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开出的药方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6月22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我国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门法律。
  土壤污染如何以预防为主,怎么防控土壤污染“传染”,怎么整治已经“生病”的土壤?草案开出了三大药方。
  预防为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长期存在性等特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土壤一旦污染,将是‘天长地久’。”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的这段话包含一个道理:对于土壤污染,最急迫的任务就是预防和控制新的污染产生。
  大面积的土壤修复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其复杂性和投入远大于空气和水。土壤污染防治要在保护土壤的基础上,分类合理利用土地。
  最紧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于现在尚未被污染的“好土”,国家将实行优先保护,使这些未受污染的土壤能够保持良好状况。草案规定,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禁止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单位周边新建或者改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
  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随意丢弃,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基于土壤污染的特点和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此次提请审议的草案单设“预防和保护”一章,对重点监管类的企业、矿产资源开发、生活垃圾和固废处置、农业面源污染等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作出了相应规定。
  比如在与食品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田土壤污染方面,草案提出禁止在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清淤底泥、尾矿(渣)等;禁止在农用地施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等。
  风险管控:防止污染影响生活
  “土壤污染以后,真正去治理修复是非常难的,投入的成本巨大。从国际经验来看,污染预防可能只花一块钱,风险管控可能要花十块钱,在末端去治理的时候要花一百块钱。”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说,坚持预防为主,最重要的就是实行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正是此次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坚持的一条原则,这也是“土十条”的要求之一。
  邱启文说,土壤污染防治的核心是管控风险,要关注怎么切断暴露途径。他打比方说,切断暴露途径的道理和大家涂抹防晒霜防止紫外线损害是一样的,即一旦阻断隔绝暴露途径,人接触不到污染土壤,风险也就防控住了。
  草案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措施分别作出了规定。
  对安全利用类耕地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进行农艺调控、替代種植等;对于污染更为严重的严格管控类农用地,要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列入禁止生产区的农用地要采取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禁牧休牧等措施。
  眼下,城市里面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一些地方正在把原有的工矿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但这些土地是否安全,能不能开发利用? 邱启文说,对于建设用地来说,应采取有效的隔离阻断措施,切断土壤污染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对于建设用地,草案规定,列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污染地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
  污染担责:谁污染,谁治理
  预防、管控,都是为了治病于未萌。而受污染的土壤,就像已经生病的人。但病人并不是完全“没救”了,还可以通过修复降低风险或危害,恢复成健康、可利用的土地。只是这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谁负责给“生病”的土壤治病?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有哪些安排?
  “土十条”提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
  邱启文说,在土壤污染整治方面,并不主张盲目地“大治理、大修复”,而是重点针对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有序开展治理和修复。这个思路汲取了国外几十年土壤治理修复的经验和教训。
  草案提出,不论是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确实需要修复的,要由土壤污染责任人负责修复。农用地的土壤修复,土壤污染责任人无法承担修复责任的,由地方人民政府代为修复,但由此产生的费用,有权向土壤污染责任人进行追偿。
  对于建设用地的土壤修复,草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如要委托环境监理机构进行环境监理、完工后要另行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效果评估等。
  草案专门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经济措施,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土壤污染状况普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以及对涉及土壤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支出等。国家将设立中央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其他文献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举办12年来,关注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人们,每年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在“幸福”的名义下相聚。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天,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置身于自秦汉至今从未中断对外贸易的千年商都——广州,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炫目成果,展望中国新型城镇化“下半場”的美好愿景,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12年来,正是城市的管理者和市
2017年1月,麦当劳表示已同意将其中国内地和香港业务的主体以21亿美元(20年期)出售给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私募企业凯雷集团。  2月16日,總部位于北京的和君创业咨询有限公司向中国监管部门提出申诉,认为麦当劳出售中国业务之举可能会伤害员工和消费者。该公司的名字也曾出现于中国企业起诉苹果和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中。  麦当劳出售中国业务,牵一发而动全身,此举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这些小药片真是生活必需品吗  马拉松、咖啡机、看樱花等,据说正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标配。而这个群体的另一标配是:每天早上吃过早餐后,再来两片复合维生素。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10年,维生素在生活中却没有太多的出场机会。  这些小药片真是生活必需品吗?是不是生产厂商的一个成功营销案例?  大科学家的示范效应  在补充维生素的名义下,家电生产商试图推动以喝橙汁替代直接啃橙子,将其描绘成提高生活质量的标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本刊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采访发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送礼消费减少,市场整体回归理性,商品過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但是,保健品、茶叶、酒类商品仍有比较严重的过度包装问题。 “都贵在了包装上,自己喝别买,不值” 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一家茶庄内,“小罐茶”品牌专柜非常醒目。本刊记者在此打开一盒售价1000元、皮质包装的茶叶时看到,盒内有20个比乒乓球略大的铝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多个典型案例被两高报告“点名”。亮剑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非法集资等一系列与百姓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成为中国法治的关切点。  3月15日,2017年全国两会闭幕。两高报告表决赞成率均为91.83%,反映出过去一年两高的工作获得了更多人大代表的认可和赞许。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2017年工
“摸清‘地理家底’是基础,关键还要用好、用活地理信息数据”  中国地理情况到底啥样?“家底”刚被摸清——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车齐出动,历时3年多,投入5万人,绘制出了我国第一份全覆盖、高精度的“地理国情图”。  4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公布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结果:全国植被覆盖面积达到756.6万平方千米;全国房屋建筑(区)占地15.3万平方千米,约等于一个山西省的面积……摸
行人从上海市江苏路上的一家二手房中介门店前走过  上海的张先生最近很郁闷:他出售一套房子,在A中介挂牌3个月无人问津,但在B中介挂牌不久就迎来好几拨看房者。不过,这些看房者对社区配套以及房屋情况十分挑剔,大谈房价太高。偶然中,张先生发现这些看房者竟是由房产中介员工“客串”扮演的。  本刊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二手房交易市场,“假谈”已成为不少中介机构促成交易的手段,有的机构还专门培训“假谈”技巧。专
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立遗嘱人在订立遗嘱后必须到特定机构去进行登记,这种登记保存了与遗嘱有关的大量证据,日后一旦发生纠纷,法院可以直接采纳登记的证据,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证据寻找和鉴定过程。  事实上,我国从2015年起已经有了这样的权威遗嘱登记机构——中华遗嘱库。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由北京市工商联信息化商会协办的公益项目。  中华遗嘱库面向老年人提供
患者在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的私人工作室内和医生交流  审批手续互相“打架”、医生非“自由人”、基本医保难覆盖……目前,社会办医往往遭遇各种政策“玻璃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此举能否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降低社会办医门槛? 国办印发的意见要求,简化优化审批服务,积极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推广网上审批。 国家卫生
“限塑令”刚实施时,查得还是挺严的,这几年检查得少了,要是有人举报会去查,不过处罚也就是责令改正。从“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到“责令改正”,从“查得挺严”到“有报才查”,监管态度转变之下,“限塑令”失于疲软也就在所难免。  生产环节打假不力,销售环节治理不力,消费环节引导不力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无论有偿还是无偿,塑料袋都是刚需。要想大面积推广所谓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问题是首道障碍。而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