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节日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th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完整地记得这首歌,却会单单把这一句歌词,作为一种很有小资味道的表述,用来显示自己在岁月变化中,并不沧桑的情绪。这是一种已经流行了很久的方式,而且打动了很多人。
  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的,是每年的平安夜。几乎每一座城市,都会彻夜不眠,无数头戴小红帽、手拿小星星的人,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场所狂欢不止。这场面让人只想问一句话,“真的有那么多孤单的人吗?”
  这样“孤单”的人是幸福的。从圣诞节开始,他们可以在接下来的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找到释放自己情绪的理由和场所。过完圣诞,后面就是元旦、春节、情人节,学生则还有一个长长的寒假,个个都是可以狂欢的节日。也难怪有人把这两三个月,称为是中国人的“狂欢季”。
  只有一个问题不爽。在这些节日里,真正属于我们的只有“春节”。我们都是在别人的节日里狂欢,而且,“狂”得比自己的节日还要“欢”。与每年都会弄出很多新花样的圣诞节相比,春节就显得要刻板得多。在很多人眼里,春节纯粹就是那几天假期。
  所谓的“年”,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街道两旁的树上铺满了不灭的满天星,大门上挂着中国元素的饰物。而最该在节日里折腾的年轻主角们,旅行的旅行,睡觉的睡觉,游戏的游戏,泡网的泡网,发呆的发呆,无聊的无聊,唯一用心计算着的,只有假期结束的时间。曾经浓厚的“年味”,对他们来说,只剩下了飘散在空气中的淡淡记忆。
  对于新新人类来说,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一个电话、一封电子邮件或者是一条短信,就可以搞定所有的“礼貌”,省下的时间就都是自己的。即使这样,也烦得不行。以前过年的时候,大家都用短信彼此问候,倒也不错。如今到处是租制滥造与复制,收个百来条祝福短信,去掉重复的也就只剩下个三四条了,自己看着都没劲。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18~28岁的年轻人是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主力军。大多数在校中学生、大学生表示,他们会用和同学、朋友聚会,或是以和情人共进烛光晚餐的形式来度过这些西方的节日。圣诞节如果碰上是周末,大家会相约到外面玩个通宵。
  这些“洋节”带来的,是一种轻松的感觉、一个可以聚会的日子和一种潮流,并不需要弄明白节日为何而来,只需要感受它所带来的轻松欢乐就行了。与更具娱乐精神的“洋节”相比,我们的春节更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讨论会中,有一位可爱的女生,举了一个很可爱的例子:“我喜欢西方情人节,喜欢它带来的浪漫感觉,喜欢路边橱窗上温馨的字眼,喜欢大街上飘散着玫瑰花香的味道。当身边的人都在圣诞节狂欢,你却静静地在宿舍里感受寂寞,当2月14日情人要送你玫瑰,你却视玫瑰如粪土,坚持要等到七夕去看牛郎织女星相会,这样的生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节日狂欢本来就是人们表达快乐情感的一种方式,寻找的都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你可以站在新年的窗口。许下一个愿望,享受“一个人的狂欢”,也可以舞蹈在涌动的人群中,感受“一群人的孤单”。
  对难得有个清闲假期的学生来说,除了节日,还可以在寒假里,一边狂欢一边孤单,只要高兴就好!在所有的潮流中,只有快乐永远不会过时。
其他文献
老师对我们喊,没事儿就别回家吃饭了,午觉能在教室睡就在教室睡,男生头发长的全给我剪成板寸,女生最好不要留长发。一切为了高三  教室里永远是混合了高浓度咖啡、提神茶、风油精的古怪气味。我看见学习委员把风油精装在一种可以喷水的小瓶子里,想睡觉的时候,就把喷头对着自己的脸狠狠地喷风油精,像在浇灌一颗要死了的植物。  好多女生在试卷发下来的时候,用手捂住嘴巴,跑出教室大哭。  好多男生在晚自修考数学的时候
