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酒,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却有着华丽的外衣让它超凡脱俗,让流动的液体贴上文化的标签,自由、狂欢、回归自然的酒神精神让酒这种液体在星河灿烂的世界文明中历久弥香。
关键词:酒 文化 酒神精神
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人们喜欢在觥筹交错中感怀畅想,攀谈感情,谈古论今,酒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这种液体却不仅仅是作为客观的物质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象征。“文化”是指人类主体有意识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逐步实现生存需要和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成果,是人类化或思维化的意识表现。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的文化,是酒物质的意识体现。“酒文化”一词,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来的,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是围绕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想象总和,围绕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想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西方美学史上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酒神狄奥尼索斯,他造出了珍贵之物——酒,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丰收的象征,于是在每年的12月末都要举行一次新酒节来庆祝丰收。“在这一天,酒神信徒们在酒神颂歌的极大鼓舞下,自由发泄原始的本能,沉溺在狂欢、酣歌、舞蹈中,人类与神明同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樊篱都被打破,人又与自然合一,沉入神秘的原始的一致中,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希腊酒神宴乐中的酒神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只有在这种抛弃一切束缚、回归原始的状态下,痛极生乐、乐极生悲,美才得以展现,艺术才得以创造。
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酒神颂的内容是狄奥尼索斯的出生、经历和受苦,人们每年以酒神祭祀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希腊悲剧引导人至全然一体的感受,并返回到自然的心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是精神的解放,这一时期,“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成为生活理想”。作为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大师,我们不得不提到莎士比亚,他的“戏剧和醉酒一样,本身就是狂欢”。他虽然没有具体的作品在叙述酒文化或酒,但是他却在自己的戏剧中通过具体的人物描绘,给我们展示了“戏如人生”的独特的酒文化。《亨利四世》里的福斯塔夫,独立不羁、蔑视权威,纵情地吃喝玩乐,“每一点钟是一杯白葡萄酒”的享乐主义是他的人生信条。当叛军包围皇军,他溜到一边吮起酒瓶,身上弥漫着浓烈的“酒味”,他拿着酒瓶当手枪,“冲锋杀敌”,自有一种勇敢与放达。他的无拘无束和对现世享乐的肯定以及浑身散发肉欲的欢乐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观成分,“他对美酒的热爱、对酒的赞颂以及快乐的精神引导人们抛却道德的面具”,“投向彻底疯狂的怀抱”,忘掉自己与世俗社会的矛盾,重新获得与自然的融合,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莎士比亚的语言疯狂而自由奔放,情绪的放纵与野性的热情在酒醉中喷薄而出。
到了18世纪,在尼采之前,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已经用酒神崇拜来标志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后来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把酒神精神提高到哲学高度。他认为酒神精神是一种陶醉的生理现象和狂喜的情态,“近似于身体上的一种陶醉之感”。在这种“陶醉的情态下,一种神秘的自我溶解从沉醉的人群中游离,沉落在地底之上,然后,展现给他的是他自己的情态——在一种似梦的境界中,一种完全的‘唯一’和宇宙之本质融为一体”。“在酒神的赞歌里,每个人都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神交融的状态之下,互相达到一种销魂的境界,整个自然浸浴在喜悦之中,每个人都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酒神冲动把人生的悲惨现实真实地剖析出来,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人类便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与放纵。事实上这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是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
可见,因时代的不同,每个人对酒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狂欢、宣泄、自由、回归自然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内核。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泱泱中华在五千年的积淀中形成独特的华夏文明,我国是酒的故乡,是酒的发源地,因此,在中国,酒及酒文化则表现出另类的内涵,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意蕴。《诗经》中的“醉酒饱德”可以看作是我国酒文化的起源。我国素来讲究大国风范,注意文明礼仪。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中原礼乐文化,《诗经》里写酒的诗篇很多,提及酒的有五十五篇,酒字出现了六十三处,这些诗篇所涉及的内容也很广,包括饮酒的标准、饮酒的场合及作用、饮酒的礼仪等等,这些方面形成了丰富的酒文化,由此发展出孔子“以礼论酒”的酒文化理念。孔子站在礼的角度去看酒,把饮酒放在礼的高度进行归纳,把酒纳入到礼中进行文化阐释。然而在谈到整个中国饮酒文化观念以及酒神精神时,我们不能不谈到庄子,不能忽略他“饮酒贵真自得”的饮酒观念,这是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原礼乐文化为核心相对立的一种新的酒神观念。“庄子谈酒,言辞精妙,意义深刻”,《庄子·杂物·渔父》“忠贞以攻为主,饮酒以乐为主”表明了自己“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的饮酒主张,是对中原礼乐文明以酒礼灭饮酒之天真,扼杀人性的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是“无为”“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人应当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以礼饮酒纯属多余。”庄子追求自然、忘却生死和荣辱的自由追求,才是我国酒文化的精髓,这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由、超脱的酒神精神对后世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醉酒或微醺的状态获得艺术的自由”,挣脱了思想的束缚,这是古老的中国艺术家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国度,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文学、古代文人,都与酒有着难舍难分的情愫,竹林七贤、李白等诗人的人生以及诗歌无不溢出清纯的幽香。一方面,酒是文学创作的良好素材;另一方面,酒是灵感之源,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酒后的吟诗作赋也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夸张”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特有的酒香”。
