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于礼乐”:孔子知人论世之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98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门弟子禀性各有差异,特长各有不同,成就各有分别。其大抵可区分为四大类,即所谓“孔门四科”。四科中各有其标志性人物,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以宰我、子贡为典型;“政事”以冉有、子路为首选;“文学”以子游、子夏为楷模。不过从“德行”居于“四科”之首的排序来看,“以德为先”、道德品质优先,是孔子衡量人物的主要标准。所谓“进于礼乐”,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品行的砥砺、道德的养成。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孔子论及的弟子中,与颜渊有关的会占最大的比重。在孔子看来,颜渊立志好学、锲而不舍,日以修身进德为务,这是孔门其他弟子所无法企及的,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儒者之大业。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颜渊的夭亡,会让孔子如此痛彻心扉,“颜渊死,子哭之恸”,顿足悲恸、泣不成声:“噫,天丧予,天丧予。”在孔子心目中,颜渊就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延续与寄托,没有其他学生可以取代颜渊的地位。
  但令人钦佩的是,孔子对学生爱之能省识其不足,不以百善而掩盖其欠缺,即使是颜渊这样的第一门徒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在孔子眼里,颜渊固然十分优秀,几近完美,但是并不是毫无瑕疵,十分完美。他对颜渊的最大遗憾,是颜渊在老师面前百依百顺,一味迎合,个性不够鲜明,言行缺乏独立,“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无所不说”的为弟子之道,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教学相长”的效果,不利于弟子自身的成长。由此可见,孔子品题人物是坚持两分法的,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如实指出、批评其存在的不足。这种态度与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它避免了人物评价上一味拔高或一笔抹杀的偏颇,所得出的看法能够比较公允,比较合理。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善于从日常细节中去认识品题对象的本质属性。南容“三复白圭”,孔子据此而判断南容内心善良,注重自身修养,这样的人自然可以信任与依赖,于是孔子就将其兄的女儿下嫁给南容。闵子骞在鲁国长府修建问题上一句评论,使孔子从中看到了闵子骞的识见不凡,于是倍加激赏,称道不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很显然,孔子對人物的评价,往往是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切入,能做到一针见血,恰到好处。这种人物评价上的能力,其实就是孔子“知人论世”睿智的体现。
  孔子有关学生优劣高下的评议,还蕴涵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精神。学生提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可能会是截然不同。如对子路,孔子敦促他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冉求,孔子则鼓励他遇事当机立断,即刻行动。之所以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给予不同的答复,原因就在于子路与冉求个性上有极大的差异。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要适时挫挫他的锋芒,让其在行动之前能经过深思熟虑,避免犯轻勇冒进的错误;相反,冉求遇事谨慎退缩,这时就需要积极鼓励他,帮助他克服畏葸踌躇的缺点,敢于挺身而出,敢作敢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适度的精神同样体现在孔子的人物品题上,在孔子的心目中,自己的学生在为人处世上,都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做到平和恰宜,防止过分张扬或过分低调,“过犹不及”。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的理想追求无处不在,这在和学生一起“言志”时有同样的体现,而成为他品题人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认同并向往曾皙“言志”中所提及的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里,孔子呈示了其洒脱、自由的心态与风貌。他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的矜持严肃,而只有彻底的精神超越与情感流露。这看上去似乎与孔子平常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截然不同,似乎与孔子平常评论学生的做法迥然有别,但实际上这也是孔子评论弟子的另一种方式,只是它已经进入更高的层面,即生活中不是只有一种色调,在绝对的“礼乐”规范遵循之上,还有绝对的精神超越与心灵解放!
