生态廊道需要提高建设标准,106.67多万 hm2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亟需抚育管理和改造。
  3.2.2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绿色、有机的产业生产体系还不健全。全省花木的标准化生产还较滞后,优良品种的数量较少,单位面积的产值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7%。绝大部分速生丰产林缺乏有效的抚育间伐管理,生长量不高。省内的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大多数的林业企业的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还很少,其产业链条短,服务组织不完善,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这些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精、深加工的林产品还很少,大多是初级的产品,没有形成一批国内名优品牌,同时产品的附加值还很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省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森林旅游业没有得到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全省的林业产业总产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值为52∶40∶8,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林业的经济效益不高,为广大林农增收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2.3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河南省级林业项目投资实行的是“以奖代补”政策,但是,省内的有些省辖市、直管县(市、区)的财政配套投资资金到位率不足,其支撑体系没有严格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的要求实施建设,因此造成了单位面积上的营造林投资标准低,使部分造林成效和质量都不高。林业资源的管理和成效监测技术手段还较落后,省内的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在造林中,苗木的良种使用率低,林业上的许多好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林业的人才队伍和林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县(市、区)的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全省的森林防火、监测、控制能力还很薄弱,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压力逐年在增大。相对滞后的林业支撑保障能力与艰巨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森林资源保护任务不匹配。
  3.2.4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程度薄弱。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程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虽然每个人都在讲生态诸如“生态家园”、“生态农庄”、“生态保护”等等,但是,由于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上偏低,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事例时有发生。此外,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生态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生态文明教材的数量和质量也不能满足需要。人人都讲生态文明,但实际上对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并没有足够的理解。近年来开展生态宣传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致使生态宣传的深度和力度远远不够,缺乏经常性和参与性。讲生态文明没有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却缺乏生态道德意识支撑。   4建设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
  4.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的实现要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而伦理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观念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要在全社会内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12]。因此,加大生态文明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制定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期规划;二是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条例;三是加强生态宣传教育队伍的基本建设,提高生态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四是加大生态宣传教育经费投入;五是加强对生态
  宣传教育人员的培训,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金,广泛地
  筹集生态教育资金。生态文明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其是一项全民教育,是生态文明事业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促进整个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战略性任务。
  4.2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因此,需要结合河南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特点,继续加大全省生态建设的实施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中、幼林抚育工程等国家级、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和《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步伐。继续健全全省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储量。遵循生态经济和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利用河南省当地条件,采用科学方法,注重可再生性,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实现生态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林业的社会地位,强化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3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最有效出路。绿色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中降低废物排放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理念。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广节约、替代、可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并且积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来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4.4创建完善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要把以森林生态文化为主体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与生态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放到同样高度来抓。生态文化是对资源经济的超越,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的前提下,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等摆在重要位置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13]。通过大力发展各种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多样性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以及绿色消费文化等各种文化来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全社会之中逐渐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2012.
  [2] 康志雄.低碳经济:林业发展的机遇与使命[J].浙江林业,2010(1):26-27.
  [3] SABINE C L,HEIMANN M,ARTAXO P,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past trends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M]//FIELD C B, RANPACH M R, MACKENZIE S H.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ntegrating humans, climate and the natural word. Washington: Island Press,2004:17-44.
  [4] 罗云建,张小全,王效科,等.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9,45(8):129-134.
  [5]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6] 王玉庆.生态文明概念和内涵的一些思考[N].中国环境报,2010-08-12.
  [7]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 王德中.“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依据和实践述求[J].城市管理前沿,2009(2):24-25.
  [9] 尹伟伦.生态文明与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林业科学,2012,41(3):203-206.
  [10] 王照平.科学的决策——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259.
  [11] 万猛.低碳经济下河南林业发展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32(3):5-8.
  [12] 张秋良,鲍春生.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内蒙古林业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6):124-126.
  [13]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0.
其他文献
摘要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与实地调查工作经验,构建了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技术确定了测评指标准则层、领域层、测评指标层的指标;进一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技术对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处理,确定了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以西藏农业生态景观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代表——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研究个案,对其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南京中山陵园蜡梅资源调查,介绍了中山陵园丰富的蜡梅品种资源及应用,重点叙述了新选育品种的优良特性。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了蜡梅目前应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促进蜡梅应用开发主要措施及途径。  关键词蜡梅;中山陵;品种;切花;微型盆景;保健饮品  中图分类号S685.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70-04  Study on Chimonanthus prae
期刊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大黄鱼抗刺激隐核虫的免疫防御奠定基础,也为海水鱼类养殖的免疫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用孵化2 h内的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并运用Real-time PCR检测MHC IIB基因在各组织(鳃、皮肤、脾和头肾)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MHC IIB基因在鳃、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上调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感染6和12 h后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头肾中,MHC
期刊
摘要应用海阳市近5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和出现的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了海阳市冬小麦生长期的气候条件,指出了影响冬小麦生长的干旱、连阴雨、冰雹、晚霜冻等不利气象条件发生的频率及出现的天气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冬小麦;生长期;气候条件;海阳市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212-03  Analysis of Climati
期刊
摘要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拉萨河谷地区是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之一,羊八井温泉、日多温泉等著名的地热就分布在拉萨河谷地区。对分布在拉萨周边区域的羊八井温泉、日多温泉、德仲温泉、贾桑温泉等4个典型高原地热温泉水环境中的Zn、Co、Cr、Fe、Mo、Pb、As、Sb、Ni、Cd、Hg、Be、Cu、Mn、Se等15种主要金属元素的含
期刊
摘要研究了7%黑曲霉预处理和7%复合酶预处理低次烟叶对低次烟叶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对两种生物预处理方法产气效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7%的黑曲霉预处理低次烟叶进行厌氧消化产沼气的产气效率更高,低次烟叶分解更彻底的结论。  关键词低次烟叶;厌氧发酵;沼气;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263-02  我国是世界烟叶的主产国,我国烟草植物
期刊
摘要猪圆环病毒(PCV2)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污染猪场及周围环境,影响表层水质和地下水,危及水质量,威胁着人类健康。该病毒既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并感染鼠和牛等多种动物。生产中PCV2常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在对该病的实际防控中,应对全场种猪和仔猪进行PCV2疫苗免疫,同时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和加强饲养管理。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2型;流行;防制  中图分类号S852.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试验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比较5种杂草植物在不同浓度钴污染液(0、60、120、180、360 mg/kg)中对钴的吸收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①随处理浓度增加,各植物体内钴含量均增加,野茼蒿地上部钴含量增加量最多,当浓度为360 mg/kg时是对照的433倍;②各植物地上部、根部及单株钴积累量随钴浓度增大呈增大趋势,在浓度为360 mg/kg时,野茼蒿的单株积累量最高,可达13 021.33 μ
期刊
摘要从生态状况、环境压力、工程管理和社会影响4个方面分析、筛选滨海植被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滨海植被生态修复工程效果非常理想。该评价结果可为滨海植被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为今后建立相关修复工程评价体系提供建议。  关键词滨海植被;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S181.3;X8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
期刊
摘要对当前国内PM2.5数值预报模式及应用作了简单的评述和介绍,重点介绍了北京、上海、南京空气质量数值模拟预报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城市PM2.5大气污染预报模式的发展方向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PM2.5污染问题, 揭示了数值模式对空气质量预报的意义。  关键词PM2.5;空气质量;污染预报  中图分类号S181.3;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24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