“其实我们做静态电影也是相当的偶然,去年通过朋友认识了我现在的拍挡,他是做化妆造型的,刚从深圳回来。因为我自己很早就有一些想法,要做一些事情,当时我俩一拍即合。”  2011年5月初夏的一个上午,卢安军和记者坐在一处空旷的茶楼里说这话的时候,他刚刚拍完第三部“静态电影”《哑·爱》。作品刚刚放到网上,就引来很高的关注。他说自己很享受目前这种状态,有作品的时候就拍作品,没事的时候就安静地想一些问题:“
站着看书的煎熬  2010年4月,承载着希望的梦想,我跨入了上智大学的校门,满怀憧憬地迎接了我的第一堂课。然而收到的不是新鲜,而是巨大的压力感。一上未便是一些我从没见过的数字和表格,t值、f检定、SPSS……  为什么别人懂的自己不懂?焦躁地怨天尤人。等冷静下来想想,没做过功课又怎么会突然开窍?对于一个统计学零基础的人,这些首先是我要克服的难题。而且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自跨进门的那天起,就意味着告
  
与此女的认识过程显然要轻松许多,原因是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她的母语,除了课堂以外。和她一起工作的经历,也成了我宝贵的留学回忆。她便是赴美进修的韩国白领李尚美。    一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堂高等数学(貌似“线性函数”)课上,尚美身着一件黑色的韩式女风衣,咖啡色的微喇休闲裤,朱砂色的亲钻高跟鞋,让我感受到强烈的OL气息。尚美细细的眼睛,让我第一次看到她,就有九成把握认定她是韩国人,所以一张口
周末天气晴好,妈妈带着我、子瑜和晨瑶来到子瑜外婆家的菜园。春天的菜园一派生机勃勃:粉红的剪豆花,浅黄的黄花菜,翠绿的小青菜……让我目不暇接。子瑜、晨瑶和妈妈正费力地挖着红彤彤的萝卜;而我抓起镰刀走进菜地里,去割那翠绿的青菜。  割了一会儿,我便把镰刀放在萝卜地旁,跑到引水渠边,用清凉的泉水洗手。咦?不远处有一个瓜架,瓜架下还有一个茅草堆。好奇心驱使我跳进干涸的渠道,来到了瓜架。  我扒开茅草堆,一
玛可塔(Marketa Irglova)1988年出生于捷克的摩拉维亚地区,现在生活在首都布拉格。她是非常有才气的歌手,不仅演唱,还自己作词作曲,嗓音独特,个人风格突出。  2006年,爱尔兰音乐人格伦·汉塞德(Glen Hansard)在布拉格工作时结识了玛可塔,两人合作推出了音乐大碟《The Swell Season》。不久后,格伦邀请玛可塔加入电影《Once(曾经)》摄制组。没有丝毫表演经验
2010年夏天,我18岁,从西南考到了遥远的东北。  无数人问过我,报考吉林大学的原因。我说,因为它最远,因为我想去看看不同的风景,昕雪花坠落,看雾凇妖娆。  半年过去,我回到了温暖的家中,巴山蜀水秀丽依然,火锅麻将一如既往地沸腾着这座城市,故乡的一切让我觉得安稳而熟悉。回想半年来的北国生活,我终于可以自信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点头微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北城以北,我见到了18岁之前从未见过的风
“90后”作家语录  “我不喜欢‘90后’作家这个标签。”  “我从来不看韩寒、郭敬明的书。”  “别叫我是‘90后’作家。”  “‘90后’只是‘80后’的跟班。”  “‘90后’要再出一个韩寒、郭敬明?不可能!”  “市场将我们定义为‘90后’作家,就是想模仿‘80后’作家成功的路子,然后好卖书。”  “‘90后’文学只能是对‘80后’的一种复制。”  “现在是即使你写得很烂,但只要你在写,你
柳绿花红,一切太匆匆。此岸景色宁静怡人,彼岸的风景轰轰烈烈。彼岸的人们望着此岸,充满向往。此岸的你无视身边的安宁静谧,彼岸的耀眼辉煌灼伤了你的眼……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二:一是得不到,二是得到了。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因为得不到所以充满幻想。不断在脑海中编织童话,书写自己想要的故事,以至于忽略其所有缺点,眼里只剩一片美好。而得到,即会让喜悦冲昏你的头脑,迫不及待地扯掉那神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