  (孤山夜雨摘自《北京日报》2019年10月28日 图/槿喑)
其他文献
从中国飞美国的飞机,你会发现它在地图上绕了一个半圆形。比如,从北京飞洛杉矶,是先从北京飞到东北,然后飞到西伯利亚上空,然后穿过白令海峡,再从阿拉斯加往南飞。  我一直就很奇怪,为啥要这么绕远路呢?我问过很多人,有人说那是因为气流比较顺,有人说这样贴着海岸线飞行,比较安全,万一有情况可以随时找到机场。反正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昨天听了一堂课,那堂课上,教授说,那只是因为你看地图的方式不对。你在
寒冷的夜里,渐入梦境,被午夜一个电话惊醒了。  “这么迟,我同学有啥事打电话呢?”娃爸嘀咕了一句,只听见电话那头叽里咕噜,有点吵闹,听不太清,他有些纳闷……  “Y子,你可还记得大学我们哪几个人是一个宿舍的……”我说,他们一定是喝多了……果然,电话那端,他大学同学小聚,喝高了,随后就听见对方一个劲儿地求证当年到底是哪几个同学一个宿舍,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说着笑着,还说着大学里的那些糗事,在电话
老油坊杂草丛生的屋顶,灰暗颓败的外墙,尤其阴沉昏暗的里间,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神秘角落。可昏暗阴森的老油坊,又有特别温馨的日子。每年山里的庄稼收完,冬场打碾结束,方圆七八个村子,按约定的次序,选派得力汉子,吆喝攒劲牲口,驮了柴火,驮了胡麻,驮了日常用品,将瘆人的地儿攘踏火爆了。  油坊的门大开着。两只壮硕的骡子或毛驴,一前一后,被蒙了双眼,套在厚重笨沉的石磨上,一圈又一圈拉拽转动。石磨口里,黏黑的糊状
有句话叫作“三天的帮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是帮人家工作三天,也要以将这份工作视为终生职业的态度,每时每刻都全力以赴。  只要有这种认真的精神,就能够超越三天的期限,超越帮手的范畴,让人受益匪浅。  因为只是帮忙,做的时候就适可而止;因为只有三天,做的时候就有所保留,这些想法都是人之常情。不过以这样的态度,是无法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的。  这样做的后果,是工作粗糙马虎,帮忙的一方徒有虚名,被
改试卷时,有一张试卷,被揉得皱巴巴,似乎每一道褶皱里都盛满了无奈、隐忍和愤怒,还有最终的忍无可忍以及瞬间爆发。试卷上没写名字,客观题没对几個,主观题的回答也潦草而混乱,大片的空白,亮晃晃地扎眼。不由腾地冒起火来:整整三节课,干什么去了?立马想要去查个究竟,把试卷的主人狠狠批一顿。  起身,蓦然瞥见办公桌上翻开的杂志里,有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心中一愣,不由得想
人生惜短,岁月无情。在这个飘雪的冬日,一任时光把我渲染。这段时间,整日奔波,东去西来,南往北归,黑夜白昼,风雨兼程。静坐沉思,忽觉一切碌碌。总有种说不出的苦涩,静下心时淹没了不理智。或许是面情软,抑或是虚荣心在漂浮,总是在答应朋友或受邀之后未免又觉答应赴约有点唐突,总把自己搞得很是狼狈仓促。事先的安排又要打乱重新规整。甚至,总是大汗淋漓地出现在高铁站或候机厅。匆匆又匆匆,急行的脚步总是追赶不上静寂
明朝名臣于谦身居高位,忧国忘家,常以“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自勉,曾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志。于谦在河南、山西等地任官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体察民情。他的俸禄用在自己身上极少,常常用来救济贫穷的百姓。于谦为人堂堂正正,每次进京奏事,从不携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他甩甩两只袖子吟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我曾经在一家酒店工作,当时酒店的行政总厨非常喜欢用香菜做菜肴的配菜。  酒店定期有厨师创新菜活动培训,行政总厨的徒弟在做新菜味道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时,总是垂头丧气,懊恼不已。而这时的行政总厨,则淡定地站在一旁,“不急不急,加点芫荽(即香菜)试试。”徒弟听从他的建议,在菜肴中加了一些香菜,菜肴的味道立刻有了迥然不同的新滋味,试菜者无不啧啧赞叹,因此酒店里的人都称行政总厨是“芫荽总厨”。  有一次月底盘
刚刚上班时,我才是个二十出头的清瘦小子。整个机关,百十号人,除我外,没有四十岁以下的了。我所能的,只有开口前辈、闭口老师,虚心求教、努力办事。我的诚恳和勤勉很快获得回报,他们纷纷为我指点迷津,使我获益颇丰。其中最受用和最難忘的,是两位前辈的忠告。  一位说,小胡啊,这里的事务不多,所以是个修身养性的地方;不过也正因为事务不多,所以是个培慵养懒的地方。若是肯做和多做事情,持之以恒,就容易成器;反之,
他,造了个酒店,却被身边的人嗤笑为“猪圈”,然而睡一晚这样的猪圈,却可能比五星级酒店还要贵。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建造的这个“破酒店”不但吸引了CCTV前来采访、拍摄,而且还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人士前来入住。他,就是西坡山乡民宿的创始人钱继良。  7年前的钱继良,在珠宝行业上班,是人人眼中羨慕的金融男,不但工资高,而且时间宽裕。每天出门,他都会穿着阿玛尼,而头发也要搞个烟花烫,甚至于,如果全身内外有一