关键词:酒 文化 酒神精神
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人们喜欢在觥筹交错中感怀畅想,攀谈感情,谈古论今,酒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这种液体却不仅仅是作为客观的物质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象征。“文化”是指人类主体有意识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逐步实现生存需要和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成果,是人类化或思维化的意识表现。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的文化,是酒物质的意识体现。“酒文化”一词,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来的,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是围绕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想象总和,围绕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想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西方美学史上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酒神狄奥尼索斯,他造出了珍贵之物——酒,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丰收的象征,于是在每年的12月末都要举行一次新酒节来庆祝丰收。“在这一天,酒神信徒们在酒神颂歌的极大鼓舞下,自由发泄原始的本能,沉溺在狂欢、酣歌、舞蹈中,人类与神明同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樊篱都被打破,人又与自然合一,沉入神秘的原始的一致中,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希腊酒神宴乐中的酒神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只有在这种抛弃一切束缚、回归原始的状态下,痛极生乐、乐极生悲,美才得以展现,艺术才得以创造。
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酒神颂的内容是狄奥尼索斯的出生、经历和受苦,人们每年以酒神祭祀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希腊悲剧引导人至全然一体的感受,并返回到自然的心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是精神的解放,这一时期,“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成为生活理想”。作为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大师,我们不得不提到莎士比亚,他的“戏剧和醉酒一样,本身就是狂欢”。他虽然没有具体的作品在叙述酒文化或酒,但是他却在自己的戏剧中通过具体的人物描绘,给我们展示了“戏如人生”的独特的酒文化。《亨利四世》里的福斯塔夫,独立不羁、蔑视权威,纵情地吃喝玩乐,“每一点钟是一杯白葡萄酒”的享乐主义是他的人生信条。当叛军包围皇军,他溜到一边吮起酒瓶,身上弥漫着浓烈的“酒味”,他拿着酒瓶当手枪,“冲锋杀敌”,自有一种勇敢与放达。他的无拘无束和对现世享乐的肯定以及浑身散发肉欲的欢乐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观成分,“他对美酒的热爱、对酒的赞颂以及快乐的精神引导人们抛却道德的面具”,“投向彻底疯狂的怀抱”,忘掉自己与世俗社会的矛盾,重新获得与自然的融合,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莎士比亚的语言疯狂而自由奔放,情绪的放纵与野性的热情在酒醉中喷薄而出。
到了18世纪,在尼采之前,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已经用酒神崇拜来标志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后来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把酒神精神提高到哲学高度。他认为酒神精神是一种陶醉的生理现象和狂喜的情态,“近似于身体上的一种陶醉之感”。在这种“陶醉的情态下,一种神秘的自我溶解从沉醉的人群中游离,沉落在地底之上,然后,展现给他的是他自己的情态——在一种似梦的境界中,一种完全的‘唯一’和宇宙之本质融为一体”。“在酒神的赞歌里,每个人都在一种无意识的心神交融的状态之下,互相达到一种销魂的境界,整个自然浸浴在喜悦之中,每个人都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酒神冲动把人生的悲惨现实真实地剖析出来,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人类便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与放纵。事实上这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是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
可见,因时代的不同,每个人对酒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狂欢、宣泄、自由、回归自然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内核。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泱泱中华在五千年的积淀中形成独特的华夏文明,我国是酒的故乡,是酒的发源地,因此,在中国,酒及酒文化则表现出另类的内涵,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意蕴。《诗经》中的“醉酒饱德”可以看作是我国酒文化的起源。我国素来讲究大国风范,注意文明礼仪。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形成了中原礼乐文化,《诗经》里写酒的诗篇很多,提及酒的有五十五篇,酒字出现了六十三处,这些诗篇所涉及的内容也很广,包括饮酒的标准、饮酒的场合及作用、饮酒的礼仪等等,这些方面形成了丰富的酒文化,由此发展出孔子“以礼论酒”的酒文化理念。孔子站在礼的角度去看酒,把饮酒放在礼的高度进行归纳,把酒纳入到礼中进行文化阐释。然而在谈到整个中国饮酒文化观念以及酒神精神时,我们不能不谈到庄子,不能忽略他“饮酒贵真自得”的饮酒观念,这是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原礼乐文化为核心相对立的一种新的酒神观念。“庄子谈酒,言辞精妙,意义深刻”,《庄子·杂物·渔父》“忠贞以攻为主,饮酒以乐为主”表明了自己“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的饮酒主张,是对中原礼乐文明以酒礼灭饮酒之天真,扼杀人性的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是“无为”“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人应当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以礼饮酒纯属多余。”庄子追求自然、忘却生死和荣辱的自由追求,才是我国酒文化的精髓,这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由、超脱的酒神精神对后世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醉酒或微醺的状态获得艺术的自由”,挣脱了思想的束缚,这是古老的中国艺术家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国度,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文学、古代文人,都与酒有着难舍难分的情愫,竹林七贤、李白等诗人的人生以及诗歌无不溢出清纯的幽香。一方面,酒是文学创作的良好素材;另一方面,酒是灵感之源,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酒后的吟诗作赋也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夸张”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特有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